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人脉要趁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57:03

从事过记者行业、并且以《王子与乞丐》﹑《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等经典作品闻名于世的文学家马克·吐温,曾这样说过:“结交朋友最恰当的时期,是在你感到需要朋友之前”。
有人把人脉比做“存折”,这是因为,人脉和资金的储蓄一样,都为是了将来做准备的。如果想等到“以后”或“有需要时”再“找关系”,“关系”就永远不会来临。等到“有必要”时才想到应该开始建立人脉,注定为时已晚。
那么,一个人从何时起经营人脉最合适呢?
其实,想创造自己的人脉网,一定要记住“宜早不宜迟”的原则,它应该和一个人的事业同时起步。不仅如此,起步越早,拓展人脉越会成功。而起步越晚,则越容易变成走不出小天地的“井底之蛙”。
很多职场新人会觉得:自己人微言轻,也不能给人带来实际利益。“要人”凭什么认识自己呢?还是等着自己有一些工作业绩,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这时再拓展“人脉”更方便些。
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着别人不能替代的价值,对他人来讲,就是具有“可交往性”。如果一个人有专长、有业绩,这是一种可以为别人服务的价值;而一个人年轻、有潜质、有干劲,更是一种珍贵的价值。
假如年轻时代放弃了对人脉的管理,等到自己有朝一日终于成为“专家”,终于做出业绩来,这时会发现,“人脉”并没有如期而至。更有甚者,这时的自己,可能已经是路越走越窄了,成为了一个不为赏识的“专家”。
不仅如此,越是青年时代结交下的朋友,越是自己一生的珍贵财富。20岁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与30﹑40岁时建立起了的人际关系网,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20多岁的年轻人,一般不会太计较名利和得失,更容易真诚地与人交往,也更容易结交下“铁哥们”。而30﹑40岁的人们,在这个冷峻的社会里摸爬打滚10多年后,不知不觉地便被磨平了棱角,开始学会向社会妥协,在人际交往中开始变得斤斤计较,在乎名利,交往圈子也呈逐渐变窄的趋势。
做人脉,开始的越早,越排除了利害关系,可以以一颗纯洁的心去结交朋友,形成的人际关系真实可信。不仅如此,这时形成的人际关系结实牢固,可以维持很长时间,因为它能够勾起你记忆深处最纯情也最不愿被破坏的那段记忆。
难怪日本朝日啤酒前总裁樋口广太郎说:“年轻的时候即使你身无分文,也应该建立优秀的人脉网。正如水的形状取决于盛水的碗的形状一样,人的命运取决于结交什么样的朋友。”
这几天,妈妈心里一直很操心:在北京读大三的女儿,想找个单位去实习。可父母两口子都是身在外地的普通工人,很难帮上什么忙。妈妈想到,女儿从小到大,一直是教育她要努力学习,要坚忍不拔,从来没对她谈过人脉的事情。现在看来,这人脉真的是很重要啊!
电话里,女儿的口气坚定自信:“我自己想办法吧!”她这么对父母说,让父母心中涌起一丝欣慰。女儿还告诉父母,“我在网上跟朋友们说过了,请他们帮我找一找,他们说如果找到了,就会及时通知我的!”
几天以后,终于传来消息,女儿有一个已经毕业的学长,推荐她到自己所在的公司去实习,这家公司是一家外企,在网上一查,还排在同行业的前十名呢,而且每天还有50元的补贴。
女儿还未动身,又传来好消息,原来某家大型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也帮女儿联系好了实习工作,这次是请她是电视台实习。
妈妈问女儿:“你怎样认识这么多的人啊?一会儿是学长,一会是电台的工作人员?”女儿笑着回答:“在奥运会期间认识的。”
原来,在一年前的奥运会期间,女儿为了多认识些朋友,报名参加了奥运会志愿者。那些天,她白天去参加志愿者培训班,晚上回来再抄同学的课堂笔记。虽然压力太大,睡眠少,但她很努力,不仅没有耽误功课,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被录用关键岗位的志愿者。也正是在奥运会工作期间,她结识了许多国内外的优秀人才。
妈妈感到女儿终于长大了,她笑着说:“原来你的人脉都是在奥运会期间积累了啊!”更让妈妈欣喜的是,女儿已经养成了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敢拼搏的劲头。而只有在奋斗中、在拼搏中,一个人才能结识更多同样奋斗、同样拼搏、同样优秀的人才!
近些年,职场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十几岁比智力,二十几岁比体力,三十几岁拼专业,四十几岁拼人脉。”然而我们要知道的是,四十岁的人脉,要靠从二十岁开始积累。
年轻时做人脉,有年轻人特有的优势。越早做人脉,效果会越好。如果你还年轻,在努力学习、不断参加培训充电的同时,你是否想到:人脉,更应该抓紧了!
