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内化与外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01:50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都脱胎于表现主义的源流,得益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气韵的涵养。这在走向中国本土化的抽象艺术家中具有普遍性。

  撰稿·卢缓

  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逻辑中,不可说的东西正是我们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东西。美学就是这样一个超验的领域,它只能被显示,不能用语言加以表述,而抽象艺术更是其纯粹化的表征。

  中国人对于抽象艺术往往有着约定俗成的认识。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它泛指那些从写实主义出走的,更多地追求形态语言、色彩、造型等方面自在的表现能力与审美价值的架上绘画形态。这一认识,为抽象艺术赢得了更广泛的受众,却也影响了大众对于抽象艺术的理解深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影响着抽象本身更深地扎根于本土艺术之中,构成了当前中国抽象艺术家所必须面临的现实悖论。于是,抽象艺术家难免曲高和寡,而抽象艺术的欣赏者则往往不知所云。

  因此,当我们解读中国抽象艺术时,不得不依赖于由视觉经验与主旨阐释所构成的关于艺术家的知识背景的了解。就个体抽象艺术家的作品而言,我们不能从一种整体性的方法论体系入手,而只能从视觉语言的形式特征出发,归纳出艺术家自身的表达思路与话语逻辑,从而获得某些具有本土意义的方法论特征来。此次李磊与古原的作品展,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桃花源记——李磊、古原绘画作品展”于1月9日起在珠海市古元美术馆开幕。李磊的作品以《海上花》系列等为代表的一批成熟作品,呈现了艺术家作品形态转变的阶段成果。这些作品将抽象艺术思维与感官体验外化为一种通感体验与生活哲学,体现了一条本土的抽象艺术由形而上的精神性演绎走向主体经验外放的精神性的、更“本格”化的艺术道路。

  古原的作品中潜藏了一些风景画的基因,显示出强烈的、绚烂多彩的光源色与闪烁的变幻效果和更强烈的动感与节奏感,体现了以传统的感悟山水的“有我之境”式的抽象体验道路,一种情感风景与人文意象的抽象化道路。

  由李磊与古原作品所组成的展览,很有趣味地向观众揭示出抽象艺术的多面性。两人都立足于对生命的意味与体验,他们的并置呈现了中国当代的抽象艺术两大主要的发展趋势,体现出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状态与基本特质,而且在本质上是向一种精英主义式的阐释话语与观看方式的回归,在走向中国本土化的抽象艺术家中具有普遍性。李磊与古原绘画作品展将为我们提供研究当下中国抽象绘画艺术的重要契机。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都脱胎于表现主义的源流,得益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气韵的涵养。这在走向中国本土化的抽象艺术家中具有普遍性。如果说,在西方,抽象艺术的诞生是出自西方绘画体系自身形态语言的发展轨迹与艺术、思维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有着明显的线性轨迹与单向性的上下文关联的话,那么,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实验进程中,作为一种形式语言而引入的抽象画,最初是从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抽取出来,充当一种突破写实传统的观念禁锢、彰显创作自由的前卫性工具而存在的。因此,它便与自由思潮中的表现主义传统有着天生的关联,而与中国传统中的写意脉络遥相呼应。中国的抽象艺术,在诞生之初,更多地继承了热抽象的发展脉络。它更感性、更富有情感、更多地自觉依附于中国传统理论与既有的西方哲学体系,来抵消话语缺失的单薄感。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艺术家便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艺术品位与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