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军械院校60年变迁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25:26
建国后,全军院校有过几次大调整,部分院校经多次精简、合并、撤销、复建、扩建、迁移地址等一系列变迁,发展到今天,面目全非,今非昔比,特别是军械院校变动最大。许多人谈起军械院校的变迁,往往争论不休,还有许多以讹传讹之处,为此,笔者进行了研究考证,有一定的收获,现写出来,供有兴趣者参考。
本文按时间顺序,采用倒叙的方法行文,对解放后我军军械院校的变迁和历史沿革作一简要综述。文中讲述的系和专业设置只是建校初期的设置不涉及学校发展期的系和专业调整。
一、 军械工程学院的来历
时至今日,我军军械专业最高学府是军械工程学院,该院是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全军重点建设院校;设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硕士点,大学本科专业14个。20年前,该院的名称并不叫军械工程学院。1986年6月9日,中央军委批转的《全军院校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决定,军械技术学院改名为军械工程学院,这个校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军械工程学院当时(1986年)设3个部,5个系(兵器系、电子系、弹药系、管理工程系、自动化系),二个大队(干部轮训大队和外训大队)。
二、 军械技术学院的来历
军械工程学院是由军械技术学院更名而来,那么军械技术学院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告诉大家,军械技术学院是由高级军械学校更名而来的。1983年7月11日,总后勤部通知:经中央军委批准,高级军械学校改称军械技术学院,仍执行军级权限,编设4个系,分别为:兵器监造系、火控系统维修系、枪炮维修系、军械管理系。
三、高级军械学校
军械技术学院是由高级军械学校更名而来,那么高级军械学校又是怎样来的呢?告诉大家,高级军械学校是由军械技术学校更名而来。
1978年1月10日,总后勤部通知:遵照中央军委决定,自1月15日起,军械技术学校改称高级军械学校。编设3个部(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3个系,1982年调整为4个系2个大队(外训大队、干部轮训大队)。1系辖8个学员队和4个教研室(轻武器、火炮、弹药、弹道),2系辖8个学员队和4个教研室(雷达、指挥仪、光学、导弹),3系辖8个学员队和2个教研室(步兵武器、地炮),4系辖8个学员队和3个教研室(高炮、移动电站、火炮)。
四、 军械技术学校
1969年全军院校由125所减少到43所,仅有的几所军械院校有的被撤销,有的被合并,最后,只剩下一个军械训练大队(隶属后勤高级专科学校)。70年代初,叶剑英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以后,决定恢复和重建部分院校,军械技术学校就是那时复建的军事院校之一。
1973年12月8日,中央军委转发中共中央批准的全军院校领导小组《关于全军恢复和增建41所院校的报告》。批准在南京复建军械技术学校。由于南京地址无法解决,改在石家庄北京军区534库扩建。
为此,军委还专门下发文件。1975年6月6日,总后勤部通知:根据中央军委【1975】9号文件,在河北石家庄组建军械技术学校,编设3个部(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4个大队和16个学员队。除军事教研室隶属训练部,政治教研室隶属政治部外,轻武器、地炮、高炮、光学仪器、油机、指挥仪、雷达、弹药等8个专业教研室分属4个大队。
复建期间, 1974年7月,重庆后勤高级专科学校军械训练大队划归石家庄军械技术学校,学校建设初具规模。
五、 后勤高级专科学校军械训练大队
复建后的军械技术学校是由后勤高级专科学校军械训练大队为基础扩建的,那么,后勤高级专科学校军械训练大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69年2月,中央军委办事组转发《军队院校调整方案》决定:通县军械学校、南京军械学校、沈阳技术兵学校并入后勤工程学院组建军械训练大队。同时,后勤工程学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高级专科学校(1975年又恢复后勤工程学院校名),该院轻武器系并入后勤高级专科学校军械训练大队。
文中提到通县军械学校,南京军械学校和沈阳技术兵学校,简要叙述其历史沿革。
(1) 通县军械学校
