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的覆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2:53
高宝庆
威海是山东省东部的一座小城,人口不过三十多万。小城依山靠海而建,这里没有大城市的人流和喧闹。清新的海风习习吹过,带来丝丝凉意,即使是炎炎夏日也给人以初秋的感觉。初到威海只觉得小城很美,面山背海,显得安逸而恬静。面向海,大海波光粼粼碧波荡漾;背靠山,群山苍松翠柏绿树葱茏。城市中几乎没有什么古老的建筑,看似一座新兴的城市,细细品味,她却背负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
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为抗击倭寇在此建立了一座军事卫城,名曰“威海卫”。几百年后,这座当年抗击倭寇的军事卫城再次成为抗倭的前线,但它已无法再现当年痛歼倭寇的辉煌,等待它的只是一次次的失败。
刘公岛距威海市约五公里,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它三面环陆地一面临黄海,是威海的海上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隔海相望,岛上树木茂盛景色怡人,红墙绿瓦掩映其间,这就是当年清政府“北洋水师”提督府所在地,也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地方。
如今的“北洋水师”提督府已不是军事指挥机构,因为当年它所指挥的庞大的北洋舰队已不复存在,现在它只作为那段悲壮、惨烈而屈辱的历史的见证。岛上幸存的古炮台,似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与日军激战的场面。
“北洋水师”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李鸿章用了十几年时间、耗费数千万两白银苦心经营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舰队,是清政府第一支现代化海军,全部军舰由德国和英国购入,就连教官也是从英国和德国聘请的。就是这样一支舰队,在与日本的几次海战中,在未击沉一艘日本大型军舰的情况下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的装备不可谓不精良,将士不可谓不用命,可为什么败得如此之惨、败得如此屈辱、败得让人如此痛心疾首,是谁断送了这样一支装备精良、将士用命的舰队?!归结起来只有一点,那就是当权者的无能和清政府的腐败。在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当权者不是积极备战,而是把希望寄托在英、俄的调停上。在黄海大东沟海战胜负未分之际,清政府“旋命水师退守刘公岛以自保”,把渤海、黄海的制海权拱手让给了日本人,这直接导致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
“北洋水师”覆没了,水师提督丁汝昌、旗舰管带刘步蟾自杀了,镇远、定远、致远、经远、济远、扬威等军舰沉没了,旅顺、大连、威海、九连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陷落了,大清帝国在“弹丸之地”的日本面前战败了。这个拥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泱泱大国,就象一株巨大的千年朽木轰然倒地,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日本赔偿军费两万万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在列强的直接干预下,清政府可以收回辽东半岛,但收回自己的国土却要向日本支付赎金白银三千万两。就是这样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却赫然写着:“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定合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之纷纭之端”的字样,这是何等的荒唐,这不仅仅是“北洋水师”的悲哀,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李鸿章,这个洋务运动的倡导者、这个亲手创建了“北洋水师”又亲手把它送入海底的人、这个亲手签订了《马关条约》的人,难道只用一句“有生之年不再踏上日本国土半步”就足以一谢国人了吗?
清政府支付的这笔巨额战争赔偿,相当于其四年的财政收入,日本用这笔战争赔偿修建了八番钢铁厂(耗银不足八百万两白银)和其他诸多工业设施,改善了军队装备,并在每个村庄修建了一所小学,使日本在随后的四十多年里一跃成为世界强国。而本以积贫积弱的清政府的形象,却在列强面前一落千丈,加速了它的衰败和崩溃。
“北洋水师”的覆没,使中国沿海再一次门户洞开,日本得以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顺利登陆并长驱直入,让本已十分脆弱的清军防线全线崩溃,清政府不得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虽然中日甲午战争已过去百年,但今天我面对曾经的战场,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想起那场还未开始就已注定失败的战争;不愿想起那些被抛弃、在绝望中浴血奋战的“北洋水师”将士。
“北洋水师”覆没了。他带走了一个曾经的“富国强兵”之梦;大清帝国覆灭了,却永远带不走那段属于它的没落和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