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类图书还能走多远?_网上书业新闻_网智科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59:45
励志类图书还能走多远?
更新日期:2004年4月11日   查看次数: 847
作者:郑薇
近几年来,励志类图书可谓异军突起,长期占据我国图书市场的重要地位。各种名目的畅销书高居排行榜而且劲力持久。不可否认,励志类图书为人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读书热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种热销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引进版”畅销 原创少有市场
回想一下近几年来热销的励志类图书,《学习的革命》、《谁动了我的奶酪?》、《卡耐基全集》,我们不难发现:励志类图书一直是国外引进版在独领风骚。
相关人士认为这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励志类图书的写作需要具有专业性。在我国,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并不热衷或不擅于书籍的写作,而实际出书的作者又往往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这使得原创图书缺乏权威性和可信性。
相较之下国外的作家则具有很大优势。比如励志鼻祖卡耐基为写作《人性的优点》一书,就曾经走访过美国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数百人,翻阅了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数百种,阅读了哲学家论烦恼的几乎全部论述,还开办了一个征服烦恼的实验室进行实践。同样,写作了《思考致富》、《人人都能成功》、《成功定律》(时事出版社)的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是有深厚的专业背景支撑的。为写作《成功定律》一书,他走访了500位全国杰出人物,整理出成功的15条定律,花费了20年时间完成了此书。他将这一成功定律进行了检验,训练了3000名毫无经验的推销员。在6个月之内,这些推销员各自赚进了100万美元。
第二,我国真正的励志类图书起步较晚,而之前称之为人生观图书或个人修养图书的书籍只注重精神层面的提高,趋于“理想化”,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指导意义不大。同时由于这些书籍往往需要读者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对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青年来说并不实际。而引进版图书从开始就以“简单实用”作为自己的原则,符合这个时代的需要。加上它们很早就开始占领中国市场,在人们的心中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这也给原创书的出版发行造成了影响。
可以看出,要想让国内的原创励志图书在短时间内超过国外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注重眼前利益,一味地翻译出版国外的励志畅销书而忽视原创读物的开发及品牌的塑造,那我们很快就会自食恶果。
因为,我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许多引进版图书的观点并不符合我国国情,虽然多数读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但是在他们心中还是希望看到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励志宝典”。同时,由于读者越来越成熟,对书籍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再容易被书籍封面上“全球销量……册”、“……排行榜畅销书”等引进版图书惯用的宣传手法所打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影响引进版图书的销售。如果到那时仍没有优秀的国内作品出现,那么我们势必将在这片新战场上遭受失败。
观点重复 缺乏创新
虽然目前市场上的励志类读物很多,甚至还被分成了财商类、学习类、心理类等众多类型,但是经常关注这类图书的读者不难发现,在同一类励志书中,观点常常相互重复,诸如:自信、团队精神、换位思考这样众所周知的道理随处可见,让人感到厌烦无比。
同样在写作和书籍的整体构架上,眼下的励志类图书也明显缺乏新意。大部分书籍都是先将作者的观点分条列出,然后逐个分析点评,这种做法当然有其条理清晰、便于记忆的好处,但是也不可避免的让读者感到阅读缺少乐趣,仿佛在学习一本教材。诚然,这方面也有许多书籍有所突破。比如《谁动了我的奶酪?》里采取的寓言故事,台湾作家刘墉一直坚持的人生小品文,以及曾引起极大关注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亲身经历等,但比较而言在同类图书中仍然是凤毛麟角。
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令人瞠目,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推出与时代脚步相吻合的图书,那么等待我们的就只有被社会淘汰。这个规律无疑更加适用于旨在帮助人们取得成功的励志类图书。
出书速度加快 书籍质量下滑
随着励志图书的畅销,不少出版社加紧推出新作抢占市场,却忽视了书籍的质量,造成了如今的励志类图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曾有报道指出,一本名为《黑白经》的书在前言里这样告诫读者:“中庸之道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偏不倚是君子的处世理想。极端的厚黑学显然是行不通的。《黑白经》取《厚黑学》之精华,弃《厚黑学》之糟粕,反对厚黑之道,同时也力斥‘偏白斥黑’、‘求白上瘾,不屑为黑’的倾向,主张以黑白两面立身处世,以黑白两手处事待人。”
一些策划人颇有感触地发问,“有些所谓教青年如何成功的书宣扬厚黑学、糊涂学的东西,崇尚人际阴谋,介绍如何利用别人以成就自己的技巧。然而我要问:我们年轻人的成功信念究竟是什么?”
的确,在励志类图书中出现这类问题应该引起出版界和作者的注意。如果让大量诸如此类的作品流入市场,我们拿什么来让读者喜爱和购买我们的作品呢?
总而言之,对于励志书籍这片图书市场的新领域,我们都抱有很高的希望,但是如何让它更好地发展下去,这类图书究竟还能走多远,恐怕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探讨的问题。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