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产能将成为一场灾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2:45:10
为应对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在08年底宣布未来两年将投入4万亿元扩大内需,随后全国各省区市纷纷宣布自己的扩大内需方案,总金额近20万亿元。2010年3月22日,湖北省推出总规模达12.06万亿元投资计划,接着重庆推出1万亿元投资计划 、广西宣布投资1.5万亿元打造“大北部湾”。
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了美、俄、日三国的产量总和,2008年年底的钢铁产能为6.6亿吨,而需求仅为4.7亿吨;国内14家主要汽车公司2010年产能接近1800万辆,而销量预计为1300万辆左右,产能闲置率将接近30%;中国欧盟商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了六个行业的挑战:2009年铝业的产能利用率预计为67%;风力发电业为70%;炼钢业为72%;水泥业为78%;化工业为80%;炼油业为85%。
上述只是中国巨大产能的一个小缩影,庞大的在建和拟建项目将会加剧这种产能过剩局面。而中国的产能过剩是全方位的,从钢铁、水泥到多晶硅,从汽车到电子,从重化工业到轻工产品,无不透射出产能过剩的危机信号。
我国的产能过剩有着显着的“中国特色”烙印。中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产能扩张,在数字上看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是非常成功的,确定的增长目标也能轻松达到;一旦增长速度下降,就立即加大投入。本来经济运行自有其内在规律,在经济下行的周期内,企业必定会缩减开支、关停产能。但是在中国,如果企业家按照这样的思维来做肯定被淘汰。为了维持就业,政府在动用大量资源拉抬经济增长速度。突然增加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往往使企业措手不及,一些按照市场规则出牌的企业家受到了惩罚,而不按基本规则行事的投资者得到了奖励。在中国,被政府扭曲的市场在激励人们不断增加产能,因为一旦市场不行政府又会出台措施刺激经济增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在这个市场中过于理性反而不易赚到钱。所以虽然多年来中国精明的企业家都在搞实业,这两年在赚钱效应下却都纷纷投入房地产市场。
中国的行政模式是产能过剩的一大原因。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手中都掌握着巨大资源。地方政府各级领导并不受当地民众约束而只对上级负责,政府为了政绩有着强烈的GDP冲动。同时,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中国的公民并不能完全自由迁徙,一个省的居民并不能享受另一个省的发展收益,在这种不合理的体制下,争取大项目落户本地得到地方民众的热情支持,这点从各省争抢富士康工厂落户可见一斑。为了吸引投资者,各地将劳动力、土地、环境的价格压到极端低廉。而这仅仅是表面,更深一层的还将包括特别的税收优惠、政策优惠、各种资源的慷慨赠送。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实际上得到了某种担保或补偿,这减轻了他们不顾真实供求关系的投资风险。事实上这是一种以邻为壑的做法,不管以什么面目出现都是以牺牲全社会的总利益为代价。对投资者来说,争取政策扶持远比在市场上博杀来得实惠。所以,只要搞到政策支持就放心上项目,中国的巨大产能就在这样的国情中不断增加。
但是中国靠投资、外贸与房地产支撑的巨大产能面临过剩的严重危机。多年来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高达50%以上,今年更是有可能超过70%。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在20%—30%左右;发达国家在15%--20%左右。中国这样的投资增长速度无论是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可持续的。对于房地产市场,有人认为空置房高达6540万套,足够2亿人居住。经济学家谢国忠估算出的数据是中国的城市住房总量大约是170亿平方米,他认为如果采用日本的标准,中国城市住房足以安置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所有的中国人。这一切表明,还在高速增长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将面临突然失速的危险。因此,严重依赖于投资与房地产的中国经济走的是一条不可持续之路,而支撑与依赖这一模式的巨大的产能在政府投资沉寂、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将突显产能过剩的严重危机。产能过剩的更大的危机来自于全球市场。中国普通产品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工人的低福利、资源低价格、环境高污染的基础上的。除非中国不愿国民过上较高质量的生活,否则产品要素价格重估将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将是国际市场上中国的产品大量被更低工资国家的产品代替。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2007年出口额占GDP的比重达37.5%。如此大量的出口是建立在美国巨额赤字基础上的,是一种难以为继的增长模式。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收支平衡都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由于工人工资相差数十倍,美国企业被迫放弃了基础工业,而美国经济越来越依赖美元的国际地位。
但是,美国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基础工业。原因有两个:不可持续的巨额赤字及国外对美国高端产品的冲击。迄今为止美国产品在全球化面前可以用节节败退来形容,之所以还能维持美国经济的稳定靠的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与美国的高端产品。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论,理论核心是参与贸易的各方靠的是各自的比较优势。同样是发达国家,每个国家的比较优势都不同。澳大利亚与加拿大依靠资源优势,日本依靠产品技术与质量,美国更多的是靠高科技。问题是单靠高科技并不能支撑起整个美国经济,同时美国的高科技也日益面临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冲击。目前全球化所形成的以美国为顶端,日本、欧洲为第二梯队,中国、印度、韩国等为第三梯队、广大穷国为尾的发展队形只是临时状态而非常态。中国等国将从基础产品到高科技产品向全球发起冲击,一两个国家想全面垄断高端产品根本不可能,每一个大国都会在高端产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也表明:长远看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人均产出方面是比较接近的。
如果美国不尽快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一旦中国等追赶国家在高端产品上对美国构成威胁,放弃了基础工业的美国将无法在全球化中立足,美国也将从全球化的成功者角色转变成典型的失败者,美国将因放弃基础产业和过于依靠金融业而成为全球笑料。
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尽快重新启动基础工业生产线才是明智之举,而这一切必须是在美元相对发展中国家货币大幅贬值之后才能进行,随之而来的将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旦美国重新在本国生产基础工业产品,中国大量为美国消费者建设的产能将被迫闲置。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重启普通产品生产线、中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及政府投资力不从心的多重冲击下,在特殊体制下形成的巨大的中国产能将成为一场灾难。【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9-26/2NMDAwMDE5OTA2Nw_2.html【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9-26/2NMDAwMDE5OTA2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