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与山海经的图腾面具雕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39:43
/王红旗
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北面两站路有一座“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收藏有三万余件红山文化时期的图腾面具人物雕像和动物雕像(估计红山文化雕像总数可达十万余件),其藏品绝大多数都是民间收藏家黄康泰先生历经30年,踏遍长城内外,从农牧民老乡手里直接收藏到的,为此他几番倾家荡产、几次死里逃生,为了寻找中华民族龙文化的根源,他在所不辞、历尽艰辛、终成大业。(注1)
或许,这里也有着历史的因缘巧合。因为正是在近30年来,长城内外、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环境迅速出现荒漠化趋势,沙尘暴愈演愈烈,每一场沙尘暴过后,都会吹去一层土,千年前、万年前埋藏在地下远古墓葬的图腾面具雕像,就这样逐渐“浮出了土面”,被当地的农牧民捡拾到,又被黄康泰及时收藏到···无庸置疑,这样得到的收藏品其真实性是比较有保证的,但是这种剥蚀地貌对鉴定收藏品的年代却增加了困难,因为有助于确定年代的地层已经被风剥蚀掉了。
值得注意的是,龙坛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时期的图腾面具人物雕像和动物雕像,其文化内涵可在人类历史宝典《山海经》和中国古文字里找到相关的记述,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和人类远古的文明与文化,具有能够揭示人类文明起源的重大意义与价值。本文根据中国古文字“田”字符与图腾面具的关系,山海经关于古代部落图腾的记载,以及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的基本原理,初步推知红山文化出土的图腾面具雕像确实记录着数千年前到数万年前远古人类的文明与文化活动。有鉴于此,继续深入解读红山文化与《山海经》记载的先夏时期的图腾面具雕像的文化内涵及其承载的人类文明起源信息,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迫切而又光荣的历史任务。
一、红山文化雕像的特点
龙坛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图腾面具人物雕像和动物雕像,材质有多种玉石,高度尺寸从数厘米到数十厘米甚至150多厘米,重量可达数十千克甚至上百千克,有些玉石雕像还从小到大构成九个一组。其中,人物雕像绝大多数都是裸体的,少数雕刻出衣服文理;绝大多数人物雕像都为蹲坐或蹲姿,少数为跪姿,极少数为站姿;发型多为自然披肩发,亦有梳成发髻或编成辫子盘在头上;绝大多数雕像均为女性,而且性感突出,男性雕像偶有胡须。此外,若干人物雕像手中持有物品,有棒状物、口袋,还有一尊雕像手持扇背在身后,一尊雕像有草帽挂在背后,脖子前面的系带纹饰清晰可见。
这些人物雕像作品的造型能力高超,大多数都经过抛光,按当时的工艺技术,制作如此众多、复杂、精美、大型的雕塑作品,应当是非常费时费工的劳作,而且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这表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当发达、衣食无忧,否则是不会投入如此巨大的社会资源去制作如此多的玉石雕像。
据黄康泰先生研究,红山文化图腾面具人物雕像和各种动物雕像的制作年代,大约在5000年前至3万年前之间。笔者认为,从绝大多数人物雕像为裸体来看,表明当时当地气候温暖,人们习惯于裸体祭祀天地。据此,可以根据近10万年来的古气候变迁过程中的温暖期(间冰期),来确定红山文化人物雕像的制作年代,笔者估计其时间上限大约在5万年前左右。
特别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几乎所有的人物雕像头部上面都再雕刻有动物形象或人物形象,它们显然均属于图腾面具的艺术造型。有趣的是,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里的佛像造型,也经常是在雕像头部上面再雕刻有动物形象或人物形象,或许其源头也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的图腾面具人物雕像。
二、《天地人鬼神图鉴》提出的两个问题
1994年10月,我在撰写《天地人鬼神图鉴》一书(注2)的前言时,特意谈到了两个问题:
1 、人有三个司令部
宇宙万物,唯人最灵,若问其故,答曰人有三个司令部。
