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中的为官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02:15
编者按:
“非学无以广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立足新的历史形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党鲜明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战略眼光抓好学习,不但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还要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善于从中汲取有益营养,提高自身人文素质。为此,本刊将不定期地推出国学讲堂,与相关专家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对今天做人做事做官的启示。希望读者喜欢,并把您所关注的问题告诉我们,以便我们共同办好国学讲堂。
受访专家简介
刘庭华,江西南康市人,1968年2月入伍,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孙子兵法研究会、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和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主要成员。曾获第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论文一等奖和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奖。研究领域:中国历史文化与毛泽东军事思想史、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主要专著:《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中国抗日战争论纲》、《毛泽东军事思想纵论》等。
记者:我注意到去年您出版的专著《弱者之道——老子思想纵横谈》和近期发表的几篇文章,都谈到古代先哲老子的哲学思想,其中关于领导干部修身处事和治国理政的阐述,读后很受启发。
刘庭华:《老子》,亦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优秀典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有许多关于做人做事做官的精辟论述。
记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的优秀典籍,里面蕴涵着丰富的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大道理。
刘庭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做人
处实不华、学江海为“百谷之王”和上善若水
记者:老子有很多经典的名言,其中给我留下很深刻印象的一句话,是他讲到做人要大气:“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刘庭华:“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就是强调,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保持孩童的纯真。用现在的话简单说,就是不作秀!他认为,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表面上的“德”,因此有德。而那些追求形式上、表面上有“德”的人,整天嘴上叫喊德,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是瞄准“德”而为之,因而是没有德之人。所以,他提倡“上善若水”、“上德之君”。
记者:老子还强调,大气做人要学江海为“百谷之王”、“海纳百川”。
刘庭华: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之后,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通过对江海成为百谷之王,圣人成为天下人心所向的观察,得出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善下”的缘故。“海纳百川”——接纳、包容一切大小河流的清泉、污泥和腐浊。圣人——处处事事谦下,以民众的利益为实、为先、为上。所谓大气做人,亦即老子说的“大丈夫”,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厚道朴实无虚华,胸怀宽广似江海。
记者:法国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刘庭华:是的,有江海胸怀的人,必能宽容一切;有江海胸怀的人,是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思想境界,宽容是厚道朴实无虚华,胸怀宽广似江海的具体体现。人人都有一颗宽容的心,世界就会变得和谐美好!与人共事,要肝胆相照,善于接纳所有的人,包括反对过自己的人。
记者:让别人发光,实际上是让自己收获更大的热量;给对手一个发展空间,帮助别人,实际上是在帮助自己,也是在激活自己的竞争活力。
刘庭华:确实是这样。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悬崖绝壁;让三分风平浪静,争一时人仰马翻。宽容能使紧张的人际关系化干戈为玉帛。忍让,不是怕人,而是胸怀大度的表现!宽容是一种理解、体谅和尊重他人的豁达大度,当同事、朋友、亲人做了错事,我们应该给他一个台阶下、一次改正的机会。诚心宽容比责罚更有催人向上的鞭策力。宽容是春风,能把冰雪融化,使冬天很快过去,温暖即将到来。
记者:做人学江海为“百谷之王”,的确是一种智慧。
刘庭华:老子的学江海为“百谷之王”,包涵宽容、包容、忍让、体谅和智慧方法等五个方面。老子认为,善下、谦让,表面上、形式上退让,虽然一时吃亏,最终,失去的东西还是会全部回来。学会宽容,就是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就是学会了做人,就是具备“圣人”,也就是我们所说领导者的素质;学会宽容,就是情商高的体现,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谦下”、宽容,能使自己快乐,减少许多痛苦而延年益寿。
