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次民族大迁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09:55
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犹太民族的在亚非之间的迁徙,应该要早很多,但因为是圣经所记载,虽然可信度很大,这里依然不去算他。)

公元前三世纪末,统一了漠北的匈奴打败了汉帝国,逐渐强盛起来了,并随即开始了扩张,匈奴头曼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祖孙三代,持续对居住在甘肃西部的月氏人用兵,最后在前170年左右,由老上单于最终完成了对月氏的征服,匈奴人的征服类似于后世的蒙古人,非常野蛮。老上单于征服了月氏后,拿月氏王的头盖骨做了饮器,并开始大规模屠杀和驱逐月氏人,迫使他们向西迁徙,由此产生了发端于亚洲高原的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迁徙。而这次月氏人的迁徙造成了中亚和东伊朗面貌的彻底改变。

这些月氏人离开甘肃,穿过北部戈壁向西逃亡。其中小部分月氏人,中国古籍称之为小月氏,在天山南部地区的羌人或吐蕃人中间定居下来,使用羌或吐蕃人的语言。其余的月氏部落,中国人称为大月氏,企图在中亚北部的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盆地定居。但很快被乌孙人赶走。

大月氏人继续西迁,据《汉书》记载,大月氏人在前160年,左右最终到达了锡尔河上游的大宛。并定居下来。

大月氏人文明程度很高,他们和当地大多数的游牧民族不同,他们很早就采用了定居生活方式,因而他们的到来,为中亚带来了文明的萌芽。但同时对当地的游牧民族产生了新的冲击。

在匈奴和大月氏的双重压力下,首先离开故土的是乌孙人。乌孙人属于在北方游牧的伊朗种人,在匈奴和大月氏的驱赶下,他们一路西迁,大概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渡过伏尔加河,侵入俄罗斯草原,被西方史家称为阿兰人。乌孙人(阿兰人)把“东方”(阿尔泰山)的花纹艺术风格传给了当时在俄罗斯草原的哥特人,并在我后面要提到的第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中,由哥特人传给了日耳曼人诸部落,所以在日耳曼人的哥特艺术中,可以找到很多的中亚游牧艺术风格。

大月氏人到达大宛后,他们已经来到了巴克特里亚(阿富汗)的希腊王国的边境上。而他们的到来,决定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末日。

巴克特里亚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阿富汗地区后,设立的行省,在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由当地的希腊王公建立的完全希腊化的王国。由于大月氏人的到来,原来在塔什干,费尔干纳和喀什噶尔地区的游牧民族,纷纷涌入了繁华的巴克特里亚。 这些游牧民族和乌孙人一样,都是来自锡尔河北岸中亚西北草原的游牧的伊朗人。在中国古籍中被统称为“塞人”。

大约在公元前140-130年间,游牧部落实际上已经从希腊末代国王赫利克勒斯手中夺取了巴克特里亚,从此希腊势力彻底退出中亚,一去而不返。游牧部落在阿富汗建立的国家,在中国古籍中称为“大夏”,前128年,张骞出使西域,访问了大夏国,这是有记载的中华民族和伊朗民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根据《汉书》记载,大夏国很快便臣服于在大宛的文明人大月氏人。“月氏徙来,皆畜臣之”,根据《后汉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26年,大月氏人不再满足于对巴克特里亚的宗主权,他们越过阿姆河,实实在在地占领了阿富汗。大月氏进而移居大夏,由五位首领(即叶护)瓜分了其地。

而在南方,原来在巴克特里亚的塞人受到大月氏人在后面的攻击,占领了德兰吉亚那(今天伊朗的锡斯坦省)和阿拉霍希亚(今天阿富汗的坎大哈)。这一占领是永久性的,因为,从此以后,这些地区成了“塞人的地区”,按波斯语名称音译就是“锡斯坦”。

所有这些塞人游牧部落从锡斯坦猛扑向伊朗的希腊化的帕提亚帝国(中国古籍称为安息),几乎摧毁了它。帕提亚国王弗拉亚特斯二世受到叙利亚安提珂王朝(都是亚历山大帝国的后继国家)的国王安提珂七世的威胁,安提珂七世企图进行塞硫古王朝式的再征服(公元前129年),弗拉亚特斯二世不得不请求在锡斯坦的野蛮的塞人来援手。可是这些塞人部落进入帕提亚后不久就倒戈,弗拉亚特斯兵败被杀(公元前128年或127年)。而即位的阿特班努斯二世于公元前123年在反攻中受重伤而死,帕提亚帝国几乎崩溃,最后帕提亚王密特里达提二世(前123-88年)幸运地阻止了游牧部落对帕提亚的入侵,并将他的宗主权强加给了在锡斯坦的塞人。

这些地区的塞人和大月氏人以后的命运构成了伊朗和印度历史的一部分。塞人从锡斯坦和坎大哈扩张至喀布尔和旁遮普;然后,当这些地区被月氏人占领时,他们又扩张到马尔瓦和吉莱特,在那里,塞人的总督维持统治直到公元4世纪。

至于巴克特里亚的大月氏人,《汉书》中记载他们在公元1世纪建立了非常著名的大贵霜王朝。《汉书》说,这些贵霜人是大约在公元前128年瓜分巴克特里亚的五部落中的一部,并在贵霜人的首领邱就却的领导下降服其余的月氏部落,建立起了贵霜帝国。贵霜王朝的统治一度从喀布尔扩张到北印度的部分地区(旁遮普和马图拉)。并在佛教向中亚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匈奴的对甘肃月氏人的征服给亚洲的命运带来了巨大影响。匈奴在把月氏逐出甘肃的过程中,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这些反应在远至西亚和印度都能被感受到。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的遗迹被消除了;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大帝国。

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发生在公元4到5世纪的中国北方,即中国人妇孺皆知的“五胡乱华”

这次大迁徙的发起者,依然是纠缠了大汉400年国运的匈奴人。在笔者《漫谈匈奴和突厥的历史概况》一文中提到,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战,呼韩邪和郅支两位单于互相争位,前51年,呼韩邪归顺汉宣帝,在西汉军队帮助下,打败郅支单于,占领了匈奴故地,被称为东匈奴。

郅支单于则向西攻击,在咸海流域打败乌孙人和康居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被称为西匈奴。然而这支不愿归顺中国的匈奴人依然没有逃脱中国的攻击。公元前36年,西域校尉陈汤在一次异常大胆的袭击中直抵伊犁河支流楚河畔,袭杀了郅支,留下了“犯强汉者随员必诛”的千古豪言。西匈奴迅速瓦解,并向西逃循。这里按下不表。

这里来看东匈奴。

公元48年,南方的8个匈奴部落在首领的率领下起来反对东匈奴的蒲奴单于,东匈奴从此分裂成了北匈奴和南匈奴两部分。南匈奴向东汉帝国臣服,光武帝刘秀把他们作为盟邦安置在漠南地区,即在戈壁南部边境的内蒙古,以及山西与甘肃的边境上。

公元2世纪中叶开始,取代北匈奴占据漠北的鲜卑族强大起来了,他们在部落首领檀石槐的带领下开始攻击内蒙古的南匈奴。已经归顺中国的南匈奴,于是立刻和鲜卑人结盟,一道攻击陕西甘肃和辽东的中国边境,但当时的鲜卑和南匈奴人不成气候,被东汉军队屡屡击溃,最后在公元207年,曹操在辽东彻底击溃乌桓(和鲜卑同源的一支游牧部落),并彻底解除了鲜卑和南匈奴的威胁。