春节快到了,有一家公司举办了内部联欢会。会场上,公司老总突然心血来潮,想展示展示自己的好嗓子,于是上台尽情高歌,唱了一曲又一曲,老总还是不尽情,他邀请台下的员工与自己“对飚”。
一时间,大家全都推来让去,没一个人敢上台。
突然有个年轻人叫道:“我来!”话音未落,就接过话筒三两步上了台。大家一看,原来是去年大学毕业刚分到公司的一个小文员范强。
全公司的人都觉得很意外——范强居然敢和老总“对飚”?要知道,以前公司每次举办活动,范强都很踊跃,不过对他的歌声,大家实在不敢恭维。范强不仅嗓子不好,甚至还有点五音不全。这样的人上台与老总“对飚”,不是自取其辱吗?
果然,范强一开口,同事们都笑了。因为范强虽然很努力地唱下来,可他不仅跑调,连词也记得不太准确。不过范强蛮不在乎,唱得很投入,很放松,很坦然。联欢会结束后,不少员工都笑话范强不知天高地厚,可范强却说:“我这么做,就是为了知道天高地厚!”
联欢会后没多久,总经理把范强调到了自己身边。后来,又升任他为经理助职。
其实,范强用这种方法加深老总对自己的印象,利用的就是年轻的优势。
范强的这个举动,公司每一位员工都明白,这是借机接近老总的好办法。一来,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和总经理一起登台演唱,这等于冷了场,而自己上台,实际上也替总经理解了围。二来,虽然范强歌唱得不怎么样,但他展示出的,是自己的大方和自信。三来,和总经理“对飚”,也是用一种非工作的方式,和总经理进行了交流。
不过,要是换了一位老员工,这张“名目张胆”地借机接近老总,恐怕脸面上很过不去。如果这次“冒险”效果不理想,没有给老总留下好印象,说不定还会成为同事的笑柄。
在种种经营人脉的举动中,年轻,都是可以利用的大优势。正像范强,反正自己是个毛头小子,不在意别人说自己“别有用心”,也不怕上台表现不尽人意,因为,以后有的是机会。
所以,为了你人生中的“人脉存折”,你应该提早行动了。经营人脉的重要原则,就是“宜早不宜迟”,因为年轻的你不怕失败,因为年轻的你可以“从零开始”。
别畏缩,进一步海阔天空!
不过,假如你已经不再年轻,也有了一定的资历和经验,再想从头开始做人脉,是不是有些晚了呢?
对于已经在职场打拼多年、又不太重视用科学方法经营人脉的很多人来说,可能会出现人际关系“僵死”的局面。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某一天会突然发觉:自己的“人脉网”变得难以取得突破,整天接触的是同样一批人,难得再结识新的朋友。
一般来讲,如果人脉已经“僵死”,这样的人,很可能在职业道路也处在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所以,这时的你,如果想让自己的工作事业更上一层楼,最好的办法是,先让自己的人脉资源走出“僵局”。
其实,不论年轻、阅历、现在的人脉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科学的、有用的人脉术,都可以从头开始,从零开始,有规划、有策略地拓展自己的人脉。
很多情况下,把自己的“人脉网”扩大,其实只需要走出那一步。有句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而对经营人脉来讲,却正好相反,它是“进一步海阔天空”。
刘毅打算到海边的一个城市旅游,但是,他不想跟随旅游团,因为那样只能走马观花,不能尽情饱览海边的美景。可如果自己一个人去的话,又人生地不熟,既怕挨宰,又担心不安全。
我们也有这样的经历,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总是苦于人生地不熟。比如,自己忍饥挨饿寻找饭馆,最后只得在一家又“宰人”、手艺又差的饭馆坐定,叹息道:“就是它吧!”可实际上,明明有一家又便宜又美味的饭馆在旁边那条小巷里。这便是信息缺失带来的苦恼。而信息,也是经营人脉将带给你的最大好处之一,这一点,本书在后面章节会提到。
刘毅面对的,正是这种“缺少足够信息支持”的问题。可怎么办呢?毕竟,他要去的是一个陌生的城市,那个城市他举目无亲,而交朋友需要的是时间。
换了我们,也许会想:算了,还是跟个旅游团省心。可是刘毅不这么做。
他给自己所有的QQ好友都发了信息,希望他们推荐一个信得过的当地朋友来帮助他,作为回报,他可以在对方来自己的居住地时,给对方同样的接待,或者在这次去的时候,给他带一些家乡的土特产。
其实,刘毅的信息发出去没几天,就真的有了回音。“六度法则”再一次得到印证,刘毅的一位QQ聊友给他介绍了一位旅游地的朋友,两人交流了一下,刘毅觉得这个人还值得信赖,于是对他说明的自己的想法。
果然,当刘毅来到那个城市,这位新结识的朋友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不但以很低的价格帮刘毅定了酒店,还给刘毅设计好旅游路线,并在休息的时候亲自陪刘毅转了几个景点。
辞别时,刘毅再三向对方表示感谢,对方却告诉他:“朋友托付的事,就是我的事儿,因为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
交际的一大诀窍就是主动。实际上,甚至可以说,交际并没有什么技巧,惟一要做的,就是主动、主动、再主动。不要害怕被拒绝,不要怕丢面子,只有主动地和人接触,你总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正像有一句职场名言说的好:“若电话老是不响,你该打出去。很多时候,电话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交往的过程中,不要怕“唐突”了别人,也不要患得患矢地在意别人的态度。记住,不要退缩,在人脉的问题上,永远是“进一步海阔天空”!