记者:我体会,老子说的大气做人,说到底,就是比思想境界、比肚量大小,其本质,是比文化的含金量。
刘庭华:你说得很对。苏东坡曾说:“我上可以陪皇帝吃饭,下可同乞丐喝酒,他们在我眼里都是一样的。”他一生中数次挨整,而且中年丧妻,但他能够在逆境中表现出积极向上,举手投足之间都弥漫着浓浓的道家思想和大海般的情怀。
记者:谈到做人,老子有一句名言,就是“上善若水”。
刘庭华:“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一个哲学命题。老子认为,用其为人处世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一条重要原则。天下最柔弱的是水,却能穿破坚硬的石头。自然界如此,推及人类社会而言也亦然。最高的德行好像水一样,水最能便利万物而又不和它们相争,它总是甘心处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道。上善之人处事总是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胸像水那样沉静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守信真诚,为政像水那样有条理,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行动像水那样相机而动。
记者:为人处世到不争、处下,是一个人谦下、礼让、无私,心怀坦荡荡的高尚品质的体现。
刘庭华:谈到做人,老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报怨”。在他看来,以德报怨,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乃是彻底消除嫌怨之道。如果以怨报怨,必成大怨,乃何时了?以德报怨,就可以不生怨,这就消除了结怨的根源,就是符合天道的,得道多助即天道,天道乃自然规律,这乃“上德”。以德报怨,反映了一个人“川泽纳污”的江海心胸,是高尚品格的重要体现,这是以礼对待非礼,以仁对待非仁,表现了容人、容事、容天下的肚量,是自信的流露。老子“以德报怨”的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可以说,世界上最能宽容、包容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真正能以德报怨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
小细做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成就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目标始终如一
记者:谈到做事,老子总是强调“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足下”。
刘庭华:合抱的大树从细小的萌芽生出,九层的高台从一小筐土累起,千里的远行从迈步开始。在这里,老子形象地说明了大与小这对矛盾的量变到质变关系,即一切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在认识论上,无疑充满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它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这对我们今天年轻人干事创业也很有启迪:不要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要摆正自己的历史方位。
记者:一个人如果要成就一番事业,须从小事做起,而且要目标始终如一,坚持不懈。
刘庭华:“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许多人做事,之所以往往到快要成功的时候反而失败了,就是没有谨慎始终如一,刚开始时都很认真,到后来就马虎大意。“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今中外的那些历史、文化、科学名著,之所以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决非是作者的朝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终其一生艰辛劳动的结晶。一个人要成就事业,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的积累过程,必须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并且要目标始终如一。这样,涓涓不息,将成江河。这就是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足下”这一名言,对我们的有益启发。
记者:谈到做事,老子还强调了一个思想,就是反对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力戒逞强、逞能、逞勇。
刘庭华:老子认为,不固执己见,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就能把是非判断清楚;不自我夸耀,事业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担当领导。所以,老子提出,必须根除自以为是、自恃夸耀的毛病,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他说:“自视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就是说: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的真谛;自以为是的人,总是明辨不了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起功勋;自命不凡的人,不能担任领导,或者当了也不会长久。
记者:老子为什么强调“力戒逞强、逞能、逞勇”呢?
