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延伸”题目的再延伸(一)(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46:03
阅读“延伸”题目的再延伸(一)
“新课标”高考模式正在全国推进,语文试题中的“探究”题目是普遍的关注点。北京市2010年进入“新课标”高考行列,北京市语文试题称“探究”题目为“延伸”题目,并且首创了独特的试题样式——每道题目回答不少于200字,10分。
“延伸”的提法比之“探究”的提法,更务实也更恰切。一份语文试卷20道左右的题目,无不是要求考生独力“探究”的题目。北京卷的阅读“延伸”题目,在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现代文阅读部分出现,突出特征是由诗文内向诗文外扩展,对考生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考生思想更深刻、感情更丰富,有更丰厚的文化、文学、知识的积淀底蕴,对事情、事理、人情、文理更通透,这应该是对“新课标”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重要载体”界定的体现。阅读“延伸”题目具有扩展性、知识性、思辨性,也要求表述性,这应该是对“新课标”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基本观点的落实。
从本质上看语文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无非两项:“阅读”和“写作”;要求的语文能力无非两种:“吸纳”和“释放”;体现的思维方式无非两类:“归纳”和“演绎”。阅读“延伸”题目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回答问题的基础是读懂相关的古诗、文言文和现代文。回答问题,需依据文本中的重要信息无一处遗漏,答案中无一词无根据的基本原则,遵循“提取-转化”重要信息的途径。向诗文外“延伸”时,要有理、有据、有节。在要点完备、确切的基础上,做到逻辑合理、主次分明、言之有序、语言流畅。
这样看来,阅读“延伸”题目的备考效果,就覆盖了语文试题中最核心的内容:文言文阅读、古诗阅读、现代文阅读。再“延伸”,又会辐射到写作领域。仅就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而言,这些内容共127分,占全卷分数85%左右。
将阅读“延伸”题目再延伸,到400字、600字,就和“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形成握手相携的态势。备考中抓好这一环节,从“读”的方面,可以扭转考生死背术语、生搬教条的不良状况;从“写”的方面,可以促进考生拓展思路、具体分析的意识能力。总之,有助于语文教学和备考沿“感悟生活、关注语言、锤炼思维”的正确方向良性发展。
㈠文言文阅读
【例1·2010年北京高考试题·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10分)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疾病疕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译文]宋清是长安西部药市上的药商,收购贮存上等药材。凡从山区水乡来就售药材的,都投奔他那里,宋清总是热情地接待他们,付给优厚的报酬。长安的医生用宋清的药配上自己的药方,总能很快卖出去,大家都称赞宋清。患有各种疾病的人,也都乐意去宋清那里求药,希望尽快治愈。宋清一律高兴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使不带钱的人来了,也给好药。一年下来积累的欠账票据像山一样高,却从不上门去索取药钱。有些不认识的人从很远的地方送来赊购的票据,宋清也不拒绝,照样给好药。到了年终,估计有谁不能付药钱了,就把票据烧掉,不再提起这事。药市上的人认为他很怪,都讥笑他说:“宋清是个愚蠢荒唐的人。”也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德的人吧?”宋清听了这些议论后说:“我不过是为了追求利润用来养活老婆孩子罢了,并不是有什么道德,可是说我愚蠢荒唐也不对。”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译文]宋清经营药材四十年来,烧毁票据的有一百几十个人。(这些人后来有的富贵了)有的做了大官,有的当了连州跨郡的节度,他们俸禄多了,前来给宋清送礼的人,门前常络绎不绝。虽然欠账短期内不能偿还的人很多,并且背着药账死去的人有成百成千,也不影响宋清发财致富。宋清谋利的眼光放得远,放得远所以获利多,哪里像那些小商人呢? 他们一次收不到现款,就变脸发怒,两次收不到现款,就咒骂你,仇恨你。那些人赚钱的方法,不也太小气了吗?我由此看到真正愚蠢荒唐的人是存在的。宋清确实是用这种经营方法赚了大钱,又不随意而为,一贯坚持自己的做法,不半途而废,终于靠这发了财。来向他求药的人愈来愈多,他应人之求也就愈来愈广。有些被斥责抛弃、沉沦颓废的人,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因为这样就怠慢地对待对方,也一定像平常那样给他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再度掌权用事,就会更加地优厚报答宋清。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译文]我观察现在与人交往的人,富贵了他就依附你,贫贱了他就弃你而去,很少有人能像宋清这样做的。唉!宋清,就是个商人,现在的社会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打算得到长远报答的人吗? 如果幸而有近似宋清的人,那么普天下穷困无路,蒙受凌辱,而能够不至于死亡的人就很多了。柳先生说:“宋清身居闹市,却不搞小商人那一套。然而在朝廷、在官府、在学校和乡里的那些自命为士大夫的人,反而争先恐后地搞小商人那一套而不罢休,真可悲呀! 那么宋清就不仅仅是与一般商人不同了。”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 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 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 直:价值,价钱。
