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 第一章引言(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1:31:35
儿童的人格教育 第一章引言(二)

  我们通常可以从某个单一的迹象来推断出孩子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出渴求依傍某种东西的行为,我们马上就可以知道,这孩子肯定会有诸如焦虑、依赖等特征。把他的情况与类似我们完全了解其情况的其他孩子作一比较,我们就可以重建这种类型儿童的人格,而且不需要太费气力就可以确定,这个孩子属于被娇宠过甚的一类。(天涯人家:“善极”儿童的表现,有“焦虑,依赖”特征)

  现在我们来探讨另一类从未受过慈爱的孩子的性格特征。我们从那些罪大恶极者的生平中可以发现这类儿童的性格特征,只不过这些特征在这些人身上表现得登峰造极而已。从此类人的生活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在童年时代都受到过恶劣对待。这样,他们就形成了冷酷的性格,满怀嫉妒和恨意。他们不能容忍别人幸福。这一类嫉妒者不仅存在于恶贯满盈者之中,在所谓正常人当中也不乏其类。一旦他们拥有孩子,或对孩子负有教育责任,他们就会认定孩子不应该比他们自己的童年过得更幸福。不仅这种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持这样的态度,即使作为别人孩子的监护人也会持这样的态度。(天涯人家:思1,“恶极”儿童的原因、表现。思2,学校22有个足ZZX的学生,调皮。我下午五点多时托管见过其父亲一次,醉醺醺的,孩子一见父亲,非常老实。他,是不是父亲常打他呢?)

  这样的观念和看法,并不是出于恶意。它们只是反映了那些在成长时期受到恶劣对待和严厉教育的人的精神状态。这类人还会用许多他自以为是的正当理由和格言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例如“收起鞭子,害了孩子”。这些人不停地拿出无数的证据和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行为,但都无法使我们相信他们是对的。僵硬的、专横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只会使孩子疏远他们的教育者。(天涯人家:思1,此段似乎在说这样的家长或教师这样做的借口的不对。思2,“僵硬的、专横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此语应该引起深思。思3,老师的口头语,为了你好,恨铁不成钢,是否也是给自己找借口呢?是否是老师无能的表现,还是对复杂教育的一种简单处理?)

  通过对不同的、相互联系的不健康的症状的考察,并在若干实践之后,心理学家就可以建构出个体的人格系统。借助这个系统,人们就可以揭示个体隐蔽的心理过程。虽然我们对个体人格某一方面的考察,会揭示他整体人格的某种特征,不过,只有当所考察的每个方面,都显示出相同的特征时,我们才感到满意。(天涯人家:思1,以上分析了“极善,极恶”的情况,得出结论令人信服。思2,一叶知秋,一水知世界,从一点见全部的观点,有其现实和理论的证据证明其正确性,如DNA隐藏一个人的奥秘)因此,个体心理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探讨个体心理时,我们不能把理论框架和概念系统僵硬和机械地加以运用,这一点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个体才是所有研究的重点;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的一两个表现中就得出影响深远的结论,而是要考虑到所有可能支持我们结论的方面。只有当我们成功地证实我们最初的假设,只有当我们能够在一个人的行为的其他方面也能发现同样的气馁和顽固时,我们才可以有把握地说,这个人的整体人格具有气馁和顽固的特征。 (天涯人家:思1,提醒人们使用要慎重。思2,王晓春老师倡导的从画树、书、己、人,房的五项图来解秘心理,有的从字迹分析人的性格,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这里需要记住的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并不理解他自己的行为表现,因此,他无法隐藏真正的自我。我们是从行动来认识他的人格,他的人格也不是通过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他在环境中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这绝不是说,他是在故意向我们说谎,而是要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只有具备同情心、但又保持客观的旁观者才能跨过。(天涯人家:跨过什么?难道一个人每时每刻的行动都是有意识的?不解)这个旁观者或是心理学家,或是父母,或是教师。他应该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解释个体的人格,这种客观事实体现了即使个体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未曾意识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因此,人们对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的态度,要比对其他任何别的问题的态度更能表现其真正的自我。第一个问题涉及社会关系,这在我们探讨对现实的客观看法和主观看法的矛盾时,已经论述过。不过,社会关系的问题还具体表现为这样一个任务,即结交朋友和与人相处。个体如何面对这一问题?他又如何回应这一问题?如果一个人对他是否有朋友,或是否拥有社会关系,持完全无所谓的态度,并以为通过这种态度他就可以回避社会关系的问题,那么,“无所谓”就是他对这个问题的回应。从这一无所谓的态度中,我们当然可以得出关于他人格的方向和结构的结论。此外,我们还应注意,社会关系不仅限于如何赢得朋友和与人交往,还包括关于这些关系的抽象观念诸如友谊、同志关系、信任和忠诚等。对于社会关系问题的回答同样体现了个体对所有这些抽象观念的认识。(天涯人家:这涉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的问题。他的第二个观点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界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命题: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详见网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926911.html?fr= ala0)

