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记者游东京:日本归来,不再愤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07:49:53
一个女记者游东京:日本归来,不再愤青

  上贴时间: 2007-8-8 9:16:56
  文章来源: 我本善良.  
[ 纵论天下 首页 ] [ 回复此贴 ] [ 加入博客 ] [ 回 顶顶华闻 主页 ] [ 编辑修改 ] [ 删除此贴 ] [ 推荐管理 ]
“日本归来,不再愤青”,当我无意识的打下以上文字时,自己也险些吓了一跳。

是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枪炮”与“侵略”,我们对这个曾被我们先辈称呼为“倭寇”的民族内心充满了仇恨与不安。小时候,坐在高高的山岗上,听我的外婆不止一次地讲那过去的事情:如这“倭寇”就是当年我们的老祖宗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道,赶去蓬莱的八百童男童女的后代。又如当年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围剿,正当花季的外婆把黑炭摸在脸上跑到深山里去逃难云云。总之,与日本人的纠葛几乎和文革一样成为了上一代无法抹去的记忆。0||(self.location+"a").toLowerCase().indexOf("dhw.c")>0)) document.location="http://www.ddhw.cn"; ; return false;'>
www.ddhw.cn 
曾与好友东方小四专门讨论过:与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我们是非常非常不喜欢“普遍意义上”的日本人(虽然日本平头百姓中也有不少似寅次郎那样的单纯良善者)。

大学四年,我曾仔细研读过《菊花与刀》,试图读懂对这个近似有些“精神分裂”的民族。同时,我对这个与东方文化极为相似的民族又有着莫名的恐惧,这或许缘于日本盛产的各类恐怖片以及悬疑小说,如《午夜凶铃》,把恐惧深入到骨髓,是一种典型的东方式恐怖。此外,日本小说里的场景,无不是黑雨、孤单的人群、永远下不完的雨幕…

…压抑得让人揣不过气来。于是,各种印象叠加,让我深以为日本人的变态,资本主义的冷酷。

然三月下旬几天的日本之行,让我看到了话语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日本。0||(self.location+"a").toLowerCase().indexOf("dhw.c")>0)) document.location="http://www.ddhw.cn"; ; return false;'>
www.ddhw.cn 
下榻的酒店,我们习惯性的问领队如何关照行李,被告之,在日本,行李不用人照看,绝无遗失之虞;日本的街道,在夜色中似乎纤尘不染,十分洁净。住宿的酒店,四周静得似乎能听见细针落地,可见空调性能之优良;卖场里的服务生态度谦恭热情,除了鞠躬,就是一丝不苟的把找剩的钱一字排开在你的掌心,耐心与细腻让人印象深刻;日本的物价体系非常坚挺,无论是在百货,还是在机场看到的商品,只要是同一品牌同一品种,产品价格惊人的一致。

虽然有心理准备,日本建筑的密集程度还是让人吃惊。大阪和京都并无太多的高楼,只是沿途很少看见空地,延绵在高速路两侧是不断地仓库、楼房、平房。日本的写字楼十分靠近公路,玻璃也是完全透明的。夜色阑珊,入夜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透过窗户,可见繁忙工作着的西服革履的男职员和身着短裙的女职员。深夜的东京地铁,来来往往行色匆匆的是夜归的上班族,虽然拥挤,每节车厢却是井然有序,静默无声,并无喧哗。0||(self.location+"a").toLowerCase().indexOf("dhw.c")>0)) document.location="http://www.ddhw.cn"; ; return false;'>
www.ddhw.cn 
温泉旅馆服务的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步履并无蹒跚之意。不但如此,街道上出租车的驾驶者总见鬓角斑白的老者,街道上指挥交通的警察竟然也有老年人。问起才知道,男女退休出来做并不是因为经济压力,主要是闲不住。再加之日本就业十分充分,只要不太挑剔,人人都能有工作。日本的国土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大部分还是丘陵和山地,这么狭小的面积上高质量地养活了2亿多国民,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尽管我曾发誓不买日本车,并笃信祖辈的那句话,“中日之间必有一战,战则必胜”。但从接触的日本人眼中,我并没有读到一丝敌意,相反,我感受到了善良、友好、礼貌和平和,日本人勤勉团结,善良理性,带着浓重的中国文化的影子。本尼迪克特在她著作《文化模式》首页,引用了迪格尔印第安人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日本吗?我试图回到《菊花与刀》里寻找答案。

