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入药镜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21:20

天元入药镜

天元入药镜

崔真人希范述

余少游云水,曾遇至人论养生之术:修龙虎之要,须知三川福地,异境灵坛,苦历烟霞,巡诸圣迹,每将接道之侣,互认必同。余虽未亲鼎炉,略启玄奥,撰天元之秘法,显龙虎之妙道,铅汞之根源,好道同流,幸垂一览。

原夫大朴既分,炁降万物,系乎生死。死者未明生,生则形存,死则亡躯。存亡可舍,与道合真。生乎神,驭于精,而盛于物。物之最灵,唯其人也。身者乃神化之本,精于人也若水浮航,炁于人也如风扬尘,神于人也似野马聚空。水涸则航止,风息则尘静,野马散而大空长存。精能固物,炁能盛物,精炁神三者,心可不动,其变化也,外忘其形,内养其神,是谓登真之路。

嗜欲纵乎心,孰能久去?哀乐伤乎志,孰能久忘?思虑役乎神,孰能久无?利禄劳乎身,孰能久舍?五味败乎精,孰能久节?酒醴乱乎精,孰能久绝?食佳肴,饮旨酒,顾以姝丽,听以淫声,虽精炁强而反祸于身,耳目快而致乱于神。有百端之败道,无一芥之希真,安有养身之验耳!

夫学道者,外则意不逐物,内则意不随心乱,湛然保于虚寂,造乎清静之域。譬如起屋之劳,假一息之形炁,尚苏神归其清,而况契于道、保真丹所哉!嵇康谓:仙必可力致而学得,在乎禀炁之自然也。如蟾蜕空,坐忘尸解,投胎夺舍之法,铅汞之精,坎离之妙,御风逐雨,飞凫步水之徒,轩辕化龙而出世,秦人驾凤以冲虚。学而然后为神仙者,古今有也,岂为无术而致神仙者也?

生于方内,知而有神仙仪,及于方外之士者,贤人也,远人也,志人也。学而不已曰贤,贤而不已曰圣,圣而不已曰神,神而不已曰廓然。冲乎宇宙之外,出乎天地之间。阴阳外合则生乎形,内则生乎神。心为神主,无幽不烛,无滞不通,守默定心,心定则炁和,炁和则精凝,精凝则神灵,神灵则通真。

夫寝者有梦,则神尚役其所,既劳心归所思,梦寐之间,心如得其自然安静,元炁降而偶合冲虚之理,是谓至人无梦也。

夫养内丹者,身法乎鼎,精炁像乎铅汞,坎离像乎水火。神明为体,状乎变化之灵,久而精妙于炁,神灵于精而脱于形体者,类兹铅汞浮沉也。心去火者,炁也。炁者,命也。得之于心,而失之于心也。火者,生死之命也。心者,亡精动炁之时,事保于清净也。

人之养丹,如龙之养珠,如孕妇养胎,举止护持,恐有所伤,待其功成,内事验丹之力。若乱心败炁,劳体伤神,渐而耗散其胎。老子所谓:如持盈满之器。一心内觅,无令外求。

日月者,天地至精;坎离者,人身大药。故圣人密外而知内,以明神变之功。蚌胎兔孕,犀角鹊枝,鸳颈鳖影,螟蛉之子,而蜾蠃祝之,炁不交也,精不接也,存之于心,而通于神也。故《易》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非天下至精,孰能与于此?必可名状。

至于犬马之贱,尚知有玄关之要,有心定志,脱质遗形,况于灵乎万物者,治养生之术,长生久视之法,希夷自然之理耶?至于刻骨洗心,视金石之志,隆师亲友,不限贫贱富贵,荣辱是非,不侵世务,顷刻之间,敢忘于道?细行不遗,终累大德。决取神仙,非定志不能大德。得哉至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内丹之图,于后。

唐庚子岁望日 至一真人崔希范述

坎离交媾之图
▅▅▅▅▅
▅▅ ▅▅
▅▅▅▅▅
阳    阴
龙    虎
元    还
向    从
离    坎
中    位
出    生
▅▅ ▅▅
▅▅▅▅▅
▅▅ ▅▅

 

 

