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布绕月飞行时间表 //中国航天科技工业将新增四大基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22:54

我国力争2006年底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新华网北京3月25日电(记者张毅、王宇)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25日在京召开“嫦娥工程”第一次工作会暨大总体协调会,会议首次明确,“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及其运载火箭将于2006年10月完成全部研制工作,待命出厂,力争2006年12月发射升空。目前工程五大系统的研制工作已全面展开。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说,今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工程立项后,经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
按照工程进度安排,将于2004年9月以前,完成绕月探测工程总体和各系统的详细方案设计。在2005年底,完成月球探测卫星初样产品研制和相关试验。2006年10月以前,完成月球探测卫星正样产品的设计、研制、总装、测试、试验、发射及飞行试验。运载火箭完成正样投产任务,测控和发射场系统完成技术改造和调试任务,地面应用系统完成组装和调试任务。
根据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月球探测卫星系统由卫星平台与有效载荷两部分组成。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及其它卫星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研制月球探测卫星平台。卫星选用的有效载荷有: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粒子探测器等。根据设计要求,月球探测卫星重量为2350公斤,有效载荷总重量130公斤,在轨运行寿命为1年。
按照计划,运载火箭系统选用长征3号甲作为月球探测卫星的运载火箭。发射场系统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发射场,并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以完成月球探测卫星发射任务。测控系统以我国现有的S频段航天测控网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仪天文测量系统组成,并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地面应用系统包括月球探测卫星运行管理中心、数据接收中心及科学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三个部分。(完)
我国“嫦娥工程”确定四大科学目标和五大工程目标
新华网北京3月25日电(记者王宇、张毅)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25日透露,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目前已确定了四大科学目标和五大工程目标。
栾恩杰在此间召开的“嫦娥工程”第一次工作会暨大总体协调会上说,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将完成以下四大科学目标: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提供参考依据。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三,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并评估月球表面月壤层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四,探测地月空间环境。记录原始太阳风数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栾恩杰介绍,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完)

新华网北京7月25日电(记者黄全权)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5日披露的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规划,在航天北京、航天上海、航天陕西、航天四川四大科研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中国将新增航天天津、航天内蒙古、航天香港(深圳)、航天海南四大基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新布局将更具辐射带动作用,更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与环渤海、珠三角、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
“新体系中的产业基地布局更具战略性。从未来发展看,新的八大基地将形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资源集约的航天产业基地群,更加符合军民融合发展的要求,可以综合提升四大主业的产业化发展能力。”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
据了解,为全力构建中国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航天科技集团将在数年内实现六个战略转型:
——实行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型。包括:完善宇航系统和导弹武器系统的型谱和产品种类;进一步扩展两大主业的内涵,提供以空间飞行器、航天运输器等宇航产品的研制、生产、试验、发射及在轨服务为核心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从以制造为主转向制造与服务相结合。
——实行从以航天型号为主的任务型,向军民融合发展的任务能力型转变。
——实现以单一产权为主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产权转型。
——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转型。
——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重。在运载火箭发射服务,整星和零部件出口,宇航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试验等技术输出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规模。
根据规划,到2015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将打造7个数百亿规模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10个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公司。
“神舟”号系列飞船


    “神舟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飞船返回舱于次日3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神舟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长征”二号F型火箭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
由我国独立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的主力运载工具。到目前为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累计飞行129次。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有4大系列12个型号,包括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等,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长征”运载火箭家族。
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系列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一号D运载火箭是长征一号火箭的改进型,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
长征二号
长征二号系列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是中国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任务。
改进型长征二号C火箭,采用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长增加到35.15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4吨,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1997年12月8日,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第一次执行国际商业发射,用长二丙改进型火箭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承揽铱星发射合同的首次商业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9次发射。 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长征二号D是一种两级液体火箭,主要是在长征二号火箭的基础上采取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的方法。全长38.3米,起飞重量232吨。
长征二号E捆绑火箭,是以加长型长征二号C为芯级,并在第一级周围捆绑4个液体助推器组成的低轨道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总长49.68米,直径3.35米,能把8.8吨至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经适当适应性修改后,还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
长征二号F型火箭,是我国目前唯一用于发射载人飞船的火箭。
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系列火箭是在长征二号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级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主要运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运载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荷,并可进行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其他轨道卫星的发射。
长征三号A火箭长52.52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240吨,主要运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运载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荷。
长征三号B火箭是在长征三号A和长征二号E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三级液体捆绑火箭。主要任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重型卫星,也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他轨道的卫星。全长54.84米,最大直径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5.0吨。
长征三号C是在长征三号B的基础上,减少了两个助推器并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其主要任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可以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他轨道的卫星。全长54.84米,最大直径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3.7吨。
长征四号
长征四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一号、长征四号、长征四号A、长征四号B等火箭,主要担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备份火箭、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等任务。
风暴一号为两级液体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并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全长32.57米,最大直径3.35米。1982年停止使用。
长征四号是在风暴一号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作为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运载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后改型为长征四号A,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全长41.9米,最大直径3.35米。
长征四号B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长45.58米,最大直径3.3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