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中国渔民给西沙、南沙群岛所起的地名》黄胜友搜集整理 - 黄胜友南海权威博客 - 环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19:29

历代中国渔民给西沙、南沙群岛所起的地名》

 

黄胜友收集整理

 

中国地名委员会于1983年4月25日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下简称地名表)287个,其中西沙群岛标准地名52个,附有渔民习用地名84个。地名表中漏列的渔民地名,西沙群岛有3个(银峙门、石牌门和七连峙),南沙群岛有4个(鸟串、石盘仔、五风头和五风尾)。地名表公布的西沙、南沙群岛渔民地名共124个,加上漏列的应为131个。

实际上渔民地名不只此数。根据海南岛渔民抄藏的《更路簿》和渔民口述资料统计,西沙群岛有渔民地名49个,南沙群岛有95个,共有渔民地名144个。其中未被地名表包括进去的(即未有标准地名的)渔民地名,西沙群岛有6个(红草角、大匡头、大匡北边门、大匡南边门、半路南边门和三脚门),南沙群岛有7个(奈罗北边角、永暑礁的一角、二角、三角和上戊尾、榆亚暗沙的深圈尾①、鱼鳞头、零仁石② )。

地名表中用渔民名称(有的用谐音)作为标准地名的,西沙群岛有9个,南沙群岛有32个,共41个;加上以渔民地名内涵(如乙辛石、石龙岩、五方南、五方西、五方北)外延(如染青东礁)的标准地名则共47个,约占渔民地名总数32.6%。另一方面,由于维持地名的稳定性③,有渔民地名而不采用为标准地名的,西沙群岛有31个,南沙群岛有50个,共81个,占渔民地名总数(144个)的56.25%。

渔民地名是我国渔民长期在西沙、南沙群岛活动的产物。我国人民最早发现和开发南海诸岛,最早为南海诸岛部分岛礁命名。西沙群岛甘泉岛发现我国人民在唐宋时期的居住遗迹,海南岛渔民世代相传手抄的《更路簿》(相当于航海指南),是重要的证据,证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是我国的领土。《更路簿》中的渔民地名,是和更路(航线)结合在一起的,作为更路的起点和终点。《更路簿》反映海南岛渔民对西沙、南沙群岛各岛礁以及岛礁间的距离、航向,了如指掌。早在1867年,英国调查船“来福门”(Rifgteman)号到南沙群岛时,他们便发现“各岛具有海南渔民之足迹”,并曾向我国渔民询问一些岛屿的名称。

西岛、南沙群岛渔民地名的特点是

(1)历史悠久,有些地名被国外音译过去。据海南岛琼海县资料,该县渔民早在1861年(清康熙二十年)就到南沙群岛捕捞生产。又据老渔民蒙全洲(文昌县铺前七峰田良尾人)口述,他祖父蒙宾文年青时(约在清嘉庆年间即1796—1820年)就由同村老渔民带到西沙、南沙群岛捕捞,在南沙群岛的黄山马(太平岛)、奈罗(双子群礁)、铁峙(中业岛)、第三(南钥岛)、南密(鸿庥岛)、秤钩(宏岛)、罗孔(马欢岛)、鸟仔峙(南成岛)都住过。可见渔民地名当出现于清康熙至嘉庆之间,至今已二三百年。

1868年(清同治七年),英国海军部出版《中国海指南》(China Sea Diuctousy),提到西沙群岛的地名有19个,南沙群岛地名24个。这33个英文地名,显然有7—8个是从渔民地名而译过去的,兹列表如下:

标准地名         渔民地名(海南音)    英文地名

中业岛           铁峙(Hide)           Thi-Tu

渚碧礁           丑未(Soubi)          Subi

杨信沙洲         铜金(Danggim)       Lan Kiam

太平岛           黄山马(Widuabe)     Itu-Aba

鸿麻岛           南乙(Namyit)        Namyit

景宏岛           秤钩(Singgao)        Sin eowe

还有尹庆群礁,由大、小龙鼻和大、小铜铳等4礁组成。海南方言,龙鼻读Longlii,铜铳读Dangsong。英国人称尹庆群礁为London Reefs,London显然是音译“龙”和“铜”音组成的。这些来源于我国渔民的英文地名,又碾转被西方国家所采用。

越南擅称我中业岛为施四岛(Dao Long Kien),也来源于我渔民地名“铜金”;擅称我鸿麻岛为南谒岛(Dao Nam yet),也起源于我国渔民地名“南乙”(或南密)。

日本人称我南威岛为西鸟岛,显然受我国渔民地名“鸟仔峙”的影响。称渚碧礁为须美礁(Su mai)、称杨信沙洲为澜干礁(Rankan),显然也受我国渔民地名“丑未”、“铜金”的影响。

