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与衰退的并发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5:31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克里什纳•古哈(Krishna Guha)华盛顿报道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在全球几乎所有角落,通胀率都处于令人不安的高位,对于那些正应对全球信贷市场动荡带来的增长威胁的决策者们而言,这是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
如果正如投资者越来越担心的那样,若美国经济深陷衰退,人们对于通胀的担心将迅速消失。但就目前而言,我们所处的两难困境实在是太真实了。10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3.5%,英国和欧元区分别增长2.1%和2.6%,欧元区11月数据跃升至3%,其中德国通胀率正处于1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价格水平也较去年同期上涨6.5%,其它新兴市场的物价也在迅速上涨。其根源都是:在这些增长迅速的发展中国家日益飙升的需求支撑下,食品及能源价格不断上涨。
中印对资源有巨大需求
中国、印度及其它新兴国家,正处于一个对资源有着巨大需求的发展阶段:它们需要石油和金属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肉类和牛奶来改变饮食结构,而且它们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尽管全球出现信贷紧缩,但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0%左右,印度则为8%。
数年来,能源价格一直在飙升。不过,食品价格上涨是最近的事情,只是在过去一年中开始加速,欧洲的牛奶和奶制品价格、美国的牛肉价格以及中国的猪肉价格都在不断上涨。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两种现象目前正相互作用,因为高油价导致农民将农田留出来,用以生产生物燃料,从而减少了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全球各国央行正展开激烈辩论,讨论近期食品和能源价格的迅速上涨是否将持续下去,以及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它们该采取何种对策(如果它们能做任何事的话)。
哈佛大学(Harvard)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罗格夫(Ken Rogoff)表示:“我们看到大宗商品价格的历史关系正发生着结构性变化,这可能意味着,总体通胀与核心消费者物价的关系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总体通胀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而核心通胀则不包括这些。
如果罗格夫教授是对的,那么各国央行或许就不能再认为,食品和能源价格的上涨是短期行为,也不能认为总体通胀将迅速回归核心通胀水平。相反,它们必须考虑食品和能源价格涨幅维持高位数年之久的可能性。这意味着,要实现既定的总体通胀率水平,央行不能太容忍其它项目的涨价。
美联储:食品涨价将放缓
美联储(Fed)认为,未来两年,食品和能源价格涨幅将减缓至不超过总体通胀率的水平。这正是多数美联储官员继续将核心通胀作为物价涨幅基础指标,而不认为有必要将其它价格的涨幅维持在远低于目标水平的原因。
不过美联储内部对此有活跃的辩论。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理查德•费希尔(Richard Fisher)警告称,不断上涨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可能发出了较长期结构性通胀压力的信号”。
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其它国家央行官员的认同。他们认为,未来几年,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涨幅可能高于其它价格。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大多数央行——包括欧洲央行(ECB)——将重点放在了包括食品和能源价格在内的总体通胀率。对于温和的核心通胀指标是未来通胀趋势良好指针的说法,他们比较怀疑。
如果美联储对全球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这些央行对未来价格走势所持的立场未免太悲观了,货币政策也过紧。但是,如果美联储的看法是错的,它自己的货币政策可能就太宽松了。
抛开各国央行官员的不同点,他们都担心,食品和能源价格推高整体通胀的时间越长,对更高通胀的预期就越可能渗入到个人与公司的日常决策中,从而推高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体涨价速度。
“各国央行已经赢得了很高的可敬度和可信度,但它们需要付出努力保持这些。”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表示:“就大形势来看,这十年仍可能会像20世纪70年代一样。”
近期全球各国央行在严格控制通胀方面的记录不那么出色,因而增大了食品和能源高价渗入总体价格动态的危险。
2006年,在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中,很多经济体的消费者价格上涨超过其实际或隐含目标——其中包括美国(3.3%)、欧元区(2.2%)和英国(2.3%),而在包括印度在内的很多新兴经济体中也是如此。只有日本完全没有价格上涨之虞。很大程度上由于国内方面的原因,日本仍处于温和通缩的边缘。
央行官员们担忧,经历数年的迅速增长之后,全球各国较高的工厂开工率和较低的失业率,加大了食品和能源成本上涨造成更广泛工资和价格压力的可能性。
摩根大通(JPMorgan)经济学家大卫•汉斯利(David Hensley)表示,衡量全球产能利用率的各种指标,处于或接近“逾10年来的最高水平”,而全球实际利率只是接近其历史平均水平。换言之,过去在产能处于同样紧张的状态时,央行会觉得需要收紧货币政策,以免通胀失控。
信贷危机:当前货币政策的关键
货币政策是基于未来经济可能发生的状况,而非当下的情形。因此,关键问题在于,信贷危机将对全球增长和各个经济区域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
如果任何或所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大幅放缓,那么失业率将上升,而产能利用率将下降,从而降低通胀保持高位或加剧的可能性。在这个关头,工业化国家与新兴市场决策者所面临的挑战看起来有所不同。
新兴市场基本上没有遭受信贷危机的初期影响,它们必须担忧的主要问题是通胀。如果美国及其它发达市场的经济急剧放缓,这种局面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汇丰(HSBC)首席经济学家简世勋(Stephen King)表示,就目前而言,“新兴国家的人全都在担忧通胀、经济过热和流动性过剩”。
这些经济体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其货币和汇率政策加大了管理通胀风险的难度。对于承受此次信贷危机直接影响的美欧工业化经济体来说,威胁则更为复杂。决策者必须判断,他们能够承受多大幅度的降息,才能在通胀仍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抵消信贷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必然是一个艰难的判断,因为没人知道信贷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会有多大。
投资者越来越担心美国会出现经济衰退。这很有可能会结束其通胀担忧。但美联储的基准预期仍然是,明年经济增长复苏,失业率仅小幅上升,只导致整个经济出现少量闲置产能。
在人们所担心的英国和欧元区出现信贷收紧的影响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决策者对于将出现多少闲置产能,并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如果他们无须担忧高企的食品和能源价格,那么他们的日子可能会好过得多。但他们存在这种担心。
“新兴市场的报复”
“这是新兴市场的报复,”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表示。“它们的经济增长火热,致使油价高企。这为通胀压力提供了支撑,明显加大了美联储降息的难度。”
美元走弱,以及通过联系汇率制度将多数新兴市场与美国捆绑在一起的货币链,加大了全球出现负面结果的可能性。自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兑其它自由浮动货币的汇率大幅下挫,推高了油价和其它以美元计价、但被全球各地买家购买的大宗商品价格。
美联储担忧,如果降息幅度过大,可能促使美元进一步走软,从而推高油价,随之导致美国通胀加剧。与此同时,多数新兴市场已实施干预,以确保本币汇率跌幅与美元大体保持一致,这进一步刺激了本已迅速的经济增长,加大了经济过热的风险。通过将本币与美元挂钩,这些经济体是在输入美国的货币政策,而抵消其影响的能力有限。
“美国是根据国内情况来制定货币政策,”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员、美联储前首席货币经济学家文森特•莱因哈特(Vincent Reinhart)表示。“就全球层面来看,通胀风险在于许多经济体实行不太恰当的宽松货币政策,原因是它们决定保持其货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