刘庭华:这是因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也就是说,勇敢用于逞强就要被消灭,勇敢不用于逞强就能生存。这两种勇敢,有的受益,有的遭害。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不用争斗就会胜,不用说话而善于应对,不用召唤而自动到来,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但要襟怀坦白且要善于人生谋略。
记者:在历史上,有不少将帅在对敌作战时勇敢杀敌,赫赫战功,不愧为一代名将,而在胜利后则居功自傲,为名利争斗也甚为“勇敢”,最后落得悲惨下场。
刘庭华:隋朝灭陈大将贺若弼,因平陈有功被隋文帝晋爵为宋国公,官至右领军大将军,封邑3000户,赐绢8000缎,杂采1000缎,女乐二部,还把陈朝皇帝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为妾。应该说,隋文帝待他不薄,论功行赏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贺若弼居功自傲,总是不满足。他在生活上极为奢侈,家中奴仆成群,珍玩财宝不计其数。在政治上,他自以为功名才干在朝臣中数第一,经常牢骚满腹,并以宰相自居。但不久,隋文帝却任命杨素为宰相,贺若弼仍是一名将军,他因此大为不满,言于溢表,终被罢官,并于开皇12年(公元592年)被捕下狱。后又因贺若弼私下议论隋炀帝大兴土木建筑行宫一事,以诽谤朝政罪处死。贺若弼的悲惨下场,验证了老子的真谛:为人处世,“勇于敢则杀”,用“柔弱”之法,如谦下、不争、不言、不召,或处下,再加上善于谋略,则可取胜,保全自己。
廉洁从政
“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治大国,若烹小鲜”
记者:老子关于从政为官也有很多论述,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把从政当官的领导划分为五种,大体意思是:最好的领导,老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好的领导,老百姓亲近他;比较好的领导,老百姓亲近赞美他;差的领导,老百姓怕他;最差的领导,老百姓在背后骂他。
刘庭华:老子的原话是:“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其次,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老子认为,从政做官必须与众不同,首先应该着重提高品德修养这个做人的根本。
记者:一个人活在世上,如何对待功名利禄,是摆在领导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刘庭华:老子认为,廉洁从政:第一,首先,要解决从政的目的与宗旨问题。要爱民,“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其次要解决自律、以身作则问题。即“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就是说,当官的根绝了私欲,社会就自然会风气良好。“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八个字,老子精辟地道出了为官者节制个人欲望的社会意义。
记者:老子还说过:“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刘庭华:这是老子关于廉洁从政的第二个大问题,即廉洁问题。老子是从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人、名士的人格高度,提出理想人格要求的。用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来讲,你当官就不要想发财,你想发财就不要去当官。权、利、名什么都想要,那非常危险,起码人品低下。淡泊明志,肥甘丧节,这是被无数史实所证明了的真理。一个人的志向要在物欲面前经受考验,而一个人的节操则会从贪图享乐中丧失。生活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记者:在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如果不能保持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其思想和精神世界就很容易偏离正轨。
刘庭华: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靡靡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庄子也认为,“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监,以门规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这就是说,把贪图钱财看做是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利禄;把追求显赫看做是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名声;迷恋权势的人,不会授人一点小权利。掌握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以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而放弃它们又悲苦不堪,舍不得,心中一点鉴别力也没有,还在不停止、无休止的追逐。最终,利禄、名声和权势将会变成工具而杀戮了自己。所以,老子提倡,“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记者: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的清正廉明美德,值得后人学习,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刘庭华:孔子也说过,历史上凡是俭约者而犯错误的人很少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到讥笑,实在是要不得。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的私念越少、欲望越低,越能朴实俭约,看淡一切金钱名利,内心世界就能平静似水,精神境界就越高尚。这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记者:老子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
刘庭华: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食色之欲,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的地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不会遭到危险。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
记者:自觉制欲戒贪,“知足常乐”,这对当今党员干部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刘庭华:是的。老子还提出廉政的第三个大问题,即关注民生,爱惜民力;减轻赋税,实现公平。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一是批评税赋太多,二是批评统治者过分追求奢侈享受而导致老百姓难以生存。
记者:治理国家,不要折腾,要用“无为而治”的方针来治理。
刘庭华:对,老子告诉我们,治理国家不要政令频出,朝令夕改,或大搞形象工程,搞得老百姓劳民伤财。老百姓饥饿,吃不饱,是因为赋税收得太多了。在老子的心目中,他总是关注弱者,关注弱势,要领导者救助这部分人。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圣人恒上救人,故而无弃人”。老子这一思想是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出现严重贫富差距社会问题提出的警告。我认为,老子之道,就是弱者之道。当领导的人学学老子的哲学思想,对提高自己的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能力和人文素养,大有好处。
简释:
①人的最高德,就如水的品德。
②难事从容易开始,大事由微小事始。
③人应呈现纯真,保持质朴,减少私心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