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文化艺术中心环境景观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50:56
            中山文化中心用地位于中山市博爱路南侧,孙文公园东北侧,位置极为优越。从城市现状及用地周边情况可以看出,整个兴中道的城市景观尺度张弛有序,疏密有致,节奏平和舒缓,相对比较流畅。基于此,文化中心建筑主体在场地中的定位亦作了相应退让,在顺应整个景观格局的同时也为市民留出了更多的城市活动空间。                                                  中山文化中心用地位于中山市博爱路南侧,孙文公园东北侧,位置极为优越。从城市现状及用地周边情况可以看出,整个兴中道的城市景观尺度张弛有序,疏密有致,节奏平和舒缓,相对比较流畅。基于此,文化中心建筑主体在场地中的定位亦作了相应退让,在顺应整个景观格局的同时也为市民留出了更多的城市活动空间。

   中山文化艺术中心的建筑主体极富个性,雕塑感十足。在这样一个现代张扬特色鲜明的建筑周围,应该有怎样一个环境景观与之对话,与之辉映,与之默契共生?---这是景观设计师一直萦绕于心的问题。

   我们认为:作为在特殊位置的文化公建,其环境景观应该是一方文化天地,以一份平和的态度与之相融,将对传统的移植理解与现代城市景观交融在一起,以形成多层次的都市景观和文化体验,同时亦是一项有着丰富内涵的都市意义的写作。

   经过几番推敲论证,我们一致认同:在这样的建筑前,在这样的空间里,堆砌,炫耀,特异,都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喧宾夺主。这里需要的是不动声色的个性,不落窠臼的沉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一个谦和内敛包容天下的设计。本案设计中,设计师大胆摒弃某些所谓的规则与秩序,抛弃约定束成的过于程式化的设计手法,对环境创造有了匠心独到的全新演绎。设计师在流动的线条中感受韵律与节奏,在不同元素的碰撞中找寻灵感,并赋予景观全新的涵义。

   现状用地中用地红线与建筑轮廓边界之间的对位关系相对较弱,建筑的自我表现力较强,环境设计必须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建筑在地块中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宽阔恢弘的主入口广场,纯粹宁静的镜面水池,横卧水面的原木平台,自然形成有机序列,在形式上强调了空间的秩序感与节奏感,简约的设计语言蕴涵着丰富的设计内涵。原木平台的组合构成一处极佳的亲水休憩空间,亦可搭建临时舞台,与前广场呼应,形成一个整体的广场空间。“树岛”则是重墨渲染的一道风景,在丰富景观层次提升景观意趣上不可或缺,有如神来之笔。广场地面大小错落的圆形图案,有如水珠四处溅落,极妙的诠释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物化效果,也暗合了建筑外立面酷似竖琴的蕴意。

   与相对略显正式的主广场比邻的是一休闲广场。休闲广场由抬起的木平台,框架构成的电视显示屏,室外灯列柱,油棕林阵,特色柱廊,缓坡曲径及精心修饰的百花灌木等景观元素组成。竖向元素的适度运用,给广场空间营造出一定的围合感,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景深,让人在不觉中完成了心理上的空间过渡。

   演艺中心南侧设计为城市开放休憩空间。在该空间的经营上,设计师放弃习见的营造手法,而是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全新的视点诠释“环境·景观”的蕴义--- 景观存在之于土地,景观存在之于人群,景观存在之于建筑---必须给景观存在的一个理由,那就是“和谐”。在这里,无论是螺旋山草丘,三角锥体草丘,环型草丘还是弧面草丘的运用,都是在以最简单最精练最原始的形体元素来阐释和谐的空间关系。流连其间,终究是会忘却都市的。

   环型草丘因势就形的完成了对不良景观的修饰,同时也构成了纲结构自行车蓬的天然背景,二者的结合恰倒好处,自成异趣。

   中山文化艺术中心的环境系统也应是生态环境的载体,同时也是现代景观思想表达的主体------皈依自然绝对不是增加一点绿化面积就能表达完全的一种设计理念,将建筑、绿地与人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让建筑、树林、草地、水面以及小品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轻松怡人的人性化空间,这才真正体现了设计者源自内心的人文主义关怀,同时还体现了设计师的城市主义设计理念-----新的环境景观亦能与已有的城市景观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