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虽是兵法,本质上强调的是不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42:38

《孙子兵法》虽是兵法,本质上强调的是不战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本著名的军事著作,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发掘、不断扩展应用范围,其很多原则和原理不但在战场,在很多其他领域也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所以,现代有些人将它与《道德经》和《论语》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思想宝库。

孙子之所以成其为伟大的军事家,是因为他真正思考过军事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关心百姓疾苦,珍惜生命价值,所以从根本原则上极力主张避免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损失和灾难。不战而胜,正是孙子这一伟大品格的具体体现。这一点使得他有别于很多好战的军事家,也不同于被强权所御用的军人。追求“不战”的和平理念,与“善战”的谋略,在他身上得到了辩证统一。兵法是假设战争不可避免的状况下来讨论战略战术问题,这是《孙子兵法》写作的根本前提。

因此,本书开篇第一句就强调了战争非小事,不可不重视,不可轻率而为之。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不战而胜
在《孙子兵法》的第三篇“谋攻篇”中,孙子这样写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很显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是指没有流血冲突。但这里的不战,决不是厌战、怯战,也不是没有能力应战,而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后,对冲突形式进行把握,形成的强烈的军事力量和状态的对比,迫使敌对一方主动认输,从而达到保存实力,避免流血,减少社会灾难的根本目的。所以,不战的后面是积极的备战,需要有更高的能力和技巧。
那么什么时候该战什么时候不该战?判断的条件和依据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结合原文来分析。

五事七计

首先,最大的判断原则:五事。即,“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计:比较)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对以上五点,孙子指出,要从以下七个角度切入,进行详细考察比较: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也就是说,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谋与交
孙子在第三篇“谋攻篇”中,在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原则之后,紧接着给出了一种重要的实施方法。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不靠战争而使敌人屈服,不用攻城而能拿下敌方城池,不靠久战而能消灭敌国,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略谋攻敌的方法。

因此,在任何战争开始之前或进行当中,在任何竞争和对抗开始之前或进行当中,“谋”是最重要的手段。

形与势
《孙子兵法》的第四篇为“形篇”,第五篇为“势篇”。在这两章中,孙子进行了这样的说明: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

高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中的“形”。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象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除此之外,孙子还在其他很多地方说明了形与势的含义、特点、以及怎样运用。例如: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 

对于“形”与“势”,我们可以从物理学势能和动能的定律去理解。“势”应该是占据高位,应该是“千仞之山”上的“圆石”,它随时可以“转”下山来,它不“转”,就保持了势,它一转就会转化为动能,动能越大,势能就变得越小,而动能就是所说的“形”。“势”的大小,需要用“形”进行表现,而“形”的强弱,根本上取决“势”的大小。所以,在战争中不断经营并保持自己的“势”,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前提。

而对于“不战”为原则的策略,先抓好“五事七计”,经营好自己的“势”,再采用包括“伐交”在内的各种谋略。即使到了非战不可的地步,也要“先胜而后求战”,而不是“先战而后求胜”。

不战、慎战与善战——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不是不可以用兵,而是要充分知道用兵以后的利与害。只有这样,才能“慎战”,才能在不得不战的时候“善战”。这是孙子积极推行“以战反战”的主旨所在吧。

因为追求不战(和平),所以要主观上强调慎战,也就是能不打就不打,而客观上要强调善战,也就是一旦要打就必须打赢。而慎战必须以善战为保证,不然就会被敌人误解为怯战,从而不停地受到威胁和骚扰。同样,善战又必须以慎战为约束,决不能该不该打一律都打,那就成了好战,最终会失去“道”的支持。这就很好的阐释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

最后,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结束本文: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兵法 一二三四五
讲座说起来是几个数字,一二三四五。
  
首先,《孙子兵法》是一部奇书
  为什么说它是奇书呢?它是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最系统最完整的兵书。我们不能说《孙子兵法》是第一部兵书,只能说它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得到的、现存的第一部兵书。这部兵书文字很短,只有5900多个字,总共是13篇,可是包含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军事学领域、哲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它都谈到了。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我们知道,历史上儒家经典是十三经,兵家经典是七本书,叫做《武经七书》,是宋朝人定下来的;《武经七书》的第一本,就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包含的思想是非常广博的,但是现在我只能强调一些和我们今天有关系,对今天的现实生活有启迪的那部分内容,不可能全部展开,这是一。
  