有一则故事讲道,某家合资大企业有三名员工,分别称他们为A、B和C。
A员工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要是有一天能见到老总,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不过,他是主动采取行动的人。他四处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了老总进电梯的时间,每天刻意去守侯在电梯旁。有时还真能碰见老总,而他总会面带微笑地和老总打个招呼,希望老总对他留下印象。
而同事C更进一步,他不仅算好了老总坐电梯的时间,还四处查资料,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了老总感兴趣的问题。于是,他精心设计了简单而有份量的开场白,等到在电梯里碰见老总,总能交谈了几句,把话题扯到老总感兴趣的问题上。终于有一天,他得到机会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更好的职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去“做”。
这个故事其实有现实的翻版,据说,日月光半导体的总经理刘英武当初在美国IBM时,为了争取与老板碰面的机会,每天都观察老板上洗手间的时间,并且选择在那时去上洗手间,创造与老板互动的机会。
所以,如果你想拉近自己和别人的距离,你惟一能做的,就是迈开脚步走向他。如果你想多认识些朋友,想获得丰富的人脉资源,就绝不能坐等,而是是主动采取行动。
畏缩、懒惰、怕麻烦……之类心态,都是经营人脉的最大障碍。而只要拿出开放的心态,勇敢的前进一步,你会发现,结交有益的朋友,并没你想像中得那么难。不过从何时起步,起点如何,只要前进一步,再一步,长久下来,你的“人脉世界”,同样海阔天空!
目的性太强,请不要做人脉
许多人,事到临头,会有这样的感触:“如果我有足够多的关系,一定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这个工作!”
的确,主动地经营人脉,便于你在遇到困难时有更多的人可以求助。不过,也许正是因为人脉的目标在于“机遇”,在于他人的“提携”,所以,人们会把人脉当成“投机”,或者一种“救急”的手段,在急需别人帮忙的时候,才想起“找关系”。
然而,事到临头才带着某项具体、短期的目的去经营人脉,是很难成功的。人脉,需要从早开始培养,也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经营维持,它是一项长期工程。
正如《建立专业人脉关系》一书的作者唐娜·费雪这样说:“建立人脉关系是为了接触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机会。换句话说,你不应该为了做成什么事而去建立人脉,你的目的是认识更多的人,取得更多的信息,以增加做成事情的机会。”
在职场中更是如此,有价值的职场人脉,并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人脉。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机会拓展、维护、升级自己的人脉资源,有意识地去丰富自己的职场人脉。
如果你有下面的三种目的,本书奉劝你,还是最好不要经营人脉了!因为本书不能为你提供建立这种“人脉”的办法。
◆短时间建立“能帮忙”、“能帮我赚钱”的人脉;
◆快速结识有名、有权、有势的人物;
◆利用“人脉”参与不正当竞争,谋取暴利;
要知道,做人脉,绝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那些人脉“达人”、“超级脉客”的经验表明,他们很少将“拓展人脉”和与某种“短期目的”结合起来,他们从来都是为“将来”经营人脉,并把经营人脉看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有用的人脉”,并通过人脉给自己创造更多机遇。
如果一个人对人脉抱着“短视”的态度,就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路越走越窄。特别是很多刚刚从事营销工作的年轻人,因为急于求成,十分积极地开展业务,想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人脉打造成“金脉”,而忽略了其中该有的过程。这样,反而会毁掉自己的人脉资源。
一眨眼毕业都5年了,这天小静突然接到老同学小芬的电话,她心情还蛮激动的。她们在电话中聊得好开心,约好周末喝下午茶。小静多么渴望和小芬叙叙旧,重温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
但到了现场,小静吓了一跳:小芬竟是订了咖啡馆一个包厢作为场地,举办她的“新产品使用分享会”。席间,有她们共同认识的其他同学,还有不认识的陌生人。
站在广告牌旁边,小芬滔滔不绝地介绍她所推销的产品。看得出来,她很用心装扮自己,颈上的钻石项链、耳垂的珠宝、胸前的别针都很贵重,她不但要让大家知道这些产品很好,更要大家认可她的成功。
小静和受邀出席的同学都很惊讶,不免有受骗的感觉。她们想:怎么会这样啊?我还以为小芬是找我出来聊心事的。”出于昔日同学的情谊,她们都留在现场,等会后,才纷纷给小芬忠告,希望她不要用这种方式招揽生意。
同学们讲得委婉,小芬的反应却很激烈:“我有错吗?我有强迫你们买东西吗?我本来就是要跟你们聊天,只是我工作很忙嘛,想顺便一下啊!”
