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02:02
浅谈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深深的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只有打破原来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去寻找一条适应科学学科学习的新路子,才能塑造高素质的人才。
为此,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一、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发源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又感到非常困难。经过长期的调查、思考,我决定从课堂改革入手,以市下发的小学“探究—体验”式教学策略为依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掌控者,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把“我要学”变成学生内在的需要。以学生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实现课堂由教师的预设向学生主动生成的转变。在课堂上,我从不过分地束缚学生,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可以跨组参与探究学习,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交流研究的成果。在汇报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真挚、和谐的感情交流,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言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关注这一点,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尽情说出心中的精彩;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独创,不管对与错,都要虚心倾听;要尊重学生探究的成果,并小心翼翼地呵护它;要引导学生在汇报中交流,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
二、让“好奇”推开科学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与生俱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推开科学之门。(一)呵护好奇心,让好奇引领学生遨游于科学的海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会提出许许多多的“小眼睛看大世界”的有趣话题。有时候,在“大眼睛”的世界里,这些问题很“滑稽”。但是,从教者一定要有一颗童心,要和孩子们融洽在一起,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要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提出的问题。面对诸如“苹果为什么起初不叫桃子?小草为什么长不出木本来?……”一类的问题,如果从教者不屑一顾,会极大的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或许还会在无形中抹杀孩子们探求科学的欲望。有教学技巧的老师则会合理地诱导,会引导孩子们去探求“苹果的起源、草本和木本”的区别,这样,既能引起孩子们的科学欲望,又呵护了孩子们的自尊。 只要我们从教者能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求知环境,就会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是无休止的。因为“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人人都可以研究科学。”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奥妙观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且是最常用的方法。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也是从细小的观察活动开始的。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那就是“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教会学生观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养成科学的观察习惯:首先,观察要细致而全面。有些科学现象的观察,稍纵即逝,只有观察细致且全面才能为自己的科学探索打下基础;其次要善动脑,多提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观察和思考密不可分的,观察时要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多想几个为什么。只有多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观察才能深入下去,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再次观察要讲究方法。观察要讲究点面结合,要注意顺序,条理,观察要选好角度,要注意方位等。观察时不只是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口舌去尝,用脚或身体去触摸等,才能获得真知。(三)激发兴趣和欲望,引领学生走向创新的新天地 小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学生们搭建一个攀登知识高峰的平台,使学生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激发探索世界、探索未来的兴趣和欲望,以引领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走向创新的天地。教给学生知识是我们从教者的责任,教会学生创新是我们的目的。有专家曾指出:“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思维。所以,我们从教者要教会学生善于发问,敢于联想,敢于创造。
三、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激情和体验中得到升华每一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情感与体验的参与,科学课也不例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一)让激情涌动科学探究如果没有激情投入,学生身动而情未动,不以成功喜,不以失败悲,岂不与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相去甚远?有一次我观摩了两节同样以探究为主的课,由于师生情感投入的分量不同,教学效果也是天壤之别。两位教师执教同一课题“灯泡亮了”,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组装电路的实验。第一节课,学生成功后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整个教室欢声雷动。第二节课,成功的学生只是小声地说了句:“咦,灯泡亮了!”虽是惊喜,却有更多的矜持。同样是实验成功,两班学生的表现大相径庭。第一节课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受到感染,也充满了对探究的渴望、对成功的期待。实验成功时,师生共欢呼;出现问题时,师生同着急。而第二节课的教师理智有余,激情不足,学生完全没有了上节课中的“放肆”,正襟危坐,不敢越雷池半步,实验成功了也高兴,却仅仅是激起了“涟漪”。两节课,相同的成功带来的效果却不同的。(二)让体验升华一节课结束,学生只要积极投入,就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欢乐,失败的懊恼;探究的渴望,合作的期待;甚至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恶等。这些体验连同所学知识,都是学生宝贵的财富。总结知识,我们习以为常;把体验升华,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让这种体验推动学生今后的学习,则是教师的高明之举。 在观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好多老师在临近下课时,引导学生总结:“谈谈这节课你和同学合作交流的感受。”教师的指向很明确,不谈学到了哪些知识,只谈合作交流的感受。还有的教师让学生“给自己打个分” 。这些教师的做法抛却了“我学会了”“我知道了”等知识性的总结,让学生在回味中反思哪些细节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本节课的表现优点在哪里、不足在何处,等等,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并能使这种体验升华,这对今后的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的。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要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进行高效教学
【内容提要】
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高效教学是当前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只有高效的课堂才能促使每一名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科学素养。如何进行高效教学呢?我们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体会到:科学课高效教学要从研读教材开始;科学课高效教学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有没有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   高效  教学
【正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高效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那么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高效教学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科学课高效课堂教学要从研读教材开始