1951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开办3所军械学校,华北军械学校改称第1军械学校,华东军区军械学校改称第3军械学校,中南军区军械学校改称第4军械学校,1952年10月又改称第1炮兵技术学校第3炮兵技术学校和第4炮兵技术学校。1956年2月,国防部决定,将炮兵与军械学校名称冠以所在地名,第1炮兵技术学校改称通县军械技术学校(归军委总军械部领导),第3炮兵技术学校改称南京军械技术学校,第4炮兵技术学校改称高级炮兵技术学校。1960年4月,通县军械技术学校又改称通县军械学校,编设三大部(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和7个学员队,1个进修班和一个外训大队。该校主要培养高炮军械技术员,轮训现职军械技术干部,并训练亚、非、拉美地区外国留学生。训练部设7个教研室(高炮、高炮仪器、火弹、雷达、普通技术、材料加工、军事)和实习工厂。
(2) 南京军械学校
南京军械学校是由原华东军械学校不断更名而来的。1951年5月,华东军械学校改称第3军械学校,1952年10月改称第3炮兵技术学校,1956年改称南京军械技术学校。1957年总参谋部决定:南京军械技术学校设训练部、政治部、校务部和三个学员营。训练部辖7个教研室(地炮、步兵火炮及弹药、枪械、普通技术、材料加工、地炮仪器、军事)及实习工厂。
1960年4月,南京军械技术学校改称南京军械学校,仍编设三大部和7个学员队,主要培训初级技术干部和轮训上尉以下现职军械干部。
(3)后勤技术兵学校
后勤技术兵学校是由训练汽车修理工和军械修理工两所士兵学校合并而来的。1962年8月,总后勤部通知:根据军委1962年6月22日决定,武汉第三汽车修理工学校与沈阳修械技工学校合并,称后勤技术兵学校,校址在沈阳市,设三大部和三个学员大队。
第一学员大队辖光学高机、师炮、军炮4个学员队
第二学员大队辖团炮枪械、车钳、锻焊3个学员队
第三学员大队辖电工、汽修、履带4个学员队。
有关沈阳修械技工学校情况:1953年9月,中央军委指示,在东北军区筹建一所修械技工学校,校址选在沈阳市铁西区,学校设训练处,政治处,干部处,队列处,物资保障处和2个学员营及实习工厂。第一学员营辖枪械技工连,火炮技工连,高炮技工连,第二学员营辖迫击炮技工连,钳工连,焊工连和炮工连。
六、 后勤工程学院轻武器系
后勤工程学院轻武器系存在的时间短,培养的学员少,鲜为人知,有必要多说几句。1961年,后勤工程学院组建时有5个系,与军械有关的只有轻武器系,轻武器系沿于炮兵工程学院,也可以说来自军事工程学院,后文有叙述。
1961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以新乡第3军械预备学校,军事工程学院装甲系汽车科,炮兵工程学院兵器系轻武器2科和后勤学院营房系,油料系为基础组建后勤工程学院。校址在四川重庆市。学院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和办公室及5个学员系,其中轻武器系辖3个教研室(专业基础、自动武器设计原理、枪械制造维修)。该系于1969年并入后勤高级专科学校军械训练大队。
后工轻武器系是由原炮兵工程学院自动武器专业为基础组建的。1962年炮兵工程学院由武昌迁往南京时,自动武器教研室(原哈军工自动武器设计教研室)及实验室,直接迁往重庆后勤工程学院,随迁的还有原属哈军工的自动武器设计专业第5期(57级),第6期(58级)学员,他们到后工做完毕业设计后即毕业离校,或留校任教。这批学员从哈军工入学,炮兵工程学院学习,后勤工程学院毕业。59级、60级、61级学员因后勤工程学院刚组建暂不能开设基础课,为了不耽误学员上课,决定他们随炮兵工程学院一同迁往南京,由炮兵工程学院代训。其后不久,这批学员陆续回到后勤工程学院。轻武器系62级的学员大多是新乡第三军械预科学校的学员。63级以后开始参加地方高校统一招生,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招生。
前文中提到第3军械预备学校,那么,预备学校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预备学校是指学员在进入正规院校前,进行预先训练(主要是学习文化,政治理论和进行一般军事动作训练)的学校。我军从1954年陆续开始建立预备学校,总后勤部于1956年建立3所军械预备学校;第1、2军械预备学校于1958年撤销,只保留新乡第3军械预备学校;新乡第3军械预备学校的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隶属军委炮兵的第8炮兵预备学校。1956年转隶属总军械部。
七、 炮兵工程学院
前文提到后勤工程学院轻武器系沿于炮兵工程学院,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炮兵工程学院。1960年4月16日,总参谋部根据军委的决定,以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和军事工程学院的炮兵工程系为基础,组建炮兵工程学院,主要任务是培养炮兵的研究设计和维护使用工程师,并负责轮训军械勤务干部。学院设有兵器弹药、火药炸药、仪器、雷达、火箭武器、军械勤务七个系。其中兵器系下设火炮设计、自动武器设计、武器制造、电气随动、液压随动、稳定装置、发动机、车辆设计等8个教研室。
前文提到的后勤工程学院轻武器系就是从兵器系自动武器设计专业划归后勤工程学院后组建的。
炮兵工程学院于1965年退出现役更名为华东工学院,后来又更名为华东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