一、《入药镜》介绍:
原文: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只一味。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真橐龠,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托黄婆,媒姹女,轻轻地,默默举。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饮刀圭,窥天窍,辨朔望,知昏晓。识浮沉,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采药时,调火功,受气吉,防成凶。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密密行,句句应。
     道教的神仙信仰是其神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修道者不懈地进行宗教实践的动力。内丹修炼作为修道成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道教修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老子《道德经》的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返朴归真而达于道,庄子的纯素之道、坐忘心斋,到唐以后内丹家的性命双修,宋元时期提出“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主张、“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基本步骤 ,内丹理论渐趋成熟。在唐末五代间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施肩吾、陈抟、刘海蟾等人的大力推衍下,研习内丹成为一时风气,取代了自魏晋到隋唐道教气功各类功法并行的状态,内丹术成为道教气功的主流。
     在内丹兴盛的潮流中,《入药镜》对内丹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言简意赅的精辟总结,在道教内丹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许多人对此有很高的评价。混然子注序云:“观其《崔公入药镜》八十二句,言简而意尽,贯穿诸丹经之骨髓。” 从曾慥《道枢•入药镜中篇》和《会真篇》的有关记载看,吕洞曾向崔希范请教内丹之道。《入药镜中篇》有这样的记载:“其后纯阳子(吕洞宾)尝闻之于崔公而叹曰:吾知修行有据,性命无差,道成其中矣!于是纯阳子复为之演释矣。”宋《混成集》卷下载吕洞宾诗云:“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阳龙言向离宫出,阴虎还于坎中生。二物会时为道本,无方行尽得丹名。修真上士始知此,定跨青龙归玉京。”宋夏宗禹称《入药镜》为“金丹之枢辖”。张三丰在《金丹诗二十四首》中道:“深深秘秘修丹道,白白明明显至神。《药镜》玄机俱泻尽,古今由此达天津。”有无名氏这样评价道:“古来魏伯阳之《参同契》,崔公之《入药镜》,吕祖之《敲爻歌》,皆入圣超凡之极则……” 宋代丹家南北二宗均从中受其教益。
     《入药镜》为唐末五代道士崔希范所著。崔希范,号至一真人,生平不详。《入药镜》作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全文共246字。该文托言设喻,以三言韵语文体概述采药炼丹过程及火候。
     《正统道藏》收录了三种《入药镜》或其注解:一是曾慥《道枢•入药镜上、中篇》;第二种见于《修真十书•杂著捷径》,题《天元入药镜》,崔希范述;第三种系明代混然子注解的《崔公入药镜注解》。另外,在《修真十书》卷十三载有《解注崔公入药镜》,题“紫虚了真子肖廷芝元瑞”述;《道藏精华录》有混然子王道渊、沧溟李攀龙、一壑居士彭好古三家关于《入药镜》的注解。
     二、讨论记录:  
     初春三月,柳丝依依,木棉花红。在南国海滨厦门大学美丽的芙蓉湖畔,詹教授和他的几个学生一边散步一边正进行着道教经典研读心得的首次讨论。此时,一弯新月已渐显天际……
     詹教授:李白的七言古风《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句,你们看,月亮千年常明,世上的人已经换了一代又一代……古人将他们对道的认识、体悟记录下来,加以阐述,历代积累和流传下来的道教经典就是道家和道教中比较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权威著作。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道教经典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在知识阶层中,像《老子》、《庄子》这样的典籍几乎人人必读,其他的道教经典也逐渐被挖掘和研究。道教经典以其别具一格的魅力,提供给人们精神栖息的家园,可以说它的现代意义是巨大的。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道教典籍中一篇重要的著作——《入药镜》。