第一个司令是物质,人由物质构成,其行为要遵从物质规律,跑的时候要服从加速度原理和惯性原理,跳的时候要服从引力定律,吃的时候要依照物理和化学原理。
第二个司令部是基因,人的肉体结构是在基因的控制下形成的,人的生理和心理情绪反应亦受到基因的控制。基因有着明确的生存目的,它不再像其它自然物质那样只是存在着、运动着、变化着,而是追求更多地复制自己、繁衍同类。
第三个司令部是大脑,它决定着人之所以成为人。当初,动物的基因,为了个体和种群的生存与繁衍,它把一部分控制权交给了神经器官;这一招很灵,凡是神经器官发达的动物,它们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都有了显着的提高;与此同时,神经器官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成熟,并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存意向和生存乐趣,从而试图与基因争夺控制权。
因此,笔者认为,人的准确定义应当是:神经器官的权力超过基因的动物称之为人;这种水平的神经器官则称之为大脑。
大脑的权力之所以能够超过基因,是因为大脑能够利用身外之物来扩张自己的能力;基因不能让人长出翅膀来,而大脑却能让人制造出飞机。如此一来,人便超越了所有的物质结构形式、植物、动物,而成为最灵异者,它的出现标志着宇宙演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上述关于“人有三个司令部”的论述,在10年后促成我创建了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这是一种足以全面取代达尔文随机微变进化假说的最前沿的生物学理论,标志着中国人在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原始创新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 、“田”字符起源于图腾面具
在人类诞生以后的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大脑从设身处地的角度去认识宇宙万物,它设想万物与自己一样也有“大脑”,从而形成万物有灵的观念。
与此同时,大脑为了利用身外之物而导致了占有身外之物的行为,从而产生了私有财产观念,而最早的私有财产便是工具和自己身体上的装饰物。
通常认为,原始人在自己身上添加装饰物(包括文身、绘身、服饰、面具,以及某些手持物品),是出于美观的需要或实用的需要。其实,这是大脑在利用身外之物来改变自己的肉体形貌,从而使自己变得更为强大,或者至少是让其它动物或其它人看起来显得更加强大。
有趣的是,汉字中的“田”字符,最初的含义不是田地,而是原始人身上的装饰面具。戴上面具之后改变了原来的样子,故而称之为“异”(繁体字为田字头);有些面具能够增加人的威严,足以令人望而生“畏”;制作好的面具,需要用心去想,这种行为便称之为“思”;有力量戴着庞大面具的人,则称之为“男”;戴着最大面具的人,号称曰“甲”,意为排行第一。
因此,“鬼”字的最初含义是指戴面具的人,其中的“厶”字符,表示面具属于私人所有。鬼与诡、贵同音,其意出于同源,即戴着面具的人心多诡计、身分高贵。那时,鬼是一个美好的称呼,《九歌》中的山鬼便是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而美好奇异的玉则称之为瑰。
后来,强有力的部落首领死后,其生前所佩戴的面具被视为他继续存在的象征;从此,鬼字逐渐专用于指强有力者或先祖之鬼魂。再以后,人们由对死的畏惧发展到对死者和死者鬼魂的畏惧,便从尊天事鬼转变为敬鬼神而远之,甚至以为不幸的遭遇都是有鬼在作祟;而鬼不仅包括死者之鬼魂,也包括山川草木之精怪。
“神”字由示和申组成,“示”意为人对某种事物的态度,包括服从、祈求、控制;“申”乃是对雷电现象的形状描绘,而在自然事物中最令人震惊而又不可思议的事情正是雷电。因此,“神”字原意为人对雷电这种自然现象的态度和感受,以后逐渐泛指自然万物之神灵,再以后又与鬼结合在一起成为鬼神或神鬼。
上述关于“鬼”与“田”字符的图腾面具(包括文身、绘身、服饰)文化内涵的论述,言犹未尽,总想等到有机会时再深入的研究一番,而这一等就十几年过去了。
三、红山文化与山海经的图腾面具
2010年5月下旬,我有机会参观了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亲眼目睹该博物馆收藏的成千上万件、造型奇异、前所未见的红山文化出土的图腾面具人物雕像,并与黄康泰馆长交流红山文化与山海经的图腾面具之间的相关问题,回来后仍然继续思考相关的问题,于是有了撰写本文的意图。
1 、“田”字符里的远古面具
在古代汉字里,形容面具的专有名词有“倛”、“魌”、“象”、“相”等。我们经常说的“象不象”,可能就起源于远古(通常指先夏时期)先民制作动物面具时,彼此要问的一句话“象不象”?