以往,教材总被视为“圣经”,一堂课都是围绕教科书进行,教科书中编排的顺序就是教学顺序,教科书中的内容就是课上教师所要教的内容,来不得半点更改。而新教材,打破了以往陈旧的课程观念。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念。课标也指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1.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用教材教”并不意味着教学可以“任意施为”。它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熟练把握的基础上,是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之上实施的。在三年级《水》单元中,第一课《一杯水的观察》从总的方面来看水,然后就分别从液体与其他物体比较、多少、两个方面又编排了《各种各样的液体》、《比较水的多少》这两课,这几课的关系是并列的,教材编排的顺序并不是教学的顺序。教学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知识背景和特点来进行教学。而在五年级《时间》单元中,教材编排的顺序,几节课是承接关系,必须依次进行,每一课都是为后面一课做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铺垫。有些课在充分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要有所调整,例如五年级《热是怎样传递》一课,教材围绕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的问题展开研讨。教材设计了这样的实验1.将不锈钢的勺子的勺部浸入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这个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热传导。2.再利用“给金属条的一端加热,看到金属条上粘的小棒掉落的变化”的实验,来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的过程及方向。3.最后由学生自主设计“给金属片加热的实验”,根据蜡的溶化推想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及方向。在活动中展开思维进行推测,并进行实验验证,意识到推测要有根据,而不是随意的猜想。通过学生分析,认识到热在金属条中传递的过程是热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温度较低的一端。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的看到热在金属条中传递的过程,同时也使实验更具科学性,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处理,将“给金属条的一端加热,看到金属条上粘的小棒逐一掉落”的实验中粘小棒换成用温度计测量金属条上同一时间不同位置温度不同的实验,使得学生根据数据并依靠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科学概念。这样改变教学内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经历实验得数据、分析数据得结论的过程。
2.把握教材的内涵,扩展教学内容
在“垃圾堆里有什么”一课的活动中,有一项调查活动,统计你家每天制造多少垃圾。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统计全家人每项活动的产生的垃圾,的确是一件繁琐的事,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家庭存在着很大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产生震撼和触动。其实在教学中这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开展“我可以少制造多少垃圾”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调查,自己一个班(或一个小组)每天能减少哪些垃圾,一年呢?一个学校呢?通过计算,通过震撼人心的统计,无需多说,学生肯定会感到惊讶。这会让他们有更深地感触。同时还可收集或设计一些公示牌贴在浪费和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让其他人也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来,这样才真正发挥了教学的功效。
3.教师应是课程的创生者
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更应具有教研能力,具有课程设计的能力,特别是要有这样一种能力——能够捕捉到学生感兴趣的物体或事件,及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其实就是在创生课程。组织学生对这些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探疑、释疑。例如一些突发事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天空中的日食、汶川的地震、成灾的海藻……这些都是可以和课堂相联系。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断用层层深入的问题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科学课高效教学要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
1.高效课堂教学首先是学生自主的学习
我这堂课讲什么呢?以往我们教师备课总有这么一种定式。教师没有更多地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让学生达到探究的目标,获得科学概念,因此高效的课堂,还应是学生自主的学习的课堂。在《蚂蚁》一课中,在研究蚂蚁身体构造时,一些学生可以创设出新的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学生所进行的是自主的探究、自助的实验和个性化的实验总结。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创新的能力得以有效培养,才能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
2.高效课堂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主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把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激发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在《昼夜交替的解释》教学中,学生无需教者多加指导,就设计出形式多样的验证昼夜交替的实验方案。在汇报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提出:我们的解释是否合理呢?孩子们进行了大胆地假设:可能和……有关,继而进行了预测,接下来,学生根据各自的猜想去通过实践加以验证,发现影响昼夜交替的因素,与同伴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以及分析失败的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对结果太在意,他们完全沉浸在与同伴真诚合作的快乐之中。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有益的经历。
3.高效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适时引导
在教师的备课中总是写上这么一句“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从整个备课上来看,对学生的关注太少,教师如何指导,指导什么,并没有交代清楚。在教师设计的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教师应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教师怎样指导?哪些是学生思考不到的或者考虑不全面的?这都是需要教者适时把握的。过早地介入,学生思考得不够成熟,丧失了反思的机会。过迟地介入,学生由于长时间地碰到难题而没有得到解决,会丧失以后探究的信心。因此,教师应是小组中的质疑者,是生疑的非难者,是探究的引导者,是释疑的促成者。六年级《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属于微小世界这一单元,在本科教学中,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知识背景,不容易找出影响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所有变量,这是教师就要在巡视的过程中适时引导,用反问、诘问、假设等方式促使学生发现矛盾,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依据,这样才有利于后面的全班交流讨论。
三、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
在很多课中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这更有利于学生找到“证据”说明自己的假设,并说服别人。如在上《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观察记录,纷纷得出实验结果,而且数字完全相同的几乎没有,呈现在实验记录表上的是14克、16克、20克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应先给学生们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要学生们分组把自己的答案汇总,再说说自己答案的依据,然后请学生们分析。教师适时指出食盐中含有碘的成分,因此和标准答案有一定误差,使学生们知道科学概念要有事实作依据,在实验中要认真仔细、严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事实求是。在《抵抗弯曲》一课教学中,对纸的宽度、纸的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进行对比,用证据、数据说话,进行科学的回答。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谦虚谨慎等科学态度以及严肃认真、客观公正、敢于创新、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正因有了严密周详的计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全身心投入到实验中去,那份细致、耐性体现在一群十来岁的孩子身上,在用证据说理,获取科学概念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使高效课堂教学得以实施。
四、高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有没有发展
韦钰部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听,会忘记;看,能记做;做,才能会”。学生在获得亲身体验后会形成诸多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教者无法用言语,用知识的范畴向学生传授。在《我来造一张纸》中“自己动手做一张纸”,《我们在成长》让学生利用统计图报的活动,在《奇妙的指纹》中做个小侦探,这些活动如果通过讲授来完成,只能是讲些操作的方法及注意点,学生也可以形成一定的认识。而通过亲身经历,他们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感受到了成功后的喜悦,甚至那份挫折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而这所有的一切却不是只凭教师的语言学生所能感受得到或领会得了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科学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学生——人的发展,展示学生的多样性,而这些只有教师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才会发生。科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用科学,改善人们的生活。在这几课中,学生的创新思维都可以得以很好地发挥。在学生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一个发明者,一个创造者。他们的新点子、新创意,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那是被我们的教师压抑住甚至扼杀在萌芽状态中。因此,科学课上,教师创设多种情境,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是何等的重要。学生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技术地不断发展带给人类的方便,意识到科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科学,将来更好地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
总之,在科学课上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和理论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和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与结果;关注学生对科学的情感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