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为何重文轻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1:03

宋代为何重文轻武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首诗写的正是北宋重视读书人的景况。

 

 宋代的另一项制度创新便是重文轻武政策的设施,正是这一政策,奠定了宋王朝文官政府的基础。

 混战时期的五代十国,是武人掌握的天下,文臣不过是陪衬而已,一般不受重用,整个社会存在着一股重武轻文的风气。宋太祖出身于行伍,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戒马倥偬中度过,他最初同五代时期的许多武人一样,崇尚武力而瞧不起文人儒生。随着五代十国动乱局面的结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太祖越来越感到仅靠武臣不仅远远适应不了治理天下的需要,而且也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重武轻文的风气。

 宋太祖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他采取的首要措施是:第一,开辟儒馆,任用大批儒士;广建学府,培养人才;下令修复孔庙,下诏拨款增修国子监学舍。在国子监开学讲授之日,他还派内侍送去美酒佳肴,以此来表示庆贺。在这一政策下,长期遭受压迫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儒臣们开始活跃起来,穿白袍子的举人们和大襟束带的士大夫们也在重要的社交场合出现,与武人们平起平坐。第二,改进和推行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放宽科举考试的选拔门槛,无论家庭贫富、地位高低,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都可以前往应举。严格考试制度,以防富家子弟们请托舞弊。每年春季,大批大批的读书人涌进考场,场面及其壮观,甚至有的和尚道士也还俗应考。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选拔高级人才为自己所用。经过这番改革,考场代替了战场,成为平民进入上层领域的主要手段。清寒的书生,即使穷困潦倒,但是一旦进士及第,就如同平步青云,人人刮目相看。《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对宋太祖重视人才选拔的高度概括。

 

 龙泉窑梅子青釉莲瓣纹盖钵,宋朝

  

 通过严格的科举考试,宋太祖选拔了大批有才华的文臣,使他们进入了统治集团,让他们担任了中央和地方的官吏以此来打破武人专权的局面。宋太祖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文臣不能只是用来当作点缀,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宋太祖不但在地方上用文臣做知州,还特别强调用文臣在中央担任要职。“杯酒释兵权”之后,宋太祖害怕再次发生武官夺权现象,就统统的用文臣担任宰相。卢多逊、薛居正、吕庆余等人之所以被任宰相或参知政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读书好学、崇尚儒学。

 宋太祖的重文政策,是在充分吸取五代十国时期的教训基础之上的。当时文武关系畸型,武臣独擅政权,导致朝代变更频仍,政局混乱。曾经身处乱世的宋太祖,不希望这样的局面在自己的朝代延续。当然宋太祖的重文也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他在“重文”的同时,并不歧视武臣,无论文臣武将,只要有一定的专长为国家所用,都予以提拔,使自己的统治基础广泛而巩固。

 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基础,保证自己江山的长治久安。为此,他还对权力的分布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他深知,以往政权频繁变更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权力过大,节度使拥兵一方,不受中央调遣,自然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要解决好权力的分配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在赵普的辅佐下,宋太祖制定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三大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地方权力收夺,以彻底改变五代以来所形成的地方权力过重、威胁中央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