[参考要点]①举例一:宋清只收购高质量的药材,他对所有的患者一视同仁,得到了医生和病人的信任,因此他的顾客多,生意好。举例二:对付不起药款的人,宋清也给与优质的药材,并且从不追讨欠款,甚至焚毁借据。受过宋清照顾的人在发迹以后加倍回报宋清。②结合社会生活谈领悟。
[评分参考]①举例:3分。举出一例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②结合社会生活谈领悟:5分。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分析深刻,得满分。③语言表达:2分。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再延伸示例]
《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在文章中有多处事例作佐证。
例如,文中说宋清对那些没钱的购买者,也都给好药,欠条堆积如山,却始终不去讨要。到年底,把那些无力还欠款的借条,干脆一把火烧掉。宋清经营药品四十年,欠条没有偿还的数以千计。可见他不计较眼前某一笔、几笔交易的亏损,是一种明确的理念,一种持之以恒的行为。药业不是经天纬地的大业,但也关系黎民健康,宋清如果不是目光远大,对从业责任有根本性的认识,无论如何不会在经商中不计小利。不计小利,正是宋清高远人生境界的反映。
又例如,宋清只采购、经营品质上好的药材,对药农,给予特殊的尊重和优厚的回报。对长安的医生和病人,宋清从来有求必应,因此得到普遍信任与赞誉。
宋清这种不计眼前小利的行为,带来了意想外的巨大收益。多年以来,被宋清焚烧掉欠条的受益者,有一百多人发达了,有的做了大官,有的管理数州,收入优厚,他们纷纷报答馈赠宋清。宋清美名远扬,收益巨大。“吃小亏占大便宜”,不可以是人生的追求,却可以是不追求中顺理成章的果实。
更重要的是,面对普遍赞誉和经济收益,宋清却没有半点狂妄。求助的人越多,他就做得越好。有的人遭遇困境,宋清对他们也绝不冷落,照样送给好的药材。这些人一旦重获重用,总会加倍地回报宋清。正因为宋清坚持自己的原则从不变更,最终取得大富。
宋清“取利远,远故大”的理念及其带来的结果,也促进了我对现实生活的一些思考和领悟。
例如与我们最切近的高考备考。如果我们把目标只放在眼前,就会盲目陷入题海,就会听信八卦传闻,就会热衷于投机押题。如果把目标放远,认识到高考不是人生的目标,只是人生的手段;不是人生的终点,只是人生新的起点。我们就不会计较一次“模拟”考试的得失,不会追求左道旁门,就会把高考备考纳入自我素质提高的渠道,在素质提高的磨砺中,自然获得优秀成绩。把高考当作一次人生历练的挑战,一次自我充实的机遇,我们必然获得人生长远的收益。
又例如,在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中,如果只追求眼前小利,可能就会忽略环保、安全,甚至制假贩假,危害社会和国家。我们需要从全体人类、整个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坚持低碳生产,才能在世界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蓝图上获得本企业的最大收益。
这方面,温家宝总理为我们做出了卓越榜样。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冰雪灾害、西南特大旱灾等等一系列严峻时刻,温总理总是脚踏实地,亲临一线,指挥抗灾。他努力做好每件具体事情,从不计较个人的劳累和名利。正因这种一贯坚持,温总理才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总理之所以能以一贯之,持之以恒,因为他心怀祖国和人民,从未让个人利益玷污心灵的圣殿。温总理赋诗明志:“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是啊,总理的高远追求,使国家民族长治久安,收益颇丰。
阅读“延伸”题目的再延伸(二)
【例2·2010年北京高考试题·19】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海棠花
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  ②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一个黄昏,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玉兰。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是夏天了。
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已经下雨了。
