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军事对抗最高潮:中国弹道导弹攻击大型海面船只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56:18

中美军事对抗最高潮:中国弹道导弹攻击大型海面船只4

(2010-10-02 15:45:06)转载 

(十三)中共的天波雷达体系
甲. 天波雷达体系
    读者不要天真,中共的天波雷达体系不 是只有一个雷达站。
    解放军不是傻瓜,至少大陆那些主持规划天波雷达体系的委员会成员都不是傻 瓜。YST 确信的是,中共的天波雷达体系不是只有一个雷达站,而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除了有雷达接收天线和雷达信号处理的设施,还有电离层监测站、气象站、通讯网路、防御体系....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支持和军事设施,几乎肯定还包括一个专用的发电站与电力供应系统。整个体系一定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 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
乙. 天波雷达能独力完成任务吗?
    无论是气象还是其它的地球物理环境, 它们的改变都是连续的,所以只要环境数据能够很快地实时修正(updated in near real-time),中共的天波雷达所发挥出来的遥测能力几乎确定可以达到独立搜索、发现、跟踪三千公里甚至四千公里以外的大型海面船只。
    如果中共的天波雷达在三千公里的距离 追踪误差与电离层导致的照射误差都小于三公里的话,那么整个天波雷达的实际总误差就小于(3x3 + 3x3)**0.5 = 4.3 公里。
    所以攻击航空母舰的弹导导弹在天波雷达指示的地点5公里的范围内一定可以找到航空母舰,这个半径五公里的搜索面积对东风弹道飞弹上的雷达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这点工作量几乎可以说是当吃白菜。
    这就是为什么YST在第三篇(III)的结尾说:「YST个人认为天波雷达是反航空母舰舰队最重要的探测手段,也许单凭天波雷达就足够完成搜索、发现与长时间连续跟踪等一系列的任务,其它的侦察手段不过是辅助而已。」
丙. 天波雷达的威胁与防御
    YST 个人认为中共的天波雷达站最脆弱之处不是目标测量的误差可能过大,而是容易遭受敌人的武力攻击。
老美不是傻瓜,中国这座天波雷达在中美军事对抗中毫无疑问是美军的眼中刺,如果不拔除,美国航空母舰就要冒很高的风险才能进入中国大陆海岸三千公里以内,这仗就没法打了。这个严重性不仅仅是在军事上,而是上升到了政治层面,足以导致美国被迫做出战略收缩、不得不放弃她在亚洲的势力范围,因此美国是绝不肯善罢干休的。
    目前的情况中美彼此心照不宣,双方对这座天波雷达都低调处理,尤其是美国用意明显。老美故意大谈侦察卫星,有的没的,尽说些狗屁不通的评论,譬如说中国需要一百多颗卫星才足以有效覆盖海洋之类的屁话,这是刻意的误导,更是障眼法,其实美国心里比谁都明白武汉与西安之间的天波雷达才是中美军事对抗最致命的关键点,也是美国处心积虑要拔除的目标。
    中国也不是傻瓜,大陆在安全方面必定为这座天波雷达体系做出严密的防卫布署,除了中空和高空的导弹防御,对超低空的巡航导弹尤其有必要布置特殊的防御设施,譬如伪装、地下化、设置假目标、在巡航导弹最可能进出的航道口建立防御网或防御墙之类的障碍物。
大陆的天波雷达站固然是美国首选的攻击目标,不过一旦中国本土内陆遭受攻击,战争必定升级,这就不在本系列文章讨论的范围之内了。
(十四)YST 对【简氏防务周刊】报导的一些评论
甲. 【简氏防务周刊】的报导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简氏防务周刊】是 如何报导中国大陆「天波雷达」的。

 

