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济学”再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9:52:03
“佛教经济学”再赞 作者:逸中 发布时间:2010-02-20 来源:逸中新浪博客     细读晚报本栏目曾于2月25日刊出的《佛教经济学的启示》一文,颇有感触!与当下种种鼓励过度消费的言词相反,文中透出的对人生真谛的追索、对当下社会走向的忧思、对适度、理性消费的礼赞,让人深思。

    什么是“佛教经济学”的精髓?或因其博大、精深,无从叙述,但其要义是明确无误的,那就是上文所述:“主旨是简朴,是合理,是不可思议的‘小’,是以最少量的消费赢取最大的福祉。”曾有一高僧称:锅里有米,灶里有柴,足矣,无复何求?将人生需求降于柴、米二件,或许只是比喻,却是道出了佛教对于人生消费的要则,即:满足生存即可。因为,恰如另一高僧所言:“好衣食,有何用?只增长贪心耳!但把此身当船,借来渡河,不至冻馁而已!如为此身造业,更为不值!”人身意义即在“借来渡河”,“不至冻馁”即可。从此意义上说,真要达致佛教经济学的境界,没有对人生真谛这般见识,是断断不可为的。

    其实,并非只有佛教才会对人生有如此见识。近日读到一位美国“圣人”克拉文斯基(Zell Kravinsky)的故事,也十分感慨!此君是个成功的地产商,40出头即已有了多达4500万美金的财富,已跻身于岁入超过千万、占美国人口万分之一的富人行列。但这个被人称为“古怪而又可敬”的富翁仍然住在发财前的房屋里,每年都将自己赚来的钱大笔大笔地捐给慈善机构。更不可思议的是,他特别关心肾脏病人,自愿将自己两个肾脏中的一个割除,捐给需要肾脏移植的陌生病人。这一善举使得见多识广的《纽约客》记者都听得目瞪口呆,提出将他“升入圣人之列不为过”!而这位克氏的解释同样令人不可思议: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相似。而根据医学统计,捐出肾脏的人因不测而丧命的可能性只是四千分之一。“任何人如以为他的生命价值较一陌生人大过四千倍,是个混蛋!”

    可叹世上众人并非如此看待人生。曾与友人有过一番议论:去岁卷入本地社保大案的一个国企老总前年,即2005年的年薪加奖励,全年收入已达人民币1300万之巨,为本地最低年收入(700元×12月=8400元)近1548倍!可他竟然还会欣然接收张荣坤赠予的价值200余万、仅为其年收入1/6的一套住房,并为此而锒铛入狱,为何?其实,这种推测本身已与这类人的人生逻辑相去甚远了!在他们看来,出则香车,伴则娇娃,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至居不厌大、衣不厌锦、钱不厌多,享受不厌其奢……这才是“人”过的日子!否则,谈何“时尚人士”?更谈何“成功人士”?!

    其实,佛学大德早有明言:“福报重重,业亦随之也。”诸多所谓“时尚人士”、“成功人士”的日子远不如平头百姓来得安逸、平稳,这不是业报又是什么?

    2007年3月4日写就

    附录:

佛教经济学的启示

程民

    美国《新闻周刊》今年1月专题报道了泰国的“佛教经济学”。自去年军方推翻他信政府以来,泰国政局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之中。临时政府总理素拉育调整方向,采取了结束泰国社会西化的经济举措,降低外资在泰国经济中的作用。据分析,这套施政纲领乃得自已年近八旬的泰国普密蓬国王的思想。这位执政时间颇长的国王,在泰国一直倡导谦逊、简单和量入为出的生活方式,其观念被称为“佛教经济学”。简单说来,它主张在实现幸福过程中,拒绝过热、投机性的增长,也排斥增长的最大化,追求适度、理性、自我免疫,从而使泰国得以避免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比较早地对“佛教经济学”予以关注的是英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他在1973年出版的《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辟专章介绍了在现代世界里,“佛教经济学”的意义(该书中译本许多年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曾为读书界重视,近又由译林出版社出了台湾译者的版本,甚为可喜)。舒马赫不仅是书斋学者,还是务实的企业家,他在1950年至1970年间担任过英国国家煤炭局的局长。他是由对不可再生能源问题的忧虑,才转而对“佛教经济学”宝贵启示的珍视。

    在舒马赫撰写那本书的1972年,全世界消耗了相当于70亿吨煤的燃油,但那时列在“公元2000年世界燃油需求量”标题下的数字,却是“一定会实现”的200亿吨!舒马赫看到了这个概念的荒唐;到了公元2028年,是否又来一个三倍的增长?人们忘了化石燃油不是由人类制造的,它们一旦用完就永远用完了。化石燃油被视为了收入项目,而它们毫无疑问是属于资本项目!资本没了,人类将一事无成!

    从佛教的观点,在大自然资源的使用上,当然是绝不会忽视可再生与不可再生物质的差别。对不可再生物质的挥霍,乃是一种暴力行为。佛陀告诫人们须以一种虔诚态度对待自然。就拿佛教徒植树造林来说吧,历来成就卓越(试看中国各地凡有塔寺宝殿之处,无不郁郁葱葱,芳草如茵)!舒马赫说这条规律一旦在全球落实,对经济发展的好处就极大,而东南亚许多经济的衰败,正是由于对树木可耻的忽略。

    释迦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做好人,修菩萨行成佛,是以救度众生、得大解脱、大自在为目标。所以佛教经济学的主旨是简朴,是合理,是不可思议的“小”,是以最少量的消费赢取最大的福祉。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佛教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最大的区别:前者企图通过最佳消费方式使人类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后者企图通过最佳生产方式来尽量扩大消费。哪个更费劲吃力,不用多想。

    外资不足凭借,进口不再依赖,以当地资源满足当地需求,没有比这样的方式更理性经济的了。我们且看泰国经济长时段的走向。


 

(责任编辑:袁清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