     甲:为了晚上的讨论,今天下午我专门去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在曾慥《道枢•入药镜中篇》和《会真篇》都有记载,吕洞宾曾经向崔希范请教内丹之道。看来崔希范不是等闲之辈啊!
     乙:是啊!吕洞宾后来有“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的诗句。有人还将《入药镜》和魏伯阳的《参同契》、吕洞宾的《敲爻歌》相提并论,说它们都是入圣超凡的极则。在内丹学史上,《入药镜》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丙:如此说来,我倒很想请教一下“入药镜”三个字的意思。药比较好理解,应该就是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大药丸,一吃下去马上白日飞升。只是这个镜子不好解释,药怎么能进到镜子里去呢?
     甲:哈哈……,师弟梦里也想着什么时候能遇上仙人给仙丹,整天迷迷瞪瞪的,肯定没准备吧?不过倒是问对了,我们也有这个疑惑,詹老师,您认为《入药镜》的“镜”字怎么去解才能符合作者的本意呢?
     詹教授:“入药”一词是内丹的术语,丹家采先天炁为“大药”,与后天命和合结成金丹。虽然在《天元入药镜•序》中有“吾心为镜,身之为台”的说法,认为“心火内照,能见五脏六腑,故称为镜”,但从“静定为镜”的角度来解释应该比较符合原意。在《入药镜》中,崔希范已省略了后世丹家作为基础的筑基、炼精化炁的阶段。小乙,你能不能讲一讲你对筑基的了解?
     乙:好啊!炼精化炁前先要筑基炼己。筑基就是初步打通任督二脉,同时修复身体,补充三宝,使人精满、气足、神旺,达到三全。炼己,不过是澄心静虑,就是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又称修心、炼性。可对?
     甲:哇哦!看来师弟这半年的打坐没白费,通了没?
     乙:什么?
     甲:小周天啊……
     乙:筑基阶段只是打通任督二脉,并无药物,只是炼气而已。筑基后才可以转入炼精化炁,即小周天。小周天又分调药、产药、采药、封炉、炼药、止火几个步骤。
     丙:师兄啊,有些时候我真想不通,人身上怎么能产药?它又是怎么来的?
     乙:按照丹经的说法,人身上能产药。静坐时一念归中,凝神入气穴,缓缓调息,以后天呼吸接先天气穴。调药时间长了,在静极之时,会感觉丹田气动,这时所产的药称为“小药”,又叫“真种子”。当真炁发动流布全身,人的经络肌肤微弱通电似的酥麻。小药产生时会感到周身酥绵快乐,丹田融和,痒生毫窍,心觉恍惚,如痴如醉,精气生动,任督自开。所谓“先天炁,后天炁,得之者,常似醉……”
     詹教授:是的,崔希范直接从得炁后开始讲解,王道渊在注解《入药镜》时认为先天炁是原始祖炁,神仙修炼只是采取先天一炁以为丹母,后天气是一呼一吸一往一来的内运之气。内外混合结成还丹。此时“自觉丹田火炽,畅于四肢。如痴如醉,美在其中”,这是得药之后的景象,此所以“得之者,常似醉”。这“先天炁”、“后天气”又可以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来作深一步的理解。
     甲:詹老师,我们对将“先天炁”、“后天气”和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连在一起的说法很感兴趣,您能不能详细地讲讲?
     詹教授:按照邵雍的看法,八卦最初的方位排列是以乾坤确定上下位置即南北的位置,作为总枢纽;离坎配东西,表日月之出入……后来又推演出后天八卦方位图。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引用邵雍的话说,这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是后天之学。先天八卦讲“对待”,为“易之体”,表现了天地自然之象,在内丹学上表示为“先天炁”;后天八卦讲流行,为易之用,在内丹学上表示为“后天气”。前者了反映阴阳学说的要义,后者体现了五行学说的精髓。后天八卦是由先天八卦相交之后变换位置而得,显示了宇宙运化生生不息的景象。上述这些是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归后天八卦来理解“先天炁”和“后天气”的基本框架,以后有时间可以沿着这一思路做进一步的探讨。
     丙:经老师这么一讲解,才发现易的博大精深,原来什么都可以用它来解啊!看样子得赶紧学易!有没有速成的方法?到时你们可以来找我算命,免费!哈哈……
