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智慧--《天启篇》之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19:39
知识与智慧--《天启篇》之九 雪峰

    电影《霍元甲》中的霍元甲是一代功夫宗师,他的“迷踪拳”能克敌制胜,攻其不备,令“对手”防不胜防,攻无可攻。

    “迷踪拳”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无套路,变化多端,随机应变,说它复杂,它只有一个招数,说它简单,它却内藏无限招式。

    “迷踪拳”是无招之招,你问霍元甲:“霍大师,你这个迷踪拳到底有多少套路,如何才能学到手?”霍元甲将无法给你一个圆满的答复,因为他自己也弄不清楚。

    “迷踪拳”的奥秘在于它进入了拳“道”,不论什么功夫,或是什么哲学、思想、方法,一旦与道合为一体,它就深不可测,只能感悟,无法言表。

    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后对其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箭。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这个有高深学问和智慧的圣人,面对老子的智慧,他没有能力识透,他看不到老子智慧的边际,因为老子的智慧犹如霍元甲的“迷踪拳”,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东西,“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佛释迦牟尼讲了四十几年佛法,最后竟然说他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讲,“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绕过来,倒过去,反来复去说了半天,最后告诉我们,他什么也没说。

    妙极了!因为佛释迦牟尼入道了。

    我在考虑如何解说宇宙的起源时,不知如何解说才有效,那天晚上我翻阅《金刚经》,读着读着,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了,笑得我不得不把头蒙在被子里使劲忍。我“看见”佛释迦牟尼也哈哈大笑了起来,“看见”上帝微笑着背着手离开了。

    大师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对张无忌教授一种他独创的剑法,这个剑法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忘掉其剑法,不管教了多少招多少式,最终要达到这么一种境界,就是全部学到手以后发现什么剑法也没学到,但似乎什么剑法都学会了。实际上,张三丰教给张无忌的剑法与霍元甲的迷踪拳有异曲同工之妙,妙就妙在入了道。

    整个宇宙是由不同层次的生命构成的,我们把这个宇宙比喻为一个院落,生命的院落,或者叫生命的家园,但要理解这个生命的院落的奥秘,必须用禅,所谓禅,就是通过对生命的感悟而上升为一种大智慧。生命禅院的含义也就在此。

    《天启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日常现象的点滴解说,启发大家感悟,使大家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后入道。

    《天启篇》我只写100篇,实际上,我能写十万篇、十亿篇、亿亿篇,但若读者不能自悟,我写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为了使大家尽快入道,我给大家定义一下知识和智慧的含义与区别。

    什么是知识?凡没有经过自己的思索和感悟而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叫知识。

    从学校和教会里学到的一切,从父母和师傅那儿学到的一切,从书本杂志、电影电视等处获得的一切都是知识。

    什么是智慧?凡经过自己大脑的思索(分析判断)或心灵的感受而获得的能力就叫智慧。

    智慧无法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而获得,智慧是思维的结晶、是思维的“孩子”、是思维的结果。

    进入了生命禅院,不能学知识,要追求智慧,否则,我说了半天,等于白说,“不说还好,越说越糊涂。”

    为了催生智慧,我现在给大家出几个问题,有空闲的时候,请自我感悟,等到我写出100篇《天启篇》之时,希望人间能出现一大批能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的人,到时,假如有缘,我再给大家讲高级修行修炼和《道德篇》。

    1.为什么天空中要有那么多星星?

    2.上帝到底在哪儿?

    3.地球起初是怎么动起来的?

    4.为什么只有一个月亮挂“天边”?

    5.地球上人的数量会无限度地增加吗?什么是限制人口增加的最好办法?

    6.大气层是如何形成的?

    7.狼是狗的祖宗吗?

    8.为什么人脑后不长眼睛?

    9.为什么物种千奇百怪,人面千差万别?

    10. 为什么桔树只结橘子,桃树只结桃子?

    11. 同是一母所生,为什么兄弟姐妹的命运差别如此之大?

    12. 同是一个地球,同是一个天,为什么沙漠戈壁上空很少雨雪?

    13. 为什么食肉动物的繁殖能力低于食草动物?。。。为什么?

    14. 宇宙中,哪方是上方,哪方是下方?

    15. 虚空真的一无所有吗?

    16. 假如不出什么问题,人类最终能发展到什么地步?

    17. 某人突然遇上了车祸,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18. “我到底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