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三大著名书院为啥隐匿山林僻静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48:18
   核心提示:梁祝的故事千古流传,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最初的起源正是黄卷青灯的万松书院。书院的初始形态产生于唐代,唐末五代的时候,读书士子大多隐居避乱读书山林,后来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用书院命名讲学之地。宋初平定大乱之后,官立学校虽遍布全国,但书院也仍然继续维持,形成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著名书院。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前临碧波荡漾的湘江,背倚茂林修竹的岳麓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在浓荫蔽日的参天古树中,掩映着一片古雅庄重的古建筑群,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岳麓书院的教育思想

  岳麓书院作为一种书院教育,有一般书院的教育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这种独特的教育传统是南宋时期张栻主教时奠定的基础。

  张栻,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岳麓书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他在《岳麓书院记》一文中,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了描述:

  “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也就是说,学校的办公思想,不应该是作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和跻身仕途的跳板,而不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他反对把书院看做是取得功名利禄的场所,提倡把教育与治国平天下的经世济民活动联系起来,培养出有用之才。

  张栻的思想奠定了岳麓书院教育思想的基础,以后虽有所发展,但始终未离开他的思想影响。他的人才培养标准,被以后的历任岳麓书院院长们继承,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成为岳麓书院办学的重要传统。

  

 “海内书院第一”——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从唐末私人自建的读书之所,发展为聚徒讲学之所,代表了古代书院教育早期的典型历程。私人创办,又得到朝廷恩准认可,赐给国子监印本“九经”,自建房屋,自置田产,自备图书,供四方之士食宿读书,也是古代书院教育早期的典型形式。所以白鹿洞书院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典型。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原是刻在白鹿洞书院的门楣上的,朱熹的这个揭示都是从儒家经典中引用来的,是儒家正统的行为规范:“五教”的典故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为学之序”出自《中庸》,“修身之要”出自《论语》和《易经》,“处事之要”是董仲舒语,“接物之要”也出在《论语》。

  朱熹不称它是学规而叫揭示,也有他的深意。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有良知良能,都能对事物给出自己的自觉判断。书院是私人讲学的地方,师生互相探讨性理、涵养、道德、人格,其修养提高的路径是从人的内心滋长出来,逐渐充实而圆满,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如果有太多外在的强制性而琐碎的“禁防式”规定,反而无助于人格修养的提高。

  这种认识就儒家理论逻辑本身来说很完美,有一种简单之美,而且也符合人性自觉意识发展的事实本身。但是也有人不肯主动去遵守揭示,或者说人性自觉的意识并不总是能涵盖人性的全部,对此朱熹也主张要加以管束,强制性“禁防式”的规定也不能少,因此他在揭示的跋文最后一带而过说了句“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略也。诸君其念之哉”。朱熹轻描淡写的“不得略”后面,是对书院生徒自觉主动精神的无限期待。

  

 “程门立雪”美名传——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峻极峰下,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它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经历代重修,目前书院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院,中轴线两侧有配房和西院敬义斋等,共有古建筑25座108间。

  “程门立雪”的由来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而留下“程门立雪”美谈的地方,正是位于河南省的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诠释儒家教育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