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海西”专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0 20:37:14
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互动与合作研究   时间:2009-12-28 来源 :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 :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地域相近、资源禀赋和产业同构等现象是制约其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瓶颈。区域分工与合作会带来区域利益的增进,经济区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实现区域间互动与合作。而政府间的非合作博弈等原因导致了彼此间的合作障碍。构建区域间政府合作的互动机制和产业合作机制,对实现三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区域互动;政府合作;产业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2604(2008)04 - 0001 – 04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先后形成了多个经济区域。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各经济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各自的弊端,地域相近、资源禀赋相似引起的产业同构现象,成为制约国内各大经济区产业优化升级的主要瓶颈,政府间的非合作博弈等原因导致彼此间的合作障碍,跨经济区合作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证明,区域分工与合作必然会带来区域利益的增进,从以行政区划为界的行政区域竞争转变为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区域竞争,以产业、生产要素等互动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一、区域互动与合作及其问题

  区域互动是指推动区域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HelenSullivan和 Chris Skelcher在分析英国地方跨域合作演进的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政治、操作及财政是影响政府间跨域合作的重要因素,可以采用契约、伙伴关系及网络三种形态,利用可行的合作机制、协同发展组织来提供政府经营之重要发展途径。国内学者汪伟全、许源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问题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合作协调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财政经费各负其责、缺乏相关法律与制度保障,必须从政治层面、管理层面、法制层面全方位着手,在政治层面建立具有全局利益观的、开放的、合作的地方政府,在管理层面建立协商谈判、财政补贴与平衡、协调联动制度,在法制层面建立冲突协调机制。从跨区域政府合作组织产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看,跨区域政府合作的特点有两点,一是建立在自治基础之上的共治,二是其性质是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不是一级政府。唐亚林提出长三角之间的政府合作应是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竞争来促进合作与发展,由此而推进跨地区政府的合作进程。

  关于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和机制的研究主要有 :谷雨分析了我国区域合作的三类主要形式,即对口帮扶和支援、地方政府的双边合作和区域合作组织。王维平提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六个构成要件 :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章程、区域经济合作项目、区域经济合作特区和区域经济合作指标。陈剩勇、马斌提出应该从四方面建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 :构建一个统一协调大市场的竞争规则;必须有跨行政区的制度性的组织协调机构;强化区域交通、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统筹与管理,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构建区域经济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竞争力。

  长三角是指江苏中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全部,包括江苏省八市 (南京、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 )、浙江六市 (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 )和上海市,是中国和世界著名的河口三角洲之一,历来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珠三角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濒临南海,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惠阳、惠东、博罗、肇庆、高要和四会,是我国重要的侨乡,也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海峡西岸经济区 (简称海西 )是指以福州、厦门、泉州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是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区域经济综合体。长三角、珠三角、海西三个地理上彼此相连的经济区,其下一阶段的发展前景是在更大区域范围实行整合。

  资源禀赋相似,经济联系紧密,经济发展水平接近,都会引起一定区域内产业同构现象。与其他地区一样,三经济区采取的是地方分权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地方政府与地方企业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联盟,地方政府为保障本地区的利益,使财政收入最大化,一方面,竞相运用各种优惠政策、手段,进行引资竞争;另一方面,用各种行政性手段阻碍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形成分割市场,使得原本可以在更大区域内形成的均质化的投资环境很难产生,区域间的分工协作难以展开。在制造业领域,由于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我国港澳台地区,加之三个经济区内部自然禀赋比较相似,在工业化进程中,缺乏区域间的合作和互动,导致三经济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竞争激烈,分工协作关系弱,区域一体化程度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福建与浙江的趋同度达到 0. 9945。在工业和第三产业方面,与福建结构趋同度最大的地区分别是江苏和广东,各自达到 0. 5994和 0. 9733。总的来讲,海西与珠三角第三产业结构趋同度大于长三角,与长三角内的大部分地区的第三产业和工业结构趋同度大于珠三角,海西与两大区域的产业同构现象已经相当明显 (陈艳华,韦素琼, 2007)。

  具有高度相近的产业结构的三个经济区之间,竞争关系大于区域间的分工合作关系,在争夺市场、吸引生产要素、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展开激烈的区域间竞争,导致比统一市场条件下的自由竞争更大的损失。因此,研究并解决长三角、珠三角与海西经济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政府合作和区域互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区域政府合作与互动机制产业同构导致的恶性竞争可以通过行政性力量,扫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间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最终形成统一的地域合作经济。这一合作机制是建立在分享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在地方政府利益独立化的制度背景下,区域间的政府合作行为是一种利益驱动下的战略选择。

  (一 )构建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规则区域经济合作的关键是市场竞争规则的一体化。区域间政府应实行统一的非歧视性原则、市场准入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消除妨碍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制度与政策规定,取消一切妨碍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区域壁垒和歧视性规定。

  (二 )成立副省级行政管理机构建立跨行政区的制度性的副省级行政管理机构,协调政府间的权责与分工合作关系,形成一体化的政策环境,协调地区间的重大经济问题,统筹制订发展规划、规范、办法,协调三经济区建设,促进其产业布局与经济互动发展,加强其一体化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规划,使整个区域政策与各经济区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相一致,实现区域内共同协调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统筹制定大区域总体开发建设指南。

  受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跨区域基础设施很难实现无缝隙对接。海西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具备两岸四地连接点的区位优势,发挥着承南启北、西联东出的重要作用。国家应重点加强海西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其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海峡西岸重大能源工程建设,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加快构建和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有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 )构建区域经济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竞争力区域整体竞争力归根到底在于产业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形成产业区域特色优势。因此,区域内各地必须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出发,统一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区域产业政策。各地政府要充分尊重企业的意愿,努力为企业的跨地区扩张和竞争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和环境,在竞争中进行产业整合,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和区域优势。目前,各区域一般都没有统一的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各地区在制定或规划各自的支柱产业时,大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这不利于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降低了区域的产业整体凝聚力和开拓力。因此,必须形成统一的区域产业政策,加强各地方政府间的协调,为企业间的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通过竞争实现整合,逐渐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区域性产业网络,进而形成整体优势。

