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亦有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9:00:03

圣贤亦有过


费 宗 波

 

中国有句古语,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这话大有问题,圣贤就没有过?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圣人孔子就有过,而且他自己就坦然承认,他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宰予,字予我,以擅长辞令著称。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前途无量。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孔子听了伤感他说:“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子起,我改变了态度。”

谵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人。少孔子三十九岁。外貌丑陋,而谨于自修,“行不由径”,非公事不入公门。孔子对相貌可能有过研究,内心厌恶子羽,以为长相丑陋的子羽“才薄”无大出息,后来却证明他老人家错了。孔子因此检讨“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圣人也有凡心俗情,便是孔子最赏识的得意弟子颜渊也曾受他不白之冤。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穷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孔子对这位弟子安贫乐道的品格是大为赞赏的,但一次周游列国,途中被土人围困,大家饿了几日,孔子以为天欲丧予了。后来子路几个好容易讨或换来些米,生火做饭。闻见饭香,孔子微睁开眼,却见颜渊正往口里抓饭。孔子心中大怒,这家伙原来这么虚伪,经不起考验!当颜渊捧来饭伺候时,孔子扭过脸怄气不吃。后来才知道颜回盛饭给老师时,不慎掉了一块饭于地,沾满泥灰,颜子不忍舍弃,放进老师碗里又大不敬,所以捡起吃了。可见,圣人有时也有小心眼的。

诸葛亮虽称不上圣人,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的象征。其政治、军事才能和为追求天下统一大业而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以及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风范,千古使人敬佩。27岁未出茅庐,孔明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决策。在短短三百字的《隆中对》里分析和预测到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历史趋势,并从政治、军事、内政、外交诸方面作了精辟的分析。而其告诫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又表明他是深谙用人之道的,但他却也犯了连他自己也不能饶恕的错误。

孔明承先主遗志,辅助后主,内定大计,外服蛮夷,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形下北伐中原,却五伐四败,唯一的胜利收获也只是将曹魏两郡人民迁入蜀汉屯垦而已。其实第一次北伐,蜀汉就有胜利的可能,当时大将魏延建议由子午谷奇袭长安,此计虽有些冒险却可一战致胜,结果遭孔明断然否决。不知何故,孔明似乎天生厌恶魏延,魏延初降时,孔明便要先主斩之,主要是这位诸葛先生不知从何处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后来也一直打压魏延,又不喜魏延“不肯下人”的个性,甚至将其置于年迈的黄忠之下。如果奇袭子午谷的计策是他人提出,孔明或许考虑,但出自魏延之口,孔明只有教训,斥之为“轻躁冒进”。战后,得胜的司马懿事后曾心虚地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仔细,不肯造次行事。他却不知吾境内地理;若是吾用兵,先借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可见魏延的主张是可取的。可惜孔明,既不用魏延其人,也不用其策,结果大好时机被丧失了。

不用魏延其人其策倒也罢了,孔明接着又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就是竟将先帝谆谆告诫“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任为先锋主将,结果街亭会战大溃。失败后的孔明将自己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严惩了马谡,但只承认自己“用人不当,有乖先帝之明”,并未能总结自己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就是对“用人不当”似乎也认识不深,并未检讨起魏延和魏延的建议。在其后的北伐中仍然因循原来老一套的进军路线,不敢取“循秦岭而东“、大胆深入敌后的战略,因为那是魏延的战略主张。

史可为鉴。圣明者也有过,而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过者,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孔子之过,无伤圣人形象,反令人见其性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而孔明之过,则关乎家国大事,为政者不可不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