(2)渔民地名具有民族性、方言性和区域性。我国是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北宋以来就将指南针用于航海上,后制成了罗盘(俗称罗更),以十干(除戊、已外)十二支和八挂中的乾、坤、艮、巽等定二十四个方位。南沙群岛就有以旧罗盘的方位命名的地名。如丑未(渚碧礁)、东头乙辛(蓬勃暗沙)、西头乙辛(日积礁)。以丑未、乙辛作为岛礁地名,反映了我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海南方言说“无厄”是没有什么之意,无厄礁因水产不丰,没有什么可捕捞,故名。海南岛人民常以椰衣点火做火种,称为“火哀”。火艾礁因形似“火哀”故名(谐音)。海南岛称拜神求卜问吉凶用的一对怀荚叫“梅九”,梅九礁形似“梅九”故名。南威岛常有群鸟栖息,远望状如灌木,渔民称它为“鸟仔峙”。海南岛称海参为“瓜”,赤瓜礁因产咸红海参而得名。渔民称南屏礁为墨瓜线,因产咸黑海参而得名。海南岛称牛车轮为牛车辇,谐音称牛车英,故《更路簿》中称牛车轮礁为牛车英,以形状命名。

(3)渔民地名具有科学性,有一定的命名系统和命名规律。南海诸岛大都是珊瑚礁,珊瑚礁依高低深浅可分为5种,渔民地名有相应的名称,形成独特的命名系统:

①  峙——岛 (个别沙洲也称峙);

② 峙仔——沙洲(个别暗礁也称峙仔);

③ 线、沙——暗礁(海南话线、沙同音);

④ 线排(沙排)——暗沙;

⑤ 廊——暗滩;

⑥ 匡、圈、圹、筐——环礁。

在一个环礁(或其中一段)中,渔民常称东或东北端为“头”,称西或西南端为“尾”。例如,金银岛在永乐环礁西南端,故称为“尾峙”,西沙洲在赵述岛礁盘之西故称为船暗尾。牛轭礁在九章群礁东北端,故称为九章头;五方礁(渔民称为五风)由五小礁组成,东北一礁称五风头,西南一礁称五风尾。永暑礁(上戊)和榆亚暗沙西南端各有一处,渔民称它为“屁股”,此名不雅,完全成为上戊尾和深匡尾。除分头尾外,有些地方又分上下,如双子群礁东北的北子岛称为奈罗上峙,偏西南的南子岛称奈罗下峙。西沙群岛偏居东北的宣德环礁称上峙,偏居西南的永乐环礁称下峙。还有以相对位置的方位定礁名,如大现礁东南方的小现礁称东南角,大现礁西北方的福禄寺礁称西北角。除上下成对,东南、西北成对外,还有的大小成对的,例如:大龙鼻(西礁)、龙鼻仔(中礁)、大铜铳(东礁)、铜铳仔(华阳礁)、大光星和光仔星等。

以形状命名的很多,如西沙群岛的圆峙(甘泉岛)、长峙(北岛);南沙群岛的梅九、火艾、三角、簸箕、鲎藤、目镜(司令礁)、鸟串(仙娥礁有石似鸟嘴)、双担(信义礁有两石象担挑的两头)、脚坡(海口礁象洗脚用的脚砵)等等。

西沙、南沙群岛渔民命名的规律大同小异,如“廊”只见于西沙群岛,如北边廊、三匡大廊(滨湄滩)、八辛廊(湛涵滩)。“门”在西沙群岛只命名水道,如老粗门、银峙门、四江门(晋卿门)、石牌门(赵述门)、红草门。在南沙群岛,“门”既指礁门(通道),也用作礁名,如六门、双门(美济礁)、东门、西门、南门、荷落门(南华礁,出入因礁门,航行险恶,又称恶落门)。

(4)一地两名或多名的不多,两地同名的极少,区别性强。西沙、南沙群岛各岛礁的地名,一地多名的(不计谐音的)也有,但不多。例如中建岛又称半路峙,又称螺岛,牛轭礁又称牛轭,又称九章头;赤瓜礁又称赤瓜线,又称大秤钩。两地几乎同名的往往也有区别,如三峙(南岛),第三峙(南钥岛);半路峙(中建岛)、半路线(半路礁),专名同而通名不同。有的一个专名,外延内涵成3——6个地名,如秤钩峙(景宏岛),秤钩线(华礁),大秤钩(赤瓜礁);再如奈罗(双子群礁)内涵地名有奈罗上峙(北子岛)、奈罗下峙(南子岛)和奈罗线仔(奈罗礁),外延地名有奈罗角(永登暗沙)和南奈罗角(乐斯暗沙)。

我国渔民为西沙、南沙群岛各岛礁、水道至少定了144个地名,而且使用200——300年之久。英国人擅自为西沙、南沙群岛定名不过100多年,日本人的定名也不过70——80年。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对南沙群岛少数岛礁定名不过10——30年(过去他们都用英文地名)。英、日、法、越对西沙、南沙群岛的定名,有些还受我国渔民地名的影响。我国渔民的地名,不但数量多,历史长,而且至今还有一些暗礁,只有我国渔民的地名(多数被采用为标准地名),没有别国的定名,如梅九礁、铁峙礁、铁线礁、双黄沙洲、库归礁以及榆亚暗沙中的二角礁、浪口礁、线头礁,外国海图上无名,而我国渔民早已定了名称,现已成为标准地名。这些证明了我国渔民,很早就是西沙、南沙群岛的主人,西沙、南沙群岛自古以来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注 释:

① 渔民均称为“屁股”,此名不雅,实际上是“尾”,渔民常称礁或暗沙的东北端为头,西南端为尾。

②零仁石在何处待查,一说在六门礁,一说可能在仙宾礁(鱼鳞)。

③1947年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公布南海诸岛地名172个,其中有164个至今仍沿用(少数保留专名,只改通名)。(感谢陈史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