公元215-216年间,曹操把南匈奴余部安置在今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北省以北的人烟稀少的边境地区,并把他们人为地分裂成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派一位中国的政治代表(司马)监督各部首领的统治。统一南匈奴的合法单于被软禁在中国宫廷内。而在整个三国魏朝期间,鲜卑人和南匈奴人始终无法成为中国北方的威胁,他们对中国的大胆攻击,无一例外地被魏国军队击溃,当时的中国,似乎已经不存在来自北方的威胁了。

然而,就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时刻,可怕的民族大迁徙突然来临了。这次迁徙从规模上类似于欧洲5世纪的民族大迁徙。然而,与之不同者,这些迁徙既不是由蛮族之地的骚乱而触发,也不是由某个阿提拉的行动而产生,而仅仅是由于中国西晋的内乱所导致的力量的衰落而引起,中国的衰落像是一根真空管,把直到当时仍沿中国边境扎营的、作为中国盟邦的这些蛮族吸入了中国。

西晋时,南匈奴五部失去中央政府的监督,塞外匈奴大量内迁,总数在30万左右,南匈奴迅速强大起来。 南匈奴左部的刘姓家族(公元202年左右,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为了拍东汉王室的马屁,改的姓)的刘渊,在304年统一南匈奴五部,得西晋授“五部落单于”封号。同年,刘渊起兵反晋,在汾河流域建汉国,自称“汉王”,公元308年称帝,迁都平阳,并随即大肆进攻西晋,揭开了这次历时300年的民族大迁徙历史。

匈奴人在五胡乱华中,消耗殆尽,除了在战争中被消灭,350年冉闵的襄国大屠杀,和胡夏赫连家族的穷兵黩武,也给匈奴民族造成了万劫不复的伤害,以至于到了公元5世纪,匈奴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居然在中国史书中从此彻底消失了。

五胡乱华的第二个民族,是羯族。羯族很难说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他们一直和匈奴人混居在漠南,生活习俗基本上和匈奴人类似,曹操内迁五部落匈奴时,羯族人随匈奴迁入山西,集中于上党地区,被称为“匈奴别部”。

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本来很有机会结束这场空前的混乱。可惜其继承者石虎是一位十足的坏蛋(他竟让人把他最漂亮的妃子烤熟,端上餐桌。)但由于在初次与巨大的文明接触而受到感化下的蛮族所产生的普遍的反常情况,石虎却是五胡的众多君主中最热心的佛教保卫者之一。

石虎的暴戾统治,间接导致了人口稀少的羯族人民的可怕命运,350年冉闵杀尽后赵贵族后,由于实在不放心胡人,亲手策划了襄国大屠杀,看到不像汉人的格杀勿论,羯族在这场屠杀中受创最深,几乎被杀光了,以至于幸存者已经无法维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羯族在这个星球上的历史,突然消失。
在这第二次大规模民族迁徙中,给中国带来最深远影响的是鲜卑人。

上节讲过,公元48年,东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东汉,北匈奴则继续于东汉为敌。公元49年,东汉王朝为了削弱北匈奴,辽东太守祭彤支助并怂恿靠近北匈奴的两个满洲部落反对他们,这两个部落分别是在满洲辽河上游流域的乌桓部落和在大兴安岭(当时称鲜卑山,鲜卑部落由此得名)和嫩江河畔过着游牧生活鲜卑人部落,这两个部落基本上应该是蒙古人种,鲜卑人从此在历史上出现。

鲜卑人在此战中得祭彤支持,击败北匈奴,斩首两千,初露锋芒。

公元91年,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大破北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部尚有十余万人,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此后,鲜卑东抗东汉辽东,南击南匈奴,西逐北匈奴,对中国北部边境造成了新的威胁。

桓帝时(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首领檀石槐在历史上首次统一鲜卑各部。大约155年,檀石槐征服了北匈奴,悉据匈奴故地,并向西蒙古进军,远至伊犁河畔的乌孙人,他打败了这些乌孙人。据《后汉书》记载,当时他的统治从满洲到乌孙国,远至巴尔喀什湖,“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

随后,鲜卑首领开始重蹈前辈匈奴的覆辙,贪婪地把目标对准中国。他们连续进攻中国辽东,辽西,但屡遭挫败,随后,鲜卑人进攻南匈奴,并胁迫南匈奴各部共同进犯陕西和甘肃,但均被严阵以待的东汉军队击败。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在辽东消灭了鲜卑最亲密的盟友乌桓部落,一战而彻底解除了鲜卑和南匈奴对中国北方的威胁。(在坚决消灭乌桓这件事上,看得出曹操比他最著名的谋士郭嘉,还是要高出了一筹。)

随后100年间,鲜卑对中国北方几乎不能形成威胁,虽然为了生存,游牧的鲜卑部落依然不断袭击中国偏远的甘肃陕西边境,但无一例外地被曹魏王朝和西晋王朝所击溃。事实上,曹魏王朝确确实实是解决中国北方边患最为成功的一个朝代,它对于西域地区的控制,也似乎要强于两汉和盛唐。

但正如上一节所提到的,由于西晋王室令人难以理解的弱智,使这段本可以延续的蜜月期突然终止。南匈奴的对西晋王朝的侵袭,引发了鲜卑民族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由于鲜卑部落众多,人口也大大超过了以前的匈奴(估计五胡乱华时,迁入中华腹地的鲜卑各部人数超过200万人)。在这次大迁徙中,鲜卑人主要分为了以下各支。

东部鲜卑经过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期间在辽东和中原分别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宇文氏则在百年后建立北周。

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鲜卑。拓跋氏建立代国,后又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兼并其它鲜卑诸部。(关于拓跋部落,西方许多史家认为是源于阿尔泰山的突厥人种,笔者认为这个看法是有一点道理的,笔者后面会提一下。)

西部鲜卑主要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都是汉魏时期,在甘肃陕西被击溃或投降的鲜卑部落后裔)以及青海和甘肃的吐谷浑组成。秃发氏、乞伏氏建立了西秦、南凉国家,吐谷浑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区建立国家,一直延续到隋唐之后。

然而,大规模迁入中原的鲜卑民族,随着被巨大的文明所笼罩,其游牧民族的活力也逐渐被削弱、淡化和淹没于中国主体之中。而佛教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凶猛的武士们一接触到菩萨的优雅姿态就易于受到佛们博爱教条的感动,以致于他们不仅忘记了他们好战的本性,甚至还忽视了自卫。鲜卑贵族在北朝的多次内乱中,消耗得差不多了,而鲜卑人民则更热衷于汉人的文化和定居生活,鲜卑的民族特性逐渐消失,以至于到了隋唐时代,虽然绝大多数北方贵族几乎都带有鲜卑血统,但鲜卑人作为一个民族,居然彻底消失了。

鲜卑人的历史到此为止,这里要提一下存疑的拓跋部落的来源问题。鲜卑在北方被东汉和曹魏击溃后,大多移居辽东和陇右,漠北却在鲜卑主体离去后突然出现了一个更为强悍的部落拓跋部,拓跋部和鲜卑以前的各部完全找不到关联,他们到底是哪里来的?