对从事营销业务的年轻人来讲,不要企图快速从人脉中获得“实际利益”。否则,结果可能是人财两失,会比杀鸡取卵更严重。对于自己的亲朋好友,在日常接触时,也不要太过于频繁地推销产品。只须诚恳地告诉亲友们,如果有需要的时候,你很乐意为他们服务,然后保持密切的联络,等他们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会首先想到你的产品和服务。
伤害朋友的人,必然失去朋友。如果失去了金钱,你可以再挣回来。而假如失去了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你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还有些人,靠着玩弄人际关系、出卖朋友等等所谓的“人脉术”,获得了暂时的利益,归根到底都难逃失败的下场。因为他们在失去金钱之时,已经失去了人脉。
做知道,人脉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一切事业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而人与人之所以能相互合作,在于良好的沟通、诚信的态度以及互相之间“货真价实”的互利互惠。这一切,都不是短期的投机钻营所能实现了的。
人脉,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耕耘在随时随地,而收获在无意之间”。如果认不清这一点,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好人脉。经营人脉,是一辈子的事,也是为了将来打基础的事。
所以,想拥有丰富人脉资源的人,首先要树立的心态就是: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想成功地经营人脉,你更需要有过人的远见!
远离“社交强迫症”,快乐做人脉
每一位职场新人都渴望早日成功,也都重视“人脉”,更希望能利用现有的“人脉”,早点获得回报。这样一来,“过节送礼,请客吃饭”,就占用了很多职场新人的“业余时间”,也耗尽了每个月的薪水。很多人既便心里抗拒这类事,也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人情”。
为了拓展人脉,第一个被他们想到的办法,就是请人吃饭。而且越吃越频繁,越吃越时髦,越吃越高档,大家抢着买单。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身份、热情,才能成就人脉。到后来,往往是越吃越不堪重负,越吃心里越不平衡,因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为了拓展人脉,很多人早就放弃了工作之余的闲暇。大到主题沙龙、特色派对,小到朋友茶楼小聚,都不错过。
这种”社交强迫症”,已经成了今天职场上的通病。患上“社交强迫症”的年轻人,大多功利心和进取心较强,希望快速建立起自己的人脉,但因为缺少好的方法,这种过度的社交热情,反正给自己带来焦虑。
他们时常感觉到为了应酬种种“场面”、维护种种“人情”而身心疲惫,虽然想缓一缓。但想到有可能错过“重要人物”时,就又觉得坐立不安。于是定下“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社交原则,聚会不管大小,派对不论公私,一律通吃。
他们一方面锲而不舍地努力着,但同时又切身感受着疲惫,是进是退,无所适从。还有的人只要一在家呆着,心里就恐慌、不踏实。只有来到社交场合,不管是否结识了有价值的朋友,都有种安全感、成就感,所以每到下班时间,就习惯性地拿起电话,联系朋友或客户,以各种理由制造聚会的机会。
而种种该做的“人情”,该送的礼,该巴结的人物,也是他们巨大的心理负担。一项针对职场新人的调查显示:80%的人越来越重视“人脉投资”。可真正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很多人比较困惑。做得“淡”了,好像跟不上“交际场”中的“潜规则”,做得“过”了,又怕惹上“拍马屁”嫌疑。所以,一切都只好摸索着自己行事。
晓露是个天真、腼腆的女孩,大学毕业后来到一家公司,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可时间长了,她发现,其他同事都和老板有说有笑,只有自己插不上话,她觉得心里很郁闷。
而一到同学聚会中,同学们也都是侃侃而谈自己的“关系经”。有人炫耀自己如何为“做人情”不惜血本;有人吹嘘自己在单位里如何“吃得开”,到外受欢迎。晓露受到“启发”,她觉得,自己要付诸行动了,应该跟老板“拉拉关系”!
无意中,晓露得知下个月是老板的生日,便打算从生日礼物着手。她想:要不要问问同事会怎样做?该怎么送礼?可万一被人说成“马屁精”,那就惨了!于是晓露决定独自行动。
老板是个时尚女性,所以晓露在商场挑了一个漂亮的胸针,体积小,也不显露,并封了一个红包,写上了祝福语。老板的生日那天下班后,晓露等其他同事都纷纷回家,这才来到老板办公室。老板有些惊讶,但还是很欣然地接受了礼物,只是坚持退掉红包,这令晓露尴尬。
晓露忐忑不安,尽管走出了“拉关系”的第一步,但她担心:老板到底会怎么看她呢?自己这么做会不会惹老板讨厌呢?以后的“人脉投资”又该怎么做?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她终日烦恼不已。
其实,做人脉的原则是“顺其自然”,根据自己的职业路径,广泛传播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这个过程自然而然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圈。如果像晓露这样为了人脉而“左右为难”,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人脉的经营与维护讲究的是互惠互利。当你尚处于专实力业的稚嫩水平,还不具备给人以帮助的能力的时候,刻意地追求“人情投资”,会适得其反。而且,专业实力,往往也是一个人进入相应圈子的身份证。虽然没有人来考证你的准入资格,但是你得具备一定的能力和价值,这样的圈子才会接纳你,认同你。
比如,在老板的眼里,有价值的员工,应该是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主动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协助老板面对市场难题,帮企业在市场中竞争中站脚稳跟并不断壮大的员工。而像晓露那样,送礼或者送红包,等于无形之中给了老板一种压力,仿佛“规定”老板要欠下自己一份人情,这种做法很容易被老板反感。