  三、三经济区之间的产业合作机制

  三经济区合作的第一阶段应是利用优势要素和投资需求阶段。这一阶段合作主要是依据海西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绝对优势,利用要素的区域价格差获取收益。第二阶段应是生产要素重组阶段。伴随着长三角、珠三角成熟产业拓展产品市场以及各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要素在三经济区域内寻求合适的组合。目前,长三角已经进入产业结构大幅度升级阶段,浙江原有的中小型民营经济也正在积极联合和兼并,可以预见生产要素大规模跨区域的流动重组即将成为可能。海西经济区作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应把握这一时机,积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升级。第三阶段是生产要素创新集聚阶段。可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甚至是区域内要素短缺的限制,追求能够创新的环境。具体表现为管理、技术和创新要素对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海西经济区生产要素利用能力的增强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这是三区域经济合作的高级阶段。

  (一 )利用优势要素阶段合作形式

  资源利用、产业转移模式。在三经济区分工体系中,统筹制定区域空间布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促成产业布局联动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契机。目前海西产业链尚处于相当不完善的状态,但具备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这些资源在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两个区域的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正逐步外移。海西地处两大经济区中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优势。因此,应充分发挥好产业转移的承接效应,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相关下游产品的生产。海西应积极从长三角、珠三角引进一些规模比较大、产业关联度高、区域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目前福建的制造业正在升级,因此应重点选择制造业领域,主要包括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的中下游项目等。长三角、珠三角应鼓励企业跨区域扩张与联合,形成外企、民企双轮驱动的内联互支格局,两区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应积极把产业链条延伸到海西,这不仅获得了稳定的资源,也确保了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市场的形成。区域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海西资金短缺、开发力量薄弱的问题,实现优势产业的启动。

  专业化分工、产业对接模式。长三角、珠三角的大型企业可以采取直接投资设厂或兼并联合海西现有企业的方式,将生产项目中的部分产品或部分工序的生产交由海西企业承担。这种模式可以相对缓解长三角、珠三角的资源、劳动力及土地短缺的劣势。海西结合长三角、珠三角的高科技、先进的加工组装流水线、广阔完善的市场网络等优势,可以使现有的生产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也为长三角、珠三角产品成本降低、竞争力提高提供场所。

  (二 )生产要素重组阶段合作形式

  “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模式。主要包括 :一是来样 (图纸 )生产,指由长三角、珠三角厂商提供产品的全套图纸、样品、部分加工技术或零件、工具等,由海西厂商按照要求加工制造;二是来料加工;三是来件配装;四是补偿贸易,指从长三角、珠三角购进机器、设备、技术和各种服务,海西先不支付现金,约定在一定期限内待项目投产后,以该项目生产的产品等偿还贷款。这种形式可以使海西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从而实现利益共赢。

  股权合资和契约合资。应用股权合资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投资者以资金、劳务、技术、工业产权、机器设备、厂房,折成一定数量的股份。合资企业建立后,按股权比例参与经营、分担风险、分享成果。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多利用海西原来的工业生产线进行更新改造,或者在海西企业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生产线进行批量生产。并购重组模式。企业间并购重组也是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兼并或收购海西现有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权或资产,从而取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并购重组的优越性在于能利用海西企业现有的资产、设备、人员、营销网络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占领市场。其缺陷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很难对资产价值进行正确的评估,企业并购后管理和企业文化整合也面临许多问题。

  (三 )生产要素创新集聚阶段合作形式

  委托管理模式。三经济区企业在生产技术、营销手段、管理方法等方面各有优势,因此可以通过签订管理合同,进行管理输出。被托管的客体一般是微利、亏损或濒临破产的中小型企业。在这种模式下,管理合同明确规定企业的基本方针和重大决策权仍由委托方企业自行掌握,受托方企业主要负责具体经营,在一定期限内负有管理责任,同时按合同规定取得报酬。受托方企业一般要以自身的资信能力作抵押或者以第三方担保为条件,承担相应风险,有偿经营,以保证委托方资产的保值增值。

  技术转让模式。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通过转让技术,企业可以获得相应的收益,引进的技术增强了接受技术企业要素的增值能力,缩短了技术研发的过程。

  技术创新模式。三经济区企业的合作创新模式可分为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和共建实体三大类。联合开发是指企业、高等院校、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之间进行跨区域的技术合作。合作各方共同实施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进行人才的交流与培训等活动。委托开发是指合作双方将某产品核心技术的创新交由技术力量较强的一方负责研发,受托方收取一定的报酬或将新兴技术折合成一定的股份参与委托方企业经营。共建实体是指合作双方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共同组建企业,进行某种产品的生产,在生产流程中专设产品技术创新环节,不断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技术创新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三经济区合作双方技术方面的优势,共同攻克前沿的技术难题,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产品的开发效率。

  建立合作工业园区模式。工业园区的合作模式主要是指长三角、珠三角有经济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在海西投资设立工业园区,以此作为载体进行开发,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工业园区能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完善的服务体系,是经济区合作企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场所。工业园区是特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能有效发挥经济集聚效应,通过强化资金聚集和信息扩散效应,加快贸易、人才、资金、管理、技术和信息的集散,加快项目和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因此,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实施三经济区经济合作,是比较有现实意义的模式。

   华彦玲  (江苏省委党校 工商管理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