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但是过了一些时候,再一回想,仍然是有些捉摸不住,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到了德国,更是如此。我本来是下定了决心用苦行者的精神到德国来念书的,所以每天除了钻书本以外,很少想到别的事情。可是现实的情况又不允许我这样做。而且祖国又时来入梦,使我这万里外的游子心情不能平静。就这样,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在祖国和异域之间,我的思想在挣扎着。不知道怎样一来,一下子就过了六年。
  ⑥哥廷根是有名的花城。来到这里的第一个春天,这里花之多就让我吃惊。家家园子里都挤满了花,五颜六色,锦似的一片。但我却似乎一直没注意到这里也有海棠花。原因是,我最初只看到满眼繁花,多半是叫不出名字,因而也就不分什么花什么花,只是眼花缭乱而已。
  ⑦但是,真像一个奇迹似的,今天早晨我竟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我的心一动,仿佛刚睡了一大觉醒来似的,蓦地发现,自己在这个异域的小城里住了六年了。乡思浓浓地压上心头,无法排解。
⑧在这垂尽的五月天,当心里填满了忧愁的时候,有这么一团十分浓烈的乡思压在心头,令人感到痛苦。同时我却又爱惜这一点乡思,欣赏这一点乡思。它使我想到:我是一个有故乡和祖国的人。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呀!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  ⑨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又走过那个园子去看海棠花。它依旧同早晨一样,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它似乎一点也不理会我的心情。我站在树下,呆了半天,抬眼看到西天正亮着同海棠花一样红艳的晚霞。
                                                                             1941年5月29日  德国哥廷根
(取材于季羡林的同名散文)
[思路结构]
想起故乡院内的海棠花
院内海棠花的深刻记忆
在北京与海棠花无缘份
夏天故乡只有海棠叶子
在异国思想挣扎中度日
花城中没有注意海棠花
见海棠花引发浓浓乡情
海棠花把祖国召到眼前
异国海棠花不解我心情
[再延伸示例]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散文《海棠花》里,写下了这样一段经历和感受:偶然,在“人家园子里看到盛开的海棠花”,怀想起故乡的海棠花,这帮助作者排遣了乡思忧愁的痛苦,更拉近了与久别的故乡和苦难的祖国的距离。作者写道:“故乡和祖国虽然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这里,作者把对时间、空间遥远、疏隔的感触,转化为更贴近、更真挚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时空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反差。这种反差正因情感深切所致:遥远的思念,往往会被某种特定事物瞬间拉近——愈远愈切,愈久愈近。“天涯咫尺”也包含着这份体验吧。
我自小喜爱古典诗词。古代交通不便、音书难达,“行路难,相思苦”,是中国古代诗歌永恒的主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沾衣,明月披肩,诗人的思绪飞越万水千山,一下子返还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的亲人,俯仰之间,仿佛就立在床前明晃晃的月光里。“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故人旧事,分明就闪烁倒映在窗前粼粼波光内。“念天地之悠悠”传达思古的悲怆,“无边落木萧萧下”凝聚怀国的块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述慰勉的友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倾诉忠贞的爱情。鄜州月、巴山雨、渭北树、江东云,无不是寄托思念、缩短时空距离的感情纽带,心灵慰藉。
进入中学,我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现代文学作品一次又一次向我传达着与季羡林先生同样的体验。在白宫前,一种“天国似的静默”,使冰心乡思之情突起,“如同一个波澜怒翻的海”。她走到路旁一辆手推篷车旁,向一位叫卖炒花生栗子的黑人买了两包。冰心先生写道:“我何尝要吃花生栗子?无非要强以华京作北京而已!”(《寄小读者》)是啊,沉重的思乡之情,万里距离,靠两包“花生栗子”融入心田。
我吟哦艾青的诗句:“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大堰河——我的保姆》)不是吗,浓浓的怀亲之情,十年生死,在纷飞的雪片中凝成诗篇?
在我自己成长的记忆里,也有着许多类似的体验。祖父已经去世多年,有一天,我偶然翻阅小学时的文集《师泽文圃》,那里面选登了我三年级时的一篇作文。扉页上祖父的题词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用非凡的努力,做平凡的人。”俶然间,我分明感到祖父就站在面前。今天,在庄严的考场上,我再一次咀嚼这句话的分量。觉得它分明就在诠释着试卷上的作文题目:“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祖父的话给了我作文的方向;我坚信,也一定会成为我做人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