西方史家大多数认为,他们是来自阿尔泰山的突厥部落,乘檀石槐后鲜卑衰落之际,占据了漠北,从文化上,他们比辽东的慕容氏要落后非常多,很难想象是源出一支。更为有意思的是,以后的很多突厥王朝,比如哈拉汗王朝,高昌回鹘,甘州回鹘的君主,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一个君主的称号--“桃花石汗”,这个称号居然是北魏君主的称号,拓跋焘就称“桃花石汗”,而这个称号仅在突厥王朝中出现过。从语音角度看,“桃花石”在突厥语中为Tabgatch,这个词居然发音和“拓跋”非常相近,这仅仅是巧合吗?
这次向中国的民族大迁徙的另两支来自氐族和羌族,笔者一直认为所谓氐和羌其实是一个民族的不同部落,类似于鲜卑和乌桓,甚至他们和吐蕃基本也是源头同一的一个民族。

氐人活动的范围,在秦汉主要是在从陇右到岷北的甘南陕南和川西北地区,他们似乎在中国的战国时代,已经发展到了定居农耕社会的阶段。他们建立了自给自足的氐人国家,和中国应该是不会有矛盾的,所以他们给中国带来的麻烦和漠北的游牧民族有根本的不同,他们根本不愿意劫掠中国,完全是被汉代的扩张政策逼出来的。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开拓西南境,遣中郎将郭昌攻灭氐王,置武都郡。汉武帝对氐人采取了错误的民族压迫政策,将部分武都氐人赶出家园,集体将他们驱逐出了富饶的汉水、嘉陵江、岷江流域,迁徙到了甘肃荒凉的酒泉郡。

东汉末年,刘备,曹操争夺汉中,其余生活在川北的氐人夹在中间,再次流离失所。刘备拿下汉中后,219年,曹魏雍州刺史张既将武都氐人5万余落强制出居扶风、天水二郡界内。随后几年,又有万余户武都氐人被强制迁往关中和汉人混居。五胡乱华时最著名的氐人家族略阳蒲(苻)氏、吕氏,其先人都是从武都迁来的。

这些内迁的氐人非但失去了家园,土地,还大量被卖为奴隶或被迫充当雇佣军,过于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导致公元294年,秦、雍氐,羌悉反,立氐帅齐万年为帝。叛乱持续了五年,299年,齐万年被杀,关中平,余万众,在氐人李特率领下,逃入四川蜀郡,导致大规模的流民暴动,很快夺取了四川政权,是为成汉。

四世纪十年代,西晋对中国北方失去控制,饱受压迫的关中氐人顺势反晋。310年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蒲洪受刘汉册封,进氐王,刘汉亡后,降后赵,350年东晋以洪为征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冉闵杀胡羯,关陇各族流民相率西归,依附蒲洪,其势大振,次年,其子苻健建国,是为前秦。

前秦几乎统一了中国,但在决定中华命运的关键一战淝水之战中以多打少却彻底失败。淝水之战,笔者一直认为是中华3000年战史上最为具有决定性深远意义的一战,很难想象,一旦在383年,尚未汉化的北方的蛮族铁蹄就踏入江南,中华的命运将会如何演变。东晋王朝及其王谢桓庾世家,当之无愧地拯救了中华文明,应该大书特书。(遗憾的是东晋世族政治却一直被当作大地主政治的典型,被批判着。)

前秦亡后,略阳氐人吕光在凉州建立了后凉政权。另外,略阳氐人杨氏在东汉末年就建立了仇池国,仇池国根据地不太固定,基本在川北一带,对周围的大国忽叛忽降,甚至南北俱降,就这样居然给他混了三百多年,直到隋初才亡。

氐人一直和汉人聚居,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通用汉字和汉语,所以氐人很快就被融合在汉人之中,少部分融于羌族或吐蕃。隋朝以后,氐人消失了。

羌族人数远少于氐人,(氐人全盛时超过百万),却成为五胡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古老民族。其原因非常耐人寻味。

羌族发源于青海河湟地区,和氐人一样有语言没文字,被汉人征服后,通用汉字,他们过着比氐人落后一些的半定居生活。但似乎只要是不具有进攻性的定居少数民族,就会受到中国的压迫。羌族受害尤烈,这可能就是他们始终坚持不愿意与汉人融合,在没有自己文字的情况下,在汉人的统治边缘顽强地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繁衍至今的原因之一。

王莽年间,王莽为了粉饰太平,派中郎将平宪等持重金引诱当时游牧在西海(青海湖)一带的羌族首领将本部12000人迁入塞内陇右的不毛之地,“居险阻处为藩蔽”,而献“平地美草”之地。王莽遂置西海郡。结果羌人肥沃的故地成了当时王莽政权流放犯人的场所。两年后,羌人发现受骗,反攻西海郡,欲夺回故土,被王莽的护羌校尉窦况所镇压。从此羌人失去了家园。

东汉政府继续执行对羌人的强制迁徙政策,将大批青海羌人迁到陇右,关中,和汉人,氐人混居。并派遣汉吏对聚居区内的羌民执行严酷的压迫政策。为了隔断徙居内地的羌族诸部与青海境内未臣服羌族的联系,防止他们联合反抗,东汉政府在今青海西宁、乐都一带建立屯田区,长期驻军屯垦。

从公元77年起,不堪压迫的羌族各部,不断起来反抗,历时100多年,整个东汉时期,汉帝国为自己的民族政策付出了代价,长期的残酷战争,使整个东汉西北地区残破不堪,而羌族各部也消耗一空,受创极为惨烈。

西晋末年齐万年起义时,羌族和氐族一同叛乱。晋室南迁后,北方形成了各族豪帅拥众割据的局面,而羌族豪帅也随即聚众参加混战。351年,石赵灭,率部进入关中的羌族豪酋姚弋仲被东晋授予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公元355年,姚弋仲子姚襄和东晋翻脸,被桓温击败,357年,姚襄被符坚杀掉,其弟姚苌降秦。384年,符坚淝水兵败,姚苌建国后秦,极盛时悉据关中,进逼洛阳。417年亡于东晋刘裕。羌族贵族悉数被斩。

其后,残余的未被消灭或同化的羌族人辗转于汉藏边境,苦苦生存,最终在川北阿坝地区,找到了一块容身之地,一直幸存至今。

这次有史以来第二次的民族大迁徙,对于中国的冲击和100年后匈奴和日耳曼蛮族对于欧洲的冲击强度类似,造成的混乱和破坏程度也类似,但结果却是戏剧性的不同。中华文明在蛮族的冲击下依然屹立,并将数百万游牧的野蛮人一举融合,蛮族的冲击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仅仅带来了北方地区停顿的影响。而蛮族自己的固有文化在中华境内却早已经被荡涤一空,几乎没有留下多少印记。而阵痛过后的中华文明却一举迎来了它的大黄金时代,并屹立到了世界的巅峰。这些不由不让人感叹东周两汉以来的中华古文明的深不可测。

成为鲜明对照的是,在笔者下一章要讲的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中,看上去无比强盛的古罗马文明却迅速消散了,甚至于连拉丁罗马人,以及其语言文字也渐渐消亡了,而所有的蛮族部落,除了匈奴,几乎都完整地绵延到了今天。除了宗教,蛮族人几乎没有从罗马文明中继承有关政治和文化的任何东西,他们为西欧带来了一个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的民族迁徙彻底改变了西欧的人种,文化和政治制度。其影响已经不能用“影响”这个词来表述了。

以五胡乱华为标志的第二次民族大迁徙,给中国带来的最具有长久影响的事件是造成了中国南北方的差异,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得到,这里笔者就不再继续展开了。
历史上第三次民族大迁徙,发生在欧洲,这场恐怖的民族大迁徙席卷了整个欧洲,结束了欧洲的希腊罗马时代,把欧洲带入了中世纪。

