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蒋张责任考,兼谈今日钓鱼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9:19:01
九一八蒋张责任考,兼谈今日钓鱼岛/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发帖者: 吃米老虎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一)纪念九一八

 

    每年九一八,拉一通警报,喊几句口号。有没有认真想过:

 

    纪念九一八,纪念什么?

 

    国耻日,耻在哪里?

 

    东北沦陷,“不抵抗”三个字就能解释?

 

    谁的责任?蒋?张?或其他?

 

    从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始,到1932年1月3日东北军撤离锦州,中国东北沦陷大势已定。当日军探明苏联中立的态度后,于2月5日夺取哈尔滨,完成对东北全境的占领。其间,35万中国军队(东北军)没有组织大规模的抵抗,有近300架飞机的中国空军未经空战,将飞机完好地交予敌手,其他军械,金库资金被缴无数。东北得失,使中国和日本国力的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后果超过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了六年后日本对华的全面战争。

 

    花蕊夫人诗曰:“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对九一八东北沦陷,大陆将其归于蒋介石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台湾方面将其归于张学良的“不抵抗”。但对中国国运有如此重大影响的事件,岂是某个人的“不抵抗”三字能涵盖?按下浮躁的心情,回到历史文献中,枯燥的文字中明明写着中国国民政府在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全面错误和失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以东北沦陷之原因和责任所在,可预钓鱼岛之兴替。

 

    (二)中国国民政府在政治方面的错误

 

    中国国民政府在政治上最大错误在蒋一人。

 

    自四一二仅因政见不同就屠杀北伐同阵营数万共党人员始,各派各系之间的基本信任就荡然无存,各派系的内争必定以激烈的方式开展。这种内战,不仅存在于国共两党之间,也存在于昔日北伐战友蒋集团和桂系集团,粤系集团,晋系集团及西北集团之间。

 

    1930年正是蒋和阎,冯之间的投入百万大军作战的中原大战,使得张学良在九一八前一整年的1930年9月18日宣告东北军入关助蒋,东北军两批共18万主力入关,造成东北空虚。这场中原大战,规模和激烈程度超过了与红军之间的任何一场战役。

 

    中原大战后,蒋暂时摆平了西北集团和晋集团。到九一八前两个月,蒋在7月23日提出了著名的“先安内后攘外”的国策,其并非仅针对红军,而是将共党和粤系并列:“不先消灭共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蒋的国策就是“消灭”,“削平”异己。就是他的心腹对此也有疑问: “今天消灭甲,明天消灭乙,闹得人人自危,这样发展下去,将来何以善其后呢?”蒋悠然答道:“只要人们要官要钱,我就有办法。”

 

    蒋以如此政治手段来解决“内安”问题,造成内战不断;臣服者,皆利欲小人之辈也。

 

    而蒋的政治造成中国的内耗,当然为日本所乐见,实为九一八最大之内因。

 

    (三)中国国民政府在外交方面的错误

 

    在中国国力衰弱的情况下,利用外交手段在列强中周旋,以谋求保持中国利益,无可非议。国民政府企图用外交方法来制约日本的侵略并没有成功,由此将九一八归于国际上对日的绥靖政策却是十分可笑的。各国有各国的利益,谁会给中国免费的午餐?资本主义的英美不会,社会主义的苏联也不会。

 

    可惜蒋政府完全不懂这道理。

 

    东北,乃至远东,近代以来为日,俄争夺范围。自1905年日俄战争战败后,俄国被迫交出中东铁路南段(长春至旅大段)给日本;十月革命后,日本伙同协约国作为主力出兵十万到苏联远东地区,并扶持苏联远东傀儡政权,迟至1922年日军才退出苏联国境。1925年苏日建交后,苏联多次提出苏日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均为日本拒绝。日本始终把占领苏联远东沿海地区作为战争备案。

 

    别看二战以后苏俄在远东如何嚣张,九一八之前的二十多年,在远东,在东北,苏俄势力是一直处于守势,而日本势力咄咄逼人,处于进攻扩张状态。

 

    英美势力在东北并无实际存在。但英美在东北的外交活动并非没有取向,英美在东北的战略目标是怂恿日本与苏联冲突,就像今日鼓动日本向中国挑战一样。日军占领东北,日俄才有广阔的接触线,才有可能引发双方进一步的大规模冲突。很明显,美英既无实力,更无意愿来制止日本对东北的侵占。

 

