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阿房宫-BTV3—魅力科学 - 新浪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18:43
《揭秘阿房宫》

一座气势恢宏的秦代宫殿,
历史,为她蒙上神秘的面纱……
它,是一片存在过的人间仙境?
还是一段被黄土掩埋的尘封记忆?
秦始皇是否修建过它?
项羽是否火烧过它?
谁才能揭开阿房宫的“身世”之谜?
《魅力科学》周四版之《拍案惊奇》
马上为您讲述《揭秘阿房宫》!
2002年10月,一支神秘的考古队进驻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城西13公里处的一块平原地带。大家开始采用了普通挖掘法,在阿房宫的遗址上开出了一些3×3米见方的探坑,挖掘探坑的方法是考古队员们在对遗址进行初步勘探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当考古队员们费劲周折,挖了数个探坑后,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呆了……
阿房宫是秦代著名的大建筑,和长城和秦始皇陵齐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宫”。阿房宫的前殿是这个工程的核心工程,就像故宫的太和殿一样。它修筑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遗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规模非常宏大。为什么把它叫作阿房宫呢?这是因为阿房宫是建在秦代一个叫“房”的地方。 “阿”字读阿(a一声)时,表示一个词语的前缀,就是“这个、那个”的意思,所以“阿房宫”这三个字的就表示:在“房”这个地方建的一座宫殿。
大家开了探坑挖到秦代的土层之后,却发现里面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这让大家非常失望。那么,传说中的阿房宫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阿房宫,是秦始皇为昭示他统一天下,号令九州的皇权而下令修建的一座宫殿。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曾把这座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宫殿描写得美轮美奂。唐代大诗人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这样描述这座宫殿:说它覆盖绵延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五步就会有一座高楼,十步就会出现一座亭阁;从别国掠夺来的金银财宝,都运送到阿房宫中,堆积如山……
然而,就是这座中国古代最辉煌、最壮观的宫殿建筑,在一些历史文献的中却这样记载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难道这么奢华的一座宫殿真的是在后人的一把大火中葬身火海了吗?
历史上关于阿房宫的记载可谓众说纷纭,那么阿房宫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建筑呢?阿房宫作为古代著名的建筑,很受国家的重视。1961年,国家文物局把阿房宫的遗址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给圈起来了,几十年来谁也不知道神秘面纱后它的真实面目。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加速, 2002年,国家文物局决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建的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对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了密集考古勘探和重点考古试掘、发掘工作,挖掘工作刚刚开始时,谁也不清楚在这片54万平方米的遗址底下,到底会埋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在第一次挖掘了探坑之后,考古队员没有找到任何东西,而在遗址的台基上面只有一片的庄稼地。然而大家并没有气馁,决定继续挖掘,随着勘探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大家决定从夯土层入手开始探测,那么这个夯土层又是什么呢?
古代建筑的地基都是夯土打成的,铺一层打一层,从夯土台基的侧面看过去就像千层饼一样。夯土和普通的耕土不同,它非常坚硬、也很密实,普通的平头铁锤都很难砸进去,据考证它比砖头还要结实,古代的砖头还会风化,而这个夯土层虽然经过了2000多年的岁月,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然而就在我们的考古队顺利地找到了传说中的阿房宫遗址并在夯土层中打进了探杆以后,却陷入了一片迷茫……
历史上很多文献都曾记载,传说中阿房宫烧过火,而且“火烧三月不息”,所以下一步考古队就要在地下土中寻找火烧痕迹,然而,令另队员们感到迷惑的是,火烧痕迹始终没有发现。考古队之前对咸阳宫的挖掘时,轻而易举地就找到了火烧痕迹。在咸阳宫的土层中发现了红烧土,而且这些红烧土中含有铜器等一些金属物被烧化后的结块,奇怪的是考古队在对阿房宫遗址的挖掘过程中一直都没有发现这些结块和红烧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没有找到大火过后的残留物,考古队开始猜测可能是挖掘的地方较少,刚好错过了阿房宫被烧的那一部分。为了寻找那场2000多年前的火灾,刘庆柱和他的考古队开始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地全面勘探,这次考古队改进了方法,他们采用的是梅花点位法。所谓梅花点位法是这样操作的:在阿房宫的前殿遗址上,考古人员每一平方米就以梅花点的形式打5个探测孔。梅花点位法是一种比一般性的勘测更加缜密的方法。
钻探每打下去一杆取出来的都是柱状断层剖面,一个地方有没有被烧很容易判断。如果当年阿房宫真的被烧过,那么在阿房宫遗址上,一定有火烧过的秦代建筑遗物堆积层,炭迹等残留物。而探眼打到了原来台基的夯土地面,钻探了数万个孔和对地层的土样进行了元素分析后,都没有发现火烧的痕迹。
这个时候,考古队员开始感到有些蹊跷了,因为根据很多历史文献记载,项羽的确是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的,可我们在这个秦代的土层里却没有找到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没有找到任何秦代的包含物和火烧痕迹,于是专家决定把秦代土层里的土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植硅石”分析,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过去人们生活的环境。
可是,土样在经过了植硅石分析后并没有发现微小的炭粒,这让大家感到有些诧异了,没有炭粒说明了阿房宫并没有被大火烧过,这恰恰与众多历史文献矛盾了。难道是项羽被冤枉了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从兴奋变冷静下来后,却没想到“失落”却一个个接踵而来。为什么传说中的项羽火烧阿房宫没有烧焦的痕迹呢?如果秦始皇当初造阿房宫气势那么恢弘,那么秦朝的历史包含物、也就是它的文化堆积到哪去了呢?在挖掘秦咸阳宫遗址的时候,曾发现一米多厚的瓦砾堆积层可以证实它的存在,而这个阿房宫应该比咸阳宫还要富贵,历史上也有记载说它曾被项羽的人马洗劫一空,可为什么我们却连一个瓦片都没找到呢?于是,2003年11月,我们的考古队又上路了……
2003年11月6日,我们的考古队员在进行了一年多挖掘工作后突然发现了一个惊喜:在开掘的一条探方中,拂去层层的浮土之后,坑下2.38米处出现了一片连绵的秦朝板瓦与筒瓦。这些瓦片虽然挖上来以后碎了,但上面有印戳,通过印戳上的文字的书法风格和纹饰风格可以断定这就是秦代的瓦片。那么,既然找到了秦代的瓦片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阿房宫”曾经建成过?2000年前,它真的存在在中华大地上吗?