图05 :【简氏防务周刊】报导中国大陆天波雷达的覆盖范围。


    YST 认为上面这个地图并非事实,而是【简氏防务周刊】一幅带有偏见和自我安慰的地图。
  YST 说过,如果我是系统工程师一定把探测距离增加到四千公里,扫瞄范围再偏北一点,使覆盖范围务必包括东京湾与关岛的水域,这并不难办到。
  现在我们就进一步讨论这个可能性。
乙. 增加探测距离到四千公里
  增加探测距离到四千公里主要的目的是 覆盖关岛,它是美国在远东最重要的海空基地,战略地位非常显著。
  增加探测距离至少有三个方法:
1. 加大发射功率
  这个恐怕不太实际,是三个方法中最不 可取的,几乎不必考虑。
2. 增加天线数组的长度
  中国在1970年建立的实验性质的天波雷达,其天线数组长达2300米。而本世纪初开始运作的天波雷达,其天线数组长度只有1100米,连前者的一半都不到,显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大陆没有这么做有两个可能,一是现在的地波雷达已经覆盖关岛的水域,二是中国认为没有覆盖关岛水域的必要。YST 认为前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后者的想法是愚蠢的。
  不管怎么说,用增加天线数组的长度来 达到覆盖关岛水域是一定可行的,只看中国政府肯不肯花这笔钱。
3. 增加讯号整合的时间
  以前我们就论述过,任何微弱的讯号只 要观察目标的时间(time on target)与讯号整合的时间足够长就可以把它从杂音中分离出来。飞机或飞弹的速度非常快,要求观察目标的时间足够长也许会有问题,但是船舰的速度这么慢,要逃出天波雷达的照射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长时间目标观察与讯号整合完全不是问题。
  这个方法唯二付出的代价是计算器的工 作量增加非常多和扫描的速度可能需要减慢。
  前者不该有问题,因为中国有超级计算机,处理这种讯号当吃白菜。
  后者的可能性非常小,扫描的速度即使 必须减慢也不需要慢很多,对整个系统的性能(system performance)影响很小,尤其船只移动的速度比飞机慢很多,威胁是以小时计,而不是以分钟计,扫描的速度对天波雷达而言并不是很关键。
  更进一步说,四千公里的探测距离并不需要全方位覆盖,只需要覆盖日本和关岛附近的方向就可以了,所以能够影响整个扫瞄的时间是微不足道的。
  第三个方法最可行,什么花大钱的硬件建设都不需要,也没有任何技术难题,纯粹是软件改良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当然,超级计算机也是要花钱的,但是国防是何等大事,面对消灭海上最大的威胁,这点钱算什么?想想看,老子只要放一个超级计算机就不可能计算不出四千公里外的航空母舰,这超级计算机值,太值了。大陆的雷达专家高手如云,中共的系统工程师不可能不了解。
丙. 覆盖范围再偏北一点
  覆盖范围再偏北一点主要的目的是覆盖 日本所有的港口。
  这个问题其实应该说根本不是问题,所有的工作只是相位的移动而已,一切都是免费的,不做白不做。
  读者想想看,这么大又这么长的天线阵 列是不可能实际转动方向的(physically turned in direction),一定是经由相位(phase)的控制来改变方向。这长长的1100公尺的天线数组每一个单元一定装设有一个相位移动器(phase shifter),只要移动每个接收单元的相位就可以改变天线对准的正前方(boresight),这是相控阵天线的基本原理。
  相控阵天线改变正前方向(boresight)唯一的损失是接收面(aperture)变小,但是只要限制方向的改变角度不要太大,那么接收功率的损失就在可控制和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接收面(aperture)变小是根据余弦定律(cosine law),一般而言,相控阵天线改变boresight的角度被工程师限制在正负60度,因为转60度的时候接收面的面积正好降低到原来的一半(cosine 60度 = 0.5)。
  天线的接受面(aperture)减 少一半是工程师愿意接受的范围。
  读者观察大陆的预警机「空警 2000」,见下图,就可以发现到预警机背上的相控阵天线被分成固定的三面,每一面管前面的120度视角,之所以定下这个120度的视角就是上面所说的道理。

 

图10:中共解放军的空中预警机「空警2000」的正上方俯视图。

 