如果我们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就会发现不少古汉字都有面具的涵义。例如,在中国文字里,田字符有多种涵义,其中就包括面具:1、图腾面具与护身符,例如黄、冀、胄、畏、男,等等。2、农耕活动,例如田、亩、苗、界、里、佃、畲、畾、畴、瀵,等等。3、自然形貌的像形,果、累、缧、垒、畺、甸、雷,等等。4、动物的名称“兽”、“鼍”,以及动物的像形,例如《山海经·南山经》记载的“禺”,属于猕猴类动物;胃,动物的消化器官;蝉,知了,古人“羽化而登仙”的崇拜物。5、田字符的引申字符,甲、由、申、电,等等。6、简化字里出现的田字符,例如“庙”的正体字原为“庙”,“邮”的正体字原为“邮”,“龟”的正体字原为“龟”。7、其它,例如宙、留、畀(给予),等等。上述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例如“甲”也是一种图腾面具,“留”则与加工制作玉石器有关。
2 、“田”字符与红山文化的图腾面具雕像
笔者在十几年前就曾指出,在中国许多古文字里的“田”字符,它们实际上描绘的正是远古部落的图腾面具或族徽。如今亲眼看到龙坛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图腾面具人物雕像,更加相信中国许多带“田”字符的古文字,其文字像形的源头就是远古的图腾面具人物雕像。兹列举如下:
黄:有一类雕像头部上面再雕刻有羊角造型,黄康泰先生认为黄帝是羊图腾,“黄”字上面的“廿”象征的就是羊角,因此该类雕像表现的是黄帝部落的图腾或族徽。
冀:有一类雕像头部上面再雕刻有相互背离的两个人面,笔者认为该类雕像表现的是冀部落的图腾或族徽。
翼:有一类雕像头部上面再雕刻有羽翼造型,解说员称类似美洲玛雅人、印第安人的头部羽饰。笔者认为,该类雕像表现的是翼部落的图腾或族徽,他们是最早迁徙到美洲大陆的主要部落。进一步说,这里的翼部落有可能就是古史传说中的“百鸟王国”少昊族的一支,或者是帝族的应龙部落(“应龙”即有翅膀的龙,疑原作“鹰龙”,亦即美洲童话故事里的能够呼风唤雨的羽毛蛇神)。据此可知,美洲玛雅人、印第安人的亚洲祖先实际上乃是精通玉石器制作的翼部落,而不是后来的精通青铜器制造的殷商族群;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洲玛雅人、印第安人只精通玉石器加工,却不会制造青铜器的文化现象。
舅:有一类雕像头部上面再雕刻有臼器造型,笔者认为该类雕像表现的是舅部落的图腾或族徽,或者是舅舅身份的象征。众所周知,在母系社会,舅舅的身份地位相当高;从“舅”的字形来看,“臼”表示他拥有或掌管臼器(杵谷米的容器);“男”既表示从事农业劳动,也表示有力量佩戴大型面具。
毕:有一类雕像人物的左右手上各持有一个小人雕像,笔者认为它们即毕部落的图腾面具。中国古代有毕国,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在今陕西咸阳北。此外,据《北史》、《隋书》的《西域列传》记载,在今乌兹别克的布哈拉的西南,古代也有国名毕国。
单:蝉族的图腾面具。龙坛博物馆里有几尊头部上面雕刻有蝉造型的雕像,他们应该是蝉部落的图腾或族徽。
畲:畲族的图腾面具。
番:番族的图腾面具。
寅:虎族的图腾面具。
疐:疐族的图腾面具。疐音至,义同“踬”,被绊倒;又音帝,通“蒂”。
鬼:“鬼”字的最初含义是指戴面具的人,其中的“厶”字符,表示面具属于私人所有。鬼与诡、贵同音,其意出于同源,即戴着面具的人心多诡计、身分高贵。
异:戴上面具之后改变了原来的样子,故而称之为“异”。
宙:在常用字典里,“宙”字的意思,一指时间,二指栋梁。笔者认为,从“宙”的字形来看,其本意应该是指在神庙里悬挂着的图腾面具,以供人祭拜。
甾:同“菑”,即“灾”(灾)的正体字;其中,“巛”即“川”的古体字。从“甾”的字形来看,古人认为水淹没“田”是为“灾”;这里的“田”,即可指田地,也可指“图腾面具”。
