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传奇 佳能单反50年发展之路(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39:12
单反传奇 佳能单反50年发展之路(三)

单反相机的传奇 佳能单反50年辉煌之路

    接上篇,我们把“Hansa”和“Canon”的由来仔细介绍一番。

    汉斯——商业化的开始(下)

  近江屋写真用品株式会社(Omiya Shashin-yohin K.K.)是一家成立于1921年的公司,1930年代早期主要从事销售旭日写真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Asahi Shashin Kogyo K.K.,该公司是日本早期著名的感光材料生产商,在战争中的1943年破产)生产的ASK和Kiku牌胶片以及Hansa牌放大机的销售,当时有一定的规模,而且 “Hansa”品牌为该公司所有(HANSA从2004年近江屋写真用品株式会社中独立,成立了HANSA株式会社,目前主要生产摄影相关的小配件)。

当年近江屋的Hansa牌放大机广告

  前文里也提到过美能达和柯尼卡都是从贸易起家慢慢转向制造的,所以当精机光学提出让近江屋来负责新相机的销售时,打上“Hansa”的商标也就成了当时的条件之一(后来佳能还有相机也是打上了经销商的品牌销售,这个我们后面慢慢说)。
 
  信佛的吉田五郎用观音命名自己心血凝结的相机,相信这一点大家完全可以接受,但是一件商品选择使用宗教用语做品牌,这在世界各国都行不通。观音的名字肯定得改,于是根据发音略微调整成了“Canon”,含有“盛典、规范、标准”的意味,并在1935年正式注册为商标。

“Canon”的标识第一出现在精机光学生产的相机上

  从起名学的角度来说,这个名字取得相当好,要不也不会成为今天举世闻名的品牌名。1936年6月,规模逐渐扩大的精机光学搬到了目黑区,而且为了顺应当时日本企业流行的“国际化”趋势,将研究所改名为“日本精机光学研究所”。同年8月在《朝日相机》上为“Hansa Canon”做的广告上,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1938年精机光学的目黑区工场内景

  搬家之后,为了扩大“Hansa Canon”的生产自然要招兵买马,但是由于战争阴影的笼罩,生产情况并不理想,多的时候月产10台,少的时候一周才一台。本来整个35mm高级相机的市场就不大,1937年照相机还被征收特别物品税,产品单一的精机光学经营状况很不理想。为了生存,内田三郎决定将研究所改制为公司组织,为此精机光学四处筹款,终于在1937年8月(也就是“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改制成为合资股份公司性质的“精机光学工业株式会社”,这个时间也是日后佳能官方认定的公司始创时间。
时的注册资本为100万日元,听上去不少,但第一次只缴纳了40%,而且还不是全部现金,相当一部分都是研究所时代使用的设备高折价的固定资产。所有机械设备有普通车床1台,台式车床2台,铣床1台,所有人员约60人(1933年11月刚成立时员工总数约25人),月产目标为45台。然而由于工厂设备陈旧,很多零件不能满足加工要求,前田武男只得去外面订购,由于现金流非常紧张,往往到了月末就不得不向近江屋借款。精机光学当时的困难情况可见一斑。

 

1939年初推出的普及型Canon J,没有测距仪

  同年10月,日本政府颁布了禁止使用外国制品的命令,国产照相机的生存环境变好了一些。根据市场的反馈,1939年初,在Hansa Canon基础上的改进型Canon S(最新型)和Canon J(普及型)面世。

  S型在改善了操控手感和部分设计后,还增加了1/20秒到1秒的慢门选择,配Nikkor 50mm f/2、f/2.8、f/3.5和f/4.5镜头的价格分别是550、480、390和325日元;而J型用距离标尺替换了成本高的测距仪,并采用Nikkor 50mm f/4.5镜头,售价只要175日元。

1939年年底推出的Canon NS,仅制造了100台左右

1939年推出的Canon JS,仅制造了50台左右

  年底,Canon NS(新标准型)发布,这款基本与Hansa Canon相同,推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以刺激销售。当时由于战争的原因,日本国内物价开始快速上涨,加上被征收特别物品税(Hansa Canon已经从275日元涨到350日元),定价380日元的Canon NS仅仅制造100台左右。1939年,还有一款被称为Canon JS的型号推出,但大概只制造了50台左右,主要是在J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慢门选择。

当年登在英国杂志上的“Hansa Canon”广告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从Canon S推出之时,已经就没有再用“Hansa Canon”的商标了。但是近江屋在销售价格高、市场容量小的Canon系列相机方面非常用心,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江屋很自然地成为了佳能相机当时唯一的代理,甚至把广告打到了英国的杂志上。

