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 我驾“蛟龙”探深海(身边的感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07:59
叶聪 我驾“蛟龙”探深海(身边的感动)
本报记者 余建斌《 人民日报 》( 2010年10月08日   06 版)

叶聪在“蛟龙号”海试起航仪式上。
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
他既是一名潜航员,又是“蛟龙号”的主任设计师;他曾多次在下潜试验中迅速反应、果断决策,也在3700米深潜中沉着冷静,顺利完成任务。他与“蛟龙号”打交道将近10年,具有上百小时的操作经验。他就是随“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深海的3名中国潜航员之一,叶聪。
伴随着“蛟龙”出水,中国载人深潜正式登上历史舞台。5月31日至7月18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在南海进行试验,多次穿越3000米深度,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中国自此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进入了“载人深潜国际俱乐部”。
与“蛟龙号”一同亮相的,还有中国第一代潜航员和试航员队伍。身材中等,长相敦实,31岁的叶聪是目前中国仅有的3名潜航员之一,也是经验最丰富、“级别”最高的一个。
3700米海底探险
“这个深度的压力之大,相当于1平方米的面积要承受3700吨的重量”
海面1000米以下被称为深海,那里氧气稀薄,没有阳光,非常寒冷。海水越深,压力越大。3700米水深是什么概念?“这个深度的压力之大,相当于1平方米的面积要承受3700吨的重量。”叶聪说。
“深潜器载人舱空间很小,刚刚能容下3个人,但很难同时站立起来。”叶聪和两名负责科研项目的同伴乘坐的载人舱,是个内径只有2.1米的球体。下潜到3700米海底需要100分钟,上浮也要100分钟,在海底的工作时间为300分钟。叶聪和同伴需要在如此狭小的密闭空间里足足待上8个多小时。
潜水器完全没入水面之前,需要进行水面检查和注水,因此摇晃得很厉害,舱内非常闷热,叶聪只好不停地抹汗。之后,在巨大压铁的带动下,潜水器无动力缓缓下潜,随着深度增大,周围逐步变暗,直至漆黑一片,温度也变得很低。“无动力下潜的100分钟里,我的操作任务相对少,工作之余会和两位同伴聊天、拍照,让舱内的气氛轻松、融洽。”叶聪说。这其实也是他的“工作”。
接近海底,叶聪开始忙了起来,他详细观察周边环境以便选择作业地点,同时和海面的指挥部密集地沟通。虽然第一次到这么深的海底,叶聪并不发憷,和潜水器这个“老搭档”配合也很默契。根据海底地形变化,他调整了潜水器的重量,改变其与浮力之间的平衡,以便让潜水器轻缓地“坐”在海底。
舱外温度在2摄氏度左右,时间长了感觉有点冷。叶聪启用潜水器悬停定位功能,继而平稳地在海底着陆,机械臂开始展开取样,试航员也开始忙碌起来。待在海底的300分钟里,叶聪和同伴还开心地吃了顿午饭。返回水面的100分钟,他听了一会儿音乐,还和同伴聊了聊下潜的感受。
潜水器“船长”
“能够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对潜水器和舱内所有人员的安全负责”
下潜中会不会害怕?“虽然潜水器各个设备都经过7000米深度压力的测试,钛合金的外壳也很牢固,但开始下水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和害怕。”叶聪说,在几千米深的水下,一丝疏忽都足以造成巨大的危险。不过,“有点儿像航天员在太空,他们想的最多的是祖国的荣誉,对我们身处几千米深寂寞大洋的潜航员来说,想的最多的也是祖国。”叶聪说,“‘蛟龙号’在试验阶段很多性能并不是稳定和固化的,这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但是我们的准备很充足,到目前为止,试验遇到的问题都被很好地解决了。”
一次海上试验,深潜器正在下潜,电路绝缘检测开始报警。“绝缘检测出现报警,意味着电池有可能短路,就好比把手机扔进水里,严重性可想而知。”叶聪说。但从其他监视仪表显示的情况来看,电池没有问题。于是他选择继续下潜试验。“当时有点‘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感觉。在深海遇到意外有时候需要独立应对。”
潜航员其实可以看成是潜水器的“船长”,担负着设备和人员安全保障任务。在旁人看来,叶聪遇事冷静,具备果断的决策能力。他自己认为,“对一名潜航员来说,要遇事不惊,按照操作手册、应急预案以及个人知识积累来分析、处理问题,能够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对潜水器和舱内所有人员的安全负责。”
4年炼成潜航员
3000米是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前头还有5000米、7000米级别的深海试验在等待
潜航员的体重最好是在80公斤以下,但叶聪的体重却超过了80公斤。这个“特殊”和他的经历有关:2001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系毕业后,叶聪就一直和“蛟龙号”打交道,2003年成为深潜器的主任设计师,2005年经过选拔和培训参加中美联合深潜,到2007年时,他已经是潜航员培训的主要教官。
“要潜到这么深的海底,我们的选拔过程比较严格。”叶聪说,比如身体不能有异味,以免在狭小的空间里影响同伴;不能有幽闭恐惧症;一般体重不超过80公斤;还要具备一定的精细操作能力。“选拔中会有幽闭空间的考验和对精细操作的测试。”
从训练到独立完成深海航行,一名潜航员的“出炉”需要大约4年的时间。受训的潜航员需要接受系统的心理、生理和专业知识培训。内容非常多,包括深潜器的检修、维护和驾驶,水面支持设备的使用,身体和心理的训练和监测等。
3000米是“蛟龙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还远远不够,前头有5000米、7000米级别的深海能力试验在等待。
“未来向更大深度的冲击,预计的困难我们都会有解决的预案,潜航员也都基本具备了面对无法预知问题的能力。”叶聪说,到时候最希望有一个好的天气,一块好的试验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