    在东北,唯一有能力和意愿对日本扩张野心有所牵制的就是苏联,当然苏联的意愿是维护自己在东北的既得利益。就是在九一八之后,日本也是在得到苏联中立保证后才敢占领哈尔滨。

 

    蒋介石获得政权后,国际上借重美英,有其道理。但蒋政府对苏联,美英的意愿和能力都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从而在外交上搞得一塌糊涂。

 

    1928年底东北易帜,张学良归顺中央。几个月后,就在蒋的指令下,张学良挑起中东路事件。中东铁路,本来就是俄国侵华的产物。中方收回在道义上正确,在时机和操作上却十分粗糙。苏联在中东路上对中国权益和利益的侵犯,比日方在东北对中国权益的侵犯要小得多,对中国国力的负面影响很小。本来苏联在中东路的权益上已同意作出退让,但蒋电令张一味用强,直至逮捕苏方外交人员和管理贸易人员数十人,实为蒋有意挑起和苏联的冲突。

 

    最后结果是中苏断交,东北军和苏联红军开战并被击败。中东路恢复苏联控制原状,日本事件中看清了中方的实力,并为九一八时争取苏联中立积下筹码。

 

    苏联红军和张学良开战,从道义上站不住脚。但国际政治外交从来就是实力和利益。蒋政府不懂这一点,就怪不得九一八时国际上无人帮忙了。

 

    刘备在曹操大军兵临江南时,不和孙吴联合抗曹,却先和孙权大打一场,会是什么后果?

 

    没有中东路事件,就不会有九一八。

 

    (四)中国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的错误

 

    日本在1930年11月制定了第一个占领东北的计划,1931年4月形成文件,4-6月间制定了作战计划,7月计划下达关东军,并进行了兵力和军械的调动和配备。日军在东北有正规部队1.5万人,退伍军人和警察1.2万人,另有两个师团在朝鲜准备越境攻击。可见日本企图侵占东北是早有周密计划。可叹中国一些专家和媒体居然还接受九一八是关东军少壮军官“下克上”发动的偶然事件。

 

    东北军全军约40万人,空军260多架战机,炮兵实力雄厚。事变前,为支持蒋和阎冯之间的中原大战和巩固对京津控制,张学良已将精锐近20万调入关内。东北尚留有正规军16.5万,非正规军4万。东北军虽然装备略差,但人员占绝对优势。

 

    中国政府在军事上主要犯了三个战略错误。

 

    其一是意图判断错误。

 

    日军在准备军事行动,蛛丝马迹难免露出来。在事变前两个月的7月初,张学良在给蒋的信中寻求中央支持时说:“日本推展其大陆政策,有急侵满蒙之意,已无疑问,。。。事既关系满蒙存亡,吾人自应早为之计。。。。东北之安全,非藉武力无以确保”;

 

    蒋在7月13日回电中要张“隐忍自重,等待机会”;7月23日在南昌发通电,公开提出了著名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蒋在8月16日再次密电张:“无论日本军队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9月12日,日军动手迹象已很明显,蒋应该也已得到情报,特约张在石家庄秘密会面。据当时担任警卫的何柱国旅长转述,蒋谈话的要点还是不抵抗,留待国际外交解决。

 

    可见在日军即将动手的判断上,蒋和张是一致的,并且是正确的;但日本是寻衅还是占领,蒋的判断自始至终是错误的,张的初始判断正确,后来受蒋影响,两人达成一致的错误判断。

 

    其二是对策没有备案。

 

    蒋在判断和决策中的特点就是一厢情愿,在大的战役中尤其明显,抗日如此,内战也如此。虽然判断日军是局部寻衅,但对各种寻衅的处理的对策是什么?如果局部扩大如何应对?如果不是寻衅而是全面开战如何对付?等等均无预备方案。如此领袖,焉能不败?

 

    张学良也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张虽然受蒋的三令五申的影响,自己就此撒手不管,听任部队无准备,重要物资不转移,以致沈阳一夜城陷,被俘飞机260架,大炮600门,机枪2500挺,枪炮弹无数,银行资金全失,实力大损。之后就是想抵抗,战力也已大大减弱。

 

    其三是似战不战,战和不定。

 

    刘帅曾说: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

 

    事变前判断错误,没有预作备案,已失先手,实力大损。然事变发生后几天,日本的意图应该明了了吧?

