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我国高铁又创两项世界纪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2:59

 

热烈祝贺我国高铁又创两项世界纪录

 

毛牧青/

 

今早我市媒体报道:昨天上午,中国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沪杭高铁从杭州到上海虹桥试运行途中,最高时速达到416.6公里,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这一速度又一次证明中国高铁已全面领先世界。据悉,当日担当试运行任务的 “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由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研制。

同时,官媒还报:目前,我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到7055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引领着世界高铁发展的新潮流。(以上消息见今天的《青岛早报》http://news.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10-09/29/content_8503886.htm)

一个速度第一,一个里程第一。两项刷新的世界纪录,让我们的“高铁”再次牛逼起来。你小日本再1964年首家开张高铁新干线,如今总里程也远远落后于我们。所以我们敬爱的铁路部刘志军部长早先就曾豪言“要干,就要占领世界高铁技术的制高点;要干,就要引领世界未来铁路发展趋势;要干,就要干出百年不朽之作,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要干,就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成现实”。如今铁道部承诺终于兑现,我们高调赞扬当然是必需的,说明我们不是吹牛皮放大炮的。为此,我向“像风一样奔跑”的我国一日千里飞跃的铁路事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想来也可理解。过去穷惯了,突然暴富成了世界GDP老二,也就得显摆显摆实力。于是自己也宣称为“发展中国家”和“运力紧张”的“哭穷”和“难堪”不见了,相反炫耀自己“面子”和“政绩”,似乎成世界一流的举世无双老大。看来国庆前夕,铁路部向建国61周年献的两份厚礼,让世界再次感受到富得流油的泱泱大中华“不差钱”的豪迈和壮举。

前些日子去上海观摩世博会,我再次感受“和谐号”动车的舒适快捷。作为我当然希望第一时间到达目的地,自然不会杞人忧天般考虑路途不停的中小站旅客的归心似箭焦虑,也不会庸人自扰般去忧虑自掏腰包去买高价票烦恼,更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君子风度去同情许多平民买不到票的上蹿下跳。所以当我在上海宝山区闹市一报摊与两位身为上海青年老乡的摊主聊起“世博会”和“乘车难”的问题时,他们不无抱怨道,“我们现在想买去北京的火车票都难,好容易排队挨上号却说没票了,都让旅行社预定了”。他们还说如今上海周边净“高铁”让他们这些普通百姓买不起票外出。听了这番牢骚后我并不在意,因为我已经很确切感受到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并作为一个能切身享受体制内的优越的国人而倍感自豪。

记得3年前,就我国动车面世运行之初,我写了一个帖子叫《磁悬浮、D字头与‘国际接轨’》,就我国D字头诞生谈了自己的观点。3年多过去了,今非昔比,鸟枪换了原子弹,我们“高铁”创造了世界的两个新高,可我的感受却和3年前一样。读者有兴趣可以看看我这篇旧帖。其余话不罗嗦了。

“追风的速度”不是“追风的女儿”的温柔,不需要“再也忘不了你对我的好,被你骗到连天荒也老”的痴情和“爱你原来是个牢,雨一停我也不见了”的忽悠,而是需要切切实实的适应国情去为最基层的民众着想。“高铁”建设一些(如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无可厚非,可为了面子不顾实际现状大力推开,就有点过了。曾经有首港台爱情歌曲叫《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歌词道“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是的。有些东西从长远看高一些值得肯定,可一旦超越时空脱离现实,就有可能是好心办错事,除了对一些人“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外,更会留下“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的龃龉。现实的“高铁”的“像风一样奔跑”,对相当一部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似乎还有不少差距——尽管大家也盛赞我们祖国的日新月异成就!

前天听消息说,“香港拟申办2023年亚运会,初步估计承办的直接投入为港币137亿至145亿,间接投入300亿。政府展开咨询后,部分反对意见担心开支太大,称不如将资源用于其它民生项目”。听后我笑了。看来香港曾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许多市民早已没了“爱国”和“国家意识”,被洋奴习气所熏坏,只争眼前小利谈什么“用于其它民生项目”,也太目光短浅了吧!看看内陆的“奥运会”、“世博会”、“高铁”和“磁悬浮”等大手笔,难道不觉得脸红么?

