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的断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56:38
奥林匹克的断想 摘自孙立平《失衡》   1奢华世界中的狂欢仪式  据说,在一次古代奥运会上,竞赛正在进行中,突然有敌人来进攻。主办者一边安排弓箭手射箭挡住来敌,一边安排比赛照常进行。就这样,居然将比赛坚持了数天,居然使这届奥运会最终顺利闭幕!  类似的情形往往只有在宗教这种神圣的场所才能见到。不错,古代的奥林匹克运动,就是这样一种带有宗教神圣色彩的盛会。正因为如此,当狄奥多西一世于公元394年颁令禁止奥运会的时候,基本的一个理由就是古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属异教徒活动。  然而,神圣的仪式往往是与世俗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关于奥林匹克的传说无论多么美丽而神圣,从实质上来说,古代的奥林匹克都是当时那古朴、简单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都是在单调时代创造的一种神圣的精神上的欢娱。它是神圣的,同时也是平民的。有人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那时候的奥林匹亚并非一个城市,平时是附近神庙的教士和朝拜者活动的场所,只是到竞技会的时候才成为运动场地。参赛的运动员们必须在开赛前一个月到离奥林匹亚36英里远的城市厄利斯(Elis)报到,接受大会的赛前检查和训练。不久观众们也会陆续抵达厄利斯和奥林匹亚。最终在8月初,运动员、大会官员和观众一齐由厄利斯出发,大队人马正式奔向奥林匹亚,揭开盛会的序幕。远道而来的运动员和观众们必须在四天比赛期间搭帐篷,席地而卧。由于人很多、地方挤、卫生设备又不足,有人形容当时的“奥运村”可能像是现在的贫民窟一般杂乱。  而现代的奥运会则以自己的极尽奢华与古朴的古代奥运会形成鲜明对照。今天的奥运会已经成为一个需要越来越多的金钱来堆砌的盛会。据美联社报道,从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夏奥会和冬奥会组委会公布的材料证明,奥运开支不断攀升: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172亿美元。  1998年长野冬奥会:114亿美元。  2000年悉尼奥运会:15亿美元。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19亿美元。  2004年雅典奥运会:估计为80亿到120亿美元。  2006年都灵冬奥会:估计319亿美元(上面的数字不包括奥运会的公共工程项目开支)。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估计338亿美元,其中包括了举办、体育设施和其他项目的开支。  不但举办一次奥运会是如此,参加一次奥运会也花费不菲。以运动员400人,整个代表团800人来算,一个人10000美元,加上其他开销就将近人民币1 亿元。这还不算平时训练与准备的费用。据一位知情者透露,运动员一件“鲨鱼”牌泳衣加其他比赛装备价值万元;中国羽毛球队所用球拍全为日本尤尼克斯,一个拍子就是1500元,一般用个把月就断;乒乓球拍加海绵全套1500元;射击队的枪支大多进口,通常是上万甚至几万元,子弹的消耗更是惊人;自行车,从省队到国家队,一色的法国“LOOK”,每辆上万美元;赛艇,便宜的四五万、贵的20多万元一条;马术,那些马一匹就是几十万元,这还不是最好的。  一方面,人们为这个奢华时代的狂欢仪式不惜金钱意义上的血本,另一方面,人们却不再用历史上有过的神圣来对待它。古代的时候,人们可以用箭挡来敌以保证盛会的进行,而在现代,两次世界大战使1916、1940和1944年奥运会三次停办。  最近一段时间,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的“瘦身”计划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按照原计划,奥运场馆及其附属设施建设与运营,投资需要220亿元左右。但据北京奥组委官员透露,奥运实际支出可能超出原预算的50%~70%。通过这次的瘦身计划,整个奥运场馆建设的费用可能减少30亿元。也许30个亿在整个奥运会的开销中还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头,也无伤现代奥运运动的奢华,但愿这能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标志,使近些年在一个仍然不富裕的社会中盛行的奢华之风能够得到某种程度的遏制。  2谁的狂欢?谁的盛宴?  