这场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同样很有可能是由匈奴人引起的,欧洲人称这群来自亚洲草原的游牧民族为Hun,即匈人。 这群匈人的来历,我们完全无法前溯,但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和罗马史册中对于匈奴和匈人各自外貌,作战方式,生活习惯的描述,判断匈人应该是匈奴的后裔。

进而,历史学者又根据蛛丝马迹,判断公元4世纪后半叶突然出现在顿河左岸的匈人,就是在公元前36年在中亚楚河流域被西汉西域校尉陈汤击溃的西匈奴郅支单于的后人,这样就一举解开了两大难题,匈人的来源和西匈奴的命运。

关于这支匈人(后面就称匈奴人)的历史,我在《漫谈匈奴和突厥的历史概况》一文中有过介绍,这里就省略了,这里只是谈谈他们的进攻,所导致的东中欧平原各民族大规模迁徙的情况。

匈奴人在欧洲平原出现后,第一个倒霉的民族是阿兰(Alani)人,我们前面说过,阿兰人有可能是西汉西域乌孙人的后代,所以他们是伊朗也可能是突厥种族人,在大月氏的驱赶下,他们一路来到了高加索以北的库班河和捷列克河畔,建立了阿兰人的国家。公元360年,匈奴领袖巴拉米尔率领野蛮的匈奴人突然出现在顿河的左岸,当时的阿兰人王国完全没有办法招架,在顿河沿岸阿兰人的联军大败于匈奴人,阿兰国王被杀,阿兰人随后被胁迫成为匈奴的附庸,并作为同盟军,随匈奴人西进,西进的阿兰人在随匈奴人进军的过程中逐步脱离了匈奴人的控制,并开始了他们自己的民族迁徙,最终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在约409年左右,随着其他日耳曼部落(主要是西哥特人),进入了罗马帝国的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并从此在那里定居了下来,这支阿兰人和哥特人的混合种族成为了后世加泰罗尼亚人(Catalonia, 从词源分析,就是哥特-阿兰人)的先祖。

留在库班河和捷列克河畔臣服于匈奴的阿兰人,后来皈依了东正教,成为现在奥塞梯人(即今天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南北奥塞梯共和国的主要民族)的祖先。

匈奴降服阿兰人后,立刻开始进攻黑海北岸第聂伯河以东的东哥特人国家。

东哥特人和后面提到的大多数蛮族都属于日耳曼民族。

在公元前一世纪前,日耳曼人大多数生活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到北海的广大平原上,这块地区因而被称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公元前113年,日耳曼蛮族人越过阿尔卑斯山,侵入罗马帝国,这是日耳曼蛮族,首次出现于历史纪录中。这支蛮族部落,在大约公元前102年,被罗马人全部歼灭。

罗马帝国随后开始了征服日耳曼尼亚的军事行动,前58年,杰出的罗马统帅凯撒以武力打败了日耳曼人,一度征服了日耳曼尼亚地区,但公元9年,由阿尔米纽斯领导的日耳曼人,在条顿堡林山战役中,大败罗马人,将罗马统治彻底赶出了日耳曼尼亚。

从此日耳曼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其生活区域也扩展到了黑海沿岸,而日耳曼人也演化成了很多部落,其中在东边黑海沿岸的日耳曼部落被称为哥特人,大致以第聂伯河为界,分为了西哥特人和东哥特人。

于是东哥特人成为了第一个遭遇匈奴人的日尔曼部落。

公元375年,巴兰贝尔率领匈奴铁骑以排山倒海之势入侵东哥特王国,东哥特人年迈的国王亥耳曼奇的部队被全歼,亥耳曼奇在绝望中自杀。其继承人维塞米尔也被匈奴人打败和杀死。亥耳曼奇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余的部众在阿拉修斯的带领下逃到西哥特。并在匈奴对西哥特的扫荡后,继续西迁,逃到了匈牙利的潘诺尼亚草原。

匈奴来到第聂伯河后,西哥特人的厄运接踵而至。

西哥特国王阿撒那立克得知东哥特灭国后立刻在第聂伯河西岸布阵,意图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远处上游偷渡后夜袭敌营,重创西哥特军。 西哥特人在惊恐之余,部族溃散,一部大约二十余万众,得到罗马皇帝的许可,于公元376年,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国境。

公元378年,在麦西亚(近保加利亚)的西哥特人由于不满罗马帝国对他们的压榨,起兵叛乱,罗马皇帝瓦伦斯随即调集大军于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亚堡与西哥特人会战,结果在西哥特人的步兵和骑兵面前,曾经纵横欧亚的罗马重装步兵方阵完全不堪一击,仅半天时间,在匈奴人面前一击即溃的西哥特人居然全歼了罗马四万禁卫军,其中包括了罗马皇帝瓦伦斯本人。

这一战,动摇了罗马的根基,罗马再也无法控制辖下的诸族和领土。蛮族人也认清了曾经无敌的罗马帝国,原来是如此的不堪一击,纷纷涌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末日就要到来了。
上一节讲到,由于匈奴人的攻击,公元376年春天,失去家园的西哥特人逃入了罗马帝国境内,揭开了第三次民族大迁徙的序幕。

378年8月,阿德里亚堡会战,西哥特的步兵和轻骑兵全歼了罗马帝国的重装步兵军团,罗马皇帝瓦伦斯阵亡。继位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被迫让步,准许西哥特人定居巴尔干半岛北部的色雷斯(今天的保加利亚,马其顿和希腊东北)。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5世纪初年,西哥特人在其首领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统率下大举进攻两大罗马帝国。南下希腊,西进意大利。408年阿拉里克进军意大利,包围罗马。罗马付出5000磅黄金和 3万磅白银并释放所有日耳曼族奴隶后,才得解围。西哥特人撤退时,沿途约有4万被释奴隶加入阿拉里克队伍。

410年阿拉里克再度包围罗马,于8月24日晚攻陷该城。随后,阿拉里克命令西哥特人在罗马大肆劫掠三天,这是罗马历史上第一次落入蛮族之手,西哥特人对罗马的劫掠和破坏行为震惊了整个罗马帝国,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为此痛哭不止。

阿拉里克雄心勃勃,打算继续征服罗马帝国的粮仓西西里和北非,但在南下途中死去,西哥特人于是改变计划,在阿拉里克的姐夫阿陶里克的率领下回师北上,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占高卢西南部的阿基坦,418年以图卢兹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国。

西哥特王国,是蛮族在罗马帝国内建立的第一个王国。

继西哥特人之后涌入罗马帝国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苏维汇人、汪达尔人和伊朗民族的阿兰人。 苏维汇人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亲戚,原来居住在匈牙利潘诺尼亚平原,汪达尔人最初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后来在公元4世纪初,移居在奥得河中游两岸,阿兰人则是作为匈奴人的雇佣军,随匈奴人来到了中欧平原。406年,匈奴人大举进攻潘诺尼亚地区,苏维汇人和近邻汪达尔人无法抵抗,于是和脱离了匈奴人的阿兰人一起西迁。406年底,他们在美因茨越过莱茵河,经高卢,于 409年秋进入伊比利亚半岛。

西哥特人在公元415年左右进入伊比利亚半岛, 苏维汇人被挤到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在420年左右建立了苏维汇王国。

汪达尔人和部分阿兰人则由盖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领,于429年渡海进入北非,横扫了罗马的北非行省,。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随后,汪达尔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岛、撒丁岛和巴利阿利群岛。西罗马帝国已经名存实亡。

455年,汪达尔人沿路攻击,再次攻陷罗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毁坏殆尽。罗马帝国一片废墟,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