针对上面的案例,其实晓露应该做的,是以开放、坦诚的心态,勇敢地和老板去沟通,多进行工作上的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双方才能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另外,职场上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个人有无清晰的职业规划。有了规划,就有了发展的方向。
建立人脉,最好也服务于你的职业规划方向。与自己的职业方向比较一致的,或比较接近的就应该着重去发展,其他方面我们可以去做一些接触,但要分轻重缓急。如果有一个朋友引荐你到某一个圈子里去,你就很兴奋,但要考量这个圈子是否适合你。可能这是个诱惑,对你今后的目标也没有多少好处,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其实,做人脉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人做为一种“社会动物”在和别人交往过程中的那种幸福感、充实感。如果挖空心思要去和某个大人物、大老板“讲交情”,不仅自己心累,而且方式稍有不当的话,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经营职场人脉,一定要把握“顺其自然”、“瓜熟蒂落”的原则。具体说来,可归纳为三项准则:
◆ 未雨绸缪,提早准备。人脉是一项“未来投资”,要提前进行“人脉储蓄”,不能事到临头四处去“拉关系”。
◆ 与其刻意结识“大人物”,不如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 杜绝“一次性”人脉。如果人和人之间,你帮了我,我帮了你,之后就再也没有来往,这是最失败的人脉。人脉,最关键的是随时来往,随时连络。
◆ 帮助别人是“顺手”的事情。只有心里真正想着他人,你随时随地都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比如,下班之后,你告诉你的同事,哪里有打折的商品,这对你是小事一桩,而你的的同事却可能因此心头一暖。
做人脉,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可怕。你只需从手头的工作做起,从身边的人做起,帮助你遇到的每一个人,敞开心扉和每个人沟通,把“干好工作”与“维系人脉”当做一件事来做,把与人沟通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长此下去,你一定能拥有适合你自己事业发展的人脉。
做人脉不是“交朋友”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觉:自己的事业已经很久没有“进展”了。这时的你,首先该检讨的是什么?
多数人可能会想,是不是自己应该上个什么培训班?或者再去学校拿个文凭,提高一下自己的“身价”?等等。很少会有几个人想到:我的人脉关系是否该改进了!
之所以很少有人把自己事业的停滞归根于人脉的“落后”,原因其实正如本书前两章所说的:
其一,多数人对人脉的认识有偏差,他们误以为人脉就是“拉关系”、“做人情”,有了人脉,就可以在自己人生路上搞一把投机,从而“一步登天”。而抱着这种认识去经营人脉,自然是很难成功的。
于是,又有很多人转而认为,人脉,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这要看老天爷有没有给你一个好老爸、好老妈。自然,这就造成多数人轻视了对人脉的管理和经营。
其二,对于如何开拓人脉,多数人经营人脉的做法是非常盲目的。一说到人脉,人们普遍想到的就是“多交朋友”、“多认识些人”。缺少科学的方法,使很多人盲目地“交朋友”、撒名片,并没有把“做人脉”和“做工作”结合起来。
盲目的做法,自然不会有起到效果,所以,人们在事业遇到“瓶颈”时,也多半不会去“人脉”方面找原因。
然而,从那些成功者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做人脉”和“做工作”密不可分,甚至就是一件事。
所以,我们要开始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习真正有用的人脉术。
关于人脉,人们经常会讲到这样一个“传闻”。据说比尔·盖茨在20岁时,他签定的第一份合同,来自IBM,而他的母亲本来是IBM董事,是她把小比尔·盖茨推荐给IBM董事长,才赢得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同。
这个故事可谓街坊尽知,也常常被人提起来证明人脉关系重要性。
然而,对普通人来讲,指望老妈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比尔·盖茨的这个例子,与其说是靠人脉成功,不如说是靠裙带关系,对多数人来讲没什么可比性和参考性。
当前,中国正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你每天遇见的,对你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都是一些陌生人。像比尔·盖茨那样,使用老妈妈的关系,只能证明裙带关系在“熟人社会”中的重要性。而在今天这个“陌生人社会”,人脉的价值更显得无比重要,同时,这个社会,也使得每个普通人都拥有了拓展自己人脉的机会。
在“陌生人社会”中,你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有人脉,特别是和事业有关的人脉,与“人情”、与“关系”、与“交朋友”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抱着“多交朋友”的心态,未必能建立有益的人脉。
当然,做人脉,必然会应用到“交朋友”的技巧。擅长做人脉的人,肯定是天性爱交朋友、擅长交朋友的人。而爱交朋友、擅长交朋友的人,也一定会拥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人脉。但必须清楚的是:经营职场人脉,与“交朋友”并不相同。虽然二者有些联系,甚至很近似,但二者是两回事!