  第二个基本问题涉及个体如何投入和运用自己的一生,也就是说,他想在普遍的社会分工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我们可以认为,社会问题是由一个以超越自我的你-我关系决定的,(天涯人家:一种理论假设“社会问题是由你-我关系决定的”,简化几种关系,无非是“你、我、他”三者。分析这三者的排列组合,可以有你我,你他,我他,你我他四种,(假设不考虑谁在前谁在后,即你我,我你相同))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认为,第二个问题是由人-世界(即地球)的基本关系所决定的。(天涯人家:刚才是从人的内部角度分析人与人四种关系,这里是人和外界的关系,有几种呢?人与物,物由小到大排列,家、国、天下(还是人的关系),地球、宇宙?不清楚),现在是如果我们把世界所有的人都压缩成一个人,(天涯人家:假设的好,把人缩小看作一人,把物扩大看作地球,用两个极端来分析关系,可学)那么,他仍总是与世界关联着。他向世界希冀什么?就像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一样,第二个基本问题即个体的职业问题也不是个体单方面的或私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并不完全由个体的意志所决定。职业成就的取得并不取决于我们的个人意愿,而是源于对客观现实的关系。基于这个原因,个体对职业活动问题的回答及其回答的方式高度地反映了他的人格及其对生活的态度。 (天涯人家:曾看过一个比喻,把人比作一棵树,他的成长需要阳光、土地和水分。各种比喻的内容忘了,也许把环境比喻成土地,人要努力地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以上两个问题,可以看作从人与人(内部关系),人与世界(外部关系)来分析的)

  第三个根本问题产生于人类分为两种性别的事实。这个问题的解决同样也不是个体单方面的和主观的事情;它的解决必须和两性关系的内在客观的逻辑一致。如何和异性相处?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个人问题同样是错误的。只有细致权衡所有与两性关系相关的问题,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解决之道。显然,对爱情和婚姻的正确的解决之道的任何偏离都体现了人格的缺陷和缺失。因此,许多由于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当而产生的有害后果,都可以从更为根本的人格缺陷和缺失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天涯人家:思1,这是人的内部角度分析的,涉及到了“性”,弗洛伊德谈“性”,孟子说,食色性也。思2,爱情、婚姻,家庭,社会的细胞角度谈)

  因此,正如上面所显示的那样,我们完全能够根据个体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社会关系问题、职业问题和两性问题)的回答,去发现他大致的生活风格和独特的目标。个体的生活目标是决定性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并反映在这个人的行动上。因此,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合作进取的,指向生活的建设性的一面,那么,我们就会在这个人的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发现这一印记,发现他所有的问题解决方法中建设性的一面。个体也会因此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并在这种建设性和有益的活动中感受到一种价值和力量。(天涯人家:良性循环,积极人生态度,下文相反的是恶性循环,消极。当然,这是两个极端,真正的人可能在这两极中来回摆动,或说有时偏于一方,这受人的生理三节律控制(23天的体力,28天情绪,33天智力(记法:3833体情智)),也受环境影响。

  生理三大节律的具体分析见网址: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1013419.html?fr =ala1)

  相反,如果一个人目标是指向生活中消极的一面,那么,个体就不能解决这些基本问题,自然也就不能获得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欢乐。

  这些基本问题(天涯人家:社会、职业、两性问题,以下分析他们三者的辩证关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在社会生活中,这些基本问题还会派生出一些特定的任务,而这些特定的任务又必须在一种或总体的社会背景下即在社会感情的基础上才可以恰当完成,这反过来又强化了这些基本问题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些任务在儿童早期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天涯人家:这是一种假设?还是一种事实?如果是事实,则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相通):我们的感官发展就与看、听和说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刺激是一致的;我们也是在与兄弟、姐妹、父母、亲戚、熟人、伙伴、朋友和老师的关系中成长。这些任务还以同样的方式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谁脱离了与其同伴的社会接触,谁就注定要失败。

  因此,个体心理学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是“正确的”。(天涯人家:这种结论有点偏激,如中国的十年动乱期间,有些事”正确吗?怎样界定正确与错误?标准是什么?当然,可以说,“一般来讲”是正确的)对社会规范的任何偏离都可视为对“正确之道”的偏离,并将和客观的法律和现实的客观必要性发生冲突。这种与客观现实的冲突将会使行为人产生明显的无价值感;这种冲突也将会引起受害者同样或更为强烈的报复;最后,我们不要忘记,对社会规范的偏离还违反了人们内在的社会理想,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怀有这种理想。(天涯人家:怎样看待钻牛角尖?这是我目前的一个困惑。如我认真遵守学校出勤制度,有些老师有事有先走对不对?校长整天不在校应不应该?或许日理万机的校长有他们的事。怎样处理“经与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时候,需要模糊处理?难怪《红楼梦》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由于个体心理学积极强调把儿童对社会情感的态度看作是其发展的检测器,因而,个体心理学很容易确定和评价儿童的生活风格。因为一旦儿童遭遇到生活问题,他就会在这种考验情境中(就像被测试时)表现出是否准备充分。换句话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是否拥有社会情感,是否拥有勇气和理解力,是否追求对社会普遍有益的目标。(天涯人家:这是评价标准吗?)然后,我们就会发现他向上努力的方式的节奏,发现他的自卑感的程度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强度。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相互关联,并形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裂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直到这个统一体被发现有缺陷和新的统一体重建为止。(天涯人家:是否可以理解为螺旋上升,同化?或是用黑格尔的“正反合”来理解?)

  2010年10月4日4: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