     甲:小师弟,在你成为算命大师前,最好能多化点时间看书,少做些白日梦吧!小乙,我们还是继续《入药镜》的讨论吧。
     乙:好的。宋夏宗禹称《入药镜》为“金丹之枢辖”,看来它并非浪得虚名。对《入药镜》研究越深入,越觉得其深不可测!就拿其中的“日有合,月有合”“天应星,地应潮”“辨朔望,知昏晓”等句,一般人只当作比喻,或者以“参照天象的变化来安排修行时间”来理解。谁能知道它句句落实,没有真实的体悟无法明白个中的深意。
     甲:噢!我们倒很想听听你的见解。
     乙:在道家的比喻中,日与离、火、汞、龙、金乌、姹女同义;月与坎、铅、虎、水、玉兔、婴儿同义。他们认为日魂为阳,月魄为阴。丹家以日魂为元神,为炼药之火;以月魄为元气,为炼丹之药。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指出,在人身中可以修出真“日”“月”,“日月”和合可炼就金丹。
     甲:哦,真的吗?不会是一家之言吧?人怎么能在身上修出“日”、“月”来呢?
     丙:是啊,乖乖!那人不成了宇宙?!日月长在哪儿呢?
     乙:谈日太过高深,我们今天就讲讲“月”吧。下面我就举一些丹经中提及的“月”:《古文龙虎经》中有“月现于甲方,喻鼎中金德圆满,得火候也”;吕祖诗云:“有人问我长生法,遥指天边日月轮”; 《文昌大洞真经》提到:“月照西乾,即山头月白药苗新也”;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云:“烛见一轮明月,乃全性也。既见全性,又返金性,则吾身皆真性命为之主”;《悟真篇》道:“若问真铅何物是,蟾光终日照西川”。陈楠《翠虚篇》中有“一池秋水浸明月,一朵金花如红莲”之句。张三丰《铅火歌》的“大药之生有时节,亥末子初正半夜。精神相媾合光华,恍恍惚惚生明月”;他在《一诀天机》中道:“说与你,真口诀,指与你,天边月。月圆时,玉蕊出,月缺时,金花脱”;李西月在注解张三丰《无根树》中说得更明白:“神气相合之际,俄而阳光大现,有如十五圆形〇,是为中秋月,是为气足潮生……”
     丙:够了,够了!亏你记得了那么多。我越听越糊涂了,能不能说得白一点呢?
     乙:还有许多呢,以后有时间将相关的内容梳理、整理起来做专门的研究,应该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儿……结合参证上述的材料,用现代的语言简单讲来,《入药镜》中“月有合”是指,修道者在修行实践中可以在人自身中修出一轮类似于中秋明月的东西,对旁人来说无形无象,但对本人却是历历在目。这就是修炼金丹的药物之一——真铅。此时才叫得火候,才叫见性、全性,才可以明白“月有合”的真意。
     甲:这么说来,人在自身中果真能修出“月”来,那应该非常有趣!今天是初三,这一弯新月在人身上就是所谓的“出庚新月”吧。看来古人的智慧真是很难用今人浅显的知识去理解,正是“不可智识,不可识识”啊!
     詹教授:所以我们提倡对经典的研读应有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既要了解它当时所在的高度,这在与前时代和同时代的比较中可以得知,也要站在现在对它研究成果的最前沿。以这个为起点,才会了然于胸,才会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当然,在材料的积累过程中要时时当个有心人,这一点很重要。
     丙:师兄,刚才只解了“月有合”一句,那么“天应星,地应潮”“辨朔望,知昏晓”呢?
     甲:是不是星潮、朔望都和“月”有关联?
     乙:从原著理解,应该是这样的。因为《入药镜》实在是惜墨如金,我只能引用别人的注解啦。王道渊在注《入药镜》中“应潮”时说:“起火之时,觉真气腾腾上升如潮水之初起。有诗曰:中秋月魄十分圆,金旺潮涌出海门,内外与潮相应处,自家元气正朝元。”李攀龙在《入药镜》注中也说得十分详细:“金旺能生水故月圆而潮大也。夫一身之中,真气有盛大之时,与潮相似,自涌泉而升泥丸,周流六虚盘旋上下,盎然如春,不可象喻……苟知此时,则元关在此,火候在此矣……”张三丰在《金丹赋》云:“侯金气之满足,听潮水之汪洋。继则看铅花于癸后,玩月夕于庚方。” 李西月在注解张三丰《无根树》中也说道:“天比上,地比下,阳生之时,眉上有点点星光,昔人谓为天应星。腹中有浩浩潮气,昔人谓为地应潮。药生朕兆,原来如此,良不诬也……更有以《入药镜》为言者……应星应潮,以应月应时言,即星悟月,即潮悟时,此正是大还丹要紧火候。”
     丙:原来月圆时还有火候的说道,这下热闹了,又是月、又是星、又是潮水的,人身是个小宇宙,斯“良不诬也”!
     乙:哈哈!当人的生命能量具足时,眼前会出现一轮明亮耀眼的大光团,如望时的月亮。但月有圆缺朔望,如果人心意波动能量就会散失,月光也会黯淡。当光团变形缺失不再圆圆亮亮,那时就象朔时的月亮,最后甚至完全消失。从“辨朔望”可“知昏晓”,即修行到什么火候了,所以在月望时古人才有“防危”、“急采”、“进火”的提醒……
     詹教授:无论星潮、朔望,都离不开心的工夫……今天的讨论很有意义。研读原典,读出其中的原汁原味来,还需要我们在这方面下更多的苦功。
(执笔:沈文华)