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为了挽救西罗马帝国,在468年出动海军远征,攻击西北非洲的汪达尔占领军,但遭到惨败。于是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已经无法避免。而君士坦丁堡政府也认可了西罗马帝国政府476年最终灭亡的既成事实。

接踵而至的是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

勃艮第人最初居住在奥得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地区,5世纪初开始向莱茵河西南部迁移。他们以瓦姆斯为中心,向高卢地区进攻,436年,一度为罗马名将阿埃齐所败,退居萨伏依。约 457年,勃艮第人终于在高卢东南部的罗讷河和索恩河流域以里昂为中心建立起了勃艮第王国。

法兰克人原来居住在莱茵河下游,5世纪初,进入高卢,451年,法兰克的墨洛温家族,协助罗马人在卡塔劳温原野击退匈奴阿提拉大军的进犯,于是墨洛温家族取代了罗马人,被任命为高卢的行政长官。481年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一世即位,486年在苏瓦松打败了东罗马帝国的强敌西格里乌斯,占据了整个高卢北部,建立了法兰克王国。6世纪起,法兰克王国西南逐西哥特(507年),东南并勃艮第(534年),奄有高卢全境,逐渐成为日耳曼诸王国中力量最强的国家。

476年罗马帝国的禁卫军将领日耳曼人奥多亚克(476~493在位)在拉维纳(西罗马帝国的避难首都)废西罗马末帝罗慕洛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并没有结束蛮族迁徙的脚步。

453年,匈奴阿提拉死,臣服于匈奴的东哥特人在潘诺尼亚乘机摆脱匈奴的控制,488年东哥特人首领狄奥多里克在东罗马帝国皇帝芝诺的怂恿下出兵意大利,围困拉维纳,久攻不克;遂和当时意大利半岛的统治者奥多亚克订约,共同治理意大利。493年,狄奥多里克在拉维纳暗杀了奥多亚克,收编其余部,建立东哥特王国,东哥特人占据了意大利半岛、西西里岛和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一部分。

5世纪中叶,原来居住在波罗的海南岸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横渡北海进入不列颠。在粉碎当地克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后,占据该岛的东部和南部,建立起了许多小王国。7世纪初,合并为7个王国。

最后移居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是伦巴第人。 568年,原来在潘诺尼亚的伦巴第人在阿尔博因的统率下,进攻东罗马帝国收复了的意大利半岛。打败东罗马帝国的查士丁尼二世,占领北部意大利,建立伦巴第王国,建都拉维纳.

历时约两个世纪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终于落下了帷幕。

在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的尾声中,第四次民族大迁徙接踵而至,这次民族大迁徙的发起者,依然来自漠北高原的游牧部落向西的进攻。而主角成了阿瓦尔人,斯拉夫人,保加尔人和马扎尔人(匈牙利人)。

公元552年,阿史那部突厥首领土门(伊利可汗)求婚于柔然阿那瓌可汗被拒绝,西魏政权立刻将自己的公主嫁给土门,怂恿土门反叛柔然,于是土门联合高车,发兵击柔然,瓌兵败自杀。而留在漠北的柔然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柔然复为突厥击败投奔北齐。

555年,突厥木杆可汗率军击溃西部柔然,西柔然首领邓叔子领余众数千投奔西魏。西魏虽优遇邓叔子,但在突厥使者一再威逼下,遂将邓叔子以下3000余人交与突厥使者,惨杀之于长安城外,柔然汗国灭亡。

西柔然灭国后,余众辗转西迁。

蒙古人种的柔然人西迁后,在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一世统治的末期(查士丁尼死于565年),度过了伏尔加河,来到了欧洲,在拜占庭历史上,他们被称为阿瓦尔人(Avar)。

中国的部分学者认为阿瓦尔人是西迁的回鹘部落人,回鹘是突厥人种,但欧洲的阿瓦尔人显然是蒙古人种,(这里笔者再次强调,突厥人种和蒙古人种的区别)他们的外貌和生活习俗和一百多年前的阿提拉匈奴人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他们有结长辫的习俗,类似于后世蒙古人种的满人(不同的是,阿瓦尔人结的辫子是结成两根拖在后面的。)

557年,阿瓦尔人的使者在受到查士丁尼一世接见时向他索求土地和贡赋,于是查士丁尼派使者瓦伦丁去鼓动他们的部落,与在顿河河口及亚速海沿岸的匈奴人打仗以争夺土地。(这两支匈奴人被称为库特利格尔和乌特格尔匈奴人,都是阿提拉死后,匈奴帝国向东退却的后代,参见笔者的《漫谈匈奴和突厥的历史概况》),大约在560年左右,阿瓦尔人消灭了这里的匈奴王国,其版图从伏尔加河扩张到了多瑙河河口。随后,阿瓦尔可汗向北攻打斯拉夫各部的斯洛文尼亚人、安特人和文德人。其中斯洛文尼亚人是今日斯洛文尼亚人的先祖,安特人是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的祖先,而文德人则是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的源头。斯拉夫人在阿瓦尔的攻击下,四散迁徙,逐渐形成了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分布格局,这是后话。

565年,在拜占庭失去了查士丁尼大帝的同年,阿瓦尔人迎来了他们的著名可汗巴颜可汗(从巴颜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阿瓦尔人是明确的蒙古人)。

567年,巴颜可汗消灭了定居在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的另一支日耳曼哥特人吉别达伊人,阿瓦尔人占领了匈牙利。

手下败将阿瓦尔人的成功,让东方的突厥人非常不快。西突厥汗国因为东罗马帝国和阿瓦尔人结盟,而和东罗马帝国翻脸,并长期围困东罗马帝国在克里米亚的领土刻赤半岛(这段在笔者的突厥历史概况中有介绍。)

570年,巴颜可汗和日耳曼的法兰克人爆发战争,他打败了法兰克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希尔佩里克,其势力侵入了奥地利。

582 年,巴颜可汗与拜占庭人正式展开敌对行动,他夺取了萨瓦河上的桥头堡米特罗维察(在比萨拉比亚),随后他胁迫原来活动在高加索西北的保加尔人迁徙到了比萨拉比亚(后来匈牙利马扎尔人的到来,又迫使保加尔人迁徙到了拜占庭的麦西亚,而保加尔人后来将麦西亚变成了他们的国家--保加利亚。)

接着,巴颜再次进攻拜占庭帝国,占领辛吉杜蒙(即贝尔格莱德),洗劫了麦西亚。587年,他在亚德里亚堡附近被拜占庭人打败,暂时偃旗息鼓。592年,巴颜发起新的进攻,占领安齐阿卢斯(在麦西亚),劫掠色雷斯,直接威胁君士坦丁堡。但拜占庭名将普利斯卡斯终于堵住了巴颜,普利斯卡斯随后一举渡过了多瑙河,一直攻到巴颜可汗帝国的腹地--匈牙利,在蒂萨河岸彻底地打败了他,并杀死他的4个儿子(601年)。巴颜可汗于这次灾难后不久去世(602年)。

巴颜可汗后的阿瓦尔帝国,依然四处劫掠。605年,阿瓦尔人趁伦巴德人从潘诺尼亚迁往伦巴底之机占领了潘诺尼亚。610年,占领并洗劫了达尔巴提亚(克罗地亚)的弗留利。619年,阿瓦尔人在和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会谈之际,背信弃义地袭击了拜占庭皇帝,随即向君士坦丁堡进攻,但被击退。