《孙子兵法》就是两个字:“算”与“骗”
  《孙子兵法》读白了就是两个字,5900多个字读到最后结论就是两个字。一个是“算”,“算计”的“算”,也就是说打仗之前要“算”,怎么算让自己有利,怎么算让人家上当受骗,算来算去好处让自己拿,坏处让人家得。这就是《孙子兵法》第一个核心内容。第二个就是“骗”,打仗之前是算,打仗的过程中就是骗。什么奇阵并用,避实就虚,兵以诈立,兵之诡道等,都是骗术。打仗讲的是什么呢?就是会骗的打胜仗,小骗打不过大骗,谁的骗术高明,谁就赢得战争的胜利,这就是我们现代军事学上讲的战略欺骗,这在美国军事学术体系里面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我就说《孙子兵法》这本书到最后成了两个字了,就是一个“算”和一个“骗”。
  《孙子兵法》三大板块的思想
  我们今天把《孙子兵法》重新梳理的话,按现代军事学,实际上就是三大板块。
  第一个板块是战争观和战略思想。战争观是任何军事理论和哲学理论中都必须包含的基本的东西。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是对还是错?战争与人民的关系怎么样?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怎么样?战争是由哪些综合条件决定的?这就是战争观。我们今天讲战争,谁是正义组织谁是非正义组织,比如美国打伊拉克是非正义的,这是对战争的立场观点态度问题。
  战争要进行最高层次上的运作,即战略思想,军事战略是指导具体战术的灵魂,也是最高的原则。《孙子兵法》第一部分讲的是这方面的内容,它的战争观说起来很简单,它对战争采取了一种既承认又保留的态度。就是说,战争的核心宗旨,也就是《孙子兵法》讲到的“安国全军”,什么叫安国全军呢?就是安定国家使军队生存发展。要使国家在安定的形势中生存,战争不可能避免,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是战争又不能穷兵黩武,像电影《英雄》里面,秦始皇统一天下,杀人无数,这种做法,孙子是反对的。孙子的战略核心是两个字,就是“慎战”,要谨慎地对待战争。《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的一段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把战争提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但是如果慎战的话,就要谨慎地对待战争,就没有了利益冲突,没有把握战争也就不能打了。所以孙子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的战争观原则。
  为了补充“慎战”原则,孙子又补充了两个字“备战”。像文化大革命时很熟悉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在孙子看来,战争不是以主观意志而转移,打赢战争要建立在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上,也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孙子把战争放在比儒家和法家都要高明的地方,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则天下归之,失道则亲戚叛之,所以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要老百姓拥护,只要有道德仁义,就可以抵抗战争,抵抗侵略了。大家都知道这是空想的,战场上是以实力来定胜负的,谁的拳头硬谁就说了算。法家也有个问题,他们把战争看作万能的,所以法家的学说里充满血腥和暴力,张艺谋拍的是一些法家的东西,箭像飞蝗一样飞过来,杀人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法家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只有杀人杀得多,只有让人家怕你,让人家畏敌如虎,才能统一天下。应该说法家这种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假如没有仁义作底线,道德失去了底线,游戏失去了规则,那么战争也走到另一个极端去了,是穷兵黩武。历史上有此下场的君主也是很多的。汉武帝晚年就是因为战争打得太多,把国库搞得很穷。这些也是造成国家危机、军队覆灭的一个原因。
  所以孙子的战争观在当时情况下是最全面最辩证对待战争问题的。战争观在《孙子兵法》里并不占主要内容,可孙子的战略思想却非常高明。我们非常熟悉一些话,“上兵伐谋”。打仗不是战场上你一刀我一枪的拼杀,而是用谋略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又比如,“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真正高明的将领不用经过无数次血战就能取得战争上的胜利,达到预定的战略目标。《孙子兵法》上还有一句话,英语翻译非常有意思,“真正有谋略的将领,是胸前没有勋章的将领。”勋章越多,就越说明是靠打仗打得多、靠杀人杀得多成就大事的。我们知道“杀人一千,自损八百”,战争使人受伤也是非常多的,但真正高明的战争不是靠杀人来取得胜利的。优秀的将领第一个战略思想是追求“全胜”,强调的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是最难办的,我们知道攻城用现在的武器好办,当时你要想用云梯爬上去,人家用开水浇下来,用滚油浇下来,用石头滚下来,用箭射下来,对士兵的伤亡是非常大的。孙子认为这不是一个高明的将领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首先,第一层次要追求全胜,并且要以尽量少的代价来取得最大的胜利和利益,这是他的战略思想。
  孙子强调的另一个方面是进攻速胜。孙子为什么强调速胜呢?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很多,就是说你在打人家的同时,第三者就要插足了,诸侯打仗时最怕别的诸侯背后捅一刀,叫做两线作战,三面受敌,这是最尴尬的局面。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基本上要五个人去养活一个战士。按《孙子兵法》里面的出动十万军队的话,七十万户人家就要来为军队服务了,所以如果一打仗,一出动军队,那么农民田也不用种了,工人手工业也停掉,孩子也不用读书了……经济损耗非常大,旷时持久是受不了的。你一@#$%%&*买卖下来,人家都没出兵,你就说这里事情已经摆平了;可是如果你要在那里旷世持久,一年两年一个城市打不下来,人家就趁虚而入。所以孙子说,“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也。”这是当时多极的战略格局情况下普遍的要求。
  我们今天也是一样。我们希望台湾海峡不要打仗,假如要打仗也要先把陈水扁一下子灭了;要是打上三年,日本来捣乱,美国也来捣乱,就分散精力,非常被动,这是孙子说的要速胜。进攻速胜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主要的军事传统,就是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他跟老子的军事思想正好是一种补充,我们知道老子虽然是一本哲学书,可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讲的是以柔克刚,柔弱生刚强,后发致人,更多的是讲防御;而《孙子兵法》讲的是先发致人。用皇帝做比喻,孙子是汉武帝的那种做法,老子的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做法。
  孙子战略思想里面第三个重要内容是注重实力建设。他认为打仗要石头砸鸡蛋,而不是鸡蛋碰石头,强大的军队总是用绝对的优势战胜敌人;失败的敌人总是用鸡蛋去碰石头,不自量力,不但没有打赢反而给人吃了。这就是孙子强调的:实力决定一切,实力是所有军事行动最根本的基础。这是孙子战略思想的三个方面。
  第二个板块是孙子的作战指导思想和战术原则。孙子尽管讲“不战而屈人之兵”,也讲“上兵伐谋”,但是孙子知道一点,在战场上这是个良好的愿望,要真正打赢还是要靠战术的高明,这才是他更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曾经有段时间说孙子不善屈人之兵。特别是日本有人说《孙子兵法》是和平的兵法,是求和平的,是反对战争的,这是不对的。孙子如果真的讲和平的话,他就不会讲兵法,兵法还是用来打仗的。说孙子是和平主义者,孙子很冤,要是生在今天的话,诺贝尔和平奖第一个就授予他,这绝对是歪曲《孙子兵法》的原义。孙子的真正含义是要把仗打漂亮,要骗,要做一个高明的骗子,这是他追求的目标。