和“交朋友”比起来,经营职场人脉,有其特有的规则、特有的方式。当然,我们可以在职场中和别人“交朋友”,也可以和朋友互为“贵人”,互相提携。但要记住:要想建立“为自己带来最大机遇”的职场人脉,要想“事半功倍”地建立强大人脉,应该遵循建立职场人脉的特有法则。
那些事业成功的“聪明人”,他们在“如何为工作积累人脉”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做的,就是彻底更新自己的旧观念,去归纳总结他们的经验,学习“事半功倍”的、真正有用的人脉经营术。
具体说来,科学经营职场人脉的方法,可归纳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把自己打造成为“价值符号”。
比起“如何认识贵人”,更有效的经营人脉的方法,就是努力做到“让相关人士愿意认识我”。于是,这就需要发掘自己的价值,需要在努力工作的基础上,为自己建立一种可以广泛宣传的“可利用价值”,也就是自己的“有用性”,从而让别人愿意认识你。
也许现在的你依然“人微言轻”,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做人脉的第一步,就是让你成为这些价值的“活解说”、“活名片”,并且,通过一定的技巧,让你的价值更有效的传播出去。
◆第二步:让自己在圈子里形成“口碑”。
在很多公司里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获得提拔的,不一定是用数字、图表来证明的“业绩”最强的人,而是大家心里觉得“这个人很能干”的人。做人脉,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价值传播出去,在相关的职业圈子里,形成一种有利于自己的“口碑”,通过口口相传,使自己的价值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
◆第三步:养成“关系型”人格
很多人格、性格特点,都有利于人脉的养成。大体说来,包括:永远自信、高度的乐观、喜爱和群体在一体、帮助别人的“癖好”、善于换位思考,等等。
这里并不是让每个都成为“人来疯”,人的性格有内向、外向的区别,也无法强求其改变。但有一些利用人际关系的性格和素养,则是可以后天学习的。
◆第四步:让人脉互利、互动
人脉不是收藏品,要动起来才能进一步扩展并发挥作用。我们不仅要通过人脉网络形成“共赢”,人脉资源本来,也是要实现共享的。
人脉有两个根本特质,一个是“互动”,一个是“互利”。缺少这两点,人脉就无法运转起来。在归纳自己的价值并积极传播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归纳周围每个人的价值,并传播到更大的范围中去。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人脉链像互联网一样发达。
◆第五步:靠做事,让人脉“运转”起来
建立人脉圈,必需与干工作、做事业“捆绑”在一起。一个人能力品级的提升,与人脉品级的提供是互动的。因工作环境而快速形成的人际关系链,质量高、稳固、实用性强,工作,是培育人脉圈最自然最重要的渠道。
不过,这五个步骤还需要不少具体的操作技巧,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而本书后面章节的任务,就是更为深入地向你介绍有关这几个步骤的操作方法。
经营人脉的本质:传播你的价值
经营人脉的第一步,就是让自己成为“价值符号”。这里的“价值”,也是“让别人愿意认识你的原因”。所以,在盘点人脉关系之前,我们应该先冷静地问问自己:“你对别人有用吗?”
如同建立品牌一样,一个人与其匆忙花费精力漫无目的认识朋友,不如事先确定好自己的价值定位,然后针对目标顾客有针对性地传播。
很少有人能和地位相差太远的人建立真正的人脉关系。比如,就算我认识了李嘉诚,他也不会对我有兴趣。人不可能一开始就拥有“被李嘉诚认识”的价值,但每个人,在人生的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有的价值。
当你还是一个大学生,你的价值可能在于你成绩很棒,或者是足球踢得特别好,也可能是你长得很帅。工作后,或许你是一个电脑高手,或许是一个品牌专家,或者你在生产制造方面很有经验。而工作后你进行的“职业规划”,无非是提升你的“被雇佣价值”。
建立并标记自己的价值,这是经营人脉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关系到别人是否乐意认识你,哪一类人乐意认识你。
有些人虽然为了经营人脉去参加各种活动,但是公共场所很低调,不愿意介绍自己,或者介绍自己时平淡无奇,如同“念名片”,就像走过场一样。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那种“活动参加了无数,可人脉并没有拓展”的现象。
所以,经营人脉的关键,就是要善于向别人传递你的“可利用价值”,从而促成交往机会,彼此更深入地了解和信任对方。
王先生是一位有前途的青年演员,他形象英俊,很有天赋,演技很不错。但他刚刚开始在很多电视剧中“露脸”,只能出演一些重要配角。为了进一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他非常需要一个公共关系公司“包装”他。比如,为他在各种报刊上刊登他的照片和有关他的文章,但他目前既没有钱更没有机会。
后来,经过朋友介绍,他认识了莎莎。莎莎曾经在纽约的一家大型公共关系公司工作过好几年,不仅熟悉业务,而且经常接触媒体行业。几个月前,她刚刚开办了自己的公关公司,并且指望最终能够打入有利可图的公共娱乐领域。不过,因为她的事业刚刚起步,到目前为止,一些比较出名的演员、歌手都不愿与她合作。
王先生与莎莎认识以后,两人几乎是一拍即合,他们立即达成了合作意向。王先生成了莎莎公司的代理人,而莎莎则为王先生提供“抛头露面”所需要的种种经费。这样,王先生就不必为自己的知名度花钱,而且随着知名度的扩大,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片约。
同时,莎莎也借助王先生的名气,扩大了自己公司的影响,很快就有一些娱乐圈的名人主动找上门来。二人各取所需,他们的合作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牢固。
每个人的价值在不同人眼里是不同的。一开始,在多数公关公司看来,王先生是没有价值的演员;而在多数明星“大腕”眼中,莎莎的公司也是最没有价值的公关公司。
每个人都有价值,只是有待“伯乐”的发现。可是假如你根本不去传播自己的价值,又有谁会发现你的价值呢?