626 年六七月间,阿瓦尔人和萨珊波斯帝国海陆军联合进攻君士坦丁堡,而此时的拜占庭文明面临着和中华文明在383年东晋淝水之战前同样的危险处境。很难想象,如果当时这支蒙古游牧部落攻陷了基督教世界的都城君士坦丁堡,西方文明将会是什么样。然而,在拜占庭的行政官波努斯的戍守下,拜占庭海军在海上击败了波斯海军,而在艰苦卓绝的守城战中,拜占庭人以惊人的代价打败了阿瓦尔人的每一次疯狂进攻,阿瓦尔可汗撤围,退回匈牙利。西方世界赢得了和中国的淝水之战同样意义深远的伟大胜利。

从此阿瓦尔人逐渐式微,保加尔人摆脱了阿瓦尔人的控制。斯拉夫的克罗地人(克罗地亚人祖先)占领了多瑙河和萨瓦河之间的领土,而阿瓦尔人只能受困于匈牙利平原中。

最后对付这支蒙古部落的任务留给了日耳曼民族的查理曼大帝。791年8月,他在第一仗中亲自入侵阿瓦尔汗国,一直打到多瑙河和拉布河的合流处。795年和796年查理曼之子丕平两次出征阿瓦尔汗国,阿瓦尔人的城堡被拆,财富被洗劫,阿瓦尔汗国瓦解。

随后阿瓦尔人只能作为查理曼帝国的属国了,然而国力衰微的阿瓦尔人已经无力抵抗由它引起的其他各民族的迁徙浪潮了。

上一节讲到,公元6世纪60年代后,阿瓦尔人开始持续向北进攻维斯瓦河以东、波罗的海以南的古斯拉夫人部落斯洛文尼亚人、文德人和安特人(分别是当代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俄罗斯乌克兰人的祖先),斯拉夫人四散逃窜,其中的斯洛文尼亚人和文德人开始向南向多瑙河迁徙,并与东罗马帝国发生了冲突。

公元6世纪80年代,10万斯拉夫冲破东罗马帝国多瑙河军事防线,越过多瑙河冲入色雷斯地区。此后,越来越多的斯拉夫人似洪水一般不断涌入帝国境内。1 个多 世纪前发生在西罗马的故事似乎又在上演,东罗马帝国政权摇摇欲坠。

602年,被斯拉夫人击败的东罗马帝国多瑙河边防军在百夫长福卡斯率领下发动叛乱,一举攻陷君士坦丁堡,处死了皇帝。非洲总督希拉克略举兵反击,帝国陷于一片血腥之中。经8年内战,在元老院贵族的支持下,希拉克略最后获胜,登上皇位,开创了希拉克略王朝(610—71l年)的百年统治。

希拉克略王朝在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因为当时的希拉克略王朝北遭阿瓦尔人、斯拉夫人、保加尔人等蛮族的入侵,东和南则面临着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的强大压力,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希拉克略王朝的东罗马帝国虽然失去了所有的非洲领地、东地中海大岛以及麦西亚和达尔马提亚,但却成功守住了其希腊和小亚细亚的本土,打退了阿瓦尔人,波斯人,保加尔人,东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阿拉伯人从陆海两条战线对君士坦丁堡的无数次进攻,一个国家的首都遭受如此多的进攻,却依然屹立的王朝,希拉克略王朝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例。

希拉克略王朝的顽强直接导致了九到十一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当时的拜占庭帝国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占领了叙利亚和东地中海沿岸,之后又连续收复了克里特、塞浦路斯和罗得岛等战略要地,摧毁了肆虐于东地中海多年的阿拉伯海盗基地,在北方,马其顿王朝打败罗斯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迫其撤出拜占廷领土和多瑙河流域,吞并了保加利亚第一王国。此是后话。

斯拉夫人迁徙到了多瑙河南岸后,在6世纪末至7世纪初,其中7个南斯拉夫人部落在多瑙河下游的麦西亚地区,形成“七部落联盟”。并很快和从高加索迁徙到该地的保加尔人联合了起来。

保加尔人属于突厥系统,7世纪的20年代,他们在高加索西北的亚速海沿岸地区建立了一个保加尔王国。大约7世纪40到50年代,他们受到阿瓦尔人的驱赶,向西迁徙,迁徙到了多瑙河北岸的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一带,并很快和麦西亚地区的斯拉夫人“七部落联盟”成为了盟友。

679年,联盟在保加尔人首领阿斯巴鲁赫领导下,度过多瑙河,击败拜占廷,占领多瑙河与巴尔干山脉之间的地区,和北方已有的领土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连成一体。681年,拜占廷被迫与阿斯巴鲁赫签订和约,正式承认这个保加尔--斯拉夫国家的存在,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的独立在710年得到了希拉克略王朝末代皇帝查士丁尼二世的再度确认。保加尔人在新兴的国家政权中居重要地位。但在以后的长期共同生活中,保加尔人逐步由游牧而定居,改操斯拉夫语(这也是放弃原有民族语言的一个活例子),接受了斯拉夫文化和生活习惯。国家虽沿用“保加利亚”之名,但它实际上已斯拉夫化了。

保加尔人和斯拉夫人的保加利亚王国从一建立起,就开始了他们和拜占庭帝国不断争斗的历史。但在整个8世纪,保加利亚对拜占庭的进攻,大多被击退。直到811年,保加利亚大公克鲁姆打败并杀死了拜占庭皇帝尼塞弗留斯一世。保加利亚赢得了对拜占庭帝国的军事优势。813年,克鲁姆再度包围并进攻君士坦丁堡,然而如同以前所有蛮族对君士坦丁堡的进攻一样,不朽的基督教之都依然挡住了无敌的克鲁姆。次年克鲁姆大公伤重而亡,保加利亚被迫于拜占庭议和。

817年,保、拜两国缔结30年和约。保加利亚停止了对拜占庭帝国长达100多年的长期袭扰,当时的保加利亚版图包括今保加利亚全境及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各一部分。随后,保加利亚把扩张转向克罗地亚、潘诺尼亚和塞尔维亚等地。

9世纪末,随着阿瓦尔人被查理曼帝国征服,阿瓦尔人的大部分领土被瓜分,斯拉夫人的帝国--大摩拉维亚国,占领了波希米亚到潘诺尼亚之间地区,而保加利亚王国则占据了匈牙利南部、瓦拉几亚等巴尔干北部地区。

865年,鲍里斯大公(852—883年)宣布奉东派基督教(东正教)为国教。西蒙大帝统治时期(893—927年)保加利亚国势臻于极盛,当时的保加利亚吞并了巴尔干半岛西部的塞尔维亚大公国,对拜占廷用兵,迫其求和纳贡。925年,西蒙大帝称帝,自称“罗马人和保加利亚人皇帝”,(称帝在欧洲历史上是不得了的事情,只有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和被罗马教皇加冕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才享有皇帝的尊荣)。而拜占廷却对其无可奈何。

西蒙大帝死后,保加利亚皇帝和贵族之间内讧不断,国力迅速削弱。在拜占廷的唆使下,东斯拉夫人国家的罗斯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于967年、969年两度入侵保加利亚,占其首都,俘其皇帝。然后,972年,拜占廷又向罗斯人大举进攻,迫其撤军,一箭双雕。多瑙河流域一带的保加利亚东部地区尽入拜占廷之手。随后复兴的拜占庭帝国马其顿王朝发动了对保加利亚王国的兼并战争。1014,拜占廷在巴拉西斯塔战役中大败保加利亚军队,保加利亚沦为拜占庭保护国,1018年,拜占庭彻底吞并了保加利亚第一王国。
六世纪中叶,阿瓦尔人对波罗的海沿岸斯拉夫人的进攻,造成了斯拉夫人的民族大迁徙,其中的文德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人潮水般地涌入了巴尔干,并和稍晚进入巴尔干的保加尔人融合,形成了斯拉夫人中的南斯拉夫各民族。

