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陷阱和通缩齐现 中国经济处境较美艰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17:47
流动性陷阱和通缩齐现 中国经济处境较美艰难(转载)
作者:阿墨后援团 提交日期:2009-5-13文章来源:中经网 点击数:64 更新时间:2009-3-20 8:46:42
  
  虽然美国经历了经济发展的绝对衰退,而中国只是经济增速放缓;虽然金融危机发轫于美国,而中国只是受到波及;虽然美国金融体系大型机构接连发生清盘事件,而中国金融体系运转基本正常;但就宏观调控角度而言,中美两国经济形势发展状况越来越表明,中国经济处境要比美国艰难!
  中国同时陷入了通货紧缩和流动性陷阱状态,经济刺激大部分只能依赖财政扩张,但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不发达的状况大大制约了中国政府的负债能力;美国仅有通货紧缩而无流动性陷阱,因此可以采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的方针。同时美国金融市场发达,政府筹资能力要远强于中国。
  一、中国将进入严格界定标准下的通货紧缩状态
  国外研究界通常将物价指数连续6个月下降当作通货紧缩的界定标准,即CPI连续6个月环比下降。要满足这个条件是很困难的,如果放宽这个条件,即取消连续下降条件,仅就当前价格水平和6个月前比较,那就要有现实意义得多。对中国而言,应该实行更严格的通缩界定,即看CPI是否为负,实际上是把比较物价基准由半年扩展到1年。从商务部公布的两个周监测价格指数(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看,2009年2月末的价格水平已恢复到2008年年末的水平,这意味着2009年1月份节日因素导致的涨价因素已全部消除。在当前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下,按照以往的经济运行规律和当前物价运行趋势,中国不仅即将步入通货紧缩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很有可能持续两年左右时间。
  二、美国先于中国进入通紧缩
  从CPI和PPI环比情况看,这两个指标都已经连续5个月负增长,是美国1986年7月以来的首次。在我们仅把CPI为负才看作是通货紧缩的严格界定下,2008年12月美国就先于中国迎来了通货紧缩。2009年1月,虽然物价水平由于季节因素有所反弹,但CPI同比指标仍呈负值扩大趋势。综合考虑其它宏观经济指标,可以认为美国已经陷入通缩。
  三、流动性陷阱离美国渐行渐远
  流动性陷阱的学术定义是货币增加不能降低利率现象,其经济学上的意义是货币增加不能有效提高需求水平,需求不能提高的原因是利率不能降低。在现实世界中,造成流动性陷阱的直接原因是货币利率和投资利率的偏离。在欧美等国际金融市场上,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LIBOR)/隔夜指数掉期利率(OIS)利差是最常用的判断一国流动性状况的指标。该指标表明,由于金融体系创造货币能力受到削弱,金融危机爆发后,即使美联储加大了货币投放,美国金融流动性紧张状态一直没有得到解除。2月下旬以来,受金融危机第二波危险临近的影响,流动性紧张程度又有所上升。
  四、中国不幸同时进入了通货紧缩和流动性陷阱状态
  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在经济紧缩期间经济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流动性陷阱状态,中国此番经济调整就不幸同时陷入了通货紧缩和流动性陷阱状态。
  货币增长一步到位的状况导致了我国流动性泛滥,货币数量快速扩张的结果是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空前膨胀:2009年新年交替前后,我国银行间市场货币利率持续下降,各种期限拆借利率由短到长先后低于同期存款利率,银行间市场竟然连续出现了无风险套利的交易机会。银行间拆借利率低于同期银行同业存款利率,表明我国当前的流动性充裕状况为历史罕见,实际上已进入了流动性陷阱状态。
  五、流动性陷阱制约了中国宏观调控空间
  美国远离流动性陷阱的单一通货紧缩状态,使得美国可以同时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的经济刺激手段。当然美国的当务之急是恢复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完善,美国复苏之路虽然可能漫长,但未必曲折!