当奥运会越来越成为用钱堆砌的盛会的时候,它也就越来越脱离了原来的质朴与纯净,也就越来越脱离了原来的平民化,而日益成为一种富人的或宫廷式的盛会。虽然到目前为止,奥运会还没有放弃“业余”或“非职业”的承诺,但在今天,奥运会的比赛,已经越来越成为或是由大的财团或是由政府资助的一种专业的运动。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甚至能压垮一个地方的经济和民生。最典型的一次就是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他们先后申办5次,最终为了追求15天的高贵理想,当地纳税人背上了近20年的债务。  这让人想到在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上,来自非洲的贝基拉出人意料地赤脚跑完马拉松全程,并获得了冠军,还破了奥运会纪录。尽管贝基拉的身份是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王宫卫兵,但从这个赤脚大仙的身上,人们还是依稀体味到古代奥运令人神往的东西。也不禁让人怀疑,究竟是豪华的盛会还是赤脚大仙更能体现本原的奥运精神。  然而,金钱不是凭空而来。  在雅典奥运会开幕5天前的8月8日,一场被称为另类“奥运会”的“亚洲工人运动会”在泰国曼谷的一个运动场里举行。据有关的报道,约50名来自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菲律宾和斯里兰卡的运动服制衣工人和工会领袖,与几百名泰国的同行一起参加了标枪、铅球等5项田径项目的比赛。运动会的另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同场抗议运动服制衣业剥削工人。体坛明星西班牙自行车名将因杜拉因和法国球星迪甘斯等,也到场为抗议助威。  其背景是,2004年3月4日,清洁成衣运动(Clean Clothes Campaign)、全球工会(Global Unions)和国际乐施会(Oxfam)共同发起了一场名为“奥运,公平竞争”的全球运动。该运动呼吁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以及世界著名运动服装品牌,要遵守国际劳工标准,并揭露一些厂商用最廉价的成本来生产最时髦的服饰,逼迫雇工长时间超时超负荷工作的现象。一双耐克“乔丹五型”的鞋在美国可以卖到120美元以上,但在中国完成的所有加工程序中,总共付给中国工人的工资不到15美元。一双彪马鞋在美国和欧洲售价70美元左右,付给所有生产这双鞋的中国工人的工资只有116美元,但每双彪马鞋的广告费用就达到678美元,是彪马支付中国劳动力成本的6倍。乐施会的一位官员说:“运动产品公司向工厂施加压力,要求它们降低成本,工厂则要求工人长时间工作,而工资微薄。”他表示,工厂为赶制雅典奥运会的商品,令情况更为恶劣。  根据上面提到的那篇报道,一个叫梵的22岁泰国女工说,她为彪马(Puma)缝制奥运会的运动服。她每天8点钟上班;在工作高峰,她只能凌晨两三点回家,短暂休息之后就投入下一天的紧张工作,每周7天她都要重复这样的生活。她每天中午能休息一个小时,下午 5点还能休息半个小时。在最糟糕的一个月,除掉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她只剩下50便士(约合6元人民币)供自己一月的花销。恩宝(Umbro)在中国的两个工厂的工人们说,他们每周必须工作7天。  “清洁成衣运动”组织和全球工会,曾经联合向国际奥委会指出了他们指定的这些奥运生产商违背了奥运宪章的问题,并呼吁把奥运特许商品的生产权交给那些遵守国际劳工组织标准的企业来完成。但是在一阵尴尬的沉默之后,他们的提议被奥委会“粗暴地否决掉了”,一个建议召开的研讨会也随后被取消。国际自由贸易联盟秘书长、全球工会发言人GuyRyder说:“发生在亚洲工厂里的对工人的剥削和虐待,是对奥运精神的亵渎。”在这一切后面的是商业化的幽灵。  在1300多年的时间里,古代奥运会始终坚持了希腊人所开创的崇尚人格境界升华、反对物欲刺激的传统。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钱比赛的运动员,即所谓职业运动员,都被奥林匹克运动所排斥。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比赛区及其上空,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  但奥运会最终无法抵挡商业化的压力。在奥运会向商业化进军的征途上,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人物,就是美国的尤伯罗斯。在奥运会连年亏损的背景下,尤伯罗斯第一次把举办奥运会变成了一个可以赚钱的事情。本来已经濒临破产的国际奥委会,在短短的20年间,变成了最富有的国际组织之一。