而当时生活在波罗的海更东北面,靠近芬兰湾的拉多加湖一带的安特人,却选择了另外的一条迁徙路线。

当时的安特人,逐水草而居,过着原始公社的民主生活,拜占廷史家普罗科匹厄斯在其名著《查士丁尼战争史》中描绘了他们没有统治者的幸福的民主生活。大约560年前后,家园被毁(那时的安特人也谈不上有什么永久性的家园啦)的安特人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向东南方集体迁徙。结果居然在东欧平原的德涅斯特河,第聂伯河到顿河和伏尔加河上游地区,发现了一片新天地,从此开始了东斯拉夫人的历史,并逐渐形成了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大民族。

安特人来到这块土地时,原先在这一地区的哥特人和阿兰人早已远走西罗马的花花世界;匈奴人在对东罗马帝国的抢劫中,把自己消耗得干干净净;阿瓦尔人和保加尔人也耐不住寂寞,攻进了中欧和巴尔干,于是落后的安特人得以在这块没有敌人的真空地带上,安居乐业,迅速繁衍。

如果没有外力,在进取心上和其他蛮族截然不同的东斯拉夫人,也许会将他们罗里罗唆的民主不集中制度进行到底,并一直满足于他们自给自足不抢不争的游牧生活。然而诺曼人的到来改变了东斯拉夫人。

诺曼人是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丹麦半岛的落后的日耳曼人。大约在8至9世纪,北欧诺曼人的原始制度瓦解,出现了部落领袖,大凡游牧民族出了军事领袖,其掠夺和战争的本性就会立刻爆发。诺曼人军事领袖率领部族,乘船沿水路进行广泛的海盗式军事远征,他们在200年间,袭掠了从格陵兰岛,冰岛,英格兰到法兰克,拜占庭的广大地区,而且其海盗式战法也几乎是不可战胜的,诺曼人最初具有浓厚的掠夺性质,随后逐渐过渡到侵占土地,开始定居生活。入侵东欧的诺曼人被称为瓦兰吉亚人,他们乘船由芬兰湾各河口溯航至东欧内地,从事掠夺贸易,甚至沿伏尔加河深入到里海,顺第聂伯河进入黑海,到达拜占廷帝国。

诺曼人的瓦兰吉亚人打通的纵贯东欧平原南北到希腊的水路商路,对落后的东欧平原的开发影响巨大。他们的基本组织是武装商队,由军事首领统率千百个侍从兵,占领商路沿线城市作为贸易据点,把掠来的毛皮、蜂蜜和奴隶等运到君士坦丁堡出售。商路沿线的斯拉夫人和非斯拉夫人都处于依附地位,必须向瓦兰吉亚人纳贡。

当时的东斯拉夫人正被倒霉的原始民主制搞得焦头烂额,各部落内部矛盾激化,内讧不已,社会混乱。862年,在诺夫哥诺德的东斯拉夫人部落,邀请了瓦兰吉亚人军事首领留里克兄弟来做他们的王公,于是日耳曼人建立了东斯拉夫人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罗斯公国,史称“留里克王朝”(862-1521)。

留里克(862-879)一立国就给东斯拉夫人带来了他们从没有见过的军事独裁,于是“民主运动”风声水起,但留里克迅速镇压了反对派,巩固了政权。留里克死后,摄政的奥列格(880—912)于882年占领基辅,并将首都迁此,从此罗斯公国被称为基辅罗斯。

罗斯公国稳定后,诺曼人的瓦兰吉亚人立刻带领东斯拉夫人开始进攻繁华的拜占庭帝国。奥列格于907年率水陆两军进攻君士坦丁堡。马其顿王朝的拜占庭人战败求和,911年签订和约,罗斯商人取得了免税贸易的权利,拜占廷必须向罗斯进贡。此后941、944年伊戈尔(留里克之子,912—945年)又两次进攻拜占廷,蹂躏了巴尔干东北部,但没有攻克他们的最终目标君士坦丁堡。

伊戈尔之子斯维亚托斯拉夫时期(962-972),建国虽逾百年,但仍执行瓦兰吉亚人的基本政策。南征北战,到处劫掠。他首先征服了东北部的伏尔加河流域两个突厥人汗国,再南征北高加索,打通了通往东方的道路。967年,应拜占廷之请,出兵打败保加利亚王国。占领了保加利亚的东部地区,但狡猾的拜占庭人贿赂了高加索地区的佩彻涅格人(突厥人一支)进攻基辅,斯维亚托斯拉夫被迫班师回国。在击退佩彻涅格人之后,斯维亚托斯拉夫又返回保加利亚。但劳师往返后的罗斯军队,在多瑙河流域被拜占廷击溃,而拜占庭则坐收渔利,971年双方缔结和约,基辅罗斯退出多瑙河流域,并且一去不返,东斯拉夫人再次来到多瑙河下游,一直要迟至20世纪的斯大林时期了。而一无所获的斯维亚托斯拉夫在返国途中,又不幸中了佩彻涅格人的埋伏而身亡。罗斯公国的全盛期结束了。

斯维雅托斯拉夫之子弗拉基米尔大公(980~1015)即位后,决定皈依希腊正教(东正教)。987年,拜占廷的小亚细亚爆发福卡斯暴动。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忙于在巴尔干和保加利亚作战,于是皇帝请求基辅大公帮助镇压暴动。基辅提出的条件是娶希腊公主、接受基督教,两国修好。皇帝同意了这些条件,基辅大公于是出动军队迅速平定了小亚暴动,并于988年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强令全体罗斯居民下河接受洗礼。拜占廷派出大教长主持了罗斯人的洗礼。罗斯国开始大规模修建教堂。基督教的福音传到了伏尔加河。

雅罗斯拉夫(1019~1054年)统治时期,颁布了《雅罗斯拉夫法典》。这是斯拉夫民族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这部法典的颁布,在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上,被定为是俄罗斯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1054年,大公雅罗斯拉夫死后,根据他自己制定的类似西欧领主制的继承制度,将天下三分,由诸子各领其一。于是基辅罗斯陷入混乱,开始解体。到12世纪中叶,基辅公国分裂为十多个封建小国,互相混战。其中较大的有基辅、斯摩棱斯克、里亚赞、诺夫哥罗德、罗斯托夫、苏兹达尔等。13、14世纪时,封建割据的罗斯各封建小国,分别遭到蒙古、立陶宛、波兰的入侵。

1237年起,拔都率领蒙古军队先后三次大举侵入罗斯,1238年占领整个东北地区,然后转向南部,于1240年占领了基辅,基辅全城居民被全部屠杀,罗斯人的伟大首都被焚毁。1243年拔都由中欧折回伏尔加河下游,建立金帐汗国(又名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占据了罗斯的整个东北部分,而其余南方的罗斯小公国则作为蒙古的属国被分而治之,分别接受金帐汗国的册封和诏令,称臣纳贡,承担军役。于是基辅罗斯彻底解体,以后逐渐由日益强盛的莫斯科公国所取代。而留里克王朝的诸多城市小公国也逐渐被莫斯科大公国所吞并,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1462—1505年)和其子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最终消灭了所有的罗斯小公国,建立了统一的东斯拉夫人国家。