2010年9月29日

 

附录:我3年前的旧帖

 

磁悬浮、D字头和“国际接轨”
 
毛牧青/文

 

  “五一”前在京工作的女儿生病,太太探望时坐了“和谐”号“动车组”(“D字头”)。春节女儿返青探亲,也是坐的刚刚试行的“D字头”。在下虽无幸优先“尝鲜”,但几次迎送倒也上下光顾此新款列车:漂亮、舒适、快捷,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并深深为自己祖国的快速发展感到由衷地自豪。
  不过“D字头”的出场也遭到广泛的质疑:未经听证的高票价,普、快车的晚点,中小站消失导致大批人不能及时出行,等等。
  火车提速是国际趋势无可厚非。就目前中国国情实际,在全国大面积铺开是否有些盲动很值得推敲。目前乘坐“D字头”车多为出公差、有钱人、急事者,也有“尝鲜”凑热闹的,但就绝大多数社会底层人员来说,坐“D字头”目前还是一种奢望。显然,“D字头”的急于出台,没有考虑到这些人们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
  在这里,我突然想起上海2002年上马的世界第一条用于商业运行的磁浮铁路事情来。磁悬浮是一种正在开发的先进技术,几十年前这种技术在德国出现,可为什么就没有在世界全面推开呢?显然,这与建设和营运等成本太高、目前尚存不少技术问题、票价昂贵、使用与管理比较得不偿失等缘故有关。世界上德国、日本在此技术上领先,但他们没有在自己国土上正式推开,而是把技术专利倾销给像中国这样的“傻帽”国家,就是因为他们很有头脑——他们知道,再富裕的民主国家,国家也不能以“政绩”借口乱花纳税人的一分钱,况且私人建设必须考虑未来收益如何,那些老道的西方资本家们猴精要命。此刻,再看这条市区到浦东国际机场、全长30公里、用国人纳税缴的黄金一寸一寸铺出的“磁浮”路线萧条经营现状时,在下就不能不感慨到我们这片神奇国土的“伟大慷慨和豪气”精神——这种精神在俺刚拍完巴掌后的静思中顿时烟消云散成耻辱。据说在去年上海市区和沪杭磁悬浮体就准备上马,并与德国合作在规划中。在下我不得不感慨我们祖国富裕的流油,开始向西方发达国家实施“资金无偿援助”的“国际主义精神”了。
  基于目前上马“D字头”列车和全国大提速,也是同样凸现某些人的这种类似的“爱国情结”。许多人和机构,完全可以借助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打着“为国为民”的动听口号急于上马展现自己的“政绩”蓝图,显示有与“国际接轨”的非凡能力,全然不顾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贸然行事。不过,这种“情结”损害的是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很不值得提倡——起码目前不值得赞扬。
  过去国人有句喊的价天响的口号叫“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不幸这个口号历时几十年后终于被我们实实在在的兑现。
  “D字头”列车是快,但对底层多数人考虑能否坐上车这个头等大事来讲,坐不上车再快还不是望车呼啸而过兴叹不已等于个球?“D字头”是舒适,但对我们这些需要消费选择的穷人,能便宜能达到目的地就足够了。4月27日,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说:动车组“与原来特快列车相比,只贵几元和十几元”,纯是一派胡言。就青岛到济南相对短程,票价就翻了一番多;青岛到北京,过去T硬座不过百元多,硬卧二百多元,如今“动车组”却差近达二百五,整个涨了一倍多。
  铁道部借助独家的国家垄断地位和自身部门利益,为了“大提速”不惜打乱整个国家铁路运行程序,投资据说达千亿人民币,为了收回成本不经听证不顾民意私自定高价,损害多数社会底层(特别的漂泊在外的农村打工者)合理乘车的基本权利……难免不会引起人们的不满。“D字头”名为“和谐号”,实则不和谐,不引起人们一片骂娘那才奇怪哩!
  不错。市场经济不是免费馅饼,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作为企业的铁路部门不是慈善机构,也需要经济效益生存和发展,但也应该有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考虑多数消费人的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首先作为控制铁路的政府应有这个理念。否则,你就没有权力自诩什么“人民铁路为人民”,就是在人为地破坏营造“和谐”和“科学发展观”氛围。
  如今我们这片神奇国土“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并举,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当谈到攀比大、洋、全盲目发展,就与“国际接轨”;当谈到关乎民主民生民权实际,就讲“中国特色”。铁道部一位专家振振有辞道:“别的国家都在提速,中国不提速不就落后了?”,“现在一部分乘客坐不到火车了,可以去坐汽车,价格也不贵。”(原铁道部规划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洪年)真是饱汉不知穷汉饥,站着说话不嫌腰痛的混语!
  中国按人口整体看,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的穷国。大批社会底层人们的工作、生活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救助。我们是应与国际接轨,可总要有个度啊,这个度就是根据国情实际水平量力而行,不能超过国民的承受能力。譬如在某些暂且可以缓一缓的超先进投资建设上,应和人民急需解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切身利益权衡利弊,然后决定谁该优先才是。中国在扶贫、教育、就业等方面是否真正大投资下气力与国际接轨,大家有目共睹在下就不叨叨了;在民主、人权等方面,是否像上马磁悬浮、“D字头”那样热心与世俱进向国外接轨,大家也心知肚明俺也不好细说。如果一昧急于忽悠“花架子”向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势力”,忽视真正系于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犹如鲁迅所讽刺的“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那样就不好了。
  说到此,在下我只得闭嘴了。
                                                                                         2007年5月5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