 

    蒋于9月22日会议上讲话:“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该讲话9月23日公开见报。

 

    现在有人以918之前蒋的不抵抗是对日本寻衅的反应,不是蒋对日本全面侵占的不抵抗,以蒋是判断错误不是不抵抗来辩护,但蒋的这个讲话说明了蒋在事变前后的对策是一致的。

 

    以公理对强权?国际政治中只有实力和利益!蒋不懂,毛泽东懂。希望中国后来的领袖们都懂。

 

    张在给东北军将士的命令中要求“不抵抗主义”,“诉诸国际”。时间是在9月26日。可见事变后,也是蒋讲话不抵抗在先,张下命令在后。蒋虽未直接下令撤退,但他能脱得了责任?

 

    蒋,张两人均不抵抗,东北人心尽失,大批高级军官,官员投敌,一周多时间日本占领了辽吉两省大部分地区。之后,又开始向势力范围外的黑龙江进攻。

 

    此时,北面黑省,南面锦州尚在我手。

 

    十几年后,国共在东北大战时,弱势的共军就像东北军的态势一样:北满是林彪,南满是陈云和肖劲光,国军占优势,占了沈阳和长春之后继续取攻势。共军的防守策略是南北配合,国军攻北,共军南边拖住;国军攻南,北满共军几下江南。结果国军疲于奔命,两边均不能完胜,被共军拖垮。

 

    可惜1931年的国军和战不定,被日军从容地各个击破。

 

    马占山等将领在北面抵抗时,南面不动,结果江桥抗战坚持了一个多月后(10月13日到11月20日),最终失败。江桥抗战给日军造成较大杀伤。按日军史料,日军伤亡1200至1400人,不包括伪军的伤亡(伪军就是刚刚投降的东北军部队。真是贱,不在一个月前光荣的死,却在一个月后为鬼子打头阵亡),而东北军伤亡小于敌军,仅为1100人左右。可见中国部队还是能打仗的。

 

    江桥战后,日军12月南攻锦州,国军北面也不动,结果锦州于1932年1月3日不战弃守;日军然后再掉头向北,于2月5日占领哈尔滨,国军的抵抗宣告结束,东北全境沦陷。

 

    有人将锦州的不战而退归于张学良。张自有应负的责任。中央的责任在哪里?

 

    张学良早在9月23日就在锦州设立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行署(原在沈阳),表示了守锦州的决心。中央的决心是什么?

 

    当日本搞定江桥的马占山后又向南来时,蒋政府于11月25日通过外交途径提出要将锦州设为中立区,由国联派官员进驻,中国军队撤往山海关的方案。该方案为日方拒绝。

 

    蒋中央政府这个提议给了敌我双方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没有守锦州的信心和决心。

 

    虽然中国外交官顾维钧在12月5日给张学良的信中希望张能抵御,不要自动撤退。但张学良会如何考虑?

 

    三个结果:抵抗打赢了,也是退到山海关,锦州中立;抵抗打败了,军队被歼,至少是退到山海关;不抵抗,退到山海关,保存军队,日本占锦州。

 

    你说张学良会选哪个方案?

 

    (五)从九一八到钓鱼岛

 

    东北沦陷,不是“不抵抗”三个字所能涵盖,是中国政府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全面错误的后果;

 

    钓鱼岛收回,同样不是“开战”两字就能解决,必须依赖中国政府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全方位的正确应对和胜利。

 

    意愿和代价

 

    钓鱼岛的收回,必定是引起震动的国际事件,日方(或其他方)必然有反弹和反制,在此过程中,中国必然会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在经济上可能造成老百姓生活质量的下降,军事上可能造成生命的损失,时间上可能持续比较长的阶段。

 

    不付出较大代价就拿回钓鱼岛的想法是天真的;认为有代价就不能行动的想法是不负责的。

 

    中国领导人面对这种代价,是否作好了下决心的准备?中国各阶层老百姓(精英和平民)是否作好了付出代价的准备?

 

    如果政治意愿上还没有作好“攘外”的准备,就需要中国政府寻找原因,进行“安内”。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是GDP,才是持久地凝聚中国老百姓的向心力。内安何惧外忧?

 

    时机

 

    “不以怒兴师,不以愠而战”。不能忘记我们伟大祖先的教导。收回钓鱼岛的时机选择必须在我,不必跟着日方的小动作转。

 

    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是掌握时机的超级大师。他老人家在去世前两年最后一次为中国收回的领土是西沙群岛。时机选择在美国撤出南越,北越尚未统一南越之时。不强的中国海军仅以牺牲18人的微小代价收回了西沙群岛,并建立了恢复南沙的桥头堡。丰功伟绩!