  中国的境地就大不一样。中国同时陷入通货紧缩和流动性陷阱状态,使中国的经济刺激手段受到很大限制,宏观调控空间受到较大压制。首先,流动性陷阱下货币扩张对提高需求作用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基本消失,刺激经济的政策只能依赖于财政政策"一肩挑",财政政策受到的压力加大。其次,流动性陷阱造成了中国信贷市场的虚假繁荣。从中国流动性陷阱形成的原因看,债券市场不发达和股票市场泡沫破裂造成的资本市场萎缩,是造成中国流动性陷阱的重要原因。最后,流动性陷阱降低了投资的乘数效应。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下,政府引导性投资支出会大规模增加,但是流动性陷阱造成的投资需求降低效应,使得政府投资能带动的民间自发投资量大为下降。企业自发投资需求的下降,一方面反映了对当前过剩生产能力消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实际上反映了经济体系中结构调整的困难。
  六、资本市场发展对本轮经济复苏起着重要作用
  流动性陷阱状态下,经济激励基本上只能依赖收入政策和财政政策,因此,加大经济刺激力度基本上就等于是说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要进一步增加投资力度的前提是政府投资能力的扩大,而政府投资能力又取决于政府负债能力。从表面上看,即使2009年我国财政赤字急升到9500亿,占当年GDP的比例也仅在3%左右,刚好碰到国际赤字率警戒线。在特殊时期,暂时突破警戒线也未尝不可。问题是,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尤其是债券市场发展落后情况下,政府增加负债的难度是很大的。
  中国以往赤字率低并不是中国财政收支状况一直很好,而是政府负债渠道一直不畅,从而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冲动一直未酿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和政府负债。当前即使扩大地方政府的发债口子,债券市场的不发达也制约了政府的发债空间,使得政府难以短期内大规模增加发债量(除非不顾及市场稳定)。也只有债券市场发达,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发债,政府增加的投资才不会产生"挤占效应"。 地方债热望为何遇冷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2日 10:50 解放日报
  本周可谓是地方债上市最密集的一周:周一,天津债和辽宁债同时上市交易;周五,市场则将迎来山东债、江苏债齐上市。
  然而,密集上市并没有迎来市场热捧,诸多地方债无一例外遭遇破发,市场成交也颇为冷清,甚至出现一日“零成交”的尴尬。
  基于这样的先例,业内人士普遍不看好本周密集上市的地方债,认为这些地方债的上市,必将难逃困局。而事实正逐步印证这一判断:截至昨天,天津债、辽宁债上市仅仅两天,买入价跌破发行价后继续走低。
  
  本报记者 蒋娅娅
  曾经备受期待所谓地方债,即是以地方政府作为发债主体发行的债券。相对于国债而言,地方债则是地方政府筹措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许多地方政府为筹集资金修路建桥,曾经发行过地方债券,有的甚至是无息的,以支援国家建设的名义摊派给各单位,更有甚者就直接充当部分工资。直到1993年,这一行为被明令制止,原因是对地方政府承付的兑现能力有所怀疑。此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今年以来,在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的声音下,在我国沉寂多年的地方债重新开闸。这背后市场的热情,不容小视。
  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全球蔓延,且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各经济体均采用多种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我国在多次大幅度降低存贷款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也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其中以去年推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为主。不过,这4万亿元中,两年内列入中央财政预算的只有1.18万亿元,其余则需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配套。根据有关部门测算,2009年,地方政府须为中央投资项目提供配套资金约6000亿元,而目前地方政府自身仅能够提供3000亿元,“缺口”将近3000亿元。发行地方债筹措资金,无疑是为扩大地方政府收入来源,同时,也将助力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
  另一方面,地方债公开发行,也有助于变政府隐性债务为显性债务。虽然《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可以搞赤字,但实际上,各个地方政府拥有债务已是不争事实。既然是隐性债务,信息不透明,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很难掌握。因此,公开发行地方债,也将更有助于提升政府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
  正因为有着特殊的背景意义,地方债重新开闸备受期待。一边,各地方政府纷纷行动,抢夺地方债“第一单”;另一边,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在有了投资地方债的权限后,对即将发行上市的地方债投资跃跃欲试,多数机构均表示长期看好地方债。而作为投资市场的一个新品种,一个新的投资工具,习惯“炒新”的中小投资者也对地方债颇为期待。
  频频破发背后不过,与发行前的热闹场面形成鲜明对比,地方债上市之后的表现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从4月3日首只地方债———新疆债上市开始,跌破发行价或“零成交”的尴尬一直伴随着地方债。