秦代瓦片的发现,使刘庆柱等考古人员都非常兴奋。因为,挖出了瓦,就可以引证这个地方曾经有建筑物存在。于是,考古人员趁热打铁,进一步挖掘下去……
找到了瓦片后,考古队的下一个任务就是寻找瓦当!那么这个瓦当又能说明什么呢?瓦当是不同于瓦片的,它是宫殿或房子建成后,位于屋顶梁处椽子的侧面位置,它的功能是防雨,是古代建筑建成所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之一。在对秦咸阳宫等建成的宫殿进行考古挖掘中,都可以找到瓦当的身影。可是考古队在苦苦探寻了几个月,也没能发现阿房宫瓦当的身影。有瓦片而无瓦当?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这时,考古队开始怀疑这个“阿房宫”到底没有建成?因为,瓦片是建筑中的材料,而瓦当是完工时的材料。
考古队的推测是有历史根据的。据史资记载,当时秦始皇并没有给整个阿房宫工程命名,而是想等待整个宫殿建成之后重新命名,所以就暂时以它的前殿名字作为整个阿房宫宫殿的名字。如果阿房宫建成了的话,在史书中我们一定能见到整个工程的新命名,可是在史料中并不存在它的新名字。
而且《史记》中曾提到,当时秦始皇之所以下令修建阿房宫是嫌咸阳宫太小,不足以展现他君临天下的威仪,从而想把办公地点搬到阿房,如果建成的话,这里将是秦的政治中心。但实际上秦始皇、秦二世及以后子婴等的活动地点主要是在咸阳,根本没提到阿房宫。那么,阿房宫到底建成了没有呢?
考古人员从史料入手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宫,但庞大的工程还没有建成,梦想长生不老的始皇帝于公元前209年就驾崩了,工役们随之被驱赶到临潼,为他建造秦陵。秦始皇陵建造完工后,秦二世又重新开始建造阿房宫。但是,秦二世即位第二年,陈胜吴广起义,随后,秦王朝被推翻。从时间上推算,从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宫起一直到秦王朝覆灭,阿房宫工程总共历时还不到四年。
阿房宫前殿的夯土占地54万平方米,夯土台高12米,建造完毕这个台基总共需要650万立方米的黄土,而四年的时间并不宽裕,这其中还不包括工人取土和运土的时间。所以从时间上看,阿房宫显然是建不起来的。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会有那么多的文献对阿房宫进行了美妙的描述呢?实际上这些后世的文人也未必见到过阿房宫,而历史文献毕竟是有政治色彩的。汉唐文人为了告诫他们的当政者不要像秦朝的统治者那样奢华无度、涂炭百姓,所以加上了夸张和描写也是合情合理的。这实际上就包含了汉唐文人的政治意图。像杜牧曾感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我们的历史学家正是根据这些,认为秦阿房宫是被项羽纵火彻底烧毁的。那么,考古人员的调查挖掘能不能证实这个观点呢?
由阿房宫考古队的调查测量显示,这个拥有千年盛名的阿房宫只是一个绵延千米的大土堆,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实际上是个“半拉子”工程。它的前殿夯土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4米,整个范围是52万平方米,这比天安门广场还大,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夯土地基。而前殿现场也只有3堵墙,连南墙都没来得及起!很显然,当时的工匠盖得太仓促了。整个遗址上只能找到夯土地基和前殿的这三堵围墙遗迹,显然,历史上传说的绵延数百里、“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阿房宫没有修好,那也就自然不可能被人烧毁了……
考古工作就是一个不断考证历史、不断接近史实的过程。在这次阿房宫的考古勘测中,百万只探杆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阿房宫”的种种美丽的传说打破了。虽然史书上那些美好的记载化做乌有,但是我们却更加看清楚了存在过的历史真相!
以上节目在北京电视台BTV-3《魅力科学》节目中播出
播出时间:12月6日    12:35   20:35
文章引用自:
分类:拍案惊奇
评论(191)引用阅读(37924)圈子编辑打印有奖举报
前一篇:揭秘阿房宫
后一篇:“认死理儿”的游侠----刘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