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为什么人会浮躁? - cqujsjcyj个人博客 - JavaEye技术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13:59
网络阅读,为什么人会浮躁?
文章分类:
吾阅: 问自己四个问题:这篇微博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说得对吗?对我有用吗?
因为每看一篇有思想的微博,我都会问自己四个问题,而这个思考时间不能省:这篇微博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说得对吗?对我有用吗?总之,我会心里想着给作者一个回复。
-----------------------------------------------------------------------
转自:http://www.javaeye.com/topic/698774
这篇文章放到这个版面,因为我认为它属于管理的范畴:个人管理(时间管理、知识管理)。
是不是大家也有这种体会:
网站注册越来越没耐心,看到页面全是文本框、下拉框,就心烦,咔一下关了。
文章超过两屏的,就没勇气往下看。
看到文章的相关链接,没完没了,两小时后,脑袋一片混乱,真想凉水冲冲。
Google Reader的未读项又是1000+了,看吧,压力太大,不看吧,有种挫败感,干脆,全部设置为已读。
焦虑、挫败、恐惧,什么感觉都来了,唯独没有愉悦感。
以上种种问题我都体验过,08年尤其突出,现在已经适应了,能够平静地进行网络阅读。
其实,阅读时浮躁,可能反映你对知识的渴求。比如你对IT技术很感兴趣,上JavaEye一篇篇读啊读,恨不得一晚看100篇,于是导致每篇都是蜻蜓点水。其实,没必要这么大压力,就说我吧,以前写技术文章,如1,2,3,一篇就是一整天,你一个晚上看10篇,收获已经很大了。如果你上猫扑,我估计你不会这么大压力,因为那些无聊文章你可看可不看。
是不是你会有种自我安慰?不过我还是要打击打击你:看理解类文章别太贪婪了,看了解类文章才可以略读。
打个现实的比方,如果有三个mm都在追你,除了让你心花怒放,会不会更让你心神不安患得患失,如果是你追求一个魂牵梦绕的mm,你是不是会很专注?
浮躁往往是因为自己不能驾驭导致的。比如keso做donews主编时,订阅的RSS是1500,每天还写一篇精品博客,因为他扫一眼就知道文章大概。你现在去读初中语文,就会理解我说的意思。
而不能驾驭,往往是因为对该专业不精通。记得以前自己通读过dojo框架源码,并做过小改进,后来有什么dojo新闻,我扫一眼就知道文章的含量,但对于财经、房地产类文章,我至今还很容易被人忽悠,即使咬文嚼字地读。
判断力是你决定一篇文章是否值得阅读的条件,它是资讯的过滤器。专业能力决定了你的判断力水平。
浮躁在看资讯类文章时很明显,特别是你关注的领域,比如我现在很关注电子商务,这类文章会带给我压力。但我看企业管理类文章时,就会轻松得多,因为我大致知道企业管理有哪些方面,哪些方面我深入思考过,比如沟通、决策、激励,哪些方面我现在很想了解。
为什么网站注册时会很浮躁呢?也许根源于是你的期望值,更确切地说,是你的投入产出比,如果只是因为想下载一篇文章而不得不注册,你肯定会浮躁。如果你在携程上订打折机票,相信你不会浮躁。当你觉得一个网站分量很重时,它复杂的注册流程,可能会更赢得你的信赖,比如招商银行网站。
那么,怎么改掉浮躁的坏习惯呢?
我上面其实都给出了答案,虽然是我的主观分析。
我从阅读工具说起,因为这比上面可操作性强。
就从iPhone展开吧。
我用iPhone近两年了,最近半年对它爱不释手,当然不是iPhone控。我以前用我的ThinkPad T60看Google Reader时,我会很烦,现在用iPhone看就不烦了。用过iPhone的,对iPhone不支持多任务咬牙切齿,后来我终于明白乔布斯这个洁癖和偏执狂,为什么不让iPhone支持多任务了,从技术角度,iPhone是基于Unix内核,支持多任务很简单。乔布斯想让iPhone提供了一种浸入式阅读体验。浸入式体验,我的理解是:只专注于一件事。比如iPhone上看天气、看股票。
那为什么PC不能提供浸入式呢?因为PC的多任务,我们会一会儿和QQ好友搭讪两句,一会儿看看股票,一会儿看看文章。打个比方,当你看到一位时尚美女的衣领处若隐若现时,你会不心动吗?虽然你可能不会行动。
而iPhone剥夺了你选择的权利。你用iPhone上douban,看新浪微博,你会很专注的。注意,我说的这两个是iPhone APP,不是手机网站。
看互联网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浮躁,我认为互联网的本质属性超链接为罪魁祸首,超链接会让人在网站之间频繁跳转。我上面说的iPhone APP,如douban和微博是没有超链接的。没有超链接怎么可能遨游豆瓣的信息海洋?试试iPhone就知道了。iPhone这种没有超链接的导航模式,会顺应你的意图高效阅读,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跳转。
iPad之所以是一款颠覆性产品,可能就是因为它的纸质阅读风格,对电子阅读体验做了很大提升,很多人说它是报刊和杂志的救星。那么,它一定会想办法提升它的深阅读体验,让人尽量不浮躁。iPad也不提供多任务哦。
有时想,为什么我07年前看书不浮躁,那时候我啃过很多本技术类书籍,如《Core Java》第一册我啃了三遍。也许,是因为选择权太少。如果你可以把新华书店几个橱柜搬到你的客厅,你试试看,你还能否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所以我建议那些电子书搜集狂,该收敛一下了。
