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珍惜手中的“话语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7:47:27

萧愚

(2009-08-08 18:29:21)转载

英国哲学家洛克有个著名的“白板说”,他假定人的心灵如同一块白板,上面原本没有任何标记,
后来,通过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形成了观念和知识。

可以说,儿童的心灵初始阶段就是这样一种白板状态,是没有“意义”这种观念的东西存在的。
但是,通过经验的增加,孩子会逐渐建构起“意义”。

这时,他就会将原本混沌的事物做一个区分,即有意义,无意义,好行为,坏行为,好人,坏人。

这是价值观的萌芽。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培养孩子良好的价值观。

怎样培养价值观?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话语权的概念。

 

我们都知道“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会成为真理”这句名言。这句话其实说出了话语权的重要性。

谁掌握着话语权,谁就可以向受众反复灌输有利于自己的观念。比如在西方,掌握话语权的传媒会不断向受众灌输中国的负面形象,所以才有“妖魔化中国”这样的说法出现。

 

在西方,这种灌输是很有技巧的,他不是直接要教育你如何如何,应该如何如何,他讲究潜移默化,把新闻进行适当选择和剪裁。你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真实的中国形象,可实际上看到的是一个被剪裁,被扭曲的形象。(家长不妨学习一下这种传播技巧)

 

在家庭里,实际上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家长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可以完全掌握话语权。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向孩子进行广播。你可以作为一个总编辑,想把什么样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就选择什么。你为所欲为,可以把任何一个自己欣赏的观念无数遍的灌输给自己的孩子。

 

政治上有个不大好听的词叫洗脑,可是对于教育者而言,洗脑是个中性的概念。教育的本质就是给孩子洗脑,在孩子白板一样的头脑中植入自己需要他形成的观念。

 

如果你没有在恰当时候给孩子植入正确观念的话,那么,错误的观念就可能乘虚而入。

这个道理很简单,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状态,孩子可能受到同学,同伴的影响,

也可能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

美国有本书研究同伴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认为同伴的影响起码与家长旗鼓相当,
这种情况提醒我们,要提早给孩子植入正确的价值观念,否则到了青少年时期,

家长的话语权至少会被夺去一半,再想影响孩子就有些晚了。

家长一旦失去话语权,就会成为一个尴尬的边缘角色,孩子不会听你的,你再说什么就是“唐僧”,婆婆妈妈,叽叽歪歪,苍蝇一样嗡嗡叫。我看过一期张艾嘉的访谈。她的儿子很迷电脑游戏,
可他在儿子那里已经失去了话语权,只能默默地把玩游戏的负面新闻给孩子寄去,

结果孩子反过来责问她:“你给我寄这些有什么用?”家长的尴尬可见一斑。

 

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很多,如诚实,自信,惜时如金,责任感,信守承诺等等,下面以惜时如金这种观念的形成为例,谈谈怎样利用话语权向孩子灌输这种观念。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这个观念的心理逻辑:

做无意义的事情是浪费时间,是很不好的行为。所以,在做无意义的事情时,要克制自己,
适可而止。如果因为自己的意志力薄弱,花了太多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就会觉得自己
做了一件错事,有一种道德上的负疚感。

要不断的给孩子讲时间的宝贵。故事当然是传递观念的重要媒介,但不能依赖故事。

还要自己身体力行,哪怕是在装样子。如果你光说不做,没有做好榜样,你的话语权的威力就会打折扣。


如果你正确行使了话语权。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惜时如金光荣,荒废时间可耻这样的价值观念。

如果他没有珍惜时间,把时间大把用在玩游戏上,就会产生一种自责感。

 

其实,西方的宗教有时候起到的作用是类似的,宗教的经文里包含许多行为守则,

通过反复的宣讲,反复的灌输,信众就会把观念与行为结合起来,在做坏事的时候,

内心会受到谴责,会感到不安,所以要跑到神父那里忏悔。

 

孩子一旦形成某种道德观念,家长就像给孩子装上了一个可以24小时对其监控的GPS系统。
他即便跑到网吧,跑到同学家里,跑到大学里,跑到社会上,他的这个GPS系统还在,
还会起作用,还会时时刻刻提醒他,你这样做是无意义的行为,浪费时间是可耻的。

 

在地铁里,我经常看到有些学生模样的人,会拿出单词本在看。

还有些学生,手里拿着一个掌上游戏机,一路上就这么按来按去。

 


给孩子买掌上游戏机的这个家长是失职的,他没有帮孩子学会珍惜点滴时间。

 

鲁迅曾经说过,我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读书罢了。

这句话对我影响至今。

 

我大学毕业十多年来至今仍有一个习惯,就是出门之前永远会带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
如果不带本子和笔,我就会感到不安,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我在餐厅吃饭前等着上菜的时候会无事可做,我在车上旅行时会无事可做,我在路上行走时来了灵感会没法及时记录下来。

我写的文章中,许多灵感都来自这种零碎的时间。

鲁迅的名言,以及各种惜时如金的故事,要跟孩子反复讲,深入骨髓,成为他脑神经的一部分。

 

我看到现在孩子们的读物越来越“魔幻”化,“脑筋急转弯”化,这些东西不是说不能看,

而是看之前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白板一样的脑袋里,究竟是先入装惜时如金这样的观念呢?

还是先装入各种魔幻和脑筋急转弯。想清楚主次,做出选择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