 

    日本也是时机的选择的高手。在中日战争时对两国都有深入采访的英国记者弗雷特.厄特利在她的书中写道,日本在1937年发动侵华战争不是偶然的,是因为中国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及西南诸省归服中央后,中国当时正逐步走向统一,走向改革。日本人对此进程表现出的是“惊异和懊恼”,它选择了发动战争来打破这种进程。日本刊物《东方经济家》在1938年8月的这段话反映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目的:“日本必须在中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复兴计划破产,中央政府垮台之后才能收兵回营。”

 

    面对今日中国国力的增长,日本岂止是“惊异和懊恼”?在和日本的精英人士的深入交流中,本吃米老虎已感觉到他们产生了“焦虑和恐惧”。但日本早已丧失了通过战争来破坏中国复兴的能力,只能像猴子一样在主人的牵引下出出把戏而已。

 

    只要随着时间的流逝,收回钓鱼岛的代价在变小,那就是时机未到。

 

    外交

 

    记住当今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既有意愿也有能力来阻挡中国的大国复兴之路,不是日本。

 

    有几个国家和中国有领土利益之争。他们有意愿中国倒霉,有能力骚扰中国,却又害怕中国的反击造成他们的灭顶之灾。于是他们在那个国家的怂恿下来和中国玩边缘游戏。

 

    中国外交的国策是“韬光养晦”。

 

    越王的“韬光养晦”是可以给吴王美女财宝,个人可以一时受辱,但军队和地方行政必须独立掌控,原则是保留并壮大将来报复的能力,压倒对方的能力。

 

    九一八将东北的土地,人员,设备,财力等资源拱手让敌,是壮大敌方力量,缩小自己力量,不是“韬光养晦”,是笨猪的行为。

 

    对那个有能力和意愿遏制中国的国家可以“韬光养晦”,但不能忘了“韬光养晦”的目的和原则。

 

    对那些和中国玩边缘游戏的,尽可以放开手脚玩。

 

    军事

 

    军事上是能力建设和决心建设。能力建设不仅在武器。

 

    甲午海战时,北洋的舰队硬件不比日本差,士兵作战也很英勇。北洋败于战役的指挥,士兵的训练及官兵的实战经验。

 

    军队有能力和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和那几个国家玩边缘游戏吗?现在决战时机未到,并不是就可以像张学良当年那样撒手不管。决战时机不到,边缘游戏天天可玩。

 

    经济

 

    中国经济。。。,还是不多说了吧。吃米老虎我本专业和从业在财经金融,可对中国经济政策只有叹气。

 

    有一点必须认识到,中国加入全球化进程和竞争,经济就成为一场战争。中国经济实力和国力的增长,是相对于主要对手的增长和增强才有意义。举个例:

 

    政策A:中国的一个经济政策,使中国实力增长的速度从+ 10% 减到+5%,而使主要对手们的实力从增长+5% 到下降10%(-10%);

 

    政策B:中国的一个经济政策,使中国实力增长的速度从+ 5% 升到+10%,而使主要对手们的实力从下降-10% 到升+5%。

 

    

本吃米老虎认为政策A是一个好政策,政策B是个坏政策。

 

绝大部分专家和官员认为政策A是一个坏政策,政策B是个好政策。

 

 

    按此原则来审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经济政策,哪个好,哪个坏?

 

    (六)钓鱼岛撞船事件

 

    放了船长事情玩了吗?没完。

 

    就是日本道歉和赔偿损失了(不可能的事),事情完了吗?还是没完!

 

    怎么算完?要让日本所失大于所得才算完!只有这样,日本才不敢再次挑起事件!

 

    撞船事件本来就是日本两面下注,政经分离的把戏。事件到此,日本通过挑战中国已获得的美国的赏赐,得到了政治,军事利益;现在再回头来修复日中关系,就是要保持在中国的经济利益。

 

    如果中国就此息事宁人,如某些专家所建议的,那么日本完胜。

 

    中国必须让日本在经济上付出代价。杭州对丰田金融罚款事应继续扩大,日本间谍再多抓几个。美国人可以在美国无中生有地造出个丰田刹车案来打击日本企业,在中国劳工权利保护,产品歧视,不当竞争方面劣迹斑斑的日本企业中还找不出典型来?

 

    日本人要玩就玩,要不玩了就停?没那么容易。

 

    中国老百姓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