  上面「空警2000」背上的天线是三面固定的相控阵天线。如果角度以正前方(机头方向)作为0度,然后开始顺时针方向逐渐增加角度,那么回到机头方向正好是360度。
  三面固定的天线:正前方的一面扫瞄从 300度到60度;右边的一面扫瞄从60度到180度;左边的一面扫瞄从180度到300度。
  从扫瞄的角度来看,每面数组都是从 -60度到+60度,在扫瞄达到边缘,也就是正负60度的时候,天线实际作业的面积最小而且正好是0度(boresight)时天线面积的一半。
  也就是说,像这样三面固定的相控阵天 线,具有全方位的覆盖,而且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顶多只在几个特殊的角度损失一半的功率。
丁. YST 对【简氏防务周刊】的质疑
  【简氏防务周刊】说大陆这座新的天波雷达覆盖的角度是60度,只有通常相控惯例设定的120度扫瞄范围的一半,非常地罕见、不合常规情理,这就使YST相信【简氏防务周刊】在隐瞒什么,因为中共的系统工程师不可能不了解覆盖日本沿岸港口的重要性,更不可能不知道关岛在美国航空母舰运作中的战略地位。
  说了这么多,如果还有读者不明了的 话,那么我们就把话说得更白一点。
  美国的航空母舰虽然是核动力具有几乎无限的续航力,但是其它的水面支持船只与护卫船只都不是核动力的,虽然也有可能从夏威夷启航,马不停蹄地直接参与东亚的战斗,但是这种运作非常勉强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随队的补给船非常容易遭受潜艇攻击)。所以 YST几乎确信航母舰队必须停泊东亚的港口获得补给,否则战斗能力就要大打折扣,或者打完仗后没有足够的燃料回家。
  天波雷达覆盖关岛和日本沿岸港口最重 要的目的是航空母舰的追踪可以从港口开始,这么做有两大好处:
  首先是搜索与追踪可以在很小的范围内 进行而且完全没有识别的问题;
  其次是,在必要的情形下中国可以直接攻击停泊在港口的航空母舰。
  上面这两点所带来的战略价值非常高, 对敌人的威胁之大是无法衡量的,YST 不相信解放军的参谋部看不到。所以【简氏防务周刊】的覆盖范围图有意避开所有的美军海外基地,是一种自慰的笑话。
  想想看,中共的工程师只要牺牲一点点天线接收面(aperture),譬如向北增加30度,就可以不但覆盖日本沿岸的港口而且也覆盖了对马海峡;如果增加60度(也就是回到正常的120度覆盖范围),那么这座天波雷达就覆盖整个日本海了。这是不花一文钱就可以做到的事,为什么不做?
  中共的系统工程师不可能看不到这些非常关键的战略重点。不过你想想,如果图05覆盖的范围北起日本海,南至菲律宾海,把俄国、韩国、日本、琉球和关岛所有东亚的港口与水域全部一网打尽,这个震骇会有多大?
  【简氏防务周刊】的编辑们不得不对中共的天波雷达做技巧的政治处理,能隐瞒一点是一点,尽量降低这座天波雷达对西方国家人心的冲击。但是只要是懂一点基础雷达的人一看这图就心生怀疑。
  【简氏防务周刊】认为中国的系统工程 师是傻瓜吗?
  还是【简氏防务周刊】认为公布真相兹事体大,所以选择做半真半假的报导?

 