但这样一来,奥运会与其说是人类的庆典,不如说是“商人的庆典”更为妥当。也许有人说,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尤伯罗斯所开创的商业运作模式,奥运会可能连维持都维持不下去了。不错,如果像加拿大蒙特利尔那样,不管举办奥运是多么荣耀,可能也不会出现今天这种每一届奥运会都有多个城市申办的局面。但是,奥运会为什么会连年巨额亏损?难道不是现代奥运会本身的模式甚至追求造成的吗?  3不堪重负的奥运   在中国申办奥运的时候,有不少的新闻单位都走上街头,询问市民支持不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他们得到的结果是,市民接近百分之百地支持申办奥运会,但是支持的理由却五花八门。有的说奥运会能改善北京的交通;有的说奥运会有助于治理北京的污染;有的说他的家有可能拆迁,因此住房面积可能得到扩大;有的说,奥运会能带来滚滚商机,想不发财都难;有的说北京办奥运会可以展示古老的中华文明,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巨大变化;也有的说,中国健儿在家里比赛,可以赛出更好成绩,振奋人心,扬我国威。  其实,奥运会与流行歌手的大型演唱会没有什么不同。只要演员的歌喉和表演有足够的魅力,只要有人愿意出钱欣赏这种表演,就有这种盛会存在的理由,但也仅此而已。问题是,人们赋予奥运会和流行歌手演唱会的含义截然不同。流行歌手的演唱会在当今是一种纯粹的商业活动,而奥运会则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内容。  今天的奥运会首先要承载的是经济的内容。一份权威报告表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带来了329亿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佐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2000年悉尼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带来了63亿美元的收益。 那么,奥运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什么? 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功申办第29届奥运会后,有专家指出,北京申奥成功将在今后7年内平均每年拉动中国GDP增长03到04个百分点;时隔一天,北京市统计局称,举办奥运会将对北京每年的经济增长产生2个百分点以上的拉升作用。 其实,这样的说法是大可质疑的,因为这种对经济的拉动是以2800亿元的奥运设施建设投资和15000亿元整个社会的相关投资总额为前提的,谁能够说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别的方面就不会产生同样甚至更大的拉动作用?  在另外的一些情况下,举办奥运开始成为一个巨大的政绩工程。前些天,还有一些国内媒体对雅典奥运会的筹备冷嘲热讽:奥运会场馆工期一拖再拖。意思是说,怎么就不能倾全国之力,确保奥运工程如期完成?国家和政府怎么就这么抠门?但指责嘲笑者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他们不是完全靠国家靠政府在举办奥运会,就是政府帮忙,也无法倾全国之力,因为政府的财政预算是受制约的。在那里,操持奥运会的是一个大体属于民间性质的组委会,他们要自己筹措资金。政府可以提供支持,但不能完全亲手操办。  在我国,奥运会往往被赋予更多也更沉重的内涵。用百度搜索一下“奥运战略”这个词,可以找到12300多个中文网页,绝大部分涉及的都是中国的奥运战略。之所以强调奥运战略,是将奥运会与强国梦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奥运战略与大众体育几乎很少有联系。女子举重几乎是每次夺金牌的一个强项,但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运动员之外有哪一个女性经常练举重?这次女足惨遭败绩,但冷静下来可以想想,全国有多少女性在踢足球?有什么社会基础可以支撑一个女足强队?实际上,奥运会上的金牌与一个国家的强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从1972年以来一直到1996年,除了受抵制的两届奥运会外,前东德一直在奥运会金牌榜上占据前三位的位置,但东德就是世界第三强国吗?  然而,也正因为人们赋予了奥运以太多的甚至它本身已经不能承载的内容,才使得今天的奥运在走火入魔。  薛涌先生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如今冷战结束,人们对奥运会已经不像70~80年代那样疯狂。