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即将归来:日本行为探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59:44
 

铁幕即将归来:日本行为探源

——谨以此文献给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李遵白

 

摘要:本文从回顾昔日反法西斯同盟国家间并肩战斗的历史和观察当前日本右翼思潮国家意志化动向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日本民族性文化和武士道精神的渊源,深刻剖析当代日本右翼思潮及狂人政治的本质。对日本新国家主义的未来走向和由此带来的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进行了分析、判断和预测。并站在昔日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利益的立场上,针对这种即将到来的危险,提出了全方位、系统的“远东遏制战略”和对应措施。

 

关键词:日本右翼 铁幕 遏制战略

 

    六十年前的今天,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星球上,为了正义的和平与自由,打败了一个叫“法西斯”的恶魔,胜利的结果不仅来自于世界各正义国家间同志加兄弟般的大联合和生死与共式的并肩战斗,更来自于他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坚定信念!这个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辉煌胜利使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能够自由自在地,一边与互联网上世界各地的网友们争得面红耳赤,一边却躺在舒适的沙发上欣赏着世界各地娱乐频道中男男女女们那灿烂的、无忧无虑的笑脸和歌喉。

    今天,在这个和平、安详与繁荣的日子里,我们纪念那些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数以千万计的人们,其中包括很多襁褓中的孩子,一些本应该和我们一起分享和平盛世之快乐的生命。我们今天既是在祭奠他们的英灵,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自己珍惜现在,并祈祷上帝保佑我们的未来不要再重蹈过去的悲剧。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爱好和平,相信自由的人士应该做的事。

    然而,正如我写此文的3天前所预见的,以及成千上万的人们今天所看到的那样,一个昔日战败国的多位政坛领袖竟然带着他们的狂热的右翼支持者,顽固、执着、无耻并义无返顾地参拜着昔日恶魔的灵魂,感铭着邪恶思想的召唤。此情此景,使我不禁想起电影《魔戒》中的一幕:恶魔索伦开始复活并开始重新召唤他的大军。索伦的复活是因为当初魔戒并没有被真正地消灭,而今天不断唤醒法西斯恶魔复活的魔戒不是其他,正是狂热的日本政客和右翼国民们虔诚参拜着的军国主义信物——靖国神社。

   

一、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生殖器崇拜和武士道精神

    靖国神社可谓源远流长,它的外形像男性生殖器而里面供奉的却是军人的牌位,这正是日本古老的性图腾文化和武士道精神的缩影。

日本民族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至今仍然保留着男性生殖器图腾崇拜的民族。和其它孤岛民族一样,日本民族始终是把生存放到第一位的,为了生存,他们可以不择一切手段,生殖器也就自然成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图腾。这种性文化图腾已深深地内化于日本人的人性中,他们认为性和其它人情世故一样,从低的粗俗的角度讲就是为了获得某种满足,“人的本性”没有什么罪恶,对性的享受没有必要讲什么伦理道德。所以日本人通常看上去像一个处于性亢奋状态的人,随时容易激动,随时容易走极端;他们思维活跃,但又行事呆板;他们拼命工作,不怕过劳而毙;无论男女,均以拼命的性交作为缓解压力的主要方式,且并不计较性交的对象是否是自己的爱人。

   当这种古老的性文化和来自中国的儒道佛文化、兵家文化相结合时,就不可避免地演变成追求“就当死去地活着”、“不成功便成仁”、“尚武好斗”、“零和博弈”的怪胎文化——“武士道精神”。当这种精神依靠政治狂人的作用上升为国家意志或战略文化时,这个国家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一个侵略成性、嗜杀成性的恶魔化国家。它会如同一个处于性亢奋状态的男人那样,把他勃起的肉棒毫不犹豫地插入任何可以插入的洞中,即使那是绞肉机的入孔,从而达到所谓的“无我境界”。更严重的是,这种恶魔化的过程很难受国家体制的制约,并往往更容易在民主化的国家实现,正如法西斯主义滋生于一战后德国的民主体制中那样。因此当我看到石原慎一郎写的《日本可以说不》时,我首先联想到的是希特勒写的《我的奋斗》。当新国家主义在日本右翼思潮中“脱颖而出”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日本版的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开始复活了。当美国姑息日本建立日美同盟反对中国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当年英国姑息德国反对苏联,最后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圣经》上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鲜事”。今天日本对外政策的强硬和右翼势力的膨胀并不是偶然的,在这种非理性的现象后面隐藏着非常深刻的战略意图和必然的战略走向。

 

二、日本战略意图与发展方向

    我很高兴看到美国终于有位叫白瑞德的战略家能成功理解成语 “韬光养晦”的负面含义了,但是在恭喜他的同时,我不得不提醒他在引申这个成语的含义之前先剖析下日本,然后再请他论证一下,究竟是中国还是日本更具有贯彻这种负面含义的国家意志?不知道白瑞德先生是否能看出越王勾践当年所受到的屈辱和广岛原子弹所强加给日本国民的屈辱之间的雷同关系。如果他看过日本电影《四十七士物语》(描述了浅野侯的家臣是如何为他报仇的),他就会发现日本人从一种行为转向另一种行为,在精神上不会感到痛苦,因为日本人从来不把人生看成是善的力量和恶的力量相互斗争的舞台,相反他们把人生当成一出戏。正如美国的乔治·弗里德曼和格雷迪思·勒巴德所著《下一次美日战争》中说,“日本从来不是令人信服的和平主义。作为一个国家,它从来言行不一。”

