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活中生长的人文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52:19
生命和生命的对等,人的高贵的价值,当这种“人文价值”投射到文学上,投射到影视艺术上,我们发现了“性格”,发现了“人”。当生活不再造假,生活中生长的“价值”不再打折,文学艺术就会生机无限 把握生活中生长的人文价值 许柏林 2010年09月19日08:3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把握生活中生长的人文价值--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我们一直强调“价值”对人生和社会的关键作用。但是,我们该怎样把握和推行我们的人文价值呢?我以为,我们应当自觉地重视现实生活中生长的人文价值。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讲的意思是:生活在上层的士整天养尊处优,不谙世事,听说了“道”就赶紧推行,以为简单,马到成功。生活在中层的士听说了“道”,因其对上层和下层生活都一知半解,不知所措。生活在下层的士听了“道”以后,不由得哈哈大笑。因为他们生活在民间,深入到民众琐细生活,发现“道”就寓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没有什么神奇的,便哈哈大笑。不哈哈大笑说明你不懂得生活。不懂民众、不懂生活,就不可能理解和把握“道”,也就不可能有效地推行“道”。绝对的“道”就寓于相对的具体事物中。

  近期热映的两部影片,为我们发现和把握生活中生长的人文价值,为我们把握影视剧的文化品格与文学精神,提供了借鉴。

  影片《唐山大地震》,展现了城市家园悲惨地被震毁了,历史和生活被震出了一连串的问号、惊叹号和删节号,但是历史和生活依然进行着。影片有着自己的价值发现和意义承载。生命和生命的对等,是影片从唐山大地震的灾害中挖掘和淘洗出来的人文价值,或者可以说,生命和生命的对等这一人文理念,是32年后负有精神重载的人们对唐山大地震的心理解析和精神交待。妻子元妮震后一直值守着死难亲人的“魂场”,也守着“寡”。这倒不是她“精神失常”或恪守“贞节”、“妇道”,而是因为他的丈夫面临生死关头,把“生”留给了她,自己则跳进了坟墓,这在她的内心一直磐压着:“我还能找到一个把命搭给你的男人吗?”这是人类永恒的质问,是在过去不可能问,在今天又值得问的一种精神价值。因而,她的守寡,她的守护,是一种幸福的记忆,是一份美好的贮藏。婆婆劝她“再走一步”,把残臂的孙子还给她,都是人性的关照。

  生命意识的主题还体现在,女儿王登(原名“方登”)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大学期间恋爱怀孕,宁肯休学,宁肯背负种种社会歧见与压力,绝不流产,守护生命。只有在经受过大地震、尝到过在自然之力面前生命之轻滋味的人,只有在生死线上挣扎过的人,才能不顾一切地珍惜和守护每一个得来不易的生命。人是“死不起”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和全部价值。

  母亲的“保守”和女儿的“现代”,似乎走着两条相反的路,其实,她们是“殊途同归”——归于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对等。而她们的意义在于向今天的人们揭示出:在“保守”中,我们应该怎样前进;在前进中,我们应当怎样“坚守”。

  另一部影片《第一书记》,讲述了以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为原型而塑造的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故事。影片直面生活,小岗村也不是“神话”。沈浩对小岗村的改革,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实现的愿望。沈浩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他被小岗村改造了”,而在于“他改造了小岗村”。而他的这种改造,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之所以重大,在于我们的社会基础需要自上而下的、切实有效的改造。这是我们这场改革比制度设计还要难上千百倍的根本所在。沈浩发现了,投入其中了,付出了生命,完成了人生的担当。但是,沈浩的使命远没有完结。所以,我们不再迷信制度,而是发现了一个有所作为的“沈浩”。

  这些价值投射到文学上,投射到影视艺术上,我们发现了“性格”,发现了“人”。艺术中的叙事具有了“现实的人”的真实可信的行为逻辑和情感高潮。这两部影片之所以感人,是因为艺术的核心是人,是人的高贵的价值体现。所以,生活与艺术通过“人”的聚合而达成了契合。生活给艺术以支撑,艺术给生活以引领。当生活不再造假,生活中生长的“价值”不再打折,文学艺术就会生机无限。

  说到人的生命和生命的对等意识,说到人文关怀,似乎是在照搬外国的观念。其实,这正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根基。梁漱溟先生曾预言,人类文化将发生根本的变化,“由第一路向变为第二路向,亦即由西洋态度改变为中国态度。”因为在他看来,中国文化就是一种符合“生命本性”的文化。由违背“生命本性”到符合“生命本性”,是人类文化发展之必然。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