精机光学的第一台X射线间接照相机

  上面一系列机型的推出,让Canon在日本相机市场上名声大振,几乎成为了日本国产35mm高级相机的同义词(当然由于市场规模有限,确实也没有其他厂商在制造同类相机)。公司改制后,精机光学还着手自己制造镜头,公司最早的光学技师古川良三,就在16mm电影摄影机使用的镜头基础上进行了尝试,在1939年研制出了50mm f/3.5和非测距联动的135mm f/4镜头。根据公司内部征集的意见,镜头名牌选定为 “Serena”,这个源自月海的名字含有纯净和平静之意,不过这些镜头都是X射线间接照相机上。1940年,佳能推出了日本第一台X射线间接照相机,为防止肺结核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佳能的医用仪器,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看上去,1935~1940年间,精机光学的发展似乎还很顺利,但事实上经营状况很艰难。早自1937年秋起,因军需生产的急剧膨胀,日本就已面临着资金、原料、动力、劳力及外汇分配上的重重困难。1937~1939年间日本政府陆续颁布的临时措施法、临时资金调整法、国家总动员法、限制雇佣职工令等等,目的在于压缩民用经济,特别是其中的消费资料的生产以保障军需。为此,不仅禁止多达560项原料与商品的进口,而且,更规定诸如橡胶、皮革、铝、锌、锡等都不得供应民用!特别是在1940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照相机生产全部用于满足军需。民用经济的萎缩,使无法纳入军工轨道的中、小企业或手工业者大批破产,精机光学犹如风烛一般,走到了生死关头。


1939年8月31日,德国悍然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想从欧洲,特别是德国进口光学产品越来越困难。当年,昭和光学精机株式会社(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昭和光学合资会社,1955年改名Leotax相机株式会社,1959年破产)成立,准备开始生产35mm和中画幅相机,1940年发布了Leotax这款仿徕卡的35mm相机。而在1940年,几个曾在精机光学从事“Hansa Canon”制造的的雇员在东京另起炉灶,成立了一家光学精机社(名字都一样,只是排列变了)的工场,也准备从事35mm相机的制造。1942年,光学精机社推出了35mm相机Nippon(即日本的英文),和上面提到的Leotax类似,都是徕卡相机的仿制品。既然提到了光学精机,就把故事说完,1947年,光学精机改名为Nippon相机社,1950年又改为Nicca相机社,1958年成为雅西卡的全资子公司,1966年彻底与雅西卡合并。

  表面上看似乎相机产业欣欣向荣,但实际上当时的日本什么情况呢?1940年7月美国废除了日、美通商条约,9月在三国同盟条约缔结后美国宣布禁止废铁等11种战略原料对日出口。1941年7月,美、英、荷相继宣布冻结日本的资金,紧接着,美国禁止棉花、粮食以外一切物资对日本的出口。此时,即使是从同为轴心国的德国进口徕卡相机也变得非常困难,于是军方要求包括精机光学、光学精机和昭和光学精机三家相机生产厂商,不再考虑专利问题,直接对徕卡相机进行复制,以满足军需!所有员工头上都扎着印有红太阳的缠头布带,没日没夜地进行工作。

  此时的精机光学,已经沦为的日本战争机器中的一个小小螺丝钉,经营状况可想而知,危难之时方显英雄本色,在冥冥之中,一个妇产科医生与精机光学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他就是御手洗毅。

佳能第一任社长御手洗毅(Takeshi Mitarai,1901~1984)

  御手洗毅(Takeshi Mitarai,1901~1984),九州岛大分县人,1928年毕业于北海道大学医学部(与他师出同门的师兄中有一个人臭名昭著,就是731部队的首领石井四郎,不提也罢),后来留校做了讲师。但志向远大的他后来毅然来到了东京,进入了日本红十字会医院。1933年在医院期间,有一次接诊一位孕妇,恰好是内田三郎的太太,因此与内田相识。由于职业的关系,御手洗毅经常接触德国显微镜,对光学产品也比较感兴趣,因而对精机光学制造能和德国货相媲美的相机非常支持。于是从一开始,就给予吉田五郎和内田三郎成立精机光学很大的帮助。