长程无人侦察机


  在前面我们至少花了四篇的篇幅,(III)~(VI),介绍超视距雷达并探索其性能,这是因为超视距雷达在弹道飞弹攻击大型海面船只的运作中占据非常关键的地位。 YST 个人认为单凭天波雷达(OTH-B)就足以完成搜索、发现与长时间连续跟踪等一连串艰巨任务,其他的探测与跟踪手段不过是辅助而已,长程无人侦察机就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
甲. 无人机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无人机(Unmanned Air Vehicles,简称 UAV)的发展有相当长的历史,至少有半个世纪。美国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越战时期就已经使用无人机了,先是用无人机作为靶机进行射击训练,后来发展成为侦察机对胡志明小径进行侦察照相。
  随着科技的进步无人机除了侦察任务也开始携带武器可以进行对地攻击,选择的目标是雷达站、碉堡、坦克、飞弹基地....等等,应用相当广泛。
  最近的发展趋势是要能够进行空中格 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此一来无人机就渐渐演变成无所不能了。
  不少军事专家预测第四代战机后,有人 驾驶的战机将到此为止(走到头了),第五代战机将是无人机的天下。YST 个人对无人机的发展与前途深具信心,但是要说无人机能够取代有人机则有所保留。YST 判断的依据是认为「人工智能」是没有前途的,在能够预见的未来(譬如50年内)「人工智能」不可能会有任何突破。
  我们看得很清楚,所谓「人工智 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轰轰烈烈搞了20多年没有搞出甚么名堂,甚至没有奠定任何理论基础,基本上是胡闹一通,不可能成为一门学问,也不可能有什么发展。譬如一张照片,你叫机器分辨是男人还是女人,机器是没法判定的。搞了多年,所谓“人工智能”很多时候还不如三岁小孩。
  尽管“人工智能”非常不成熟,无人机成为未来飞机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无可置疑的。飞机上少了人也就少了支持生命的许多必要装备,无人机可以做得比较小、轻、巧、隐身和流线型。当然,更重要的是,无人机可以从事非常危险的任务、做出非常猛烈的动作(譬如遭受导弹攻击时进行高G机动)和长时间人体无法忍受的任务。
  更进一步说,至少在空中侦察这方面无人机取代有人机已经是明显的趋势,这是因为战场侦查具有高度危险性而侦察任务的操作又相对非常简单。目前的长程无人侦察机科技含量非常高,各种性能非常先进而且仍在快速进步中,在弹导导弹攻击航母的运作中,它毫无疑问是执行搜索、发现与跟踪海面大型船只一种非常有力的工具。无人侦察机的最大优势是分辨率非常高,因此在目标的识别能力上远远超过任何其他的手段,这就与超视距雷达形成非常好的互补作用。
  无人机在侦察上的重要角色大家都知道,但是无人机还有一项非常关键而又较少为人所知的角色,那就是实时数据的传输。我们要了解攻击航空母舰是一个非常大型的作战体系,不但参加的角色众多,而且作战分布的面积非常辽阔,就像一座纵横数千公里的网子,因此数据的传输非常关键,不但要求安全保密而且必须是实时(real time)。这项工作全部交由卫星通讯显然是不够用的,高飞的无人机有良好的通讯器材又有数百公里的视野,自然成为数据炼传输的节点,非常适合在攻击航空母舰的过程中担负各种数据、数据、图表的安全传送工作。
乙. 无人机的问题
  最后 YST要说的是,无人机这个名词其实是有点误导的。所谓的「无人机」只是飞机上没有人,但是在地面上为了操纵这架无人机是需要人的,而且是需要很多的人。譬如无人机拍摄到的景象需要地面人员作实时判断才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因为人工智能没有能力做这些事。
所以无人机的迅猛发展并不是因为「人工智慧」取代了人的作用,相反地,是因为透过实际影像的传输使得在地面控制室里可以有更多人进行分析、分析与操作。够讽刺吧?
美国是全世界使用无人机最多的国家,包括在阿富汗战场大量实战运用,其使用的频繁程度超过有人驾驶的飞机,而且无人机在战场上的运作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墨尔(Moire)是美国一家从事咨询服务的公司,它在今年初发表了一个报告,预计在2010年美国花费在无人机的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费用将达到35亿美元。
更有趣的是,墨尔公司的报告强调,虽 然无人机在美军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有两个因素阻碍对无人机的进一步投资:
首先是无人机的可靠性不足,无人机的 坠毁事故是有人机的4~5倍;
其次是运作无人机比有人机昂贵,譬如运行一架「影子-200」无人机需要 32人
其实无人机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无人机目标分析的错误是有人机的好几倍,美军无人机在阿富汗误炸是经 常发生的事

