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为何憎恨曹操?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57:37

苏东坡为何憎恨曹操?

丁启阵

 

曹操自生前开始,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是,宋代以前,固然已有若干毁曹人士,而誉曹派的势力也很强大。例如,写《三国志》的历史学家陈寿就称赞曹操能“总揽皇机,克成洪业”,称其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至于文论家当中,推崇曹操诗赋者,更是代不乏人。较有代表性的,南朝梁锺嵘有“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的话(《诗品》卷下);唐朝元稹称赞曹操能“横槊赋诗”,“尤极于古”(《杜甫墓志》)。到了宋代,形势大变,毁曹派俨然成为舆论主流。其中,以理学家朱熹诋毁最为着力,口口声声骂曹操为贼。曹操诗歌中几次以周公自拟,朱熹便忿然道:“他也是做得个贼起,不惟窃国之柄,和圣人之法也窃了”,“如曹操虽作酒令,亦说到周公上去,可见是贼”。(《论文》下)

其实,比朱熹早出生将近100年、思想兼取儒道释三家、诗文书画样样精通、为人处世以旷达著称的大文豪苏东坡,在评价曹操时,已经是典型的宋代观点了。《东坡志林》卷一“途巷小儿听说三国语”,记载了当时人王彭的如下一番话:“途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东坡题跋》卷一“记王彭论曹刘之泽”,意思完全一样,只是文字略有不同。这个记载,我们可以读出如下两个信息:一是宋代民间说书(“说古话”)艺人在说三国时已经是采取“拥刘反曹”的立场了;二是苏轼是赞同王彭指刘备为君子、曹操为小人的说法的。王彭死后,苏轼为他写过哀悼词,对这位“颇知文章”的武吏,欣赏之情溢于言表。

那么,聪明绝顶、自称满肚子不合时宜的苏东坡,为什么会如此憎恨曹操呢?他的思想根源在哪里呢?

苏轼在《论武王》一文中,十分清楚地道出了其中的缘故。

苏轼认为,武王不配称为圣人。因为,他武力伐纣是错误的。他不应该“……以兵取之”、“放之”、“杀之”,而应该等待纣王年老自然死亡,或者死于祸乱,然后,殷人去投奔他、拥戴他的时候,他再接受天下。他甚至认为,武王伐纣,倘若遇到董狐那样秉笔直书的历史学家,就会用“叛”、“弑”之类字眼描写他的行为。苏轼认为,武王之所以没有得到“弑君”的恶谥,被历代学者尊为圣人,原因在于孟子曾经替他辩护说:“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也。”为此,苏轼对孟子大为不满。他认为,孟子背叛了孔子的思想,是“孔氏之罪人”。苏轼认为,孔子曾多次委婉地对商汤、武王表示不满。孔子说过的如下一些话:“大哉,巍巍乎舜禹也。禹吾无间然”,“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矣”等等。这些话,都被苏轼解读为孔子在批评乃至谴责周武王。这《论武王》一文中,苏轼也提到了死后被汉献帝赐谥“武王”的曹操,他认为,荀彧是圣人,他开始时之所以出来辅佐曹操,是因为他以为当时只有曹操可以统一天下。荀彧辅佐曹操,原本是遵循王道即周文王之道的,即“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而不是曹操的主动谋取。苏轼认为,曹操“谋九锡”是造反行为。很显然,苏轼谴责周武王,就等于谴责曹操。

可见,苏轼之所以憎恨曹操,根源于他的忠君思想,这个思想的理论依据则是孔子的学说。结合苏轼称赞杜甫的“一饭未尝忘君”之类言论,也可以说明,舒亶、李定、何正臣等御史摘录苏轼诗文句子,说苏轼对皇帝有不忠之心,最终酿成“乌台诗案”,的确是对苏轼的诬陷。苏轼,在忠君爱国上是一点也不含糊的。

                                                      20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