  第一,孙子的作战指导思想里最核心的是一句话:“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就是说调动敌人而不要被敌人调动,这是《孙子兵法》里面所有作战思想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致人而不致于人”,要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而不要被人牵。毛主席说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就是一个主动权的问题,谁拥有主动权谁就赢得了战争上的优势地位。
  像台湾海峡的情况,这几年我们也明显看得出来,主动权已慢慢地转到我们这边来了。因为前几年我们的主动权不怎么强,让李登辉这些人一会儿来了个两国论,我们马上去交涉,发表声明,让他牵着鼻子走;然后陈水扁又来个一边一国论,我们又要忙个半天。但现在我们主动出击,我们今天给你送个熊猫,明天买点水果,今天让宋楚瑜来,明天让连战来,连新*这样的小*也来了。这就让陈水扁非常难受,不给你包机,不给你卖水果了,可台湾老百姓不干了,人都是要做生意的都是要发财的,不能把他的财路断了。我们通过文化影响、经济渗透、政治控制,慢慢地就把他控制住了,态势完全变了。
  军事上是这样政治上也是这样,所以《孙子兵法》特别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古代皇帝对《孙子兵法》有非常高的评价,也有对这句话的一些看法。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虚实篇”是《孙子兵法》第六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里面最重要的一句话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这是孙子所有作战原则中的一个核心。
  第二,《孙子兵法》里强调的一个战略思想是示形动敌。就是制造假象隐瞒真相,欺骗敌人调动敌人,这需要好多陷阱的,所以兵法续篇里讲“用而示之不用,能而示之不能”,打赢你就装作龟孙子的样子,“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总而言之是要制造各种假象来让敌人上当。
  第三,强调知己知彼,知天知地。我们现在很多领导,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情况不明了,关系不了解,就仓促出兵,每战必败。孙子特别强调要掌握多种情况,他在续篇里面强调“道天地将法”。“道”,对双方的政治要了解;“天”,天气影响对古代战争太大了,今天也还是这样;“地”,包括战场的高低,范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将”,将帅很重要,路线确定以后将领就是决定因素,将是军队的灵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啊,对自己的将领不了解,长处短处不明白,是要打败仗的;“法”,法包括多个方面,包括一些保障体制,法律法令等,也要很了解,如果说军队像一盘散沙,而对方的军队却很守纪律,也难打胜。
  第四,《孙子兵法》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避实就虚,出奇制胜。打仗关键在于避开人家的强点,打击别人重要的又比较虚弱的地方。打虚的地方还不够,还要打击其重要的地方,打蛇打七寸,那里对它最虚最重要。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打败袁绍,最重要的的一个步骤是乌巢烧粮。粮食对于一个军队而言太重要了,要是士兵饿上三天的话,就算是金刚也要饿垮了;可是守卫粮食的部队又是后勤部队,相对于前锋部队,兵力相对弱一点。兵马未到粮食先行,曹操一把火把粮食烧了,袁绍基本上就完,几十万军队被曹操打败了,曹操统一了北方。这些讲的是避实就虚进攻方向的选择。
  避实就虚还有一层意思是进攻时机的选择。我们中学时候读过长勺之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支军队不可能一直保持高昂的士气,要吃饭要睡觉,累的时候战斗力肯定要差一点,你要把握住这种时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孙子强调得非常对,避实就虚并不是一句空话,有关于攻击地点和攻击时机的选择的说法。还有奇阵并用,出奇制胜,军队打仗会分成好几个部分,主要的是正面与敌对峙。把奇兵用得好,就像水烧到九十九度一样是个关键的因素。我们熟悉的滑铁卢之战,拿破仑打败仗的原因是什么呢?他手下有个元帅,因为东山再起时跟拿破仑的人不多,所以草包当英雄,矮子里面挑将军,那个元帅就是这样被挑出来的。拿破仑告诉他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投入战斗,是战略预备队。这人确实去了,实际上战场形势突变,在滑铁卢提前交锋了。那人听到了枪炮声,听到战斗打响了,下面的人都向元帅建议改变计划去增援。那人想了一分钟说还是执行拿破仑的命令,该怎么去就怎么去。可是一分钟决定了整个滑铁卢战争的结局,英国为首的同盟军预备队提前赶到了。实际上滑铁卢之战开始的时候还是法军占优势,可是关键时候,缺了奇兵。这就是牵涉到兵力的合理利用,正面交锋叫正,偷袭埋伏叫奇,所以出奇制胜避实就虚构成了孙子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兵者诡道,因敌变化。这里讲的是战术运用和指挥方法一定要越诡诈越好。《孙子兵法》讲“兵以诈立”,军队打仗要靠骗术来取得成功。他还强调千万不要重复使用同种战术,用水做比喻,水因敌而支流,并因敌制胜。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他强调的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水流到哪里是哪里,兵呢?就靠天才大脑的发挥,强调根据指挥员的经历阅历气质悟性来指挥战争。岳飞讲过“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这是兵法的一般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于突然的一种感应顿悟。
  还有一个重要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孙子特别重视以多打少,以强打弱。一定要以十攻一才有把握夺取胜利,而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到处防备就到处兵力不够。《孙子兵法》里面讲“十则围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则攻之”,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可以攻击敌人;“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与人交锋;“少则能逃之”,军队不如人家就逃吧;“不若则能避之”,军队不如人家千万要避免与人正面交锋。孙子的这些战术原则,与毛泽东、美国迈克阿瑟的军事思想都有相通之处。这些都是军事斗争取胜的重要因素。
  第三个板块,孙子的建军思想和治军理论。建军思想就是军队怎么建设,治军就是军队怎么管理。孙子的治军思想就是八个字,“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就是对待军队一定要遵循胡萝卜和大棒的原则,用物质奖励、思想教育来统一大家的意志,调动积极性;同时用严厉的军纪军法来约束大家,管理部队。古代军队管理很严,有部兵书上说,戚继光去检查部队的时候要摸士兵的长矛,看上面有没有灰尘,查出来谁的兵器有尘,谁就要被砍脑袋,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
  这是《孙子兵法》的三大板块,战争观和战略理论是一块,作战指导思想和战术原则是一块,治军思想又是一块。
  