图11:「影子-200」无人机可以由液压操作的轨道发射器发射升空(如图所示),

也可以用传统轮子的方式滑行起飞。


  YST 对墨尔公司这份报告很感兴趣,「人工智能」的笑话在这个报告中一览无遗。无人机的坠毁事故比有人机高出数倍并不奇怪,但是运行一架「影子-200」无人机需要32人就非常令人讶异了。「影子-200」几乎是最小型的无人机,见上图,空重才90公斤,不过是个大型玩具而已,能有多大和多复杂的功能?这也需要 32人来操作,真是不可思议。顶多一个班(9人)就能完成的工作,居然需要一个排,美军的作战效率也太差了。YST 认为这里面有美军编制的浮滥与腐败。
  作为比较,下面这张照片是中国解放军 类似「影子-200」的无人侦察机:

图12:中国解放军的无人侦察机在发 射架上准备发射。


  上面这种无人侦察机参加了去年中共建国六十周年的国庆阅兵典礼,只是 YST不知道它的型号,也没有关于它的进一步的资料,欢迎大陆网友的补充。这种无人机跟美军的「影子-200」一样可以从发射架的轨道发射升空,不过中共的这种无人机比「影子-200」大得多,空重大概接近一吨,性能也一定高出很多,为什么?你只要看机头上方的雷达天线就知道了,这是一座毫米波雷达,它的探测功能是全天候的。「影子-200」只有数码电视和红外线传感器等基本遥感设备,只能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工作,性能要低一个阶层。
  作为比较,如果没有泄密,欢迎大陆网 友告知我们解放军一架上面这种无人侦察机配备多大的人员编制。
  目前全世界有32个国家在研发无人机,成品超过50种,至少有55个国家装备了无人机。无人机的流行和巨大的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本文用两个国家的例子来说明长程无人 侦察机,一个是美国,主要的代表是「全球鹰」;另一个是中国大陆,主要的代表是「龙翔」
丙. 美国研发的无人机
  在无人机的研发与制造上,美国走在最 前面,也是全世界其他国家追赶的对象和模仿的目标。由于中国的先进无人机比较神秘,YST 采用较多的美国无人机照片为的是方便说明。
  美国研发的无人机有很多种,但是主要集中在“捕食者”(Predator)、“收割者”(Reaper)、“影子”(Shadow)和“全球鹰”(Global Hawk)这四种,其中前两个有攻击能力。
A. 武装无人侦察
  美国的武装侦察机主要有两种,“捕食 者”(Predator)与“收割者”(Reaper),后者(MQ-9 Reaper)是由前者(RQ-9 Predator B)改良而来的。


图13:美国空军的“捕食者”携带反坦克导弹进行巡弋任务。
图14:美国空军的“收割者”正在滑 行准备起飞。

 

  上面这张图片外侧的四枚导弹是地狱火(一种激光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内侧的两枚 YST不能确定,大概是某种制导炸弹。像这样一架武装侦察机其攻击火力相当凶猛,“收割者”确切地说更像一架无人攻击机。

图15:“收割者”(MQ-9),一张展示内部设备的照片。

 

  这张照片最有趣的是清楚看到它装备的卫星通讯天线还有前视红外线摄像仪。卫星通讯能力对任何长程侦察机都是必要的。事实上,在阿富汗进行作战任务的无人机它们的操纵人员都在位于美国大陆本土的控制室,所有的战场影像与操作指令都是透过卫星通讯。你看,这种作战方式跟你在家里玩电子游戏不是一模一样吗?是的,的确一样,不过他们杀的可是活生生的真人。作战效率我们先不管,对美军作战人员而言这种作战方式是绝对安全的,满足美国国防部零伤亡的要求。
  2007年05月01日,美国成立了 432联队,这是美国第一只成建制的无人机作战部队。这个联队以MQ-9“收割者”为主力,驻扎在美国内华达州的一处空军基地。
  读者不要小看“收割者”(MQ-9)这种无人机,它可以携带两枚五百磅重的精确制导炸弹或者14枚地狱火反坦克导弹,是一个有真正意义的地面攻击机。在满载的情形下,执行攻击任务时可以连续飞行14小时;执行侦察任务时可以连续飞行超过24小时。“收割者”的作战能力相当可观。
  “收割者”并不便宜,每套装备(无人 机加地面控制设施)的价钱为六千九百万元美元,比一架 F-16C/D 贵得多。
B. 非武装无人侦察机
  美国的非武装无人侦察机主要就是“全 球鹰”(Global Hawk)与“影子”(Shadow)两个系统作为高低搭配。
  「全球鹰」是全球最好的高空长程无人 侦察机,它的性能参数是无人侦察机性能上限的指针,见下