阅读环境,我发现对降低浮躁很有帮助。比如我喜欢去咖啡厅上网,在河边草坪上用iPhone阅读RSS。
以前回家我喜欢把客厅房间卫生间厨房等全部打开,然后坐在沙发上看书。现在晚上我喜欢把所有灯灭了,把路由器关了,静心认真阅读几个优秀的PPT。
另外,我特地买了一个上网本HP Mini 210,专门为了上网。而没有在上面装任何开发或工作相关软件。
控制阅读量也非常重要。有段时间,我iPhone上的微博实在多得看不过来,根本没法思考。后来,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每天的几个空闲时间段,如中午20分钟,睡前25分钟等。如果我只有45分钟时间,我该订阅多少微博?因为每看一篇有思想的微博,我都会问自己四个问题,而这个思考时间不能省:这篇微博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说得对吗?对我有用吗?总之,我会心里想着给作者一个回复。
我看有很知名的博主也受不了微博的骚扰,比如工作时频繁MSN弹出。我只想告诉他:可能你利用微博的方式不对。
ok,就写这么多吧,如果想到其它的,就在回帖里补充。
---------------------------------------------------------------------------------------------------
转自:http://www.javaeye.com/topic/698774?page=2
浮躁经常阻止我们达到阅读预期,也就是读过后没有深刻印象,这让我们产生挫败感。
我从阅读行为上分析吧。
纸媒阅读,我们一般是双手拿着书,或者右手拿一支笔。低垂着头,视线朝下,作思考状。不时在上划线或做标注。遇到文字难以理解时,我们会把视线移开书本,思考片刻,而头朝下的姿势正好可以辅助思考。
网络阅读,我们一般是右手拿鼠标,直立着头,视线水平,这很难成为一种思考的姿势。当我们感到文字难以理解而产生阅读痛苦时,我们并不会像纸媒阅读那样,视线离开屏幕,低垂着头思考,而倾向于通过鼠标滚动,或点击到其它能够减轻这种压力的关注点上,比如听听歌。而这种小动作很容易形成习惯,当这种习惯养成后,浮躁就会加剧。而纸媒阅读没有给你选择权,除非你关上书。
从阅读行为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出,网络阅读(电脑阅读)时,遇到理解困难时,我们并不是静心思考,而是逃避。如果缺乏知识消化过程,我们怎么可能深阅读?看过就忘再正常不过了。大量的阅读,我们也不过是一个知道分子。
另外,遇到理论、分析类需要理解,而不只是了解的书籍时,纸媒阅读时,我们通常会再轻易拿起书看第二遍第三遍。而网络阅读,我们通常不会再次打开电脑,找到书籍然后打开,定位到章节。不光是这个过程本来繁琐费力,还有我们内心的一种阅读恐惧。
还有,显示屏是发射白光,引起视觉疲劳,而这种疲劳会弱化我们大脑思维的活性及专注度。而纸质书是反光,阅读过程很舒适。
当然了,很多文章只需要浅阅读,这类休闲阅读不需要我们费力思考,比如现在的南方洪灾(资讯类)、老罗的新书《我的奋斗》。
---------------------------------------------------------------------------------------------------
有些编程类书籍还是电子书好,它们一般是词典类,也就是参考、查阅性质的。金山词霸比起砖头书牛津大辞典易用性强很多。这类书有两个关键特性:目录导航方便、关键词搜索方便。
技术类比如API书籍很适合电子版,如微软的MSDN,不过格式最方便是chm(目录树、搜索、屏幕自适应折行),而不是pdf或word,后两类搜索和导航很成问题,不过也不要强求,因为pdf本身就是作为文献、打印的标准,主要适合几十页的论文。
题外话:
记得六年前,我读Hibernate之父Gavin King的《Hibernate in Action》,以及Spring之父Rod Johnson的《Expert One-on-One J2EE Development without EJB》、《expert one-on-one J2EE Development without EJB》时,都是将这三本书下载pdf版本,然后送到学校打印点打印出来的,一本书大概100元左右。
之所以打印,可能是因为当时有两本书没有中文版,而一本有中文版的,翻译又太烂。将这三本书反复读后,不光是学会两门技术,英文阅读也是那时候彻底转变为英语思考了,速度和看中文书差不多:原来是读英文,然后心里翻译成中文,然后理解中文。现在是直接理解,比如Object Graph就是Object Graph,而不会在心里翻译成对象图。
现在想起来,要是我不送去打印,电子版恐怕到现在我都不会读,因为那是几本需要你专注、思考的经典之作。
---------------------------------------------------------------------------------------------
上次看了LZ的文章http://zwchen.javaeye.com/blog/667295 《关于励志书及推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也可以用里面的说法来解释解释
1.比如大量的订阅,可以解释为不断地扩大了关注圈,却没有把精力集中在扩大影响圈
2.链接导致的注意力分散,可以解释为不够积极主动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带着问题去google并找到相关文章时,此时的网络阅读关注度是最高的
3.以终为始也违背了,逛论坛看文章很少有人“以终为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