八、 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
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是炮兵工程学院的组成学校之一,但武昌高级军械学校一开始并不是这个校名。1956年2月4日,国防部决定,高级炮兵技术学校改称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训练部下设:教务处、科学研究处、教材教具供应科、军械科和9个教研室(地炮、高炮、枪械、仪器、火药、弹药、普通技术、材料加工、军械勤务、军事教员进修)及实习工厂。高级炮兵技术学校的前身是第4军械学校。1952年10月28日,总参决定第4军械学校改称高级炮兵技术学校,主要培训步兵、炮兵营以上军械技术干部。
第4军械学校前身曾5更其名,最早的校名是1948年11月在沈阳成立的东北野战军后勤青年干部学校;1949年6月,学校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到武汉,1950年春,更名为第四野战军后勤青年干部学校,1950年4月,改属中南军区并更名为中南军区后勤干部学校,1951年2月,又更名为中南军区后勤军械学校,校址在武昌张之洞路228号。1951年5月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械学校,随着时间往后推移,才有高级炮兵技术学校,武昌高级军械学校,直到炮兵工程学院的校名。
九、 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
前文提到炮兵工程学院的组建学校之一是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有必要讲述一下哈军工炮兵工程系的情况。军事工程学院始建于1953年9月1日,建院之初,主要是为全军培养常规武器维护修理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设海军工程、空军工程、炮兵工程、装甲兵工程、防化兵工程6个系,58年又增设导弹工程系。该院1965年退出现役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主体迁长沙,改称长沙工学院,1978年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哈军工炮兵工程系下设训练科,炮兵步兵兵器科,弹药炸药科,射击指挥仪科,雷达科,火箭炮科,队列科。该系1960年迁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随炮兵工程系迁走的共有12个专业,教职工1219人,其中教员270人,实验室工作人员174人,学员775名。
十、武昌修械技工学校
1955年6月19日,总参谋部通知,决定将各区现有的修械技工训练队统一集中,在武昌地区新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昌修械技工学校”。设训练部、政治部、干部处、队列处、物质保障处、军械科、财务科,4个学员营,校址在武昌县纸坊镇石洞(3303工厂内)。因种种原因,1958年3月25日,总参谋部、总干部部决定,撤销武昌修械技工学校,该校仅存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往往被人忽略,这里有必要补上一笔。
十一、武汉军械士官学校
1985年8月5日,总参军训部、军务部,总政干部部发出《确定面向全军招生院校今年秋季中由培养干部改为培养军士的专业》通知。规定16所院校的40余种专业由培养干部改为培养士官。其中,军械技术学院由培养干部改为培养士官的专业有:高炮维修专业、移动电站维修专业、步兵武器维修专业、地炮维修专业、光学仪器维修专业、弹药勤务专业。(成立士官训练大队时,又增加雷达维修专业、移动电站专业和指挥仪维修专业)
1986年2月,第十三次全军院校会议决定将士官的培养正式加入全军院校培训任务规划。1986年9月,总参谋部印发《关于试办士官学校和在军官院校增开士官班的方案》,和《关于调整技术员训练机构的若干问题的规定》。决定全军试办士官学校和在42所军官院校开设士官班。军械工程学院主要负责培训陆军各类军械技师,弹药检验员。
1986年3月,总后勤部下达《关于组建军械士官训练大队的通知》,决定以武汉军区后勤部军械修理工训练大队为基础,组建军械工程学院军械士官训练大队。
1992年8月,总参谋部决定以军械工程学院军械士官训练大队为基础,组建武汉军械士官学校。1992年12月1日,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正式成立。学校设枪械、地炮、高炮、电站、雷达、指挥仪、光学、弹药、导弹、机械加工等专业。
附记1
武汉军区后勤部军械修理工训练大队。
1970年,武汉军区后勤部组建装备修理营,地址在武汉市武昌南湖汽校内原武汉军区后勤部技工训练大队所在地(武汉军区后勤部技工大队于当年撤销)。装备修理营编设4个连队。1连、2连修理汽车,3连修理军械,4连加工备件。
军械修理连的技术干部大多来自武昌军械仓库和原武汉军区军械修理厂,少数来自原技工大队。
