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光楷:外国人误解了“韬光养晦”//用大战略打破中国外交被动//吴建民:中国崛起的过程荆棘丛生 韬光养晦是唯一道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5:03:31
熊光楷:外国人误解了“韬光养晦”//用大战略打破中国外交被动//吴建民:中国崛起的过程荆棘丛生 韬光养晦是唯一道路
2010年09月19日16:22  来源:《羊城晚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国防大学教授熊光楷上将(见上图,邓勃摄)18日出现在“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但他不讲军事讲藏书,给听众带来别样感受。熊将军拥有3000余册带有作者签名或印章的名人著作,其数量、质量堪称当世第一。
霍金赠他拇指印
熊光楷说:“新中国建国领袖以及当时一些将帅的签名或盖章书我基本上收集全了,特别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这‘五大书记’的签名盖章书我都有。还有邓小平90寿辰时的签名书,江泽民第一本著作的签名盖章书,胡锦涛在他的第一个单行本上的签名,我也有。”在国外政要中,中美关系坚冰打破之后,跟中国打过交道的8位美国总统,俄罗斯三任总统,英国三任首相,日本近年来几乎历任首相,还有胡志明、金正日等人,他们的签名盖章书熊将军尽收囊中。此外,文学巨匠、科学泰斗的签名盖章著作他也收藏甚丰。
熊将军诙谐地说,1994年得到邓小平同志90大寿时签名的一本《邓小平文集》,是他的“里程碑”,从此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有成就”的藏书生涯。
在他的藏书中,最特别的一个印记来自著名的英国科学家霍金。熊光楷介绍,2002年8月,他得到了霍金的签名纪念。在《时间简史》这本书的英文扉页上,留下了霍金的话,翻译过来是“向着一个勇敢的新世界前进———霍金博士的右手拇指印”,这行字的旁边,就是一个黑色的拇指印,这个指头是霍金当时还能活动的三个手指之一。“我的藏书中,这是唯一一本以拇指印签名盖章的”。
较真“韬光养晦”
藏书是为了读书、思考,这是熊光楷非常强调的一点。他特别提到了最近的一个心得,那就是发现“韬光养晦”这一成语的英文翻译失当所导致的负面外交影响。
熊将军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上世纪提出的重要外交战略思想。美国政府在2003-2009年有六个年度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都把“韬光养晦”翻译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意思就是“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此后,国外还有一些英文书籍或文章进一步翻译成“隐藏能力、假装弱小”,或者“隐藏真实目的”,“隐藏野心、收起爪子”等,其潜台词无外乎说“韬光养晦”是中国在特定的内外形势下所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在“隐蔽自己的真实意图”,“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
熊光楷说,上述解读完全歪曲了中国和平外交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实质,给我们的正常对外交往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影响。“我在出国访问和参加国内外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时,多次就这一问题做过解释和说明。2006年,我在中国外交学会代表团赴美访问期间,与美前国务卿舒尔茨、基辛格和前驻华大使芮效俭等会谈时专门提出,美国政府在《中国军力报告》中对‘韬光养晦’的翻译是错误的,美方应当重视这一问题,避免因此引发双方的战略误判,影响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大局。”
熊将军接着说,去年9月我国出版的第6版《辞海》中,首次增加了“韬光养晦”的辞条,就解释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我认为,‘韬光养晦’的核心含意就是不要锋芒毕露,特别是自己有才能的时候更不要太张扬自己的才能,保持低姿态,这个是中国人做人的传统。”(邓琼)·“最中国”的9句外交语录
·用大战略打破中国外交被动
·澳媒:介于地区和全球之间的中国
·德报:如何让中国和美国看法一致
·吴建民:中国自信不是傲慢 愿听取世界各国不同看法
·法政治家:西方对中国在非洲的成功应深省而非批评
·美刊:被西方抛弃的国家投向中国
·外国领导人先后访华 外媒称中国彰显独立外交姿态
·世界日报:中欧对话贵阳举行意在展示真实中国
·应当为中国投资非洲说出公道话(国际论坛)
中国迫切需要大战略:一篇直指要害的好文章
——评《用大战略打破中国的外交被动》
有关中国的国家战略,有关中国的对外政策,长期以来,国人都是只能讲好不能说坏,坦率地说,只有唱赞歌的份儿,不管中国的战略环境是怎样日益严峻,我们都得赞美说是在下一盘很大得棋,都得说有驾驭复杂国际局势的高超的能力,并欢呼我们迎来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也不管中国的外交有多么被动,是怎样的护头顾不了腚,我们都得赞叹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并要为此而陶陶然、欣欣然。其实,在当代中国,各行各业各方面的工作差不多也大体如此,基本上都是成绩99.9%,缺点不足只有0.1%,这大概也可堪称是我们能有幸躬逢的时代精神吧。
