我的先祖伟大教育家--孔子的生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1:21:05
应博友积极要求让我介绍先祖孔子的一生,今天暂作简介,今后接连进行详细描述:
孔子生平事迹在很多书里都有详细记载,今天先做生平简介作为引子。
世界各国凡曾受过教育的人,或许不大知道中国古代都有哪些历史名人,却几乎无人不知有位孔夫子。
孔子的伟大故因其思想传世,但欲全面了解孔子,也应略知其生平。
孔子3岁丧父,幼承母教。虽家境贫困,但教育孔子演习礼仪以明志,学习技能以谋生,严格要求,期能使成大器。年事稍长,为了帮助母亲,维持生计,就从事各种劳动,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经受克服困难的磨难。
孔子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少年时代已经自觉地开始勤奋求知,树立远志。17岁痛失慈母,寻及父墓,合葬于防山,即今之梁公林。
19岁娶妻宋之亓官氏,次年子孔鲤生。是年在三桓(即三卿)之一的季孙氏家任委吏,管理仓库,以公正无私著称。21岁改任管理畜牧的乘田,认真负责,显示了治事的才能。
孔子少年时艰苦备尝,所以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勤学好问,学无常师。勤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探求真理,把自己锻炼成文武全才的有志青年。29岁学琴于鲁国琴师师襄子,反复领会,深探意境,以求其精。
30岁已成精六艺,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渊博学者,开始首创私学,施教授徒。坚持“有教无类”的方针导致声誉日隆,逐渐成为古今景仰的伟大教育家。自称“三十而立”。
34岁在周都,问礼于老子,增益文物、政制、为人等知识。
35岁因鲁乱适齐,途遇女子,亲人被虎噬死但不愿离而他去,因之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在齐闻“韶”乐,而至“三月不知肉味”。
37岁返鲁,直至50岁。治学施教,修诗书、定礼乐,声名大振,弟子日多,很多精辟的论述、传世名言,成于此时。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确定了坚定不移的人生观,掌握了客观发展的规律。
51岁,鲁定公九年,受命任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这是孔子初次为官,治理一年,卓有政绩,形成尊老爱幼、路不拾遗的良好风气。一年后升任小司空,再升大司寇,兼摄相事。在齐鲁夹谷之会中,破坏齐国阴谋,迫使齐君谢过,归还侵鲁土地。孔子为大司寇后,鲁国大治,政化盛行。
鲁国得治,齐国大惧。乃选美女80人,文马30驷(120匹),以馈鲁军。君臣受惑,怠于政事,多日不朝,疏远孔子。孔子失望,离鲁适卫,开始了为时14年的周游列国,直至68岁,鲁衰公十一年时,方告结束。返鲁后继续聚徒授业,专心治学,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所谓三千是指前后受业弟子的累计总数,并非同时受教。
孔子返鲁前一年,亓官夫人卒。后一年,独子孔鲤卒。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晚而好“易”,韦编三绝。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孔子连续痛失亲人爱徒,年老力衰,打击过甚,尤其对颜回、子路之死,所感悲痛,更甚妻儿。73岁,孔子病重,自知不起。一天早上,他扶杖站立门前,叹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朽乎?哲人其萎乎?”(《礼记·檀弓上》)自此,寝疾7日而殁,时在鲁衰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一日,死后葬于鲁城北泗上。不少弟子守墓3年,子贡则庐墓6年然后去。
孔子终生从事教育,抱定“述而不作”的宗旨,《论语》一书是他的弟子们集其言论而转述。其学术成就和影响正如孟子所说,“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