  1937年8月精机光学改制时,御手洗毅作为筹款负责人到处奔走,甚至把老家的亲哥哥都拉了进来。合资股份公司性质的“精机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成立后,社长一职空缺,内田三郎担任专务(相当于常务董事),御手洗毅担任监察役。那个时期,御手洗毅在东京著名医院国际圣母医院担任妇产科部长(即产科主任),并在1937年5月凭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毒气与流产的关系》这篇论文获得博士称号,丝毫没有弃医从商的打算,因而不参与经营,并坚决辞退了董事的职务,只是作为监察役每个月参加一次干事会议,而且趁此机会还不忘给其他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深得大家赞誉。
与精机光学结缘后,御手洗毅直接推动了精机光学在医疗器械方面的开发研究,前面提到的日本第一台间接X射线间接照相机就是成果之一。关于这个X光照相机,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前面也介绍过,X射线间接照相机主要用于检查肺结核,而御手洗毅在读中学的时候,曾经因为患肺结核疗养了一年时间。当时肺结核还是一种传染得很严重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造成的),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因此无论是军队还是民间都对X射线间接照相机有比较大的需求。而当时这种产品同样严重依赖德国进口。

  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御手洗毅推动日本海军医务局向精机光学订货,开始制造X射线间接照相机。由于Hansa Canon配套的镜头是由有着深厚军工背景的日光提供的Nikkor镜头,随着战事越来越紧张,镜头供应日渐困难,于是也就有了前面提过的佳能自有品牌镜头。除了海军外,陆军也很快开始订货,佳能的X射线间接照相机一年内生产了100余台,极大地改善了公司经营环境。这一年,御手洗毅自己的御手洗产科医院也开业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占领新加坡。担任公司专务内田三郎被派到新加坡担任司政官(执掌地方行政事务的官员),公司内部管理出现了空缺。在众多职员的再三恳求下,1942年9月,御手洗毅终于同意担任社长一职。作为医生的御手洗毅明白,相机制造和公司经营他都外行,公司要做好,就需要大家齐心合力。于是,御手洗毅开始了身兼两职、公司-医院两头跑的生活。他每天5点起床,吃完早饭便立刻到公司开早会,公司的工作一结束就在11点前赶快回到医院接诊,这一年他42岁。上任后,他将有问题的董事和管理人员辞退,并在1943年6月全面推行了 “月薪制”。那么听上去很平常的“月薪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1943年4月,日本海军主帅山本五十六遭美机伏击毙命,同年11月盟军开始大反攻,尼米兹和麦克阿瑟开始从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向日占领区进攻,日本国内物资开始极度紧缺,物价飞涨,普通人的生活非常非常困难。而当时日本公司里,对于“职员”(即白领)和“工员”(即蓝领)是有着明确区别的,职员拿的是月薪,工人则是按劳动量实现计件工资制,甚至连出入的门都不一样。这样的情况下,工人们往往为了增加产量导致质量下降、争夺单价高的工作、个人技能保密而不共享,这些都严重影响公司的发展。

  御手洗毅认为这样的“身份制”是不能接受的,于是在1943年坚决废除了“工员”制,而统一采用月薪制度,保证了工人生活的稳定性。1944年3月,精机光学与当时主要制造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和测量仪器等的大和光学制作所合并,整个公司此时就有了原来的目黑和新的板桥(原大和光学制造所)两家工厂,员工人数也从刚刚就任社长时的100多人增加到了550人左右(目黑350,板桥200)。

  尽管此时二战中的日本已经走到穷兵黩武的尽头,但精机光学依然在极度艰难的时局中正在一步步地积淀自己的力量。
战后——国际化的开端 1945年3~5月间,美军对东京实施了以燃烧弹为主的“东京大轰炸”,木制建筑居多的东京陷入一片火海,御手洗毅的御手洗产科医院也在轰炸中毁于一旦,这也促使御手洗毅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精机光学的经营中。

  很幸运,在战争中,精机光学只有板桥工厂的部分设施遭到了破坏,目黑工厂和疏散到乡下的大部分设备都得以保存下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的日本已是一片凋敝。在这样的情况下,御手洗毅只能宣布公司暂时停业。当时御手洗毅心想,如果能够重新开始生产照相机,那么一定要把任劳任怨拼命工作的人重新组织起来。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多讲点历史了。日本宣布投降后,美国远东军司令兼驻日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执行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政策,以驻日盟军总司令(Superme Commander of the Allied Powers,简称SCAP)的名义,在东京建立了驻日盟军总部(General Headquarters,简称GHQ)。根据《波茨坦宣言》,盟军(实际上只有美军)在日本建立了进行接管的总司令部(后来因为冷战格局的产生,美国为了扶持日本,与日本签订了《日美安全条约》。1952年4月,《对日和平条约》批准生效,盟军占领结束,日本重新获得主权)。