但是,《环球时报》9月17日发表的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院长郝雨凡先生的题为《用大战略打破中国的外交被动》一文,却是一篇难得一见的好文章,这篇文章直指目前中国对外战略的要害。
首先,如文题所示,该文鲜明地指出,中国的外交是被动的。
该文说,“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下子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然而,中国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去扮演世界级的角色。”笔者以为,郝先生遣辞用句非常讲究,也非常客气,首先肯定改革开放的成就,“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下子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这话听起来当然让人舒服,达到了“忠言顺耳”的高境界,但接下来笔锋一转,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外交被动的现实:“中国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去扮演世界级的角色。”其实,这也是客气话,给国人留足了面子。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中国就一直扮演着很称职的“世界级角色”,难道七十年代中国同两个超级大国分庭抗礼,推动全球战略格局出现“大三角”稳定结构,这还不是“世界级角色”吗?只不过后来的情况是每况愈下、不断滑坡,直到今天也难以改观,说今天因为一下子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而“没有做好准备”,不过想让国人能下得台阶而已。
第二,该文尖锐地指出,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目前中国没有相应的“大战略”。
“和平发展”的提法不是大战略,这是多么振聋发聩的批判!该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的“和平崛起”,其实“不具备大战略的特质,而仅是对盛行的‘中国威胁论’的防御性反应,具有辩护的味道和外交理想的色彩”。也就是说,看似深奥,实则肤浅,平庸得谁都可以用,拿到哪儿都可以用。正如该文指出的那样,“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对任何国家都适用”,说白了就是没用过。真正的“大战略”应该是“基于手段和目标之间经深思熟虑的全面行动规划”。
作者不但提出了什么是“大战略”,而且着重指出,“如果今天我们仍然把以不结盟为主要特色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作为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的话,我们可能会自缚手脚,干扰全方位谋求国家利益的努力”。这就是说,“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要与时俱进,也要不断赋予时代的新的内涵和新的实现方式。古语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最后,该文还直接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发人深省。
没有“大战略”,结果一定不妙。该文尖锐的发问,现阶段的中国,“对美国霸权是批评还是接纳?是竞争还是贴近并附和,对西方掌控的话语体系是参与还是挑”,“如需对付美国,我们需要怎样协调与周边和主要大国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外部世界的变化为我所用”,等等。类似尖锐的问题,该文在一个段落之中就一口气地提了13个之多,无一不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在笔者看来,这简直可以称之为新时代的“天问”。能问出这样尖锐深刻的问题,足见作者对天下大事的关心,足见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怀。虽然该文只是含蓄地说,“学界和政策界应开始讨论”,但实际上,这哪里仅仅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日不解决,中国的外交就一日无法改变“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被动和穷于应付的局面”,“中国的安全、经济、政治、科技、能源、教育、文化等利益”就不能“更好地与外交利益相衔接”。
通读下来,笔者深为这一篇字字发乎心、句句发乎真的文章所振动。曾几何时,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以掌握批判武器、遂行知识的批判功能而自豪自傲,可环顾当今,几曾还能见到这种精神行诸于世呢?迎奉拍马大行其道,号称国际化、现代化的知识分子,皈依西方理论思潮、成为西方理论说教好学生者有之,依附强权霸权为之鼓与呼者有之,鼓噪什么“中美之间进入了互相塑造的新时期”、“两国两军应该互相确保依存”等等,一副情愿当人家奴仆的丑模样,而敢于质疑西方、挑战霸权的国际问题专家学者在中国还有几何?这实在是时代的悲哀,难道面对这样一篇直指要害的好文章,宁不自愧?