    一方面,战后的日本就像个小女人,夹在以五大国为首的世界各国这众多男人中间,要想抬起头,只有靠挑动男人们之间的矛盾。过去它利用了美苏之间的矛盾,变成了经济的大国,今天它又在利用中美之间的矛盾,燃起颠覆远东雅尔塔格局的希望,并由此重新恢复它在雅尔塔协议下所丧失的部分或全部地缘政治利益,从而实现军事大国的梦想。就目前来看,中美问题的焦点在台湾,关键却是在日本,因为如果没有日本的支持,就不可能有民进党的上台和李登辉及台联党的猖獗,台独活动自然就成了无根之水,无本之源。除此之外,日本还在利用联合国成员国之间的矛盾,达到其成为政治大国的目的。今天日本要求入常并不是它的最终目的,入常其实只是其分裂联合国的手段,因为只有分裂联合国才能达到其“以夷制夷、混水摸鱼、分而治之、重新崛起”的不可告人目的。日本新国家主义的战略意图就是要通过这样一种挑动他国之间矛盾与冲突的方式,来除去日本成为政治大国和在国际新秩序中发挥领导作用的障碍。

另一方面,当国际社会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更不应忘了日本某些政客已经发出的“日本现在已经具有在3个月内造出4000多枚核弹头”的现实威胁信号,也许这正是当今日本敢于以一个战败国的身份和俄罗斯、中国、韩国在海权问题上叫板的底气所在。丘吉尔先生曾经说:“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道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但是今天“从库页岛的南端,到台湾的东北海岸,一道横贯远东及西太平洋岛链的铁幕也即将落下。”

    日本军国主义这个恶魔的意志正以新国家主义的形式,像一根勃起的肉棒插向了全世界正义国家和人士:在日本国内,它插向了正在念书的孩子,在中国台湾,它插向了原住民祖先的英灵和钓鱼岛,在韩国,它插向了独岛和朝鲜的核设施,在俄罗斯,它插向了千岛的土地和西伯利亚的石油,在中国大陆,它插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东海油田,在联合国,它插向了安理会和安南秘书长的办公桌,在英美,它插向了二战的老兵,总之,如果不及时打掉这根狂妄的肉棒,全世界正义国家和人士的意志必将遭到强奸或羞辱。

   日本作家西村寿行的书告诉我们,要打掉日本人勃起的肉棒,用铁棒往往是不够的,必须用电棒。再硬的肉棒毕竟也是肉做的,用电棒电一下,外强中干的它就将永远失去重新勃起的机会。这样的电棒,就是我们专为日本新国家主义这个军国主义的变体量身定做的“远东遏制战略”。

三、远东遏制战略的内涵

   日本认识到军国主义已经失败。但他们还会关注军国主义在其他国家的动态。如果没有失败,日本将再次燃起好战的热情。如果也失败了,日本将汲取教训,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不会带来荣誉。因此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新国家主义”威胁,国际社会需要的不是单纯的东方马其诺防线,而是全面和系统的“远东遏制战略”。这是一种以遏制为手段,用“电棒”迎击“肉棒”的积极进攻战略,目的是清理日本法西斯战略文化和皇国史观,从根本上消灭日本军国主义的“魔戒”,把60年前没有做完的事情做彻底。

   远东遏制战略的内容是:以日本“新国家主义”势力为主要对手,以重新恢复昔日的反法西斯同盟国间同志般的团结和友谊为基础,发动包括日本正义力量在内的全世界正义国家和人士,建立起遏制日本“新国家主义”势力崛起和军国主义复活的更广泛更彻底的统一战线,反对日本加入常任理事国,压制日本染指西太平洋争议岛屿与油田的过激行为,努力阻止日本修改和平宪法中放弃战争条款的行为,严密监控日本核设施和军备发展状况,彻底扼杀日本争霸亚洲及世界的狼子野心于襁褓之中,引导日本向“民生主义”国家过渡,使其永远成为不具攻击性的“正常国家”。同时为防患未然,积极从最坏处着想,作好包括“极限战”在内的各种层次的军事斗争准备,以达到争取不战而胜,必要时战而胜之的战略目的。

 

四、实施远东遏制战略的主要措施   

主要的措施分为三个层次:一拉,二压,三打

    1、拉,就是拉拢日本政治的另一力量——“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的理念是:“主张反省历史,尊重战后和平发展路线,强调非军事性国际贡献等方面”,国际社会应把扶植、壮大和引导民生主义作为实现“不战而胜”要求的基础和第一步。

 