  地方债遭到如此冷遇原因何在?频频破发背后又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申银万国(4.44,-0.01,-0.23%)分析师认为,从目前的收益水平来看,地方债票面利率太低,收益率空间不大。以新疆债为例,1.61%的票面利率,不如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3.33%的利率,因此,对投资者不具备吸引力。以投资10万元为例,如果购置3年期地方债持有到期,以单利计算,所得利息为4830元,而选择3年期定期存款,所得利息将达到9990元,除去5%的利息税后,所得为9490.5元,远远高于地方债收益。更何况,地方债发行规模不大,也导致其流动性相对较差,远不如国债。在收益率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投资选择也会偏向流动性更好的国债。
  事实上,地方债热闹发行,正值今年年初以来沪深股市的一波反弹行情。股市与债市向来有着明显的“跷跷板”效应,资金正不断撤离债市,转投股市。据统计,整个一季度,基金撤离债市的资金规模达到2700亿元。目前,基金几乎抛空所持有的长期债券,剩余配置中的债券品种主要是5年期以下的短债以及信用债。相反,股市成交量持续走高,最近一段时间,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金额维持在2000亿元上方。
  地方债上市遇冷,还有一个原因,即是债券市场供给增加同时,需求却可能面临下滑。地方债密集发行渐成趋势,自4月3日以来,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有9只地方债发行上市或即将上市。与此同时,财政部日前公布第二季度国债发行计划称,二季度将发行16期记账式国债,期数也较一季度明显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近期市场对宏观经济预期有所好转,令资金对低风险债市的投资需求有所减弱,投资热情急剧降温。
  不过,业内人士也强调,对投资者而言,地方债上市跌破发行价并非坏事。在票面利率过低的前提下,投资者只有以不到发行价的成本购买并持有债券,才可能有更高收益。比如以90元购买一份债券,持有到期,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即是10元再加上1.6%的利率收益。
  能否走出困局
  地方债在市场“热望”之后却出乎意料地“遇冷”。市场的这种转变,并非只是因为投资收益现实不及预期,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因素。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发行的地方债,主要是为解决地方财政“保增长”配套资金不足,虽是以地方债命名,却仍是国家财政保障下的类国债产品。在这一前提下,市场规律将失效,地方债定价机制被扭曲。国家财政部门全面代发地方债,国家财政保障其还本付息,市场将其信用等级等同于国债,令市场只能按照国债利率水平来给地方债定价,大大压低了地方债利率水平。
  同时,地方债作为补充财政资金,“2000亿元”的上限,使得规模扩张有限,流动性不足。这也决定了地方债的参与者,多为一些长期资金作为投资配置持有,等待到期还本付息,这样可能进一步加剧地方债流动性不足的困难。
  不仅如此,从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地方债发行主体偏重于经济发展状况不佳、资金紧缺的地区。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的地方债,在本质上只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另一种形式,并非此前市场期望的金融体制创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市场对于地方债的热情。
  地方债能否走出困局?从目前来看,或许还需要时间。
  不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此前出席中国金融专家年会时表示,地方债近期遇冷只是短期表现,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地方政府发债规模必然会扩大。他认为,要做大地方债规模,提高地方债在政策性融资中的相对份额,前提就是必须要有稳妥可靠的风险控制机制。同时,地方债发行应有专业性风险评估。
  申银万国分析师也认为,未来地方债市场要扩张,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全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无论地方债的还本付息资金来源是财政收入,还是项目收益,相应的偿债保障,理应按照市场化的标准。同样,收益与风险相挂钩,“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则低收益”,未来地方债的利率水平,将以同期国债利率为基础,并由相关专业性信用评级机构评级后,参考综合因素给予的风险溢价来最终确定。只有这样,地方债才会真正显现价值,也才会被市场所认可。

 

作者:阿墨后援团 回复日期:2009-05-13 10:46:07 

 

  互联网带来大量廉价而未必有价值的资讯,因为其高度普及且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形成共识。而主流话语则根本没有说服力,因此整个社会理性层面难以形成合力。  
  理性层面混乱,那么能凝聚共识且造成影响的只能是一些应激反应似的东西。人类与爬行动物的区别将越来越小,最后退化乃至消亡。 2009-2010经济大崩盘下的中国
作者:东方2000 提交日期:2009-5-14 0:01:00 访问:739 回复:12 中国大通胀时代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还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毫无疑问即将进入一个大崩盘时代。从目前的经济走势和社会经济运行状态来看,这场大崩盘即将在未来的六到十二个月与国人亲密接触。时间来得越晚国人的损失就会越惨重,而不同利益阶层的对立也就会越严重。