所以,建议大家把这篇题为《用大战略打破中国的外交被动》的文章认真地读上一读。
附:用大战略打破中国外交被动
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下子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然而,中国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去扮演世界级的角色。
中国外交政策至今仍缺乏一套完整的大战略来反映中国变化了的利益,更没有全球性的设想和布局安排。在一些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往往缺乏系统连贯的战略眼光,有时举棋不定,态度模糊,在处理政治、安全和经济政策上缺乏协调,有时甚至传递相互矛盾的信息。这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真实意图的猜疑,不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有学者认为,中国已有大战略,就是 “和平崛起(后改为“和平发展”)”。然而,这些提法并不是大战略,因为它们不具备大战略的特质,而仅是对盛行的“中国威胁论”的防御性反应,具有辩护的味道和外交理想的色彩。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曾经是反两霸时代的历史产物。它可能适应那个时代中国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政需要,并对实现当时的战略目标起到过权宜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如果今天我们仍然把以不结盟为主要特色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作为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的话,我们可能会自缚手脚,干扰全方位谋求国家利益的努力。和平发展(崛起)是自我行为的一种宣示,但作为国家对外大战略,却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因为和平发展对任何国家都适用。
“大战略”的提法早期与战争有关,后来通常被最广义地看作一个国家和民族“基于手段和目标之间经过深思熟虑的全面行动规划”。
大战略虽然较为宏观和倾向于指导性,但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它应该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顾及到外部世界的复杂多变性和别国的不同利益,以及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在弘扬一种价值观的同时,大战略不能只在描述一种空泛的美好理想。它必须能够实实在在地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
如果说过去30多年中国最大的外交利益是为改革开放营造一个稳定、和平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那么今天,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中国所要求的外交利益应更上一个层次。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的首要利益仍然是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持政权和内部稳定。问题是这些基本利益是否已经得到保证,如有威胁,来自何方,威胁多大,在何种条件下可能升级甚至爆发。中国的崛起说到底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全面赶超。随着民众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呼声日高,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吸收并利用外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对经济、社会和精神的需求。
目前,我们仍是现存国际体系的接受者,而非制定者。学界和政策界应开始讨论,中国希望看到怎样的国际体系?如需对付美国,我们需要怎样协调与周边和主要大国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外部世界的变化为我所用?怎样尽快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我们要不要争做世界老二?做世界级领袖有什么好处?又需要多大的成本?要坐稳世界老二应有怎样的配套战略?现阶段对美国霸权是批评还是接纳?是竞争还是贴近并附和,对西方掌控的话语体系是参与还是挑战?在国际关系中是努力维持均势还是应该重点结盟?在亚洲是要地区稳定还是要区域领导权?对国际组织的变革呼声,是支持还是观望甚至抵制?
缺乏大战略指导的外交政策,只能简单地就某个事件做出反应,中国外交就只能成为一种“斡旋”,无法串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应接不暇的国际事务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使总体外交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被动和穷于应付的局面。在机会出现时,也势必无法及时抓住。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别人的顾虑而不做长远和通盘的战略设计和大场景的思考。时代已经变了,中国的外交战略也应与时俱进,如何尽快建立一套系统的、自洽的、基于全局考虑和通盘谋划的国家对外大战略,使得中国的安全、经济、政治、科技、能源、教育、文化等利益更好地与外交利益相衔接,已经迫在眉睫。(作者郝雨凡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院长。)
用大战略打破中国外交被动
2010年09月17日15:58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随着近些年来的不断发展,中国被逐渐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中国外交政策至今仍缺乏一套完整的大战略来反映中国变化了的利益,更没有全球性的设想和布局安排。《环球时报》17日发表文章,《用大战略打破中国外交被动》,内容如下:
6月16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金砖四国”领导人在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正式会晤。这是与会四国领导人集体合影。 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下子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然而,中国似乎并没有做好准备,去扮演世界级的角色。