“地下海潮天上月”

——略论《入药镜》一、二

沈 文 华

  道教的神仙信仰是其神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修道者不懈地进行宗教实践的动力。内丹修炼作为修道成仙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道教修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老子《道德经》的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返朴归真而达于道,庄子的纯素之道、坐忘心斋,到唐以后内丹家的性命双修,宋元时期提出“顺则成人,逆则成仙”的主张、“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基本步骤,内丹理论渐趋成熟。

  在内丹兴盛的潮流中,《入药镜》对内丹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言简意赅的精辟总结,在道教内丹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人对此有很高的评价。混然子注序云:“观其《崔公入药镜》八十二句,言简而意尽,贯穿诸丹经之骨髓。”宋《混成集》卷下载吕洞宾诗云:“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阳龙言向离宫出,阴虎还于坎中生。二物会时为道本,无方行尽得丹名。修真上上始知此,定跨青龙归玉京。”宋夏宗禹称《入药镜》为“金丹之枢辖”。张三丰在《金丹诗二十四首》中道:“深深秘秘修丹道,白白明明显至神。《药镜》玄机俱泻尽,古今由此达天津。”宋代丹家南北二宗均受其教益。

  《入药镜》为唐末五代道士崔希范所著。崔希范,号至一真人,生平不详。《入药镜》作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全文共246字。该文托言设喻,以三言韵语文体概述采药炼丹过程及火候。“入药”一词乃内丹术语,丹家采先天炁为“大药”,与后天命和合结成金丹。对“镜”的解释,有“静定为镜”的说法。

  《正统道藏》收录了三种《入药镜》或其注解:一是曾慥《道枢·入药镜上、中篇》;第二种见于《修真十书·杂著捷径》,题《天元入药镜》,崔希范述;第三种系明代混然子注解的《崔公入药镜注解》。另外,在《修真十书》卷十三载有《解注崔公入药镜》,题“紫虚了真子肖廷芝元瑞”述;《道藏精华录》有混然子王道渊、沧溟李攀龙、一壑居士彭好古三家关于《入药镜》的注解。

  本文参考了《道藏精华录》中的三家注解,并结合参证了其他内丹著作的有关论述,尝试发掘《入药镜》中“月”和“潮”的特别涵义。为使读者对《入药镜》有个大概的了解,现抄录全文于下:

  先天硏,后天硏,得之者,常似醉。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己,定庚甲。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起巽风,运坤火,入黄房,成至宝。水怕干,火怕寒,差毫发,不成丹。铅龙升,汞虎降,驱二物,勿纵放。产在坤,种在乾,但至诚,法自然。盗天地,夺造化,攒五行,会八卦,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水能流,火能焰,在身中,自可验。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只一味。归根窍,复命关,贯尾闾,通泥丸。真橐龠,真鼎炉,无中有,有中无。托黄婆,媒姹女,轻轻地,默默举。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饮刀圭,窥天窍,辨朔望,知昏晓。识浮沉,明主客,要聚会,莫间隔。采药时,调火功,受气吉,防成凶。火候足,莫伤丹,天地灵,造化悭。初结胎,看本命,终脱胎,看四正。密密行,句句应。

  对《入药镜》中的“日有合,月有合”“天应星,地应潮”“辨朔望,知昏晓”等句,一般人只当作比喻,或者以“参照天象的变化来安排修行时间”来理解。殊不知该篇字字珠玑,句句落实,没有真实的体悟无法明白个中的深意。

  关于“日”、“月”,在历代名家的著作中屡见论说。在道家众多的比喻中,日与离、火、汞、龙、金乌、姹女同义;月与坎、铅、虎、水、玉兔、婴儿同义。日魂为阳,月魄为阴。丹家以日魂为元神,为炼药之火;以月魄为元气,为炼丹之药。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指出:“日是纯阳之体,内含一点真阳之精;月是纯阴之体,内含一点真阴之气。人身亦有真日月。三魂属性,性在天边;七魄属命,命在海底。”他认为在人身中可以修出真“日”“月”,“日月”和合可炼就金丹。