1950年驻日盟军总部(General Headquarters,简称GHQ)外景,
记住GHQ这个缩写,我们后面还会提到

  1945年9月,美军接收了银座的服部钟表店和东芝大厦作为驻军的小卖部,当时作为胜利者的美军军官和士兵为了纪念留影,对照相机都非常热衷,导致黑市泛滥。这种情形下,原先在战前生产军需光学用品的厂家纷纷得到许可制造民用产品。
 
  10月1日,御手洗毅在目黑工厂将全部员工共计156人集合起来,宣布精机光学作为照相机公司重新开业!在宣布重新开业时,御手洗毅对大家说:“美国军官都很认可我们的相机,而且并不感到惊讶,因为他们都知道零式战机是很优异的,因此在日本有精密的高级相机也不奇怪。现在有很多公司靠制造饭锅生存,但是不费脑力制造饭锅,技术怎能进步?资源匮乏的日本也不能总是制造饭锅一类的简单产品。既然我们缺少材料的情况下都能克服困难造出上等的照相机,那么只要我们继续咬紧牙关努力钻研,总有一天会用漂亮的照相机称霸世界。现在我们只能靠自己,赞成我的想法的人,请跟我一起携手奋斗吧!”

  通过上面的演讲,我们可以看到,御手洗毅希望通过生产照相机并倡导技术领先继续让精机光学生存发展下去,这也为佳能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战后精机光学根据战前不同型号的零件组装起来的J II型

  言易行难,当时现实情况是非常困难的,物资极为缺乏,人心不稳,而且要把疏散的设备重新安装起来。生产一恢复,御手洗毅首先将战前剩下的一些零件迅速组织起来进行组装。1945年年末,佳能战后第一台相机Canon J II型装配完成,这是用战前的的一些不同型号的零件组合起来的,据说1945年内仅制造了3台,不难想象当时的公司情况。为了改善经营状况, 1945年年底到1946年上半年,御手洗毅还曾经想通过生产收音机和乳酸菌整肠剂等副业来增加收入,但都没有成功,直到1947年公司状况一直都举步维艰。
重重困难中,精机光学还利用战前剩余的零件,装配了大约100台左右的Canon S型,后来统一提供给了美军中央购买局CPO(各地军用小卖部的管理机构)。这后面有一个小故事,当初由于按照军需生产分散的命令,目黑工厂很多设备分散到了乡下。驻横滨的美军通讯处指挥官是个相机发烧友,觉得Canon相机很不错,听说精机光学要把设备从乡下运回去有很多困难,特意动用了军车运送,于是就有了这样交情。

 

精机光学在战后开发的第一个新型号——Canon S II

  1946年,精机光学在银座设立了照相机维修服务站,算是有了一个宣传和对外的窗口。到同年11月底,Canon J II型共生产了约560台,配的镜头是不仅有Nikkor 50mm f/3.5,还有自己生产的Serenar 50mm f/3.5 I,都以“国内出口”的形式卖给了CPO。

精机光学自己生产的Serenar 50mm f/3.5 I

  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并且在S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战后第一个新型号相机——Canon S II型。这款相机很识时务地用英文在机顶标上了“SEIKI KOGAKU TOKYO”的字样。

Canon S II,机顶标注已经加上了“TOKYO”(东京)

  因为物资短缺,而照相机又很抢手,因此用照相机来交换盟军援助的物资比较容易,S II型也就成了精机光学第一批真正出口的相机,并引起了国外用户的关注,反过来,国外用户的关注又让精机光学从政府得到了金属材料、光学玻璃、电力和燃料的优先供应。精机光学通过出口迅速恢复元气并为逐步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占领军中的美军士兵有不少摄影爱好者,他们对Canon照相机有很多名字要记提出了批评,如镜头为Serenar,照相机为Canon,生产者为Seiki Kogaku,当然,最容易记忆的还是Canon。御手洗毅认为精机光学这个名字在国际上并不通用,因为卖的就是Canon照相机,那公司名字为什么不直接这么叫呢?于是公司在1947年9月正式改名为佳能照相机株式会社(日文:キヤノンカメラ株式会社,英文:Canon Camera Company)。当时用片假名作为公司名称还没有先例,因此佳能在注册的时候费了好大的功夫才搞定。对比一下其他日本大公司改用片假名作为公司名称的时间,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悟出点什么呢?

  佳能:1947年
  索尼:1948年
  奥林巴斯:1949年
  美能达:1962年
  理光:1963年
  柯尼卡:1987年
  尼康:1988年
  宾得:2002年

  同年,日本恢复国际贸易,日本政府指定佳能照相机为最佳出口商品。需要提一下的是,Serenar的镜头名沿用到1953年也被Canon取代,至此,相机名、镜头名和制造厂家全部统一为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