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理想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12:37
“6+1”理想课堂教学模式
基本内涵就是:三维目标,突出6+1个重点环节,体现“学”字方针,建立4人学习小组。具体操作如下:
一)“合作-探究6+1”模式
1、校内6环节:①引导自学;②合作互学;③展示所学;④点拨导学;⑤拓展求学;⑥内化所学。
2、校外1环节:前置探究,合作助学。
二)操作步骤
第一步:引导自学(约5分钟)。
教师任务:列出自学框架,提出预设的问题,规定自学时间。
学生任务:根据自学框架列出新知识点、重点、难点、疑问点,明确学习目标。
第二步:合作互学(约5分钟)。
学生任务:小组合作互帮互学,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找出难以解决的焦点问题。
教师任务:巡回指导,提供帮助。
第三步:展示预学(约10分钟)。
学生任务:根据自学内容和小组探究的结果,以及老师预设的问题,在班内展示学习成果,并提出焦点问题;全班参与焦点问题的解答,在此过程中,对于焦点与疑难问题,全班只要有一个学生能解答,老师不要急于解答。
教师任务: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
第四步:点拨导学 (约5分钟)。
学生任务:解决疑难,融会贯通。
教师任务:点拨学生展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和学生通过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切记是“导”不是“给”,顺学而导,把握学习的脉搏因势利导;能放能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把问题解决透彻。
第五步:拓展求学 (约5分钟)。
学生任务:拓展延伸,探究提升。
教师任务:要使课前的预设促进学生课上的生成;要将知识点转化成若干个恰如其分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第六步:内化所学(约10分钟)。
学生任务:深化理解知识点的实质和内涵以及知识的迁移,内化所学,训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堂训练,当堂达标,要求学生独立快节奏地完成任务。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自我评价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教师任务: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总结本节课知识目标、德育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尚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自学、合作、参与度及达标等方面,给小组等级评价,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长久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后写出教学反思。
校外附加的一步:前置探究、合作助学。
教师任务: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实践性预习作业。
学生任务:借助农村里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河流等自然资源,书籍、报刊、电视、网络等学习工具,合作完成预习作业,找出实践探究中不懂得问题,留待课堂上讨论解决。
五、突出特色,建立课改的服务机制
1、每人每学期研究一个小课题,选题要求:必须紧扣以上“6+1”环节中的18个细节,即:
目标:⑴具体、⑵可视、⑶可测   预习:⑷预设、⑸温故、⑹层次、⑺指导   展示:⑻先组、⑼后班、⑽多样   点拨:⑾生成、⑿示范、⒀结构  作业:⒁精选、⒂分层  评价:⒃达标、⒄表现   ⒅前置探究、发现问题(校外)。
制定《小课题常态研究“五看”制度》:看是否有与小课题相关的书籍;看网络上有无标志研究的相关资料;看有无用随笔等方式记录研究的印迹;看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有无变化;看有无经验交流。实行月查制度。划分小课题研究共同体:共10个组,选出组长学校每月到班级进行一次调查问卷。每年结集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集》。
2、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学科知识构建体系”。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有四个:一是帮助教师宏观把握教材,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二是帮助教师微观处理知识点,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三是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规律,并且养成自己构建知识结构的习惯;四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将学科知识结构图与多种媒体信息相链接,为课堂教学提供高效能的服务。
上学期我校的知识构建,打破了级部的局限性,将初中学科知识体系从总体上划分成模块,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框架,有利于他们在具体的学习中将知识归纳和分类以及对知识的梳理,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总结归类。尤其对于初四学生来说,是较为实用的。
但是这种对知识的横向构建也有不足之处,即不利于教师在随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也不利于将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教学机智和有用资源及时的保存和分享,所以本学期我们在第二轮的知识构建中,提出了以级部为单位,以教材为纵线,对初中各学科知识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构建。这种构建形式,思路更清晰,知识更完善,在适合总复习教学的基础上,又建立起了适用于新授课知识体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