《孙子兵法》提出的四项原则
  《孙子兵法》里面的一些思想就是我们在今天要成就大事都用得上的。
  第一,料事要准。就是对战略形势的预测要有前瞻性,要有多种方案的选择。流行歌曲里面有一句唱道,“我不知自己在梦游,到下一个路口,是向左还是右,有谁来为我参谋。”用《孙子兵法》的说法就是战场总是扑朔迷离、难以把握的,这时战略家的高明在于比人家看得清楚,能提前对战略形态进行预测和把握,在最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对未来有一个预测,然后在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做出最合理最准确的判断。
  第二,遇事要忍。我们说心字头上一把刀,好多英雄失败就是不能忍,项羽就是忍不住,最后被刘邦搞得自杀乌江。《古文观止》里有篇文章《留侯论》,说真正的英雄是像张良一样,老头草鞋扔下桥,你忍着给他捡起来,像韩信一样忍胯下之辱。忍字很重要,《孙子兵法》里面讲了“忍”的原则,讲了五种情况下要肯舍。“途有所不由”,有的大路你不能走,明明是大道人家有伏兵,要绕着走;“军有所不击”,有的部队你能把它消灭了当然好,但是你不能动它,就像现在不能跟美国人正儿八经撕破脸皮,可以去网上骂骂帝国主义,可是布什来了你不能打他两拳把他赶跑,或者把他们的航空母舰打沉了,那可是大事情;“城有所不攻”,有的城池是不能进攻的,要绕着走;“地有所不争”,有的战略要地,你实力不具备的时候是不能去争的;最后一条,“君命有所不受”,有时候统帅可以独立自主,不要全听君王命令。这是“忍”的重要内容。
  此外,孙子也讲“以迂为直”,“后发先制”。比人家后出动,却要比人家先到达;强调“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有时人家气焰很盛,你不要去跟他硬碰硬,等他实力削减士气低落的时候,再去跟人家打。这些也都非常深刻地讲明一个道理——遇事要忍。所以我们平时讲“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们绍兴人可以学学前辈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十年教训,十年生聚,都是个忍字。只有大英雄才能忍,一般的土包子不能忍啊,公共汽车上老是看到他们打架骂人,这些都不是英雄;要学会退让,会妥协,妥协是人生的一个大智慧,妥协并不是一个不好的名词。
  第三,出手要狠。“忍”不是像缩头乌龟一样永远忍下去,是为了以后寻找机会;不是不到,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孙子兵法》是很狠的,有时确实很残忍,三光政策是孙子第一个提出来的,烧光,杀光,抢光。孙子认为打仗不要自带粮食,“因粮于敌”,到人家的土地上抢粮食吃;打仗的话就要毁其国,屠其城,就像成吉思汗打中亚西亚一样,整个杀光。他还强调,“伐大国,则其中不得聚”,就是攻打大国时,他军队都还没来得及动员,就被你打垮了,人心都慌了,吓得尿裤子拼命逃跑;“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你的威势加到他头上以后,他的朋友都不敢出面帮忙,就像美国打伊拉克时谁也不敢动一样。这就是孙子强调的出手要狠,用雷霆万钧的手段把人家一下子摆平了。不但对敌人要狠,对自己人也要狠,孙子一直这么认为。对士兵太好,士兵一下子骑到你头上来了;把士兵“置之死地而后生”,都是孙子想出来的,所以孙子的良心是大大地坏的。可这些确实是战场上需要的,假如战场上要开民主大会,那么讨论一天也不会有结果的;战场上就是要一个人说了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对的要执行,错误的也要执行,就是这个原则。他的比喻很可怕,“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就是一些有关战场上出手要狠的形象比喻。
  第四,善后要稳。善后,他还是要求做得比较妥善的。“穷寇勿迫”,人家已经穷途末路了,就不用追了,追了以后人家狗急跳墙,负隅顽抗,跟你拼个鱼死网破。孙子又是个机会主义者,他知道该放则放该收则收。
  应该说,孙子这几项原则对古今成就大事者是必不可少的。在孙子之前有人这么做成就大事了,孙子之后也有人这么做成就大事了,都是讲要“准忍狠稳”。孙子之前,有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霸主郑庄公,孙子有很多经验可能是从他那里学来的。郑庄公料事很准,他知道周平王从东周迁到西周要走向没落了,所以事先算盘打好了,地盘扩好了,下一步对付周天子的对策也想好了,料事要准做到了。第二,郑庄公很能忍。据说母亲生他的时候难产,别人是头先出来,他是脚先出来,所以母亲不喜欢他,喜欢他的弟弟;他弟弟老是想当国君,想篡位,所以老是逼他。好多大臣劝他早点下手,他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他母亲向他提什么要求,他基本上都答应;周天子叫他去洛阳以后,人家对他不理不睬,他也忍着。所以说他能忍,这是需要大智慧的,是为了以后能够收拾人家。当他弟弟真要起兵的时候,他一下子把弟弟打跑了,把母亲关到地牢里,也用箭把周天子射伤了,所以说他是要么不做,做就一步到位。这是出手狠。“善后要稳”他也做到了。他明明把周天子射伤了,却假惺惺地晚上拿点礼物去慰问,这是给大家一个台阶下,周天子知道拿你没办法,也就算了,作个顺水人情;他母亲被关地牢去了,他故意挖个地道又把她迎出来了,又跟母亲和解了,他知道不要做过头,孝是中国的美德,对母亲这样总是不好的;他弟弟跑了,他也不斩尽杀绝,他知道弟弟离开了郑国就没有活动空间了,也没有活动资源了,折腾不起来。郑庄公给孙子作出了榜样,所以孙子可能从这里吸取了营养,得出了四个原则。
  后人也从孙子那里学本领。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料事也很准,全国都起义反抗王莽的统治,他趁机也起义了。起义的时候自己的人少,就联合农民军一起打,打赢了功劳很大。可是中国文化有个特点,叫做“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功劳太大,其他的将领不服了,最后他哥哥被杀,自己也朝不保夕。但是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时他只有打下牙齿往肚里咽,他忍着,装缩头乌龟,去向当时的顶头上司请罪,说是他哥哥不好,罪有应得,我是忠心拥护你啊;晚上睡觉时哭,平时却一点也不表现出来。但是他能狠,真的溶入大海,机会来了,一旦放出去就再也不听指挥,把绿林军原来的同僚都给打败、消灭了,把赤眉军也消灭了。善后稳,包括他的政治措施,例如:将领、功臣给予很多银子、田地,给予很多享受,但就是不让当官,特别是不让当有实权的官,把他们养起来,君臣相安无事。
  所以孙子的智慧就在于此。你们凡是要成大事者,希望把这四个字记住,不管受什么委屈你们都要忍着,有机会了你们也不要谦虚,该出手就出手,但是做好事也要见好就收,不要好戏唱过头。这就是孙子告诉我们的人生哲学。
  