实事上,做人脉的过程,就有些像打造明星,就是让你在自己的职业圈子里成为“明星”。
这就要求,你在打造自己的“价值符号”时,一定要注意,你的价值一定要有三个特点:容易让人注意,容易被传播,容易被记住。
你也许要改变过去的做法了。过去,你参加一个活动时,对于主持人要求的“自我介绍”,常常是能应付就应付。你会认真的观察别人,心中在琢磨:“哪个人我该主动认识一下?哪个人对我将来的发展有利……”
不过,现在你也许要改变认识了:要想有良好的职场人脉,你首先应该运用一定的技巧,把自己变成某种价值的“活名片”、“活标签”。然后,让你的价值更广泛地传播出去。而在本书第四章,将详细地谈论如何传播我们自己的“个人口牌”。
主动“秀”出你自己
美国有位叫诺曼·拉文的保险明星,据说,他之所以有好的人脉,是因为他经常去培训班学习和参加研习会。
诺曼·拉文参加的研习会,多半是一年聚会一次,然后由每个会员平均分摊所有交通和住宿费用。除了受到天灾人祸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外,每位会员的出席率都高达100%。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默契,就是会中所讨论的每一件事,都要保密,所有的资讯都只跟会员分享。于是,他们彼此都变成非常亲密的好朋友,同时会经常联络,有事互相帮忙。
这类研习会中,每一位会员都尽情释放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会员都会受到别人真诚的尊重,绝对不会因为业绩的好坏,而有等级之分。这种研习会,可以激励与会者,激发出他们更伟大的梦想。在研习会的学习过程中,会员们互相协助培养沟通、领导、公开演讲等能力。在这种互助学习的方式下,人脉,很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相比之下,国内的种种行业交流会、见面会不计其数,为什么这些组织没能发挥很好作用呢?
其中原因,其一,这些交流会的参与者“功利意识”太强,过于急切地寻找“客户”或者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觉得眼前的人“没有什么用处”,就不去深入交往。
其实,想经营人脉,不能总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如果一个喜欢“结识新朋友”的过程,把乐趣融入过程中,自然能培养出好人脉。
其二,则在于参加这些交流的人们,很少有人想到主动“秀自己”。有些人自恃名片上印的“经理”、“主管”之类的头衔,摆出一副自负、傲慢的姿态,不屑于自我介绍。还有些人觉得,不能给别人留下“太张扬”的印象。于是,他们总是使用“固定格式”或“客套话”,来进行自我介绍,比如:
“我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我是刚调过来的新手,还不太了解情况。”
“我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本领。”
“我没资格进行评论。”
……。
你想过没有,如果总用这种“谦逊”的语言来介绍自己,尽管是不辞劳苦地去参加交流会,又会有什么作用呢?
虽说不能让自己显得太傲慢,但在工作方面,过度的谦虚,反而会招致对方的反感。如果你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是个“一事无成的人”,那么对方也不会重视你,只会把你当做一个“不值得看重的人”来看待。
所以,经营人脉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在相关圈子里“秀”自己。这种“秀”,就是要着重展示自己的“卖点”,也就是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和能力”,比如自己的特殊技能、业绩和个性等等。
这种“秀”,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努力让可能需要自己的人知道:我有足够的价值!
台湾著名的企业家、敦阳科技总经理梁修宗,就是一个喜欢“秀”自己的人。他给自己归纳的“价值符号”就是一句话:“只要跟着我,就有钱赚。”这句话,相当于他自己的“另一张名片”,他经常对人说起的,就是这句“只要跟着我,就有钱赚。”人们想到梁修宗,就想起这句话。
平时,梁修宗会想方设法,增加自己“曝光”的管道。他参加EMBA、扶轮社、狮子会等团体,即使像公司内部的福利会、旅游团、健身房等,都成了把自己推销给别人的通道,都是他建立自己形象的机会。
梁修宗认为: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机会,在这些团体里,人们往往可以以最自然的方式交往,也最便于别人记住你的“形象”。
主动秀自己,其实就是为自己营造一种“个人品牌”。毕竟,在这个重视效率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不可能通过长时间的交往去了解对方的价值。很多情况下,你的能力和你的价值,必须要通过你自己的努力传播出去。当然,你的“个人品牌”必须符实,不切实际的“做秀”,只会让你在职场圈子里失去“口碑”。
如果你是获邀去参加培训班或是研讨会,那么请你以开放的心胸和积极的态度参加,主动地展示自己,主动把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传播出去。这一点,是拥有良好人脉不可缺少的前提。
人脉,其实就像写博客
把自己打造成“活名片”之后的第二步,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地,把自己的价值传播出去。这个传播个人“有用性”的过程,很像写博客的过程。
前面我们介绍了日本企业家岩濑大辅通过博客为自己积累人脉、从而获得成功的例子。实际上,博客不仅仅是经营人脉的一种工具,写博客的过程与方法,其实很形象的说明了传播自我、经营人脉的过程与方法。
当然,这里不是叫大家都去开博客,而扩展人脉的方法,也不仅仅只有开博客一种。有些行业的人士,可能非常适合用博客去经营人脉,而另一些人使用博客,则可能效果欠佳。
那么,做博客的方法,到底有哪些,是我们在经营人脉时可以参考的呢?
