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四位父母养老可能将消灭一个中产家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55:05
令人恐惧的衰老

  “我对衰老产生了恐怖,我无法想象如果我老了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我想但凡有可能我都不会去养老院的。看看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他的活动只能限制在这个空间里。我能够体会老人的孤独,也能理解做儿女的不易,我只有深深的无奈。”

  沿着京通高速不需要走太远,就可以到达北京嘉德养老院,曾经因为村里要求腾退土地,所以分成为两个部分,新区的硬件设施条件相对不错,虽然也是跟宿舍一样的房间,比起另一边老旧的平房来讲,还是明亮整洁许多。如果付足够多的费用的话,可以单独住一个18平米的单间。院子里有个小农场,老人们可以在这里种菜,养鸡,还可以放羊。

  正如文中所说的,养老院就是一个幼儿园,这些步入黄昏的老人们和初生的幼儿并无太多两样。在这里,无论老头还是老太,他们都是老人。大部分的时间,这些老人或者自己在院子里面玩,或者散步,或者看看狗,看看羊,数数自己种了多少棵白菜。吃饭的时候,他们也跟孩子一样的高兴,聚在一起聊天。这里的管理也跟幼儿园并无两样,进门或者出门的老人们都需要跟“阿姨”请示。养老院的工作人员还告诉我说,当院子里的小狗下崽的时候,满院的老人都充满新奇的围着看,被挤在外面的老人还会很郁闷,甚至闹点小脾气。

  在养老院的老人,都是子女照顾不到或者身体不是很好的了,据工作人员说,“但凡有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都不会住到养老院来。”从生活上来讲,老人们都被照顾的比较妥当,但是这些老人精神上都是寂寞的,我与老人们的对话采访都让老人们非常开心,我看得出,他们有很强烈的倾诉欲,上了年纪之后,他们可以豁然的跟你讲他年轻时的经历,包括曾经的不光彩。

  我想这些老人们如果可以选择,是都不会选择养老院的,哪怕自己的儿女再不争气,他们也愿意与孩子们住在一起,可这又能怪谁呢?这其实不仅仅是他们子女的问题,这是这个转型社会种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后果。

  在采访过程中,我了解到目前北京养老院中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来自外地,而且趋势是外地老人越来越多。其实在北京,各种价位的养老院都可以找到,每个月从1000多到近万完元。有一位老人家属告诉我说,他们也去考察过6000多一个月的养老院,条件的确好,可自订菜单,经常泡温泉。“但这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承受的起的。”

  嘉德养老院所在的村的土地租金节节攀升,劳动力价格上涨,护工费用增加,这些因素最后都将作用在他们收取的费用之上,这笔费用无论怎样都将是摆在儿女面前的担当。

  在养老院出来之后,我对衰老产生了恐怖,我无法想象如果我老了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我想但凡有可能我都不会去养老院的。看看住在养老院中的老人,他的活动只能限制在这个空间里。我能够体会老人的孤独,也能明白儿女的不易,我只有深深的无奈。我想我还是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可以自由自在的多活些年。

  养老,全社会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这是一篇求证的稿子,养老之痛,我们想追问是不是在伦理中,现有家庭结构给老人造成了困境。是不是青年人集体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很强、自私、冷漠、没有感恩的意识使得养老问题越来越面对挑战。或者是不是家庭成员减少,现有的421家庭结构令家庭养老面临崩溃?

  在陆续采访中发现养老问题除了伦理之外,还应该落到养老制度上来。

  早前我个人认为,中国正在从家庭养老模式走向社会养老,于是把社会养老作为主要趋势这样一个肯定的命题来讲的。那么就希望通过专家可以探讨一种完善社会养老制度的途径,来解决中国当代中青年对养老的无奈。

  然而在经过几个专家多方面的采访沟通之后,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中国传统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家庭或者说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老年人从年轻时开始积累的农业生产技能,会不断传给下一辈。作为一家之长的老年人往往也是家庭经济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拥有很高的权威地位。因此家庭养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承担着主要的责任。而且中国也一直有着养老的传统。 所以在中国,家庭养老短时间内无法被社会养老取代。

  这就让我们之前关于社会养老制度来改变当前养老难题的命题变得片面,最后得出的结果,在中国,要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支撑、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

  由此我们看到,家庭养老仍是未来的主要解决方向。那么究竟如何让家庭养老发挥应有的作用,我想这应该是全社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