男:有力量戴着庞大面具的人,则称之为“男”。
思:制作好的面具,需要用心去想,这种行为便称之为“思”。
畏:意思是戴上面具能够令人望而生畏。
甲:作战时保护胸部的装具,源自远古胸部化装。“甲”在十天干里排序第一,表明“甲”最初表示最大的面具或最尊贵的面具。
胄:作战时保护头部的帽子或头盔,源自远古头部面具。
留:龙坛博物馆里还收藏有一些因故未完成的半成品的雕像,可以看出古人是如何加工制作图腾面具雕像的过程和工艺。笔者认为“留”字的本意就得自于加工制作图腾面具,其中的“刀”字符表示工具,“田”字符表示要留下的图腾面具造型。
其它有“田”字符的古文字,例如更、崽、卑、胃、娉、福等字,它们是否与古代图腾面具有关,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四、《山海经》记载的远古部落的图腾面具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宝典,也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宝典,它记录了中国以及中国以外广大区域的远古人类文明与文化活动。其中,《五藏山经》是帝禹时期的国土资源考察报告(参阅42平方米巨画《帝禹山河图》),理由是其中没有涉及到帝禹时期之后的内容。《海外四经》是夏代的人文地理文献,理由是其中没有涉及到夏代之后的内容。《大荒四经》是商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文献,理由是其中没有涉及到商代之后的内容。《海内五经》是周代的历史地理文献,理由是其中记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并且热衷于追溯商代、夏代、帝禹时期甚至更古远的历史沿革。(注3)
通过对《山海经》记载的远古部落的图腾面具与龙坛博物馆收藏的红山文化图腾面具雕像的对比研究,可以清晰的发现两者具有非常好的可比性、相关性,据此可以进一步证明《山海经》的记载,虽然初看起来是如此怪异,其实它们都有着真实的依据。兹举例如下:
1 、女娲之肠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有:“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笔者在全彩绘精装本《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一书里解释道:女娲之肠或作女娲之腹,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化,其腹化为此神。”其实,“有神十人”云云,当系古代求子巫术仪式,大约是在一条通往求子圣地(被称为栗广之野)的大道路口上,有一种被称为“女娲之肠”的神秘装置(可能是女巫装扮成的女娲娘娘,或其它结构物),人们穿过这里,就能够怀孕生子。也就是说,女娲之肠实际上象征的是人的子宫。
有趣的是,龙坛博物馆里收藏的大量怀孕妇女形象的图腾雕像,笔者认为她们很可能表现的就是红山文化先民对女娲之肠的崇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怀孕妇女形象的图腾雕像,都有着硕大丰满的乳房,这可能并不单纯是艺术的夸张,而是真实形象的再现,表明当时人类婴幼儿的哺乳期已经在延长,而人类婴幼儿需要更长的哺乳期则又意味着人类的大脑更加发达。
2 、韩流