  单纯的经济危机成因是供求关系,其经济崩盘所引发的仅仅只是财富的大转移和信用的重新构建。而中国的经济危机绝非单纯的危机这么简单,中国式的经济危机实质包含了政府信用危机、媒体公信力危机、财政经济危机、国民的心理危机、道德危机以及文化危机。
  众症齐发下的中国式危机将造就一个1948年通胀以来最大规模的大通胀,乱局已现只待崩盘。
  支撑些观点的理由如下:
  货币价值的实质是实体财富的符号化信用,符号的数量对应实体财富的数量。通货膨胀其实质便是用过量的货币符号稀释所对应的实物财富,创造出了大量与财富无关的货币符号。创造了大量的垃圾数据,过量的货币符号稀释使得整个符号化体系失衡。最终因稀释过量而引发大规模的货币符号危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危机”。
  而货币是经济的血液,在流通过程中会将稀释过的血液带向整个经济体。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事实上并不存在单纯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实质只是经济危机的缩小版,任何一个点都与全局息息相关。
  中国大通胀无法避免
  之所以中国大通胀无法避免,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选:政府滥发货币
  政府的货币发行量与社会财富的创造量是不对等的,货币发行量远大于财富创造量。金融工具的实质就是一个忽悠,忽悠着懂得人与不懂的人。不懂的人弄不清楚怎么回事,懂得人则陷入了别人所设计的逻辑陷阱。
  金融的实质就是信用的合法高速流动从而快速集合资源(主要通过信用实现),但金融本身并不创造财富。甚至可以说金融实质是实体经济的“寄生虫”,通过特定的财富流通管理吸食着实体经济的血液。
  金融的基础是信用,而信用最终需要实物来兑现的。不负责任的货币发行政策意味着货币的价值必然无法兑现,外部环境的恶化也将使得政府无力通过外部输入缓解信用兑付危机。
  其次:外汇储备缩水
  外汇储备的硬损失(缩水)已经发生了有一段时间了,这种损失会对兑付能力兑付信心造成双重打击。这会与政府的政策性货币发行形成叠加效应,会加高回滥发货币而造成的危机的波峰峰值。
  其三:行政效率低下
  事实上来讲基础部门的效率与经济危机的最终幅度是成反比的,高效率的基础部门会有效缓解危机的严重程度。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基础服务部门的效率会再一次加高经济危机的波峰,为经济的大崩盘输血。
  流动性减弱将使得危机浮出水面
  高流动性时代所掩盖的一些问题,在低流动性的时候会陆续浮现出来。问题到底有多少?有多严重我无法预估,但可以预见的是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
  某些地方逆着国家政策乱收费可以提供佐证,最起码证明他们的收入支出平衡到目前为止已经无法支承那怕是一点点小小的优惠政策。
  国人讲竭泽而渔,当流运性回归到与实物财富对应的程度的时候我们还剩下些什么?除了发钞票政府还有其它的选择吗?
  通货膨胀与政府信用崩盘
  相对而言这种通胀会以老百姓心理可以接受的程度持续下去,并最终形成新的平衡。事实上通胀该多少还会是多少,在新平衡达成前实际经济将持续恶化下去。只不过我们的宣传工作会做得很好,让大家痛并快乐着接受这一现实。当终有一天明白过来的时候,也许危机已经过底了。
  政府信用的危机会在失去流动性的经济中形成集中释放,而通胀则是其释放危机的一种重要形式。只是在体制没有改变的时候释放的循环是恶性的,并最终加深危机。危机过后,我们将进入一个后信用时代的中国经济时期。
  后崩盘时代的中国经济
  民生
  后崩盘时代的老百姓会变得极其辛苦,社会的贫富分化会变得极其严重。中国目前的中产阶级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进入新的贫困阶层,可以想象当这些只会在企业里做螺丝钉的管理、人事、采购、工人失去其所依赖的社会化分工组织(企业)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一幅场景。
  一个完整的组织体是可以创造财富并通过和外界交换获取资源的,很象想象组织体中的螺丝钉有能力单独获取资源。
  生产力大破坏之后,我们将迎来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工业品高物价”时代。
  生活幸福指数
  不要抱怨现在的生活了,其实相对五年后我们生活在一个很幸福的时代。除了少数即得利益者逃离这个地方外,大多数的国民都不得不承受这种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阵痛。
  幸福指数的下降是毫无疑问已成定局,只是到时候我们的感觉会不会忽悠自己就说不清楚了。
  理想与梦想
  二十年前理想与梦想是大众品,今天理想与梦想是奢侈品;十年后的理想与梦想将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想。到那个时候或许江山代有人才出,会出现几个奇迹吧。
  应对崩盘的建言
  多储备点快速流通的必需品,或许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一天工作下来所得到的工资买不起一条毛巾。这并不意外,大崩盘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点_点_点 回复日期:2009-05-14 00:25:14 
    思想是悲观的,但却也反映了现在普遍人人自危的实际情况,我不知道为什么政府仍然执迷不悟,确实中国的改革需要停下来思考,脚下已近是万丈深渊了
作者:伊恋糊涂 回复日期:2009-05-14 00:26:31 
    楼主太悲观了,6到12个月之内还不会,TG会硬撑一段时间的,财政收入会在2010年下半年急剧恶化,中国会陷入强烈的通缩环境之下,经济将会非常寒冷。估计2011年下半年或者2012年上半年有可能财政不得不直接向央行举债,由于货币信用的丧失,这个时候才会是超级通胀的开始。
作者:66端午88 回复日期:2009-05-14 00:26:59 
     切,中国崩溃论都喊了10年了,要一直等着崩,早就成了下等人。抓住经济新一轮起飞机会,把握4万亿投资时机,先人一步,等大伙全都醒了,机会也就没了,呵呵,个人建议,仅供参考。当大家都在恐惧时,你一定要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