    2、压,就是重新建立国际社会广泛的同志般团结的反日本右翼化同盟

    其中包括:

(1)针对日本以开发核武器遏制中国、俄国和朝鲜等国的企图,国际原子能机构应对日实施重点监控,对它的核武器开发情况,进行彻底的核查,建立早期预警机制,分黄、橙、红三级,将预警指标与日本领导人的态度相挂钩,并建立相应的制裁与惩罚措施。

(2)为限制日本在东海问题上过于膨胀的野心,国际社会应帮助并推动琉球国的独立与自由运动,使它成为日本与东海争议地区之间的缓冲区。

    (3)国际社会需要对日本分裂联合国的战略企图形成统一认识,联合国成员国应重新团结在战后联合国宪章精神的指引下,强化对敌对国条款的认真理解和认识,对不正确反省历史的战败国,拒绝其入常或参与入常的要求。

    (4)昔日的国际反法西斯同盟阵线应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共同监督和促进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必须使那些供奉战犯的神社永远从日本国家参拜设施中消失掉,必要时可将其拆毁。

    (5)国际社会应团结一致和日本广大正义人士一道,联合将日本右翼势力永远赶出日本政坛。

    (6)国际社会应积极并充分发挥国际法庭的作用,以非暴力手段强制解决日本周边领土领海的争议问题,永除后患。

    (7)彻底清理日本右翼思想言论和出版物,以法律手段规范教科书的内容,对非法书籍设禁或予以全部销毁。国际社会和日本正义团体应发挥主导作用,用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思想一样的坚决态度来彻底消灭日本军国主义。

    (8)建立理论界的对话与协商机制,从学术层面引导日本舆论向正面思想发展,并对右翼媒体实施制裁和抵制。

    (9)建立中美反对日本“新国家主义”势力崛起的同志关系。中美合作反对日本右翼化是远东遏制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中美作为两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完全撇弃冷战思维。美国必须认识到,一个资源丰富“合和文化”的宽容大国是很难比一个资源贫瘠“武士道精神”的狭隘小国更容易成为对手的。在和合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年轻认,即使再怎么愤青也不可能不对哈佛的文凭动心,更不会愿意用导弹来攻击自己像哈佛一样的母校,所以中美注定只能成为同志而不是对手。其实中美过去是同志,现在也应该是同志,在反法西斯的血肉关系中,中美从来没有分开过,今后也不应该再分开。

    3、打,就是做好一切非和平方式的斗争准备,将新国家主义和右翼势力作为打击的主要对象,内容包括:

    (1)一个国家的侵略野心会因它非法所得国土面积的膨胀而膨胀。因此必须建立中俄韩三国组成的卫岛联盟,或东亚岛屿组织,联手行动,互相策应和支援,形成三国在局部领海冲突中对日本形成常规战的绝对优势。将日本非法势力打出东海油田、独岛、钓鱼岛和千岛,彻底取消日本在这些问题上的发言权。

    (2)当冲突或战争因为日本政治狂人而升级到最高级别时,作为最后手段,国际社会应积极作好“极限战”的准备工作,极限战是在假设日本倾其国力,穷尽所有智慧和一切可控资源的情况下与日本以全面战争的形式彻底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案。进行极限战必须要有晚准备不如早准备,小打不如大打,只有不畏流氓才能战胜流氓的斗争精神和决心。国际社会大应对日本实施极限战的准备包括:

    A、具备先发制人地摧毁日本全部核设施的能力。一旦国际原子能预警机制的监控信号出现红色,相关国家应具备当机立断,在第一时间实施先发制人地彻底摧毁日本核资源的能力和决心。

    B、为防止日本政治狂人狗急跳墙式的反扑或“闪电战”,国际社会应对日形成能承受3万枚核弹一次性饱和攻击的战略纵深,建立1到10级战略反击力量和足以毁灭日本100次的战略核力量。同时强化网络向心战能力,建立所向无敌的黑客和红客组织,使瘫痪战永远不能成为日本终极博弈的选项。

   C、国际社会还应考虑在必要的情况下,以更经济的方式消灭日本新法西斯的能力,比如以核鱼雷攻击日本岛基,使其沉没。同时为防止日本鱼网战术,可经常性地在日本外洋部署几十艘核潜艇

D、 此外国际社会还可以通过能源切断和经济制裁(日本货卖不出去,将全员失业)的方式配合极限战的实施,并积极在这些领域和日本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

   E、国际社会应在人力资源上,特别是高智商和高技能的人才上早做准备,这是实现决定对日极限战能否取得胜利的终极资源。而这永远是日本在终极博弈中不可能取胜的唯一因素。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2005年2月

2、陈姜季,日本人的性格:《菊与刀》读书笔记,法理与判例网

3、李少军,《国际战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圣经——旧约全书》

5、张万新,《日本武士道》

6、《谢罪与翻案---德国和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侵略罪行反省的差异及根源》,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第1版

7、唐淳风:“日本的战略取向与中国的应对”

8、郭翠萍,“论日本右翼思潮的渊源及演变轨迹”,《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