《山海经·海内经》记有:“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所谓“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擢字意为抽、拔、耸起,擢首当指拉伸头颅使其变长,而颛顼之名亦有头骨变形之意。而远在美洲的玛雅人亦有此习俗,即对贵族儿童的头颅施行人工变形,使其长大后具有特定的相貌。谨耳当指对耳朵的人工装饰或造型,其状应如猪耳,此处谨字可能有误。总之,韩流的扮相是长颅骨、大耳朵、猪嘴巴、动物皮毛、粗壮的大腿、猪样的蹄脚,而这正是他具有“司彘”身份的象征。
在红山文化出土文物里,有大量的玉猪龙。笔者认为,这些玉猪龙造型器物,正是韩流部落的图腾崇拜物。
3 、颛顼
在《山海经》等先秦典籍里,颛顼是一个非常着名的部落首领,相传他是黄帝的后裔,少年时曾经在少昊部落当人质,后来成为着名大帝。在“颛顼”这个名称里,“颛”是对头颅形状的描述(头顶有些凹凸不平),“顼”的意思是用玉制作的头颅面具,或许红山文化的图腾面具雕像里就有颛顼的雕像。
《大荒西经》记有:“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在龙坛博物馆收藏的图腾面具雕像里,头部有蛇造型或鱼造型的雕像,很可能就是鱼妇亦即颛顼的雕像。
4 、老童、重、黎、嘘(噎)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颛顼族的后裔很多,此处颛顼后裔老童、重、黎、嘘(噎)均与天文观测活动有关。从他们名字的字形来看,应该也是对图腾面具形象的描述。
5 、舜
舜是先夏时期着名的部落首领,从其名字的字形来看,舜部落的图腾应该是一种异常凶猛的禽类。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孔(双睛),是重明鸟的化身。袁珂先生在赠送给笔者的《中国神话大词典》里,引用晋王嘉《拾遗记》的记载,称重明鸟(又名双睛)曾说明帝尧除害,其状如鸡、鸣似凤,可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袁珂先生认为重明鸟的故事或与舜有关,这是很有道理的。(注4)
龙坛博物馆里收藏有许多头部上面有鹰类或其它鸟类造型的图腾面具雕像,笔者尚未有时间仔细观看,如果其中有“双睛”造型,那么它们就应该属于舜部落的图腾面具了。此外,在中国先夏时期的少昊之国,以各种鸟为各部落的图腾,少昊即是着名的百鸟之王(注5),他们当年供奉的鸟类造型的图腾面具雕像,或许也被收藏在龙坛博物馆里了。
6 、象
龙坛博物馆里收藏有若干尊头部上面有象鼻的红山文化图腾面具雕像,笔者认为它们应该就是中国古史传说中帝舜的弟弟象部落的图腾。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等着作中认为,舜与其弟象的故事,反映的是舜驯服野象的过程(注6)。
笔者则认为,舜的弟弟名象,实际上应该是指一个以象为图腾的部落。众所周知,在一万年前到数万年前,我国北方(包括内外蒙和东北地区)有大量猛犸象栖息。在四五千年前或更早的时候,我国黄河流域有许多野生象栖息。到了帝禹时代考察山川大地资源、撰写《五藏山经》时,四川盆地和赣江流域等地还有大量野生象。
据此可以推论,如果头部上面有象或象鼻的红山文化图腾面具雕像,其象的造型属于猛犸象,那么该以象为图腾的部落其历史大约在一万多年前到数万年前。如果其象的造型属于黄河象,那么该以象为图腾的部落其历史当在五千年前左右,余可类推。
7 、敤首
敤首,又名敤手,相传是舜的妹妹;《世本·作篇》称“敤首作画”,她可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画家。宋罗泌《路史·后纪十一》注谓:“世传瞽叟与象,每欲杀舜,其妹敤首每为之解。”据此可知,敤首应该是与舜结盟的部落,他们共同对抗象部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部落或人物的名称,往往与其从事的职业有关。因此,从“敤首”之名来看,她不仅仅是在“作画”,而且还要进行雕刻,而她雕刻的作品正是图腾面具雕像!