第五,《孙子兵法》包含的五大关系
  这是今天要讲的重点。我觉得《孙子兵法》包含了非常具有辩证思想的几大关系。原来我在中央电视台讲的是十大关系,现在越来越精简了,变为五大关系。
  第一,力与谋,即实力和谋略的关系。孙子特别重视谋略,前面讲到了“上兵伐谋”等,他的“诡道”十二法,他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是我们谋略的老祖宗,而且形成了一种传统,就是我们中国人非常功利主义,非常实用主义,工具理性、实用理性。还讲到“攻人以谋不以力”,就是打人用谋略不用力量,用兵斗智不斗力。我们中国古代真正的英雄绝对不是勇冠三军的人物,那最多是个打手,李逵、张飞,这些人在我们看来都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的英雄都是很阴损的英雄,都是像刘伯温、诸葛亮一样的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这跟西方有很多不同,西方的战神雅典娜等都是靠实力取胜的,我们是靠谋略取胜的,所以,我们讲实惠讲实利,形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重谋略的传统,最后变成了三十六计里的计谋;一听就很阴损,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等。西方还崇尚骑士精神,而中国的小人伎俩比较多,比如跟人家发生矛盾,西方进行决斗。普希金因妻子的问题,与人决斗,最后死掉了;他是诗人,对手是个流氓,明知斗不过的,还是要决斗。中国人就不会做,都是孙子的徒子徒孙,中国人会找黑社会的老大,放上两万块定金,告诉他们这个人的特征,让把他给做了,余下的三万回来补上,谁跟你决斗?傻乎乎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没有一种贵族的品格。
  《孙子兵法》开了一个讲谋略讲实惠的先河,但是它有一个重要思想是“三十六计”所不具备的:《孙子兵法》也是非常讲实力的。孙子特别强调以实力作为基础,在实力上来施展谋略,这很重要。光有实力没有谋略,实力是空摆设;光有谋略没有实力也赢不了,所以说要以十攻一,要“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我们经常说起“田忌赛马”的典故。田忌跟齐威王比赛,老是输。最后,孙膑用上了祖先那里学的兵法,告诉田忌其实很简单,用你的上等马去对人家的中等马,用你的中等马去对人家的下等马,用你的下等马对人家的上等马,输一局赢两局,二比一最后就赢了。问题是,没有实力计谋也是用不起来的,如果田忌三匹马都是下等马,怎么变啊?怎么来都是输。所以,实力是不可缺少的。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不在于诸葛亮的一些计谋,关键在于曹操的军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水兵不行,曹的长处是骑兵,可是骑兵在北方的平原上有优势,到了南方的长江要过河的话,骑兵就没用了,所以水兵上的实力决定了曹操不可能在赤壁之战打胜。实力是基础,谋略是工具。美国有实力,要是美国再讲点谋略的话,不得了了;我们让他成为一个牛仔总统,到处横行霸道,多行不义必自毙,迟早其实力要消耗。所以,敌人的愚蠢是我们的幸运。台湾问题上,陈水扁上台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好的,台独有了发展;可是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要是拖着可能事情更难办。有一个坏人在上面,就让他充分表演去。
  所以说,孙子认为实力和谋略是辨证统一的,这两者要相辅相成。
  第二,利与害的关系。孙子特别强调事物的两重性,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的,要去掉他的缺点同时也去掉了他的优点。比如我们找对象,肯定想找既温柔又大方,既能干又能赚钱的。可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找个太强的,家里就河东狮吼,你得忍着她;她很温柔,可能她不能干,不要说赚钱,就是参加家长会见了老师都脸红。这就要看你的取舍,当然个别现象是有的。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孙子特别强调,“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知用兵之利也。”打仗一定有坏的一面,不能只尽知用兵之利。高明的战略家困难时候一定会想到有利因素,这样才不会完全沉沦下去,破罐子破摔,一败涂地;也一定要预先有防范。所以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是利和害的辩证关系,知识分子有能力有才干可是脾气大,爱理不理的,领导总是喜欢听话的,所以领导总是用庸才而不是人才。
  历史上好多高明的统治者用人,就是能容忍不足,用其所长。跟孙子齐名的一个军事家叫吴起,道德很差,鲁国跟齐国打仗,想任命吴起当将军,可是有人说吴起的夫人是齐国人,他会不会听枕头风帮齐国人干事呢?吴起知道了任命书迟迟没批下来原来是有这么个因素,就一刀把老婆杀了,提着夫人的脑袋跟他们说,你们这下放心了吧。他当了将军,果然把齐国打败了,但是人品太恶劣,为了自己建功立业把妻子也杀了。他母亲是卫国人,死在卫国,按常理要回去一下;吴起说现在有事不回,把他的老师气得半死,其原来所在的儒家派把他开除了。但这个人确实能打仗,在卫国的时候,跟秦国大战六十七场,从来没打过败仗,是常胜将军;到楚国去搞改革,也搞得相当不错,当时雄霸天下。当然他坏事做多了要有报应,最后还是被贵族杀死了。
  当时统治者用人的时候就把这些因素撇开了。刘邦也一样,他自己也不是一个好东西,一丘之貉,分肉时给人家少分、给自己多分。可刘邦说只要能打败项羽,什么样的坏人都能用,所以萧何这样的坏人也用起来,还当了宰相。萧何也确实帮刘邦做了很多事情,刘邦很多计谋是靠萧何,项羽是依靠亚父,韩信多难对付,而萧何一个离间计就给气跑了,一个建议就把韩信这只老虎捉到笼子里了。因此利和害要辨证地看待,没有单纯之利也没有单纯之害。
  张之洞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向西方学习好的,好的拿到,坏处不要,光学人家的技术,光学人家的工艺,不学人家的社会制度。在张之洞看起来,我们东方的封建专制最好了,西方的制度不能学,他们的思想更不能学,所以武器装备搞起来了。甲午海战的时候,我们的舰队实力一点都不比日本差,我们吨位比他们大,我们的钢板比他们厚,我们炮的口径比他们大,我们的军舰数量比他们多;不足的是我们的炮的速度,人家的速度快,我们军舰的速度也没有人家的快。所以有人笑我们就像打不沉的大乌龟,他们是一只不知疲倦的小兔子。但是当时日本人很清楚,北洋水师不是他们的对手,我们的队伍、我们的体制不如他们,这些武器在北洋水师手上是发挥不了作用的。日本人从一些细节里面就知道北洋水师必然失败,比如在炮筒上凉短裤衩。所以我们要辨证地看待利和弊。
  利和害是并存的,富裕了一部分人,以牺牲很大一部分弱势群体为代价,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引进新观念新方式,又以牺牲了部分传统道德为代价。所以,我们当时讲发展经济是对的,现在讲科学发展观也是对的,不同时候有不同的强调重点。
