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生掌握好心态更重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16:09
文章发布者:panpan 来源:维普咨询网收藏本文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时期,初一是中学生活的起始阶段,更是重中之重,做好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整个中学阶段的成长十分重要。专家调查发现87%的困难学生不是智商或学习能力差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问题。万事开头难,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初一开头不适应新学校生活,留下一些心理问题,从而造成后面的学习困难。
案例:
A 徐叶高 女 年龄 13 父亲是个体老板,入学考试成绩位居班级第三,新学期开学一段时间,每天五、六次电话打回家,还经常哭,对家庭依赖强,上课精神不集中,整天愁眉苦脸,形成恶性循环,成绩一次比一次差,下降到中等偏下。她自己也知道退步了,很着急,想提高成绩,可打开书本就胡思乱想,学习效率低下。后来觉得成绩不出色没面子,要求回乡下老家就读。
B 王浩 男 年龄 13 择校生 家住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不够好,入学成绩位居班级第七,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与同学交流少,独来独往,整天感觉同学看不起他,要欺负他,成绩上下波动大,有一次,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还有一次,老师因他作业没完成说了几句,他就把桌子上的书扔到地上,事后他说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回事,不是老师批评不对,而是觉得自己窝火,什么都不顺心,不知道拿什么出气。
以上两个案例是比较极端的情况,其他学生也表现出对考试的焦虑、与同学隔阂等问题,为更好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笔者对我校八个班新生进行进行心理调查测试,分析具有普遍意义的情况。
一、初一新生的突出心理问题
1、学习焦虑
初一新生中普遍存在学习焦虑的问题,占70%左右。初一是小学升入初中的过渡期,许多学生会发现课业突然增多了,难度一下子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速度更快了,小学时依赖性较强的学生会特别觉得不习惯。小学课程少,知识简单,压力小,到了初中,科目增多,学业加重,加上中学有升学的压力,考试多,中学考试成绩不象小学都是优,考六七十多分是常事,他们自我感觉在小学里是优等生,上了中学后就充满失落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从农村到城市,择校学生进入好的学校就读本来就不容易,更希望能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来回报父母,我校是名校,择校生多,竞争激烈,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所有这些造成他们学习上的焦虑,一有考试就担心、失眠,造成成绩不理想,造成恶性循环,以至在学校找不到乐趣,不能适应中学生活。案例A 就属于这种情况。
2、交往障碍
由于多疑自卑,产生交往障碍,占初一新生40%左右。从小学到中学,学习环境变化较大,小学五年级时,他们是大哥、大姐,到了初一,一转眼,他们就变成小弟小妹,加上他们面对的陌生的教师,陌生的同学,他们之间互不了解,彼此之间存在戒心,因而紧闭心扉,“闭关自守”。 由于现在初中学生面对中考的压力,尤其会给新生带来沉重的压力,他们仅感到了周围学习的紧张,同学间竞争的激烈,没有感觉到温情,他们都感叹找不到朋友。有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产生很强的自责倾向,觉得对不住父母的苦心,这些引起他们的失落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此外,寄宿学生,父母又不在身边,觉得没有依靠了,产生度日如年的感觉,整天想家,并对小学生活充满怀念,程度严重的会产生不愿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自我封闭,案例B就是极端的例子。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育的高峰时期,适度的压力可以提高个体的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使个体适应得更好,但超过了他们所能负荷的程度,常常会引起学生焦虑、紧张、甚至有身体异常等表现。
教师要充分了解新生的心理特征,不要让学生刚上初中就被陌生的环境、激烈的竞争所累,产生不利学习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与新生沟通,了解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采取措施,对症下药,消除初一新生的紧张思想,加强常规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取应对措施。让初一学生尽早适应环境,在新环境中树立自信,更好地投入初中的学习生活中去。
二、改善初一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培养学习能力,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能力强,成绩优秀,自信乐观,就不会对学习产生焦虑。新生就是因为对中学的新课程把握不好,成绩不理想,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特别一些小学较优秀的学生进初中后,也会因为改变不了原有学习习惯,成绩徘徊不前,甚至跌入低谷,这种挫折可能会造成自信心的丧失,从而造成学习压力。
我们教师要从培养初一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入手,使学生乐学、善学、好学,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欢乐,从本质上解决学生的学习压力。
入学后就对初一新生进行学法指导,让他们掌握每一学科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从了解学生特点入手,摸索适合学生的教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水平,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调整教学措施,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循序渐进,引学生“入门”。
俗话说“习惯养成自然”,习惯会促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事。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学习态度是否认真,能否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升入初中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过硬的学习能力是我们班主任老师工作的重心。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就会相对轻松,自然会减轻学生对新的课程的恐惧心理,学习的焦虑感自然消失。
2、积极组织活动,消除学生交往障碍。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家庭呵护过多,生活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对新同学、新环境既好奇又惶恐,要消除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焦虑,要多给学生沟通的机会。
教师可在开学时组织学生开展“学校推介会”,让初一新生了解学校的环境。帮助他们消除对人文环境的陌生感,班主任向初一新生介绍任课老师的教学情况,同学之间有目的地开展“自我介绍活动”、“新生联谊活动”、“模拟找朋友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便于让学生尽快地熟悉自己身边的同学,迅速地融于班级集体生活之中。同时,作为任课教师也要向学生作自我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教学的风格特点等。