8 、宵明与烛光
龙坛博物馆里收藏有若干尊头部上面再雕刻的头颅顶部为浅碟状的红山文化图腾面具雕像,这种头颅顶部为浅碟状的造型,可能是最早的灯具。根据《山海经·海内北经》的记载:“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一曰登北氏。”笔者认为所谓“登比氏生宵明、烛光”,这是我国古籍有关人造光源的最早记载之一。也就是说,登比氏乃人工光源的发明者,其名原当作“灯比氏”。她发明的灯有两种,其一为宵明,当属于强光源,可用于夜间户外;其二为烛光,可能属于弱光源或方便移动的光源,既可用于夜间室内照明,也可用于户外行走时;制造光源的材料,当取自牛羊(包括鱼类,特别是娃娃鱼油,为优质灯油。娃娃鱼一度因此而捕杀殆尽。娃娃鱼为龙的原形)等动物的膏脂或其它矿物燃料。这两种光源由登比氏的两个女儿分别掌管,并以光源的特点给她们起名,这种命名方法是古代经常使用的。
9 、三头人、三面人
《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述昆仑墟的南面有一处神奇的祭祀场所,其中有“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笔者在《全本绘图山海经》(待出版)书稿里解释为:“服”为服事、服役,“常”为旗帜,《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太常,诸侯建旗。”郑玄注:“王画日月,象天明也。”据此,服常树实际上是一杆大旗,三头人即警卫队,他们负责看护琅玕等重要景点。所谓“三头”乃三种面具,以表示其工作状态,例如执勤、巡逻、休息等。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述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笔者在《全本绘图山海经》(待出版)书稿里解释为:大荒山乃《大荒西经》记述的第六座观测日月西落的场所,这里也是三面人居住的地方。三面人是颛顼的后裔,他们有三副面孔,只有一只胳臂,而且长生不老。其实,所谓“三面”当系头上戴着有三张面孔的面具,所谓“不死”,可能与三张面孔的象征意义有关,例如其一象征前身、其二象征今生、其三象征来世(这种观念当在佛教产生之前已有)。古史传说中的“黄帝四面”,当亦指戴着四个方向的面具。
有趣的是,在龙坛博物馆里确实收藏有若干尊“三头”或“三面”的图腾面具雕像,它们应该就是《山海经》里记载的三头人和三面人。
10 、单围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单”是替代字,原字在计算机里打不出来,其字形是“单”字在上,下面有两个“虫”字,音驮。
《山海经·中山经》记有:“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钩端;神单围处之,其状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睢漳之渊,出入有光。”笔者在《全本绘图山海经》(待出版)书稿里解释为:神单围是当地居民供奉的守护睢漳之渊的吉神。在举行巫术活动时,由头戴羊角、装饰虎爪的巫师来装扮成神单围;在迎神和送神的过程中,民众都要燃起火把、打起灯笼、点燃篝火,以壮神威。
有趣的是,在龙坛博物馆里确实收藏有若干尊“头戴羊角”的图腾面具雕像,它们应该就是《山海经》里记载的神单围或其它以羊为图腾的部落。不过,从单围的字形来看,该部落也可能同时还以蝉为图腾。
此外,在红山文化人物雕像里,还有一些手持棒状物的造型,笔者推测他们可能是祭祀“柱”神。相传“柱”是炎帝神农的儿子,他发明了农业播种的新工具“柱”,即用木棒在地面扎一个洞,以便把种子埋在田地里。
总而言之,《山海经》记录着大量远古神话传说神人(图腾)和历史人物,以及华夏大地的众多远古部落和华夏大地外围的众多远方异国,他们当年供奉的图腾面具雕像,很有可能被埋藏下来并流传至今,而在黄康泰先生的收藏品里就可能有这些图腾面具雕像。对此,黄先生深信不疑,他正在着手编辑出版一部关于“山海经与红山文化图腾面具雕像”的大部头着作。我们期待着该巨着的问世,相信它的问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中国先夏史以及人类文明史。
五、红山文化图腾面具雕像与山海经记载的开颅巫术
龙坛博物馆收藏的若干图腾面具雕像的头部上面有孔,笔者认为它们是经过开颅巫术的巫师的图腾面具,其意义是象征“开天目”。
笔者在《山海经记载的开颅巫术》一文(注7)中指出,从1974年首次在陕西出土4000年前的有洞头骨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已陆续发现数十颗有洞头骨,头骨洞口的直径约在数厘米左右;出土有洞头骨的范围西至新疆、东至山东半岛,时间跨度在5200年前至3000年前之间。因为有充分证据表明若干有洞头骨是在活人头上开凿出来的,当事人在开颅后还持续存活了数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据此通常认为是开颅手术,笔者则认为是开颅巫术。