  所以,高明的战略家孙子认为要把这些利和弊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要让任何一面无限制地膨胀,而且在看利和害的时候都要分清轻重主次;利有根本之利,有眼前之利,有长远之利,有局部之利,有大利小利,看你对利是怎么理解的。譬如我们都很佩服汉武帝,把匈奴打得一败涂地,然而对吕后写信来侮辱。和亲在当时看来不过是一种消极防御,是从根本上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准备了条件,但从长远来讲又是有利的。所以我们要舍得,牺牲局部利益换来整体利益,舍得牺牲眼前利益来换取长远利益。利和害在《孙子兵法》里面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内容。
  第三,全与偏的关系。《孙子兵法》跟我们其他中国文化一样,都有一条:希望十全十美。乾隆皇帝自号十全老人,中医里说要十全大补汤,吃饭追求的是满汉全席。《孙子兵法》也是讲全的,讲究“全胜”战略。这个是一个很好的理想追求,什么事情都有个高的目标、有个完满的结局,这是好的,但是一味求全可能会有问题,在军事上特别会有问题。你要十拿九稳了再去打,就永远没这个机会,因为这种变化都是动态中发生的。你今天买了一个美国的潜艇,美国马上来一个反潜导弹,你的优势又打消了。所以军队一味求全会丧失机遇,军事一定要带一点冒险性的,我们做事情也一样。任何事情你十拿九稳才出手的时候,机会早就失去了。
  所以孙子也强调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孙子兵法》里面有一句话叫“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意思是即使你有一百万军队,假如你处处要防备,那么处处兵力不足。这就要集中兵力,从最关键的地方进行突破。《三国演义》最后一回合的时候,那时已经是晋朝了,西晋统一吴国,在西晋统一之前,很多大臣是反对去打吴国的,因为打仗胜负难料,与其去冒险,不如在中原做个安乐皇帝;可有的高明的战略家认为要打,特别是军事家文学家杜宇,认为天下事凡十有八九把握就可以干,我认为八九成都不用,只要有六七成把握就可以做,最多有一两成打不下,但也不至于让整个政权崩溃。
  孙子提出要突出重点同时要兼顾全面,这是一个辨证关系,一定要处理好。我总是在想我们好人为什么这么难做?坏人为什么这么舒服?就因为好人是求全,坏人是突出重点。比如中年好人在家里,要充当三重角色:首先对父母,要做个好儿子好女儿;对妻子或丈夫,要做个好丈夫或好妻子;对子女,要做个好父亲或好母亲。这样就成为“三好生”了。到单位以后,就要做“六好”了,像我是个系主任,上面有校长,要做个好部下;对副主任、*委书记,要做个好同事;对比我小的其他主任、教授,要做个好上级;和朋友相交的话,要做个好朋友……七好八好九好,最后累死了,哪边都顾不过来,哪个都没做好。坏人就突出一条了,要么求财,坑蒙拐骗,缺斤短两,只要弄到钱就行;要不就谋官,送礼、请客、拉关系等。坏人集中兵力,而我们是无所不备。这样肯定是好人难做,坏人容易成功。
  这从侧面说明突出重点是对的,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最怕的是不分主次轻重,主从缓急,眉毛胡子一起抓,导致芝麻捡不着,西瓜也丢了,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许多事情最忌讳就是全盘通吃,一点好处都不留,忌讳事业、计划面面俱到,比如“迎评”,要做到口号上的二十个字,其实真正做好四个字就好了;不然我们就无所不备,无所不管,结果就是平均使用力量。蒋介石国民*的失败,除了其非正义以外,一个很重要的错误就是他一开始就对各个解放区全面进攻,虽然他是400多万兵力,我方只有100多万,但是一铺开就不行了;等他想到时,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了,最后只能让***推翻他,逃到孤岛台湾。
  这就是说计划上不能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人才任用上不能太过求全,要求样样都好,其实有一样好就可以了。所以我经常讲:能者要像孟子所说的“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一个人道德品质好,但他可能办事能力就弱,这种人到政协、人大去作为楷模,羊头就挂起来了。而能者是什么呢?某人有某方面的毛病,如好色、贪酒等,去当局长、厂长,他把厂弄好了就行了,不要太多地去管理他,只要他不是无恶不作;做多了就抓他,刑法处置他就行了,但经济还是发展起来了。不同的人才不同的用法。《孙子兵法》里讲要抓重点,抓关键,在这个前提下兼顾全面。这是很重要的工作方法。
  第四,势与节。这里讲的是要掌握分寸,具有大局观。许多事情讲的是中庸之道,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真理往前跨过一步就是谬论。所以《孙子兵法》里最典型的一段话:“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本来这些都是好的品德,“必死”就是视死如归,英勇杀敌,不怕牺牲;“必生”就是善于保全自己,战争的目的就是保全自己,消灭敌人;“愤忿”是同仇敌忾,满怀仇恨;“廉洁”就是廉洁奉公;“爱民”就是爱民如子。而孙子认为这恰恰就是军队失败、将领被杀的五种重要因素。孙子就看到前面有个“必”字,做过头了,太冒险了,在战场上反而会送死;有必生的想法,往往被俘掳;假如很容易动怒,就很容易被激怒,战斗力瘫痪;太廉洁,爱面子,就容易被造谣;爱民是好的,最典型就是刘备,曹操带兵杀过来,他就带百姓走,百姓挑了担子抱了孩子,哭哭啼啼,走五里路就要休息,一天才走十几里路,而曹操军队一天三百里,一天就追上了,最后刘备败得很惨。爱民照样受损失呀,所以不能无原则地妇人之仁,无原则地爱民。孙子讲到要把握“度”,好多英雄、好多伟人走了末路,就是因为许多事情走过头了一步。汉武帝打匈奴完全是对的,可是到五次战役之后,匈奴已经南逃,就没必要打了,但他还是派李广利继续打,最后打得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要是没及时改造,汉朝早就和秦朝一样灭亡了。所以说许多事情就是没掌握“度”,使事物走向了反面。孙子强调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要适可而止,把握一定的分寸。
  第五,常与变。所谓“常”是经受过长期战争的洗礼,在战争中提出的基本的、相对稳定的一般战争原则,孙子是很推崇军事的一般原则的。孙子讲到“用兵八戒”,都是他对前人的经典总结的尊重,坚持一般原则,要不就会乱变。但是《孙子兵法》更强调灵活性,要“变”,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敌情来变化自己的战术,不要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实际上就是说,要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灵活性和原则性相统一,这都是孙子所重点强调的。灵活运用《孙子兵法》并创造了奇迹的有曹操,韩信;用不好《孙子兵法》的人也有,如马谡,人家叫他不要在山上聚兵,但他说“《孙子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人家说山上没水源,敌人一包围就陷于死地,但他说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些确实都是《孙子兵法》的内容,但他没想到对手是谁,敌人是怎样的军队,结果失败了;表面上遵循了兵法,实际上违背了兵法真正的核心精神。兵法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根据时代前进发展的。
