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语文教材之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52:36
2004年8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以下简称《美国语文》),共三册。它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语文教材,是一本较权威的、适合12岁至18岁学生学习的文学读本。这套教材是以美国历史为线索,按照“编年体”形式编排,取材于不同阶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体现文学参与时代变革、反映时代风貌的特点:而它的问题设置又紧贴生活,重视引导,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美国语文》是一套融综合性、创新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开放性教材。它的引入为我国语文教材的编排提供了新的思考,本文将这套国外教材与中国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版)进行比较分析,从异同中找到我国教材存在的不足,以期对以后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材教法的改进有所裨益。一、中美语文教材的相同点
1. 两者都很注重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我国自古以来讲究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作为宣扬主流文化的重要渠道,当然处处都体现了民族性和本土性。在我国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我国《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大量古文和诗词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
《美国语文》就编辑思想和整体布局而言,张扬民族个性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它的整套教材分为六个部分,标题依次是“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和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从纲目中就能看出这套教材是力求以点带面,让语文学习与历史演进、文明传承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傲视世界。
2. 两者都很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我国向来很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古代八股取士时,一篇文章就成为判断你语文能力的标尺。到现在,写作仍然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所以,在《语文》课本中每个单元都以不同的文章体裁进行分类,并在本单元学习完后进行同体裁的作文训练,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同样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势必影响学术研究、语言表达和专业工作等。所以,《美国语文》在每篇课后设立了“微型写作课”的栏目,专门介绍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帮助学生尝试各种类型的写作。它所谓的“作文”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深的有文学评论、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浅的有摘要、过渡句、广告词;有时大到一个综合性“项目”写作,有时小到一个片段练习;既包括叙事文、议论文等文学性写作,也包括书信、日记等日常性写作。
3. 两者都属于“文选”型教材
我国的“文选”型教材肇始于南朝梁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后称《昭明文选》。一直以来,我国都沿袭了“文选”型教材的传统,以文章为经、知识为纬,共同建构出纵横交错的网状体系,现行的《语文》课本也是如此。
美国则将文学与语法分开,单独编著教材,《美国语文》就是它的文学读本,属于“文选”型教材。《美国语文》选取的文章都是具有时代感和代表性的典范之作,通过文章串联历史,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了解不同时代的特点,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中美语文教材的不同点
1. 两者的编排体系不同
我国的《语文》课本将语言知识、文学鉴赏都融于“选文”中,没有截然分开的语言和文学两类教材,这与我国注重感性思维的特点、强调文道结合的传统密切相关。并且,我国教材的编排一般以文章体裁为纲划分单元,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教材以主题为纲编排文章,但实为少数。
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美国语文》属于文学类。所以《美国语文》中主要是以各个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为对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迁移能力,至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它没有系统讲解,而且《美国语文》是按历史时期进行编排的。
2. 两者的指导思想不同
我国崇尚的教育哲学是儒家的经世治国思想,“学而优则仕”一直是中国学子的传统理念。因而,作为教化明德的主战场,语文课自然而然带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课就是毛泽东的两首词,《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第九课是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十一课是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些课文当然也是我们继承革命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但由于时空的距离,有些文章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也是我国语文教材偏重思想性的传统使然。
美国是一个尚实尚用的国家,它的所有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所以《美国语文》的指导思想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原则。在课后的习题中你会经常发现让学生画一张海报、写一个故事、做一个网页等奇怪的题目,这些题目紧贴现实生活、锻炼动手能力,让学生从小就学会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同时《美国语文》还很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哪怕很小的一个问题也要求学生通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分析推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诚实严谨的学风,还为他们以后的深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 两者的问题模式不同
我国的《语文》教材注重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所以在问题设置上一般是由浅到深,由简及繁,虽然问题间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但问题的形式却非常简单。无非是“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请加以说明。”这些问题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是为了答题而答题,而非发自内心的感慨。而且,过分强调整体感知会让学生的思维模式趋于同一,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也让问题难以得到多元化的解读。
《美国语文》问题设置却是它最有特色的地方。这些问题并不限于理解作者的思想主旨,而是更侧重于置学生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中,通过问题,层层推进,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引起两者的共鸣,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强调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同时也启发了其独特性体验,并运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轻松的学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教授说过:“比较教育是对当代世界不同因素或不同地区的教育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本国或地区的教育改革作借鉴。”各国都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文化,各国的教材也各有千秋。本文尝试着将中美两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既非“妄自菲薄”,也非“崇洋媚外”,只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材能继续发扬自己的传统特色,同时也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以使自己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雷实:《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吕春丽:《中美语文教材比较分析》,《湖南教育》2002年第5期。
[3]戴前伦:《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教育探索》2005年第2期。
[4]于漪:《历史经验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从,〈美国语文〉教材引发的思考》,《教育文汇》2005年第4期。
[5]王文平:《语文教材选文的新视角——从〈美国语文〉说起》,《文教资料》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