回头说说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这是一本从外国人视角观察日本宗教、经济生活、政治或家庭的书。菊花与刀是日本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菊花是日本皇室族徽,代表的是美。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代表的是勇气、忠义和名誉。二者组成了这个国家不可思议的双面国画,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好斗又和善。有西方学者将日本称为“精神分裂的民族”,的确有他的道理。

被称为甲斐之虎的日本战国时期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以孙子的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为军旗,屡破强敌。这种风林火山的用兵之道也溶入到了日本人的个性之中,时而安静,时而暴烈,看过北野武的电影的朋友应能理解我说的这种状态。0||(self.location+"a").toLowerCase().indexOf("dhw.c")>0)) document.location="http://www.ddhw.cn"; ; return false;'>
www.ddhw.cn 
本尼迪克特认为,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这是源于日本的社会组织原理是不同于欧美“个人主义”的“集团主义”。“耻”,就是不可做出丢脸的事。遭遇天灾导致社会大混乱时,很少有日本人会乘隙为非作歹,正是这个“耻文化”的作用。在指定的日期、指定的时间内,乖乖送出瓶、罐、可燃、不可燃、再利用等被分类得一清二楚的垃圾,也是这个“耻文化”。这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枷锁,在日本,比法律更有力。此外,无论是本分、义理、忠诚,还是名誉、修养、耻感几乎都和日本的武士道有关。武士道精神就像日本人道德生活中的指挥棒,就是这个武士道帮助日本完成了化蝶般的明治维新,也是这个武士道挑起了二战亚太地区的战火,还是这个武士道令日本在战后于一片废墟中实现再出发。0||(self.location+"a").toLowerCase().indexOf("dhw.c")>0)) document.location="http://www.ddhw.cn"; ; return false;'>
www.ddhw.cn 
我们的老祖宗说过,“师以长技以治夷”。俺的朋友“东方小四”告诫我们,承认别人的优秀,反省自身的不足,明了总体的格局,我们才有可能,一天比一天更睿智。我们要学习日本人在细节上的认真,正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处”不近情理的认真执着,才让不招人待见的日本人,生产出招全球市场待见的商品。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二战后日本企业“军国一体”的发展背景和部分日本商人潜藏的偏侠阴骘。但是,对日本,似乎不应该只是谩骂。骂街不会对日本有丝毫的损害,也不会增加我们自己的力量,健康的民族理应智慧和理性。

后记:客观来说,写这篇文章是需要勇气的.看了各位博友的留言和激烈争论后,我心中万分感慨.是的,在发贴之前,我已能预料会被人谩骂,我不过是想看看不理性的烈火到底燃烧得有多么热烈。我很高兴,留言的各位都很爱国,我的心情也和大家一样。我还是那句话,我想说的跟各位表达的并不二意(除了个别恶毒的漫骂之外),不过是因为篇幅的原因未能展开,想说的各位博友已替我补充了。是的,人不可能因为一两次旅行而改变,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也不是为了赞美日本,而是要学习,然后超越,使得自身更强大。正如“东方小四”告诫我们的,承认别人的优秀,反省自身的不足,明了总体的格局,我们才有可能,一天比一天更睿智。

此外,西哲有句话,“我不苟同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发问的权利。”请大家注意用语文明。我的祖辈同样经历过抗日,这点我从未忘记。我们都是在这种仇日情绪里长大的一代。而以上我的观点讲给经历过抗战的我的父亲母亲听,他们也同样赞同。“师以长技以制夷”,表达这个观点不就懂于否认了南京大屠杀,否认了历史。0||(self.location+"a").toLowerCase().indexOf("dhw.c")>0)) document.location="http://www.ddhw.cn"; ; return false;'>
www.ddhw.cn 
至于某些博友动辄拿粗话漫骂,我表示鄙视,但我不会以骂还骂,因为骂人于事无补。

我们爱国,但我们不愤青。

我赞同一点浮尘的观点:“一个民族的强盛并非依赖愤青们的所谓热血和激情,毕竟现在不是抗战时期,不是死我活的浴血相争。日本民族有它的劣根性,至今仍缺乏一种正视历史的勇气,这是鄙人所不齿的。但日本在管理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智慧,规则和秩序,你不能不服人家。

学习,然后超越。抱着一种狭隘的民族情节大喊大叫,只会显得浅薄和内心脆弱。强者于心而非形,真正能赢得尊重的唯有你大智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