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习的权利和自由——学习的解放与迷思二则 - 一清禅影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52:47
学习的解放与迷思二则
陈飔
关于厌学的迷思
长期在企业界从事咨询工作,托这些企业的福——他们发展的好或多或少可以充作我的业绩(其实未必真有我的功劳)。IBM、INTEL、微软、汉王、瑞星,盘点起来颇有点唬人,其实是这些企业本身的成绩,作顾问的竟然借了光,于是便“被邀”操起了教学的旧业。如果说社会化培训和企业内训注重实战和经验的话,北大、清华的研究生教学竟也青睐起这些“野狐禅”来。结果是给了我一个机会,深度体验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教育。今年上半年在为科学院研究生上课的同时,心血来潮地接受了一家大学的邀请为本科生上一门课。短短几十个学时的课上下来,所见所闻可以说触目惊心,所思所虑,竟至食不甘味。抑制不住的冲动要我写一篇文字,题目赫然是:论不学习的权利或者学习的自由。但终于没有下笔,甚至不敢向别人提起。太大逆不道了,竟然要不学习的权利,简直到了无知无畏的地步!人,好学上进,追求真理,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亘古不易,放之四海皆准。然而,我是真诚的,郑重其事的。不学习——不学习什么;不怎么学习;不什么时候学习。甚至说白了,不受什么样的教育,不如何受教育,应当是天赋人权,任何人、组织都不应剥夺,甚至国家。
提出这样的论调,不是我疯了。在我的课堂上,我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五十多人中的十多人——竟然在玩游戏。他们使用的装备各式各样SONY PSP、任天堂NDS、NDSL、GBA、GBASP、MP3、MP4,还有各种能玩游戏的手机。他们不仅独自玩,还通过高档手机的蓝牙功能,无线互联玩起“团队”游戏。遇到这种情况,每一个教师都会进行自我检讨。认为是我的课讲得不好,不能吸引学生。于是,我赶紧去了解情况,结论又一次出乎我的预料。学生普遍反映,我的课讲得很好,很受学生欢迎。学校对教师教学情况作的调查研究中,学生们给我的分数很高。事实是由于我的授课深受欢迎,校方才特聘我到他们的讲台上。我又了解了其他老师的课堂情况,得到的回答是“大抵如此”。其他学校虽有差异,但这种情况都不同程度存在。
厌学,典型的厌学。我感到吃惊,他们的父母花钱供给他们上学,大好的时光而他们却在玩游戏。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们给了我答案,学了也是找不到工作,至少是找不到好工作。再说了,“学的这些东西将来真的有用么?”毕业后求职的时候,用人单位看重的还是“工作经验”。也许我们可以对这些学生以这样的结论给予评判:不求上进。但是经过深入的沟通了解,我发现这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原因。近些年来,教育成为一个产业,而这个产业发展动力却不在“人的学习需求”本身,而在于经济增长(且不论是谁从增长中获益)。不在于提高素质解决就业问题,而在于延缓就业压力。从8岁上学开始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四年,从学前班就开始接受教育,本质上是被灌输传授信息和知识,怎能不坏了青年人的学习“胃口”。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让人不堪重负,坏了年轻人的好奇心,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自主地锻炼学习的“牙齿”,用进废退,形成了“受教育”的一代。而在信息时代,信息、知识如潮水般涌来,人来出行不再需要负籍前往,现代化的通讯信息网络让人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和获取知识和信息,知识没有用了,需要的是活化知识的理解力和应用知识的智慧。而教育,我们现行的教育恰恰没有给青年人这些。在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中间甚至产生了以受教育来逃避就业压力的做法。工作不好找,那就先读个研究生吧,再不成继续读博士生。这样的做法折射出我们社会的教育功用的实情。也许,厌学只是现象,本质上是没有练出学习的“牙口”就坏了学习的“胃口”。而这一切竟然是拜我们的教育所赐。已故的革命家毛泽东曾经讲过,“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统治我们……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难道不是这样吗?我倒是愿意重复他老人家的论调——改造我们的学习。我还要说,特别是我们的教育。
网络教育的迷思
如果说有朝一日“教育”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习”,你肯定会感到吃惊,如此普遍而又悠久的人类存在方式之构成部分会消失?当然不会,进化、演变而已。其实即使是真的你也不必吃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描述21世纪的教育时使用的词汇就是LEARNING(学习),而不是EDUCATION(教育)。学习使人进步,技术使是人类进步。看似十分正确的命题,常常给我们带来深层的困惑和思考。考察人类社会的技术进步时,常常发现当技术的普及到来之时,我们的社会组织形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连思想上的准备也没来得及做,就仓促地驾着新技术之舟启程了。互联网之于教育的情形大抵也是如此。
教育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影响和教化的过程。说的具体一点,可以认为教育和它的主体有一定的主动特征,或者说受教育的主体具有一定的被动特性。学习则不一样,学习的主体是主动的。所谓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被动地接受教育便道出了两者的一种区别。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被动地学习或主动地接受教育,这是主观的选择,前面说的却是客观的存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的知识积累越来越丰富,教育实际上背负着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重负。教育本身的社会化和教化功能都在遭受着知识的挤压。可以说人类的教育已经不堪知识的重负,教化培育的职能正在丧失,接受教育的时间成本正在提高。现在的孩子们与其说是接受教育倒不如说是被灌输知识,甚至是在接受信息。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举措就是对这种状况的一种认知和应对。现在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给人们提供的似乎也主要是知识和技能。也许社会化和教化需要通过它种途径来实现了。更大胆一些,甚至可以设想成长和生活本身就能向人们提供这种社会化的功能。如果真是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提法就是非常恰当的:新的教育其实是学习。而互联网则是促成这一转变的强劲动力,因为互联网是提供知识/信息的最强大的工具。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学习知识,网络教育最终将导致教育的解放。我们知道它不是,也不应该是,因此前提是改造我们的教育。
宽带网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逐步实现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的信息和知识。学习知识何必远道向学校聚集?网络的便利显然会超越城市交通的发展,更不用说乡村地区了。加上多媒体课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仅就接受信息知识的角度而言,我们应该在家上学,或者在任何可以上网的地方,阳光下的海滩、滑雪胜地,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我们的教育解放了。问题是如果我们的教育还要承担不应该承担的功能——如延缓就业压力,那我们的教育就只能是产业,越涨越大,恶性肿瘤一样疯狂增生的产业。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研究机构对网络教育的质量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美国网络教育质量堪忧。我国的网络学习机构也进行了类似的调研,结论也是不如人意。也许他们是以教育的尺度在衡量学习,那么我们就不必沮丧。也许,新的学习本该就是教育的演化,自当包含教育原有的功能。那么,我们有理由感到困惑:网络教育给了我们学习的解放,是不是还应该建立网上教育的秩序?我们的教育体系发展了几千年,光速之下网络教育体系的初步成型需要多少时间?
学习,从本质上是一种沟通。人的个体与自然、他人和社会的沟通。因此学习的方式就有赖于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在网络状态下,人际关系发生了改变,在人与人之间加入了机器和网络,人际关系借助于人机交互来实现,变成了人—机—人的关系。形成了新兴的人类聚集和交互模式。在此模式下,学习的社会化特征发生了某种变异。知识的共享和交换机制随之发生改变。大量知识的网际存取速度正在接近甚至超过人类自身的脑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学习什么,如何学习,都成了问题。我们还需要记那些东西吗?机器来代替或部分代替学习和考试是适当的吗?是不是就相当于考试可以用计算器或者词典?这些都在困惑着我们,困惑着我们的教育学家,让我们感到在网络时代学习的迷茫和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