班主任采取民主的管理形式,随时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爱心去关注学生,用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多给学生赞扬,以消除他们对人的焦虑。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其消除顾虑,迅速调整情绪,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教师不要把刚进中学的学生看得过高,一开始,就生硬地宣布各种守则、班规等束缚学生,那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产生畏惧感。因此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采用主题班会、德育活动课、观看电视录像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常规》等管理条例融于其中,寓教于乐,让学生明白进入初中后,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最终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交往障碍,学会与人交往。
3、进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态。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利用课堂进行正面引导,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语文教师在新生刚入学时,帮助学生树立整个初中阶段的大目标,利用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进行理想教育,利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对学生进行如何战胜困难,如何承受挫折的教育等。
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新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社会课、语文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通过对比学习,纠正学生不良自私心理与行为习惯。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试压力和挫折,不能由于考试失利,灰心丧气,觉得抬不起头,甚至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新生易有的心理压力关。动员学生搜集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等方面的名人事例、名言警句, 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失败是成功之母”等,鼓励学生多看名人传记、英雄故事,从中探究古今中外的伟人成功的心路历程,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从而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
4、开设交流平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初一新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与同学交往过程中会有矛盾产生,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教师要密切关注、及时引导,鼓励学生把心头的困惑说出来,向班主任或学校心理老师咨询,以寻求解答,指导他们交朋友的原则,学会与同学交往,与老师沟通,与家人相处,学会宽容别人,赞赏他人。
学生强烈地渴望有良师益友为其排忧解惑,指点迷津,缓解过重的心理压力。教师积极开展个别心理疏导,使他的情感有发泄的机会,把烦恼说出来,甩掉内心的包袱。这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他们愉快学习和生活,愉快活动和创造。
作为教师,不仅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更要有了解学生、贴近学生的心,树立服务意识,与学生沟通,改革评价方式,不要盯着学生的分数,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与学生平等交流,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与考试焦虑,减少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感受,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仅需要专门的心理辅导,还有赖于整个教学、教育环境的优化。教师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教育环境,但可以用新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效率,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掌握得牢固,更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能有效地缓解学生内在心理紧张、焦虑。
5、争取家长配合,创设良好心理教育环境。
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今家长的普遍心理。一些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要求过高,很多家长都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有的父母硬性规定孩子考试的分数,如达不到要求则棍棒相加、责骂、讽刺等。然而过高的期望和过分的关心导致了子女心理压力过重,这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与行为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苦差事。
由此加重了学生失败、挫折、无助等消极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负担,使学生出现紧张、焦虑、恐惧、逃避等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影响今后的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为此,教师可以用家长会或个别交谈的形式加强同家长的沟通,分析利弊,转变家教观念,实现家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初一新生跨进中学大门,也就开始走进一个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老师只有从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才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心态。实践证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在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式的正确与否,往往会影响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一生的前途,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才的重要问题。
因此班主任要适时适宜的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使学生的精神素质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使初一新生有一个漂亮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