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饮食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05:00

一、黄岩饮食文化之概况:

    黄岩是台州一块神奇的沃土,它既古老又年轻:历史上的黄岩地处台州海陆交通黄金腹地,沃野百里,阡陌如绣,舟舸竞发,商贾云集,农工并举,使之成为台州较为繁华的农贸市场,并形成了独特的“俭仆勤劳、务实求真”的黄岩民风。

勤劳智慧的黄岩人民曾创造了许多简单实在但又营养美味的饮食,虽在史书上少有记载,更无评价,但对于黄岩人民自己而言,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黄岩的饮食丰富多样,流传至今的有食饼筒(又称麦饼筒)、糟羹、绿豆面碎、青团、姜汤面等,但令人遗憾的是火烧饼、肚脐饼、锅二羹等在一些地方已失传。关于这些饮食的来源,在群众中流传着“十五绺糟羹、清明吃青团、端午食饼筒”等习俗。

以下是我们组根据黄岩饮食中人们的习惯,即是人们自身享用还是用于祭祀祖先这一区别分类。根据已有资料,我们将黄岩本土食品分为:1、人们自身享用:如糟羹、食饼筒、绿豆面碎等,2、用于祭祀祖先:如青团、硬来圆等

二、黄岩饮食分类:

(一)人们自身享用的特色食品:

a:正月十五绺糟羹:

正月十五,谓之元宵,黄岩人以绺糟羹来欢度这一节日。

   糟羹分甜、咸两种,咸的一般以肉丁、豆腐干粒、冬笋粒、香菇丝、年糕粒、蛏等为佐料,一般在正月十四夜食用。而甜的则以红枣、年糕粒(或小水圆)、川豆爿、花生酥等各种甜食为佐料,待水烧开、佐料熟透后,拌入番薯淀粉(俗称山粉),可稀可稠,于正月十五夜食用。当吃完晚餐后、每户人家就动手开始绺,竹枝词云:

一样糟羹绺不同,或甜或咸看乡风。

红丝红枣浇头满,“难道糟羹也撑红”。

绺糟羹是有出典的,相传唐代临海筑城时,遇上点水点冻的大寒天,老百姓绺好山粉糊,有甜的,有咸的,盛于水桶中扛去犒军,激励士气,遂成为故事(《路桥风情》),但又有—说,即唐时征工筑郡城,自冬徂春,至正月十四日竣工,十五日回家,家人喜应征者归来,罄家中所有,煮以饷之,遂成故事(《路桥风情》)。二典故虽说法不同,但绺糟羹这一习俗在台州地区外是没有的。夏天的山粉糊做法同糟羹,但用料简单得多,一般为甜味,大多数人当冷饮食用。

b:乌饭麻糍

四月八日,妇女采南烛叶浸汁和糯米作麻糍食。

四月八日前后,南烛叶(又叫乌饭脑)已经生长出来了,院桥店头一带的妇女便上山摘南烛的叶子,采来后并将其捣碎,浸入水中,取其汁,并去掉其中的杂质,接着将洗净的糯米倒入叶汁中,浸三五天,直到糯米呈灰色时,将糯米取出,用打粉机打成粉状,再拌上一些糖,并将其放入大蒸笼中蒸,待蒸熟后,再将这些放在打糕机中打。然后,又将其取出,并放在荫凉处打成板状,接着,再在两面洒上炒粉、桂花、芝麻等。最后,把它切成一块一块,这样,香甜美味的乌饭麻糍就做好了!目前,这一习俗虽在有些地方已失传,但在毗邻黄岩的临海水家洋一带还比较浓。每年一到此时,家家户户便拿着做好的麻糍送给亲朋好友,以此来增进彼此间的关系。

C、麦饼(食饼筒)

