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嘅岭南地区推普教科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26:49
“恩师大屎……”
“门生叩屎……”
这不是恶搞的网络用语,而是真真切切刻印在一百五十多年前,教广东人学北方官话书上的例句。

广州话其实并不是一个很老的概念,要考据一番的话,大约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此之前我们广州人讲的话,叫“广府话”。广府,指的是以清代广州府属地方所讲的话,大致包括了今日珠三角的地区。迄今在香港,老一辈的人还认为自己讲的是“广府话”而不是“广州话”。广府话的来头,本地人当然说是很古,确实它也很符合中原古音,但是元朝以后,广府方言离江南音和北方音,是愈走愈远。这不仅影响了文化商贸的传播,更关键的是影响了广东人的仕途:你说的话,皇上听不懂,怎么办?
真正吃亏的例子不是没有,清代人的笔记上,就记载了我们广州西关住的那位探花老爷李文田,他在某次出差回京,照例要向慈禧太后汇报出京后的见闻,从养心殿出来,同僚潘祖荫早等在半路,忽然拦住路问他:老佛爷怎么说?探花老爷愁眉不展地说,我的广府话太后听不懂啊。潘得意洋洋地回到值班的南书房,向同僚夸耀,说,李文田一向牛得不得了,这次也有出洋相的时候了。
像李探花这样少年得志的科举宠儿尚且为自己不能讲一口流利官话而焦虑,一般广东人的困惑可想而知。早在屈大均的年代,他就在名著《广东新语》中列举了一系列的广东“土语”与北方名词对比。迄今能找到的最早教官话的广东书籍,是乾隆年间东莞人张玉成编的《南北官话纂编大全》,这书非常稀少,广东省内还没发现,我至今没见到过。再下来的,就是我架上这一种《正音咀华》。
《正音咀华》刻于咸丰癸丑(咸丰三年,1853),版权页上写的出版地是“双门底聚文堂藏版”,双门底是今日北京路一带,在道光年洋人入城以前,是广州出版业的中心。那附近还是各县秀才们来考乡试的集中地,倘若中了举人,势必北上考会试,出版这种教讲官话的书很有市场。书的作者叫莎彝尊,这个稀罕的姓是满洲人的姓,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现在知道得不多,但根据这本书的序言,他在广州居住了二十多年,并且写了五种关于官话教学的书,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了。
这书采用的是当时很昂贵,现在很值钱的一种印书方法:套色印刷。所谓套色,是指一本书上有多于一种颜色,在古代这意味着每多出一种颜色就要多一块书版,多一道工序。广州的套色印刷业非常有名,双门底一带集中了当时最高水平的一批印书作坊,专门印各种套色书,这些套色书今天价格不菲,套色的好处,是两种颜色对照鲜明。比如在这本书上,广府音用黑色表示,红色则表示官话正音读法,当时还没有拼音之类的注音方法,红色字的用处是以广府音来发北方话的音。
这书的体例包括名词对照、韵部排列对比等。我比较感兴趣的,却是“话头”,即今日所说的“情景对话”部分。这里按不同场合的应酬列举了十多篇对话,像录音带一般,活现了道光时代广东人的生活对白。本文开头的那两句话,就是“送恩师离任”的开头两句,“屎”即广府话对应北方话的“喜”字音。
在鸦片战争前后,广东的经济其实已不甚乐观,如问农家的:“(收成)前两三年还好,去年今年差些,瞧今岁这个光景,一定要亏本的了。”问部下的:“我听见盗贼很多呀。”下属答:“小人滋扰,不过三五成群,各省大人们不时拨兵缉拿,地方各官也很留心,听见现在都很安静。”比较有趣的是长官教训下属的一句:“你在外头好好巴结,将来有好缺,超拔你就是。”巴结在今日无疑是贬义词,当年却是再正常不过的官场手段。
记得在十多年前冷摊上,这种书一般藏家连看都不想看,还不到百元的价格就收回书斋,当时刚入门,爱收热闹的套色印书,给老辈一顿棒喝:套版书最俗气,要不得。吓得以后再不敢问津。近日重新翻出来,拍拍上面的尘土,陡觉得自己当年没买错,除了套色书现在矜贵之外,还可以告诉广州人,那时候,咱也学北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