  宋朝有个何博士,武学的较高地位的教官,他自己当时很不愿当武学博士,认为他的才华应该当文学博士;况且,宋朝是重文轻武的。所以何博士写了一本书《何博士备论》,本意是想给皇上看一下,“我文学好还是把我调到文学方面去吧”,但皇上看过以后就说文章不错,武学博士继续干吧。此书留了下来,里面讲到“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合法”;不要死记硬背兵法的教条,而应以法为用,把法的灵魂、原则灵活运用,根据原法生出新的战术。这表面上似乎是背离的,但实际上是相统一的。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扬长避短,《孙子兵法》才能被灵活运用。我们要学的是那些超越时空的、精神上的精华,也就是孙子的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这对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用的。
自由提问:
  学生:黄老师,您好!您刚才说《孙子兵法》是本奇书,读到最后就剩下两个字“算”和“骗”,商人在经商时也要做到“算”和“骗”,那么我想请问黄老师的是,您怎么看待企业家研究和运用《孙子兵法》的现象?您认为这种现象会不会推动《孙子兵法》的研究以及那种精神的传播?
  黄教授:我本人是比较反感把《孙子兵法》不分原则地跟经商对号入座,兵法是兵法,商战是商战,兵法是对付敌人的,商场里应该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如果把对敌人的手段用上的话,社会就没有诚信了,假冒伪劣商品会越来越多。商战可以用《孙子兵法》的一些原则,比如“扬长避短”,就是发挥你的长处,避免做你所不擅长的;“集中兵力”,你可以集中资源、集中资金到某一项目,这一思维是可以用的。但以假充好,以次充优是不能用的。
  商场上的战争是双赢、多赢的,而兵战双赢的结果是非常少的。所以商战可以借鉴兵法,但不可以滥用,不然会造成严重的诚信危机,商场规则的错乱,社会秩序的混乱。所以我特别强调游戏规则、道德还是要有底线,要科学、客观地对待《孙子兵法》,不要把它当标签一样到处乱贴。谢谢!
  学生:我想问一下台海问题,现在对台海问题有两个观点,一个是鹰派,一个是鸽派。您对《孙子兵法》颇有研究,现在我想问对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或者说顺利统一,您有什么妙计吗?
  黄教授:我是从部队里出来的,受过*的政治教育。这些问题是比较敏感的,但大家都很关心,都会提问。首先我纠正一下,你刚才的分法是美国说的,不为我们所接受的。
  我觉得台湾问题是综合问题,不单是军事问题,但军事确实是重要保障。现在对台湾问题,我们已越来越具备主动权,台湾回归是必然的,但不要期待一朝一日之功就能做成,不要期待单纯一种手段就能完成;虽然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问题,但不要期待、认为是个孤立的内政问题,这里面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最后只能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谢谢!
  学生:黄教授,您好!据大家所知,现在中美关于纺织品贸易达成多方面的协议,我想问一下,中美商务部签署协议时,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哪些谋略?谢谢!
  黄教授:这里的同学都很厉害!忧国忧民,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提出问题,这是令人敬佩的。
  外交人员可能很忙,没时间看《孙子兵法》,但中国文化已经使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有了这种文化的基因。我猜测可能有几个关系在起作用,第一,真正高明的战略家都是退一步进两步的,善于妥协、善于寻找共同利益的平衡点,中美双方肯定在这个方面相互妥协的。第二,虽然孙子是讲战争的,但他始终把战争看作一个综合问题来考虑;我国肯定也是综合来看问题的,不会因为纺织品问题而去干扰整个中美大局,这个协议的签署还牵涉到美国对中国整体国力崛起的评估,牵涉到中国其他产品的布局,牵涉到美国与中国的互相理解和宽容,是中美大局里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三,利和害,任何的妥协、任何的退让,都带来了一定的利和弊;要看自己的利是暂时的利还是根本的利、关键的利,局部的利还是整体的利。老子道德经里面讲到“多则惑”,多了就无法选择;“少则明”,少了能盯住目标。“舍得”,有时候有舍才会有得,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智慧是很多的。中国纺织品谈判也好,国防问题磋商也好,文化上的沟通也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无形中都渗透于其中。
  学生:黄教授您好!刚才您用很精彩的话阐述了“全胜”的战略思想。孙子在《谋攻篇》中讲到两大谋略,“全国为上”,“上兵伐谋”,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具有普遍意义,特别在人际关系中,“全胜”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那么您认为呢?
  黄教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确实对自己故乡学校的同学非常尊敬,我们学校没进985、211,可是同学的水平比我们人大的同学有超过,并没有不足,在提问当中就可以看出来。
  我强调一下,“全胜”是一种理想境界,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我用一个通俗但不雅观的词来说,是“挂羊头卖狗肉”,中国的追求往往是“取法其上,仅得其中”,一定要打出一面旗帜来。任何思想家、任何政治学派,或任何政*团体,都会提出一个很高的标准,作为一面理想的旗帜。这是给人家看的,是说说的,做的又是另外一套,卖的是狗肉。不只孙子一个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共性的,比如孔老夫子,他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也知道要原始社会末期是回不去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他想不到,他真正要做的是炫张文武,恢复周朝,小康就不错了。没有崇高的旗帜他就树立不了自己的威信,树了旗帜,真的想身体力行去做,既挂羊头,又卖狗肉的话,就要赔老了,变成宋襄公了。孔夫子是这样,康有为也是这样,他写过很有名的《大同书》,可只是与他的好学生梁启超私下在草堂里弄弄,也不会出版。他真正要做的,能改良就不错了,找个光绪皇帝来推行他的戊戌变法就可以了。当然,连这步清朝也没给他们机会。
  孙子也一样,他提倡的是“全胜”,“全胜”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是他的理想追求。可是他知道这种情况太少了,历史上不是说没有,韩信有过,他一封信写给燕国,燕国就投降了。但是孙子真正的重点在战胜,怎么损人、怎么有利怎么干,有利就干,大利大干,不利不干,这才是他的重点所在。所以,我们不要把一些思想家“高尚”的道德、“高尚”的原则奉若神明,因为他们自己也是说说的,他们真正做的有时候是拿不出台面的。所以有些领导人在台上做报告,我们也不要相信,实际上他们下来跟我们一样,甚至比我们更坏。这是另外一回事了。谢谢。
  最后对《孙子兵法》做一个总结:《孙子兵法》不管有什么缺点,它是真小人;有的学说不管怎么好听,它是伪君子。与其伪君子,不如真小人。