我们黄岩群众纪念端午节的活动和外地有所不同。我们不吃粽子而吃麦饼。

麦饼有两种:一种为用麦粉拌水搅韧,以手掌带粉在加热的熬盘上一旋,就搭成了约25厘米直径的薄薄麦饼,叫它“麦油毡”或叫“食饼”,由于这一食品做法简单而味道特佳,所以在端午这一日,街上出售麦饼壳的特别多。另一种是用糯米粉加水拌匀成块,用麦饼卷(一种圆形的木棍,如小型擀面杖)擀成直径约25厘米的稍厚麦饼,再放到熬盘中熬熟,叫做“糯米麦饼”,由于此做法不便,所以市上出售不多,多由农村的老人们自己动手做。

端午时,有的人家有“麦油毡”,也有“糯米麦饼”;有的人家只选吃一样。麦饼有了,还要做好“包料”。包料的优劣,每户不同,节省的人家,蛋丝、菜头丝、洋葱片等就够,阔绰的人家,磨刀霍霍杀黄蟮,山珍、海味等均可包入食饼中。食饼包得大的,有如胳臂,一肚也吃不完,包得小有如油条,一肚能吃掉二、三筒。这种吃法是黄岩的特点、温岭、路桥等处大部分也如此,极少数人家端午节吃粽子,这种食品全国各地的粽子相比,其纪念形式虽异,但实质是一样的(粽子用粽叶包起来是为了丢入河中后,不让河里的鱼将米吃掉而让屈原品尝,而食饼筒外面用食饼包起来也是为了不让米被吃。因为食饼包起来如竹筒,所以叫它“食饼筒”或“麦饼筒”。

路桥人叶晨晖教授,在《麦饼和它的内涵》一文中,称自己离开家乡四十余年,流寓大江南北,吃不到麦饼,非常想念,因为麦饼筒内包菜肴,放口内一咬,各种佳味集,五香具备,实在好极了,想重新品尝,竟无处寻觅。於毓教授也曾赞叹麦饼说:“我国人吃饭都以淀粉为主,只有吃麦饼,以吃菜为主,营养全面。”可见麦饼的价值,大大的超过吃粽子。(以上资料皆选自《路桥风情》)

d:绿豆面

绿豆面有多种吃法:

(1)绿豆面碎(又称豆面碎,以番薯粉制作成面)

首先,将水煮开,然后将绿豆面放进去,将绿豆面条煮熟,如果豆面过长,可将其弄断,(这样做只是为了在吃时能方便一点)豆面的煮法很简单,但如果就这样把豆面直接拿来吃则是没什么味道的,必须加上佐料,佐料可由自己的喜爱而定,但一般都有:盐、味精、炊皮、榨菜丝、油条、肉丝、葱等,爱吃酸辣的人也可加上醋、辣椒酱等。接着,把这些佐料放在碗中,并倒入已煮熟的绿豆面,这样,营养美味的“绿豆面碎”就完成了。

(2)炒豆面:

“炒豆面”相对于“绿豆面碎”而言,做法就稍微复杂点。

首先,将已折成一长段的豆面放入已煮沸的开水中煮,至面软而有劲的时候,用捞筛捞起,放在一边。然后,在干净的锅内倒入花生油,用文水将油加热,待油加热好后,将已切好的包心菜倒入锅内,同时,火也要加大,然后不断地炒,等到菜被炒成四五成熟的时候,将面倒入一起炒,再放入盐、黄酒、香菇,虾干、葱(少许)、味精,酱油、醋等各种必备佐料,一直等到将其全部炒熟,这样,绿豆面就炒好了。

由于绿豆面是以番薯粉为主料的,所以富会人体所需的纤维素等营养物质。

e:其他:

   除上述以外,在我们黄岩用于人们自身享用的食品还有许多,比如说,在九九老人节时吃重阳糕,又叫青糕。春节时,家家户户浸米做年糕,白麻糍。还有生育后的妇女吃姜汤因而又有了姜汤面。现在也有走街串巷地卖麦鼓头,菜瘪烙饼、青糕,洋糕、洋糕鼓等食品的。小吃店里也有卖沙埠糕、沙埠豆腐干、油泡粒滚豆腐干等。各色小吃都别有一番滋味。