  关于“月”,《古文龙虎经》指出:“月现于甲方,喻鼎中金德圆满,得火候也。”张伯端《金丹四百字》云:“烛见一轮明月,乃全性也。既见全性,又返金性,则吾身皆真性命为之主。”陈楠《翠虚篇》中有“一池秋水浸明月,一朵金花如红莲”之句。张三丰在《铅火歌》中道:“大药之生有时节,亥末子初正半夜。精神相媾合光华,恍恍惚惚生明月。”《文昌大洞真经》中也提到:“月照西乾,即山头月白药苗新也。”《悟真篇》云:“若问真铅何物是,蟾光终日照西川”。吕祖诗云:“有人问我长生法,遥指天边日月轮”。

  王道渊在注解《入药镜》中“应潮”时道:“起火之时,觉真气腾腾上升如潮水之初起。有诗曰:中秋月魄十分圆,金旺潮涌出海门,内外与潮相应处,自家元气正朝元。元枢歌云:地下海潮天上月。庐山皇甫真人观潮词百字令云:坎水逆流朝丙户,随月盈亏消息。气到中秋,金能生水,倍涌千重雪。神仙妙用,与潮无个分别。”李攀龙在《入药镜》注中也说得十分详细:“金旺能生水故月圆而潮大也。夫一身之中,真气有盛大之时,与潮相似,自涌泉而升泥丸,周流六虚盘旋上下,盎然如春,不可象喻……苟知此时,则元关在此,火候在此矣……”张三丰在《金丹赋》云:“侯金气之满足,听潮水之汪洋。继则看铅花于癸后,玩月夕于庚方。”李涵虚在注解张三丰《无根树》中也说道:“神气相合之际,俄而阳光大现,有如十五圆形○,是为中秋月,是为气足潮生……”“天比上,地比下,阳生之时,眉上有点点星光,昔人谓为天应星。腹中有浩浩潮气,昔人谓为地应潮。药生朕兆,原来如此,良不诬也……更有以《入药镜》为言者……应星应潮,以应月应时言,即星悟月,即潮悟时,此正是大还丹要紧火候。”

  在卷帙浩繁的丹经中摘录下来的这些诗句和引文,或隐或显地表达了同一种体证和思想,即修道者在修行实践中可以在人自身中修出一轮类似于中秋明月的东西,对旁人来说无形无象,但对本人却是历历在目。这就是修炼金丹的药物之一——真铅。此时才叫得火候,才叫见性、全性,才可以明白《入药镜》中“月有合”的真意。当真炁充沛涌动之时,从海底开始,在体内会发出类似海潮汹涌的声音,铺天盖地弥漫全身。此时,在眉眼深处会显一轮明月,正所谓“地下海潮天上月”。

  潮涌月现之后,并不能就此停滞,这是一个十分微妙的时刻。李攀龙在《入药镜》“辨朔望,知昏晓”一句注中这样解释:“朔望功夫要辨明,须防金水有危倾。履霜必至坚冰渐,谨守新阳一脉生。周天火候极元微,昏晓抽添要得知。辨朔望,则知日月盈亏之妙,知昏晓则知符火进退之时。”陈楠的《罗浮翠虚吟·金丹诗诀》道:“日乌月兔两轮圆,根在先天核取难。月夜望中能采取,天魂地魄结灵丹。”张三丰在《一诀天机》中这样说:“说与你,真口诀,指与你,天边月。月圆时,玉蕊出,月缺时,金花脱。”紫阳云:“八月十五玩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要一阳才起处,便宜进火莫延迟。”李攀龙道:“三五中秋月正圆,便须急采癸生铅。此时自有先天药,只要知他望后前。”当人的生命能量俱足时,眼前会出现一轮明亮耀眼的大光团,如望时的月亮。从不甚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此月即是修者的真命。但月有圆缺朔望,如果人心意波动能量就会散失,月光也会黯淡。当光团变形缺失不再圆圆亮亮,那时就象朔时的月亮,最后甚至完全消失。从“辨朔望”可“知昏晓”,即修行到什么火候,所以在月望时才有“防危”、“急采”、“进火”的提醒……

  《入药镜》虽然篇幅短小,但其中精妙实非一、二篇文章可以尽述。内丹著作由于其很强的操作性和口传心授的特点,常常让读者望文兴叹。此外,在传授中有“若教轻泄遭天谴,平叔三传祸即随”的说法,因此许多作者和注释者常常点到为止。到了近现代,由于战争频仍社会动荡,许多的内丹功法失传,如何还这些作品以其本来的真实面目,是历史交付给我们的一项沉重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书目:

1.《道藏精华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2.《道教文化新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3.《中华道教大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4.《张三丰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5.《唐宋内丹道教》,张广保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