《孙子兵法》精髓:10句经典名言

夜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算是我读过的第四个版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总结《孙子兵法》的10大经典名言,结合战略规划与分析,与众乐:

10、“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吾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做好充分准备,方能立于不败之地。鸟儿立于枝头不怕树枝断而掉下来,是因为有翅膀时刻准备着。我们不怕美国来打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做好战争准备,有足够的反击力量,包括核武器,让他不敢来。

9、“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把握好“经”和“权”这对儒家权变道理与“不易”和“变易”这对《周易》思想,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根据环境变化,灵活应变,善于变通,才能因敌制胜。

8、“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略规划的一个前提及重要部分,就是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把握趋势变化和行业格局,尽可能了解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信息,这样才能系统规划,先处不败之地。

7、“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所谓借势、取势、任势,立于风口之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战略规划的一个重点,在于判断未来的趋势,提前谋篇布局,让大趋势来添加胜算面和收获度。所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要用战术上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选择,就是在选趋势。

6、“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句话经常被误解,认为“奇”,是奇兵,出其不意的意思。其实原意非如此。这个“奇”,是奇数的“ji”,是预备队,关键时刻出的底牌,绝杀。就是说,要懂得适当分兵,正规军与敌正面交锋,要准备一支预备队,关键时刻打出去,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正和奇相结合,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循环无端。这个逻辑,与刚柔并济,同。刚易折,柔飘忽,需要结合。

5、“将者,智、信、仁、勇、严。”世上第一个关于能独当一面大将的“胜任力模型”。毛主席说,正确路线(战略)确定后,干部(大将)就是决定性因素。再好的战略,遇到无能之辈,也是白瞎。所以,大将很关键。按今之理解:智——思考力;信——公信力;仁——爱人悯物,儒家精髓,唯“仁义”二字;勇——执行力,当机立断、勇往直前;严——严格执法,威刑肃三军。梅尧臣: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

4、“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的核心,在商战看来就是综合成本收益测算,要尽量使利益最大化。战争是消耗战,百战百胜,虽然胜了,但是消耗太大,综合成本收益不高;不战而屈人之兵,有收益无成本,才是最好的;次优方案,是一战而定,关键一场战争决定未来几十年格局,如毛决断的抗美援朝战争,一战定天下,为中国赢取几十年和平环境。现在的格局亦如此,面对美帝围堵逼迫,中国第一选择肯定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伐谋伐交”,次优选择才是“一战而定”。轻易不出手,一出手即天下安。要有战略定力,因为冒然、鲁莽出手而失败的代价,远比等待的成本大的多。有句话叫伟大是熬出来的,当我们无法突破目前格局,最明智的就是韬光养晦、暗中积蓄力量,等待合适的出手契机。这也是兵法六如说的“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阳明:“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此心乱动,随性而动。”

好吧,屏住呼吸,下面进入经典TOP3:

3、“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这个“伐”字,又是一个被误解的词,以至于像“知行合一”那样,知的本意是“良知”,而非被误解的“知识”,“伐”的本意不是使用、运用,而是“破坏”,即最好的战争谋略是破坏掉对手的谋略,其次才是破坏其合纵连横的盟友,接下来才是动刀动枪,破坏士兵。看目前中国对付美帝的措施,基本上就是运用孙子的这个思维:用一路一带“伐”其TPP,用“AIIB”伐“IMF”和“ADB”,用中韩自贸区“伐”美韩同盟,用“上合组织”伐“美日澳同盟”,用“远交近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种非对称策略,打乱美帝的战略布局和步骤。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道天地将法。”战争的目的,即所谓的战略目标,在于打胜仗,消灭敌人。为达到此目标,要用五个最重要的因素来谋划计算,看看胜面大不大,成本高不高,也就是我们今天企业战略需要全面掂量下自己拥有的资源禀赋。所以,这里的“计”,不是计谋,而是估算、测算、计算。算什么,算概率,算胜面,算基本面,而非靠“奇技淫巧”等细枝末节的东西,这点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有相似之处。从五个因素即道、天、地、将、法,和七个方面:主孰有道?天地孰得?将孰有能?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进行综合评估,所谓系统思考,即在于此。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乎无算乎?

1、“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此句话,乃整部《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在实力较强、有较大胜面,最好是压倒性优势时,才参战,不存侥幸心理。要先获得胜利的地位和条件,才一战而定,否则宁愿等待,因为败仗的成本实在太高,比等待高出许多。记住,《孙子兵法》是战争界的价值派,强调基本面、基础工作和实力,而非投机技巧,靠什么诡计来投机取巧,诡计是《三十六计》的思想,这与《孙子兵法》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如果你看完孙子兵法, 悟出“阴谋诡计”才是孙子的主要思想,那证明你《孙子兵法》读歪了,或者你的本心就是歪的,所以看什么都歪了,所谓阳明说的,你心灵的镜子被灰尘遮蔽了,看什么事物都无法还原其本来面貌。那么,靠什么“先胜”?靠的就是第二点的“五事七计”,这几个基本方面综合评估测算下,觉得比较靠谱了,才出击。最忌讳那种“干了再说”的思维,没实力、没评估、没规划,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其实是在碰运气。

当下创业氛围狂热,媒体报道和听到的,都是成功的创业和融资案例,再加上政府号召,不去创业都好像不好意思。创业的概率、胜算如何?媒体报道2014年中国新成立365万家创新型企业,平均每天1万家。软银赛富的闫焱说,从统计角度,创业成功的几率不超过1%,毕业生更低。极少数成功案例在媒体光环效应下,掩盖了“沉默的大多数”,注意,是绝大多数。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了?除了选择性失明外,是人与生俱来的侥幸心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非凡夫俗子,必是人中龙凤,必是那成功的1%。无视几率。最终的结果,绝大部分,就是“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乎无算乎?”当然,商场不比战场,战争失败会亡国灭种,但商场失败,损失金钱,机会仍在,所以,也不能完全类比战争“先胜后战”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