 

(二)用于祭祖先的特色食品:

a:清明的青团

清明节一到,勤劳的黄岩人便上山采摘二月鼠曲草(绵青)的嫩叶,摘来之后,将其煮熟并晒干,然后再辗磨成粉。接着,将其拌入已打好的糯米粉中,再将其揉成团,爱吃甜味的人们可在其中装入红豆糊或红糖,咸的可拌入肉粒,冬笋粒,豆腐干粒、茭白、虾皮等。完成上述程序,青团已基本做好。接下来的便是将其蒸熟。但蒸又有蒸的技巧,即不能把青团直接放于蒸笼内,而是要在蒸团的下面垫上一层菜叶,其次,青团也不能弄成一堆一堆的,而是要一个个独立放好。(这些都是为了在蒸熟后,能把青团“安全”的拿出来)待其蒸熟后,一个个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青团便已完成了,清明上坟祭拜祖先后,可冷食也可重新蒸热吃。

b:冬至的冬至圆(硬来圆)

冬至时日,稻谷都已收入谷仓,农民们便用糯米粉、炒米粉、芝麻、红糖、桂花等做成“冬至圆”(硬来圆)来祭祀祖先,用以保佑来年的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平平安安。

冬至圆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糯米粉加水做成面粉团。面粉团既不可过硬也不可过软,若过硬,则在蒸煮时不容易熟,也不好吃。若过软,则吃起来口感也不好。然后,将面粉团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再揉成一个个球状的,再放到水里煮。待煮熟,用捞筛捞起,脱水后倒入已放上红糖,芝麻、桂花、炒黄豆粉的大碗中,滚动粉球,让粉球沾上红糖炒粉,这样,冬至圆就已完成了。另一种做法则是将弄好的粉球一个一个摆在蒸笼内蒸熟,然后再把粉球放到油中炒,再在炒的时候加入一些红糖之类的,炒好之后冬至圆也便完成了,(不过此种做法并不广传,因为炒制很难)

由于冬至圆(硬来圆)香甜柔韧,一口一个,粘而不腻,而且做法简单,所以大人小孩们也都爱吃。

三、未来特色食品创意:

随着交通旅游业的发展,黄岩的饮食业也日益兴旺。如今,除了黄岩本地的饮食,也有许许多多的外地饮食在不知不觉中传入了黄岩,如烧饼、麻辣串、臭豆腐等,不断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现在,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将黄岩打造成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区”这一宏伟目标,这必将会带动黄岩旅游业的发展,自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饮食业的发展。我们小组初步设想出几条结合黄岩旅游线路的特色食品系列:

(1)西部小吃系列:

以番薯粉为主料的:绿豆面、山粉皮、山粉糁、番薯圆、番薯老鼠。

以宁溪水产为主料的:溪鱼干、溪虾、胖头鱼、山鸡(溪蛙)。

以麦粉为主料的:麦鼓头、菜瘪烙饼。

以宁溪山产为主料的:鲜笋、笋干、板栗。

(2)院桥小吃系列:

沙埠豆腐香干、沙埠鲜年糕、店头荸荠圆、芍药

沙埠菜头(白萝卜)、土豆饼、乌饭麻糍

(3)水乡小吃系列:

茭白、老菱、水芹菜、荠菜、莲藕、银丝鱼、鲫鱼。

(4)时鲜水果系列:

枇杷、杨梅、蜜桔、甘蔗、荸荠、桃、梨、梅、李、草莓。

总之,我们认为:黄岩人应因地制宜,将我们黄岩饮食及各种特色小吃的文化精髓,发挥出来,让游客了解我们黄岩的饮食,进而了解我们黄岩。这必将会促进我们黄岩经济的再次腾飞,尽早实现“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