图16:正在任务作业中的「全球鹰」


  「全球鹰」的性能非常卓越,是这类飞 机的高端代表和性能指针。我们来看一些美国军方公开的性能参数。
空重:9200磅(4182公斤)
任务载荷 (payload):1900磅(864公斤)
携带燃油:14,500磅(6,591公斤)
起飞重量:25,600磅 (11,636公斤)
巡航速度:美国没有公布,估计是 600公里/小时
巡航高度:> 65,000英尺(接近两万公尺)
巡航时间:42小时
目标区逗留时间:在3000海浬 (5400公里)外的目标区可以逗留24小时
最大航程:14,000海浬(25,200公里)
酬载种类:
a. 光学仪器,就是各种摄影机;
b. 红外线探测器,就是热成像仪;
c. 雷达:可以侦察地面(海面)的移动目标,也有合成孔径雷达影像(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 SAR)的能力,后者是雷达识别目标非常重要的手段。
从上面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全球鹰」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无人侦察机,它在巡航高度、巡航时间和最大航程上是极为杰出的。「全球鹰」的搜索范围在24小时内可以覆盖4万平方海浬(1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这个能力媲美侦察卫星。

图17:「全球鹰」任务前的机械检查


  「全球鹰」极为出色的巡航时间得利于 机身的设计,有非常长的机翼,见下图:

图18:从正上方鸟览执行任务中的「全球鹰」,它的翼展长达130.9英尺(40米)。
图19:一架「全球鹰」任务归来,看 她的双翼,真漂亮!


  这种极长的机翼类似六0年代的U2有人驾驶侦察机,目的都是高空和长程, 缺点是速度很慢。
丁. 中国研发的无人机
  2006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中国大陆首度展出了多年研发的无人机模型,设计思想很先进甚至还带点科幻的味道,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没有了载人的安全考虑,设计自然可以非常大胆。
  中国无人机的型式繁多,连美国的「全 球鹰」都有中国版。但是中国对无人机非常保密,展出的全是模型,没有一件实物。YST 对模型飞机兴趣缺缺,但是也不能不贴。总体来说中国在飞机的设计与制造上是有基础的,电子装备与遥感仪器近年来也突飞猛进,基本上与美国在同一阶层,差距很小。YST 认为中国的无人机与美国的差距主要还是在发动机上,只要发动机的高效率与耐用性这两关能够攻克,其他诸如电子设备和传感器等都没有什么问题,有些性能差距,譬如分辨率,并没有实战意义。
A. 武装无人侦察机
  「长虹-3」(中国代号CH-3)是 一款中国研发而且准备外销的武装无人侦察机,见下图:

图20:「长虹-3」在珠海航展所展 示的模型。
图21:真实的「长虹-3」在中国某 基地被拍摄到,没有挂载任何武器。


  「长虹-3」的全套设备包括CH-3 中程无人机、地面车载遥测控制站和地面保障设备。
  CH-3中程无人机为轮式起降,视战场情况做不同的有效载荷搭配,适用于战场侦查、数据中继、情报搜集、电子战与反装甲作战。巡航高度五千米,巡航时速220公里,操作半径两百公里,最大续航时间12小时,最远航程2400公里,最大起飞重量630公斤,最大任务载重一百公斤。
  CH-3可以挂载两枚AR-1激光导引的空地导弹,射程2~8公里,破甲厚度超过1000毫米,穿透钢筋混凝土的厚度超过1400毫米,足以摧毁所有的现役坦克与轻型地堡。
  「长虹-3」的性能与美国的「捕食者」大致相当,「长虹-3」的速度比「捕食者」快很多,但是攻击力稍逊,主要是因为「捕食者」的任务载重比「长虹-3」高出一倍,能够携带的武器比较多。
B. 非武装无人侦察机
  中国大陆研发无人战机也有很长一段历史,研发的范围当然也包括高空长程侦察机,这是无人飞机最重要的应用区域,大陆已经研发出多种产品,其中最杰出的是「龙翔」。
  「龙翔」目前还处在保密状态,大陆只 展出模型(见下图)。