中国先秦典籍《山海经》可能记录了远古的开颅巫术。《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 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笔者在《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书中指出:术,除指技术外,古代指城邑中的道路;又通遂,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礼记·学记》:“术有序,国有学。”郑玄注:“术当为遂···周礼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在古史传说里,相传共工最早作城,当时的城就是土围子,既可防敌,又可防水患。因此,术器之名,或可指对城邑道路、堤防进行规划;所谓术器“首方颠”,疑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巫术色彩的测绘动作,用于测定堤防的水平、高低、走向,只有这样才能对付洪水泛滥。
由于我国出土了3000年前至5200年前的有洞头骨,从这个角度看“术器首方颠”,可以解读为对术器(大约在4000年前至6000年前之间)实施了开颅巫术,以使他具有特殊的本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巫师(同时兼科学家)是能够与天沟通的神人,在头骨上开洞的象征意义正是与天沟通(开天目)。据此笔者推测,那个时代的巫师氏族,当小孩成年时,要在头骨上开洞,表明他从此就具备了行使巫术的能力和权力。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嘘”即噎鸣,所谓“噎鸣生岁十有二”是说噎鸣发现了木星12年绕太阳一周的规律噎鸣的职务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日月山天文台的台长;所谓“两足反属于头上”,当是一种天文巫术动作,意在模拟日月群星的旋转。或许,噎鸣也曾接受过开颅巫术,其时间大约在5000年前左右。参阅八纮九野丛书《解读远古密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一书里的《重构中华文明先夏史纪年表》。
综上所述,我国出土的3000年前至5200年前的有洞头骨,表明在先周时期曾存在过开颅巫术。有趣的是,直到今天,北非的卡拜尔人还在给病人施行钻颅术,目的是“把脑子里的魔鬼放出去”。当然,随着开颅巫术的技术逐渐成熟,某些民族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出开颅手术。问题是,开颅手术很难留下对脑部组织实施手术的客观证据,因此对古代开颅手术的认定比较困难。
六、红山文化图腾面具雕像与人类文明起源
1 、生命智力引领人类前行
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指出,生命与生命智力同时起源、同步进化,生命智力的实质是使用间接信息达成期望效应。所有的生命都拥有生命智力,不同的生命拥有不同结构、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生命智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生命智力主导实施的生存方式多样化和生存技术复杂化。地球上的生命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生命智力或生命智力系统,它们主要有DNA生命智力系统、细胞膜生命智力系统、细胞膜网络生命智力系统、神经元细胞生命智力系统、大脑细胞生命智力系统,等等。其中,DNA生命智力系统主要由基因和智因组成,智因即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新基因。“我”就是生命智力系统的自觉,“灵魂”属于高级层次的生命智力。如果说,20世纪初相对论超越了牛顿的古典力学,开辟了物理学的新时代。那末同理,21世纪初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超越了达尔文的古典进化论,同样会开拓出生物学的新时代。(注8)
根据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生命智力是推动生物进化和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大约400万年前出现的直立猿,例如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非洲阿法南猿(露西),其直立行走的原动力就是该猿类的神经元生命智力系统。大约200万年前出现的直立人,其标志是开始使用火,而做出“使用火”指令的则是大脑思维生命智力系统。此后,人类文明的每一步发展,智人的出现、文明人的出现,都与人类大脑思维生命智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2 、重构中华文明先夏史纪年表
笔者在《解读远古密码》一书(注9)的“重构中华文明先夏史纪年表”里,给出的人类起源和人类文明起源纪年表如下:
第一阶段:人类诞生时期(300万-20万年前),其标志是:“火把氏”开始使用火,“皮草氏”开始穿衣,“化装氏”开始化装。根据笔者的研究,人类最早举起火把、开始使用火的地方,很可能是在中国北方的桑干河流域及其附近的大同火山群一带。
第二阶段:远古三氏文明时期(20万-7万年前),其标志是:有巢氏发明建筑物,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盘古氏开天辟地(实质是人类开始萌生历史意识)。
第三阶段:三皇文明时期(7万-1·5万年前),三皇即女娲氏、伏羲氏、神农氏。其中,女娲氏发明“烧五色石”制取颜料(这是烧陶和冶金的前期技术),并确立了避免近亲繁殖的婚姻制度。伏羲氏发明了渔猎用的网和八卦记事符号(相当于规范化的结绳记事)。神农氏发明了农业,并发现了草药。
第四阶段:五帝族群前古国时期(公元前13000-前5416年),五帝指黄帝、炎帝、赤帝(蚩尤)、大皡、少皡。
第五阶段:先夏古国时期(公元前5416年-前2070年),先夏古国指帝尧、帝舜(帝俊)、帝颛顼、帝禹,以及帝喾、盘瓠、帝台、共工、讙兜、三苗、鲧、帝丹朱、契、后稷、益等。
3 、红山文化的族属与年代
毋庸讳言,判断红山文化图腾面具雕像的制作年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黄康泰先生根据雕像的造型、材质,以及在地下长期埋藏所形成的“包浆”等历史特有的沉积物,判定其收藏的红山文化图腾面具雕像的制作年代在30000年前至5000年前,并据此认为人类文明诞生在中国。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品大约出现在4万年前,例如欧洲洞穴里的史前壁画被鉴定在3·5万年前左右(其鉴定方法的可靠性、准确性不得而知)。
根据笔者的“重构中华文明先夏史纪年表”,中国先民在远古的三皇文明时期,亦即7万年前至15000年前,应该就已经有了制作艺术品的活动。也就是说,黄康泰先生认为其收藏的红山文化图腾面具雕像的制作年代在30000年前至5000年前,并据此认为人类文明诞生在中国,其说法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且很可能是有些保守了。
事实上,根据生命智力学暨智因进化论,生命智力引领人类前行。对于文明人来说,其生命智力水平提高到一个全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其具体载体或表现形式包括复杂语言的出现(每一个名词都相当于一个信息集成库)、行动策划与组织配合的出现(体现着预见性和组织性)、复合工具与技术的出现(意味着生命智力的跳跃)、艺术品的出现(标志着精神生活的发展),以及崇拜神灵行为的出现。有必要指出的是,崇拜神灵行为实际上体现出古人对智慧和创造力的渴望与追求,而这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大脑思维生命智力水平的提升。
关于制作红山文化图腾面具雕像的族属,黄康泰先生认为与炎帝、黄帝有关。笔者根据对《山海经》等先秦古籍的解读,以及相关的出土文物,认为黄帝族的大本营在河套以南地区,炎帝族的发祥地在桑干河流域和辽河流域,并撰写出《炎帝是红山文化女神庙的主角》、《炎帝从山顶洞走出》等文,也就是说制作红山文化图腾面具雕像的族属与炎帝、黄帝有关。(注10)
笔者相信,随着人们对红山文化图腾面具雕像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远古神话传说和《山海经》等典籍记录的远古文明与文化信息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解读,有关人类文明起源的过程也会逐渐清晰起来,而人类人文龙坛博物馆亦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注1、高峰、杨娇,《黄康泰:龙文化能够揭秘人类的起源》。北京:赤子杂志,2010年5期。
注2、图孙晓琴,文王红旗,《天地人鬼神图鉴》。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
注3、图孙晓琴,文王红旗,《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注4、袁珂,《中国神话大词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
注5、左丘明(春秋战国),《左传·昭公十七年》。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
注6、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59页。
注7、王红旗,《山海经记载的开颅巫术》。成都:文史杂志,2010年3期。
注8、王红旗,《生命智力的起源及其进化法则(智因进化论)》。墨尔本:汉声杂志,2008年12期。
注9、重构,《解读远古密码》。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
注10、王红旗,《重构失落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