国际社会,应该反省历史、重新塑造奥林匹克精神,使奥运会从希特勒的民族主义传统,回到古希腊的个人主义传统上来,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人性充分发展的工具,而不是国家荣光的装潢。实际上需要反思的还不止如此。  4奥林匹克是一种什么精神?  其实,什么是奥运精神,需要反省的应该更多。  2003年5月31日,我国著名举重运动员才力“由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多年受困于贫穷、不良生活习惯、超过160公斤体重的才力麻木地呕吐着,毫无尊严地死了”。在他死去的当天,家里只有300元钱。很多迹象表明,对于这位心地单纯、开朗乐观的冠军来说,退役后的5年是一生中最郁闷的时期,他不仅受困于运动生涯带来的各种痛苦的顽疾,更受困于家庭琐事、地位落差和生活压力。从1998年起,除了后来致死的呼吸疾病之外,腿伤和腰痛都没有停止过对这个大力士的折磨,少年时代在手掌和颈背做的肉茧手术造成了后遗症,常常疼得他汗流浃背。因为过胖,他在找工作时受到事实上的歧视。  现在人们都知道奥林匹克的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其实,这是现代人的概括,而且很可能是一种蹩脚的概括。  在这次奥运会上,我们看到,当获得奖牌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头上均戴着用橄榄枝编成的花环。可能所有的领奖者都知道这花环的含义,但我们不知道领奖者这时脑海中想的是什么。是成功的喜悦?是祖国的荣誉?是数额不菲的奖金?是今后的前途?还是这花环所蕴涵的寓意?  获奖者获得用橄榄枝编制的花环,是一种传统的复归。据说,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参赛者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就是一个橄榄树枝编制而成的花环,人们以此来表达对神的敬畏。这是对人生境界升华的一种追求。  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在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时候,奥林匹克的圣火再一次回到了它的发源地。雅典奥运会组委会的口号之一就是:奥运回家乡,展现真精神。那么究竟什么是奥林匹克的真精神?  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呢?关于奥运圣火,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最近一位澳大利亚学者研究的结果:古代奥运会没有圣火传递的仪式,这个仪式是希特勒发明的。另一种说法则是:在古代奥运期间,古代奥运会召开前,在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前点燃圣火,然后人们把圣火的火炬传递到古希腊的各个城邦,传递圣火的火炬手高举火炬,一边奔跑,一边呼喊:“停止一切战争,参加运动会!”圣火到哪里,哪里的战火就熄灭。即使是仇深似海的死敌,在奥运会期间,也要放下武器,共同在一个赛场上进行和平友好的竞赛。究竟哪种说法是真实的,也许还有待于研究,但在古代奥运期间各城邦的战争都将“神圣休战”三个月的规矩是人们都承认的。  这让人想到汉城奥运会“手拉手”那动人的旋律。平和、雍容、大度、包容。在今天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下,即使一场体育比赛已经无法起到消弭战争的作用,但不同肤色、种族、国别的竞赛,唤起的总应该是我们都属于人类的共同感,而不是一种狭隘的敌对意识。正因为如此,《奥林匹克宪章》中的“基本原则”部分就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然而在今天,人们更多是将奥运精神理解为“更快、更高、更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与近代启蒙精神相一致的。但“更快、更高、更强”这样一种现代人对奥运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在开始走向反面:商业的与宫廷式的体育与民众的体魄和健康越来越没有关系,走上冠军领奖台的运动员往往伤痕累累,通过运动员象征性实现的民族之间狭隘的较力。其实,希腊人用另一种表述将奥运的价值归纳为:“高尚竞赛,努力平衡自己的身体、意志与心灵。”在今天,也许我们可以将升华人性,理解为真正的“更快、更高、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