图22:大陆在航空展览会上展出的「龙翔」高空长程侦察机模型。


  「龙翔」无人机的外型设计非常有特色,采用了罕见的连翼布局,前后两对机翼相连形成一个菱型的框架。与常规布局的飞机相比,连翼飞机结构结实、抗颤振性高、飞行阻力小导致较远的航程。
  中国大陆公布一些有关「龙翔」的基本 数据,我们整理如下:
  空重:9200磅(4182公斤)
  任务载荷(payload):600 公斤
  起飞重量:6,800公斤
  巡航速度:> 700公里/小时
  巡航高度:> 一万八千公尺
  巡航时间:10小时
  最大航程:7,500公里
  大陆并没有公布任务载荷的种类,不过诸如可见光的摄影机、红外线探测器和地面观测雷达都是早已具备的东西而且在预警机上已经运行很多年了,即使是合成孔径雷达影像(SAR)这种比较先进的雷达功能大陆也早就具备,这些都不是问题。
戊. 评论
  1. 无论「龙翔」还是「全球鹰」块头都相当大,是大到足以载人的飞机,不是玩具型的小飞机,当然11吨的「全球鹰」比7吨的「龙翔」大了超过50%,基本性能自然比较杰出。
  2.「龙翔」的作战半径已经达到2000~2500公里,最大航程达到7,500公里,已经基本具备了搜寻、探测与追踪航空母舰的功能。
  3. 「龙翔」的性能与「全球鹰」有相当一段距离,「龙翔」唯一领先的地方是航速,但这并不是关键性的优势。在安全和侦察能力上,飞得高比飞得快重要;在侦查效率上,飞得远和能够长时间巡航也都比飞得快重要。
  4. 「龙翔」最大的劣势是发动机不如「全球鹰」导致整体性能全面落后「全球鹰」。
  5. 「龙翔」不可能有「全球鹰」这么长的续航力和滞空时间,「全球鹰」携带的油料(6.5吨)也比「龙翔」(4.1吨)多。「龙翔」最需要的是一个更省油的发动机。
  6. 「龙翔」不久将换装先进的WS-15涡轮风扇发动机,「龙翔」的滞空时间将从现在的10小时增加到20~24小时,有效载荷也将达到900公斤,当然速度会慢一点。改进的「龙翔」与「全球鹰」在性能上就非常接近了。
  7. 「龙翔」唯一能做而其他探测手段不能做到的,是长时间、连续的精准追踪与目标识别。这里强调的是「精准」二字,这对攻击中的弹道导弹非常有帮助。一旦「龙翔」探测到海面上的大型船只,它是不是航空母舰非常容易判定,因为「龙翔」传感器的分辨率非常高,另一方面目标船只的位置和速度可以非常精确地测量到,最后以「龙翔」的续航力连续追踪数小时没有问题,后援和备份侦察机可以及时补上。
  8. 也许有网友会严重质疑「龙翔」探测和追踪的精准性。是的,在大陆的「北斗」导航系统完成全球覆盖以前「龙翔」本身的精准定位是有问题的。YST 不知道目前北斗的双星定位能覆盖多少西太平洋地区,即使误差大到两、三百公尺也够用了。其实纵然不能被「北斗」的导航卫星覆盖,「龙翔」的导航问题也并非没有弥补的办法,譬如「龙翔」可以利用已知岛屿和礁石的位置周期性地给自己的惯性导航作矫正,这个主动雷达定位的技术至少30年前就有了。当然,如果长时间在三百公里范围内什么岛礁都没有,「龙翔」的定位精准度会渐渐丧失,这就要看「龙翔」的惯性导航系统陀螺仪的飘移度(drift rate)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