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的失态和时评家的缺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16:50
作者:简超
 
    因为知名时评家的身份,郭松民在6月7日《一虎一席谈》上的“气急败坏”,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时评界之辱。但松民先生的表现仍有意义,照见了或许是相当多时评人共性的某些缺憾。
 
    其一是一厢情愿的臆断。臆断是松民先生在《一虎一席谈》现场走向被动的主因。当松民先生臆断范美忠的率先而逃是防止学生阻挡他的出路,臆断卿光亚校长的述说是强奸民意的时候,之前因为强烈的正义表态赢来的掌声,慢慢转移到对方去了。松民先生输的不光是风度,还输在态度,输在角度,输在断章取义的解读和一厢情愿的臆断。这个缺憾,在那些第一时间发出的时评言论中屡见不鲜,并不为松民先生专有,而所谓“时效性要求”,对论据的充分掌握和思考的深入的限制,也加重了时评言论这种天生的缺陷。但松民先生此次的臆断显然不是因为时效。
 
    其二是以真理自居,以道德绑架,以大棒出击。真理和道德的代言人,总会在第一时间赢得掌声。但是以真理自居,却只能以一己之见证明自己的真理性;以道德绑架,却只能把自认为“应该如何”作为对人的道德约束,一者不客观,一者无公信,这很难糊弄得了受众的理性。而大棒出击的招数,杀伤力固然严重,反击力度也会让人自伤。这是时评人惯用的也是屡遭诟病的手法。而反击也终于出现了,在《一虎一席谈》现场,表现为松民先生的被激怒:开始是出于天生的正义和善良,而当他正义的表达被视为叶公好龙,这才是真正愤怒,或者说恼羞成怒了。
 
    其三是重观点轻论证。时评重在观点,而观点的表达缺乏理性分析、严密逻辑和表达技巧,也是相当多时评文章的特色。所以,占据正义高地而有失败之局,发乎情而不能止乎礼,反倒说自己“无悔愤怒”,当松民先生难以招架范美忠的“诡辩术”之时,应该发思的,其实是他辩论的角度和技术,是他绝对正义的观点有否和如何获得理性支持。这不仅是松民先生,也是诸多善于冠冕堂皇的时评家们需要思考的。
 
    其四是自认万能,习惯批评。时评人以批评为天职,善于发现任何事物现象存在的批评视角,于是自认万能,不肯承认隔行如隔山,不肯承认自己也会产生误解。比如松民先生以曾经的军人经历来看待范美忠的教师角色,进而把对方领导和学生的表达视为“是非不分”,强词夺理一至于此,除去时评名家习惯的强势发言者心理,改造社会的“万金油”姿态也宛然可见。然而态度是双向的,如果时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盲区,不肯放下一味批评的态度,不能够客观地看待其他社会个体,其他社会个体也将对时评人敬而远之。这样的隔阂,其实不利于时评的繁荣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
 
    马少华先生说,“如果只是用笔,我想松民的效果会好得多。”我并不认为松民先生张开嘴失去理智,拿起笔就能冷静万分。所以当松民先生存在着如上的缺陷,马少华先生的话大概也可以理解为:当失去了媒体发言人居高临下的形势,脱离了自说自话的语境而遭遇当面质对,高屋建瓴的评论变成了平等辩论,不失态反倒不正常了。这或许是其他时评人也存在的问题。
 
    时评人对社会公正和道义的促进功不可没,但是着眼于社会弊端,对自己的弊端却视而不见,这才是时评家的耻辱,松民先生的气急败坏,只是特殊时刻的一个表现而已。于是我冒昧地认为松民先生在凤凰的表现,其实为时评家们敲响了警钟。而由此获得借鉴,可能成为松民先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而促进整个时评界提高的一个契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