中国外交政策至今仍缺乏一套完整的大战略来反映中国变化了的利益,更没有全球性的设想和布局安排。在一些全球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往往缺乏系统连贯的战略眼光,有时举棋不定,态度模糊,在处理政治、安全和经济政策上缺乏协调,有时甚至传递相互矛盾的信息。这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真实意图的猜疑,不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有学者认为,中国已有大战略,就是 “和平崛起(后改为“和平发展”)”。然而,这些提法并不是大战略,因为它们不具备大战略的特质,而仅是对盛行的“中国威胁论”的防御性反应,具有辩护的味道和外交理想的色彩。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曾经是反两霸时代的历史产物。它可能适应那个时代中国特定的外部环境和内政需要,并对实现当时的战略目标起到过权宜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如果今天我们仍然把以不结盟为主要特色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作为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的话,我们可能会自缚手脚,干扰全方位谋求国家利益的努力。和平发展(崛起)是自我行为的一种宣示,但作为国家对外大战略,却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因为和平发展对任何国家都适用。
【1】 【2】 

吴建民:中国崛起的过程荆棘丛生 韬光养晦是唯一道路
2009年09月23日 15:32:53  来源:新华网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 前驻法国大使、前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23日做客新华网,在谈到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时,他表示,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一个大国,前进的道路充满荆棘,中国人不能低估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主持人:国际金融危机后,全世界都看重中国,我们在国际上越来越有发言权。网友"国关学子"问:我们的外交还要"韬光养晦"么?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吴建民: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八个字是一个整体。韬光养晦是什么含义?首先应该看到,在我所接触的人说,邓小平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他们跟我讲邓小平是有大智慧的人。邓小平同志确定的方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坚持。为什么邓小平要给我们确定这样一个方针,我觉得不是偶然的。
首先,他是从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出发。初级阶段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什么叫初级阶段?还不够发达,我们要摆脱不发达的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0年成绩巨大,但是距离我们的远大目标还早着呢。现在GDP是世界第三,但是人均我们是一百多位之后,我们的发展还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从我们国家的实力来讲,成长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一个大国,我们前进的道路是顺畅的,也是充满荆棘的,中国人绝对不能低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艰难险阻。主要是三个原因:
1.世界上的人看中国,看到中国的发展,但是世界上一些人总是拿历史上的大国作为参照数来看待中国,历史上的大国崛起的时候没有一个不欺负别人的,你中国怎么会例外?这个观念不大会改变。
2.苏联强大起来就欺负别人,就扩张,就侵略,中国怎么就不会扩张?他有一种担心,这种担心不是短期内就能够消除的。当然我跟他讲共产党和共产党不一样,为什么苏联垮掉了,中国人在中国大地上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搞得红红火火,中国同苏联是不一样的。但是中国强大起来结果会怎么样,有些人还是有疑虑。
3.我们是13亿人,人类历史尚没有13亿人崛起的先例,这个块头这么大起来,必然会打破现有利益格局,人家不一定开心。
在这种情况下,那我们怎么办?我们是飞扬跋扈好呢,还是夹起尾巴做人好呢?考虑到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发展的状况,还会有很多困难,更要注意韬光养晦。
第三,世界变了。世界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这是很大的变化。过去历史上是以战争解决问题,今天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大家想过没有,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打一个2300万人的小国,但是解决了什么问题?给美国人带来一大堆麻烦,而且这些麻烦绝对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这说明违背时代潮流是不行的。
为什么有人不断地挑战韬光养晦这个观念呢?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弱国心态的反映。法国前外长有一次跟我聊天讲,说你们小心,人家联合起来对付你们。我觉得对中国来讲,这种危险并没有过去。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考虑到中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虑到我们现在崛起的过程荆棘丛生,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中国现在面临的很大机遇就是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了中央,这个机遇至少是鸦片战争以来没有过的,我们如何把这个机遇用好?有些事情做不了,有些事情可以做,如何用好这个机遇来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世界人民服务,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我跟美国人讲,你们要接受中国的崛起,我们和你们是不一样的,中国人不会变成美国人,中国不会变成美国,我们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从本质上来讲是由于世界文化多样性决定的。文化多样性这是世界客观存在,也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我觉得在今天的世界里,中华文明、东方文明应该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我认为21世纪中国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不是中国制造,而是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