很多人称,自己的博客是自己“日记本”、一个“内心的家”,他们不在意人气的多少。这类的博客,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而那种“巧妙蹿红”的博客,却完全可以给我们这些想拓展人脉的人上一课:
怎么才能成为人气博主呢?首先,我们在撰写博客的时候,要有一个既独特新颖、又容易广泛接受的主题,然后不断丰富内容。
第二步,我们会寻找其他能与自己的内容相近的、有吸引力的博客,互相访问,相互切磋,组成“圈子”,针对同样的主题,不断深入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博客的访问量会逐渐上升,会确立一种品牌效应。人们会说,“这个博客的内容非常好”,到后来,人们就会对你产生兴趣,他们会关注你的博客,想知道“这个人最近又发生什么事情了?”与此同时,你的文章会在各种各样的博客中被引用、被推荐,甚至有朝一日,改变你命运的“贵人”也被你加在了好友中。
我们发现,人气博客往往都有以下的特点:
◆博客的主题对于多数人来讲,是非常“有用”的,或者非常能引起多数人的兴趣。总之对多数人来说,有鲜明的“价值”;
◆博客主题很专一,并且博主很少改变主题,博客的文章内容也有连贯性;博主也很少改变自己的“昵称”、博客名称等,这样就使得博客容易被人记住;
◆博主对自己的相关信息很开放,比如经常上传照片,让网友看到自己的“真面目”,经常展示自己工作、生活的“近况”……;
◆博主们自发地掌握了一些打造“个人品牌”的技巧。比如,有一位叫“小胖星”的博主,她的博客专门解讲烹调技巧。于是她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商标”——一个像星星一样的胖胖的笑脸。在博客的每张照片上,特别是美味佳肴的图片上,都标志着这个胖星星,自然,人们很快记住了这个博客和这个“微笑的星星”。
这些都是非常容易、不用花费什么心思和精力的举手之劳。实际上,经营人脉的做法,就是这么简单。对于想掌握好人脉的人来说,“诀窍”也不过如此。
首先,你要有一个简练、吸引人、容易被记住又尽量固定的“标签”,这个“标签”必须和自己的工作价值息息相关。
比如,“我是一名电脑高手”、“我是位有潜力的品牌顾客”等等,让你的“标签”在工作圈子内被他人传播;与此同时,你要展示出开放性,除非你要以“神秘”做为自己“价值标签”,否则的话,你要主动向朋友畅开自我,这样不仅使你易于亲近,而且,你的个性特点会附着在你的“价值标签”之上,被朋友们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中。此外,你要随时留心学习,向经营“品牌”那样,像包装明星那样,在自己的职业圈子内把自己“一炮打响”。
而那些没有人气的博客,也是我们经营人脉的“反面教材”。
很多人会说:“我并没指望靠博客出名,我的博客只是记录我的心情,只供我和少数好友交流”。
这样的想法,当然无可厚非。但在经营人脉的过程中,如果也过份强调自己的“私秘性”,那样的话,即使你参加再多的活动,交换更多的名片,也不可能迅速经营出好的人脉。
对于那样冷冷清清“心情博客”、“私人博客”,或者博主也希望人气上升、但总是事与愿违的博客,往往也有共同的特点。
比如:博客的主题总是换来变去,很少人清楚博主感兴趣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博主本人总是“尤抱琵琶半遮面”,和读者保持着距离;博客的内容缺少“价值”,也许那些文章讲述了对博主自己来说“非常重大”的事情,但是多数人很难感兴趣。
而做人脉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你抱着“多认识些人”的目的,参加一个业界的联谊会或社团。然而,你觉得,要是说自己是“一名未来的IT专家”有些不谦虚,会招来别人反感,所以,你会“低调”地说:“我是某某公司的某某”。这样,你依然“什么都不是”,别人不知道你的能力,也没有注意到你的价值。
不仅如此,你的介绍还经常变来变去,甚至与社团的主题无关。当别人问起你的目标和志趣,比如:“你今后三年的工作打算是什么”?这时的你,明明有很大的抱负,可你带着戒备心,心想:“凭什么要把我的打算告诉陌生人。”于是,你谦虚地说:“混混日子,没什么打算。”
自然,你那位新结识的朋友,是不能把一个“谁都不是”、“混混日子”的人,广泛介绍给圈里的“重要人物”。你的贵人,实际上是被你自己拒之千里的!
所以,如果你想有好人脉,就一定要像打造“人气博客”那样,勇敢地宣传自己在工作上的价值!
说到这里,关于“从零开始经营超强人脉”的方法,我们只说了一个大致,而进一步利用种种技巧、更新种种观念,将是本书后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