在六-七世纪阿瓦尔人对斯拉夫人的进攻狂潮中,有一支斯拉夫人,没有离开故土,他们顽强地坚守住了自己的土地,对抗了阿瓦尔人近300年,他们就是现在的波兰人和捷克人,属于西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在这次迁徙中,几乎席卷了整个东部欧洲。他们唯一无法征服的是两个地区,一个是拜占庭的希腊,虽然征服拜占庭的希腊和君士坦丁堡是历代斯拉夫人领袖的千年梦想,但这个工作,注定不是交给斯拉夫人的。另一个地区,就是匈牙利,匈牙利先后被阿瓦尔人和马扎尔人(匈牙利人)所牢牢占据。中欧的匈牙利,像一个锲子,打在东欧斯拉夫人的汪洋大海中,并把斯拉夫人天然地分为了东、西、南斯拉夫三大系统,这些斯拉夫系统在中世纪长久地隔绝。这一点和日耳曼人在西欧的广泛交流不同,各支斯拉夫人在中世纪很少有什么联系。

谈一谈坚守故土的西斯拉夫人的命运。

西斯拉夫人分为两个主要的聚居地,一个是活动易北河上游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一带的捷克人,另一个是分布在奥得河和维普什河流域的波兰人。阿瓦尔人的进攻对波兰人的影响很小,但对捷克人的冲击,非常剧烈。

6世纪末7世纪初,摩拉维亚地区的捷克人遭到阿瓦尔人的洗劫,捷克人没有像他们北方的安特人和文德人那样逃离家园,而是组成了部落联盟来对付阿瓦尔人,这个部落联盟,被认为是捷克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称为萨摩公国(623-658),事实上这个萨摩公国还只是个原始社会的部落军事联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623年萨摩大公领导西斯拉夫各部落,击退阿瓦尔人的进攻,随后又击败在摩拉维亚地区和阿瓦尔人作战的法兰克国王希佩里克一世。这两次战役,奠定了西斯拉夫人独立发展的历史,从此西斯拉夫人可以继续在自己的故土上创造历史了。

658年萨摩大公去世,由他作为领袖的部落联盟随即瓦解。

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中,西斯拉夫人地区形成了许多小公国,分别依附于法兰克王国和阿瓦尔人。随着公元8世纪末到9世纪初,阿瓦尔人被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降服,摩拉维亚的西斯拉夫人开始摆脱阿瓦尔人的控制。818年(一说830年),摩拉维亚大公,摩吉米尔一世开国,建立了强盛的大摩拉维亚公国,建国后,大摩拉维亚公国吞并了斯洛伐克公国和波希米亚地区的小公国,统一了摩拉维亚、波希米亚(捷克)和斯洛伐克。

但大摩拉维亚公国的独立地位受到了查理曼子孙的强大威胁,为了对抗东法兰克王国(德国)的秃头查理的侵犯,摩拉维亚大公罗司提斯拉夫(846~870年)向拜占廷求援,并接受希腊正教。863年拜占廷传教士君士坦丁和美多迪兄弟来到摩拉维亚,在传教过程中,以希腊字母为基础,创造了斯拉夫文字,称为“格拉果尔文字”和“ 教会斯拉夫语”,这是古斯拉夫语的书面型式,也是今日所有各斯拉夫民族文字的源头。863年是斯拉夫文字的元年。

君士坦丁兄弟在摩拉维亚的传教工作受到天主教的德国传教士的抵制,于是两人前往罗马,成功赢得了罗马教皇的支持,允许两人用斯拉夫语传教,在君士坦丁临终前,罗马教皇赐君士坦丁的教名为西里尔,从此君士坦丁兄弟创造的斯拉夫文字被称为“西里尔字母”,所译的古斯拉夫文《圣经》被称为“西里尔圣经”,成为斯拉夫人的宗教经典。

摩拉维亚公国在罗司提斯拉夫之子斯维雅托波尔克(870-895年)统治时期,国势趋于极盛。斯维雅托波尔克首先在9世纪70年代吞并了波兰南部西里西亚的波兰人公国维斯拉公国,又在9世纪末和保加利亚王国瓜分了阿瓦尔人的国家,占领了从波希米亚到潘诺尼亚之间的地区。895年,斯维雅托波尔克在与马扎尔人的战争中,兵败身亡(一说不知所终),他死后,由于内讧,国家开始分裂,906年为马扎尔人(匈牙利人)所灭。此后,捷克人退出了摩拉维亚,以波希米亚为中心,逐渐形成了捷克王国(波希米亚王国),并长期依附于神圣罗马帝国。11世纪波希米亚王国加入神圣罗马帝国,13世纪,捷克国王(波希米亚国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7大选侯之一。此后捷克的历史长期成为日耳曼人历史的一部分。他们放弃了希腊正教,斯拉夫语传教受到严厉禁止,并受到德国人长期的殖民统治。这是后话了。

最后,在这波6到10世纪的东欧的民族迁徙浪潮中,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马扎尔人。

马扎尔人,就是现在的匈牙利人,属于芬兰-乌拉尔人种,9世纪初时,马扎尔人生活在顿河和第聂伯河之间。860年左右,在基辅罗斯后方的突厥人的佩切涅格人强大起来,将马扎尔人赶出了这一地区。大约在880年,马扎尔人来到了多瑙河三角洲地区。此后不久,拜占庭马其顿王朝皇帝尼禄六世,在与保加利亚王国的西蒙大帝的作战中失利,于是尼禄六世请求马扎尔人的领袖阿尔帕德进攻西蒙。于是,马扎尔人在阿尔帕德的率领下渡过多瑙河,使保加利亚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之中。马扎尔人开始进入欧洲舞台。

随后,东法兰克的国王在与大摩拉维亚国斯维雅托波尔克的交战中,也想起了马扎尔人,要求马扎尔人从后进攻斯维雅托波尔克,阿尔帕德在895年打败并杀死了盛极一时的斯维雅托波尔克,大摩拉维亚崩溃,在大约906年,马扎尔人占领了摩拉维亚全境,此后的马扎尔人就一直生活在这块以后用他们名字命名的土地--匈牙利上。

马扎尔人一进入欧洲,游牧民族的劫掠意识立刻大爆发。在公元10世纪初,他们洗劫了大部分西欧。他们入侵了意大利,打到了教皇的脚下;在德国,他们打败了法兰克加洛林王朝的末代国王-孩童路易,他们洗劫了法国的整个东北地区,使洛林和勃艮第一片焦土。欧洲一片惊呼,恐怖的阿提拉回来了,于是欧洲人在惊恐中认错了人,把他们当成是阿提拉Hun人的后代,称他们为Hungary人,从此马扎尔人在欧洲被称为匈牙利人,其实他们和Hun人一点关系也没有,而在匈牙利,他们一般也自称本民族为马扎尔人(Magyar). (所以请大家不要再认为匈牙利和匈奴或者欧洲匈人有什么关系了,在欧洲,唯一和欧洲匈人可能有一点关系的是保加利亚人,因为保加利亚人的一支先祖保加尔人曾在亚速海沿岸和阿提拉欧洲匈人的后人混居过一段时间,很可能带一点他们的血统。)

马扎尔人的进攻狂潮在955年被神圣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德国的奥托大帝所抑制,他们在奥格斯堡战役中,被奥托大帝彻底击败。随后,马扎尔人只能固守自己的领地匈牙利,并在其著名的领袖斯特凡大公(997-1037,被称为圣斯特凡,1000年称王,建立了匈牙利王国的阿尔帕德王朝)的带领下,保住了自己的国土,皈依了基督教,马扎尔人迅速走进了文明社会。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