1975年武汉军区组建武汉军区后勤部修理工训练大队,军械专业教员大多来自装备修理营,大队地址在襄樊市,1976年搬迁到湖北省咸宁市。
1979年武汉军区修理工大队和装备修理营均一分为二,分别成立军械修理工大队、军械修理营和汽车修理工大队、汽车修理营。军械修理专业从咸宁修理工大队迁址到武汉市武昌南湖汽校组建修理工训练大队。地处南湖汽校的汽车修理营迁址到咸宁。
南湖汽校这个地名是因第4汽车学校和第3汽车拖拉机学校在这里办学而得名。1951年总参谋部决定将中南汽车学校(当时在湖南衡阳)改称第4汽车学校,主要训练驾驶员,校址武昌南湖(原黄埔军校武昌分校旧址)。1956年改称第3汽车拖拉机修理学校,主要培训轮式和履带式汽车修理工。1962年该校与沈阳修械技工学校合并,留下小部分人员组建武汉军区后勤部技工大队,其中3队为军械修理专业。该大队于1969年底撤销。技工大队成立后,汽校营区一分为二 东院划归技工大队,西院划归七一二研究所。1970年装备修理营成立时,原技工大队营区又一分为二,北区归修理营,南区划归七零一一工厂,至此,汽校大院营区成三足鼎立之势。
附记2
武汉军区后勤部军械修理工大队何以在全军众多修理工大队中脱颖而出,承担组建全军唯一的军械士官大队的光荣任务?主要原因之一是该大队训练质量得到总后军械部认可。能证明其训练质量的是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两次重要比赛。一次是中国工程图学会组织的看机械图竞赛,参赛单位是湖北全省各事业、企业、学校、部队等单位,大队获湖北省团体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第二次是由总后军械部组织的全军修理工大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竞赛,该大队获总分第一名。通过这两次竞赛,使武汉军区军械修理工大队在全军晓有名气。
附记3
军械工程学院军械士官训练大队
总参(1986)7号文件和总后(1986)后司字第481号<关于组建军区司务长和军械士官训练大队的通知>,总后勤部决定组建军械士官大队。随即总后基地指挥部颁发(1986)基司字181号文件。决定以原武汉军区后勤部军械修理工训练大队为基础,组建军械士官训练大队。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军械士官训练大队。定点武汉市洪山区南湖汽校三村。其行政、党政工作由基地指挥部直接领导管辖,教学业务由军械工程学院负责。为此军械工程学院于1986年、1987年抽调55名教学骨干,解决了大队教员严重不足的燃眉之急,同时还抽调了大批教学器材、图书资料充实大队。1986、1987两年士官大队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大部分教材都是套用军械工程学院中专层次的计划和大纲。这些支援为军械士官大队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军械工程学院的影响依然十分浓厚。
附记4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及南湖学兵团。
武汉分校,亦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曾几易其名,经历了由政治训练班筹备处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再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过程。
1927年3月武汉分校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原因是:“取消分校名义,以中央现在此地之故。”当时,蒋介石违抗国民党中央迁都武汉的决定,改校名是与蒋介石斗争的举动之一。校本部应在中央所在地,取消分校名,说明武汉就是中央所在地,以此打击蒋介石。这也是后人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为“第二黄埔”的由来。
南湖学兵团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一个分教学点,1927年4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学兵团(团长张治中)1300多人编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六期入伍生总队。学兵团校址在武昌南湖村。故又称之为南湖学兵团。有文字为证:“在西临长江、南临巡司河,北连京广线,东接汤逊湖的南湖村,即北纬114°18’22”,东经30°31’09”(这个坐标点区正好是军械士官学校区的位置)之处,集聚着中央军校南湖学兵团的热血青年……。”(注:这段引文摘自许忠祥《关于我校历史的考证》。以上史实,足以证明南湖汽校军械士官学校老校区曾经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南湖学兵团所在地。(张贵林副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