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光的牵挂(足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21:41
赵忱《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27日   24 版)

陈晓光(速写)
罗雪村绘
北京雍和宫身后,深藏着一座幽深、静雅的往日寺院,院内古树参天,古建栉比。我曾经有幸在那里办过公,如今回看那时候的作品,都觉得比日后在高楼大厦里敲出来的东西多了好些灵气。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一位我所敬爱的朋友在那里扎下了根,从文化部副部长这个职位卸任后,他成为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在古色古香的厢房挂上了竹帘,墙上的对联缓缓讲述着他当下的心情,不断响起的手机铃声传来的是朋友们的问候。他就是陈晓光,我们通常称他为“晓光”。
晓光是位优秀的词作家、诗人,晓光是文艺界众多艺术家们的朋友,晓光是几乎没有任何官架子的官员。据我目光所及,晓光所到之处,总会有亲切友好的气氛。这时候,晓光自己的那幅字也从小屋里跑到我的眼前:夏至闲云生细雨,秋去野鹤唱大风。看看,他自在自得得很呀。
关于晓光和晓光的词作,已经有了长达364页的《人说晓光》详论,冯骥才题写的书名既是随意的又是工整的,仿佛晓光个性的写照:他是宽容的,总是给他人留下适度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他是严谨的,从不夸张地处理任何事情;他是幽默的,往往给身边的人起很生动的“外号”;他是坚定的,没有什么可以改变他的共产党人的情怀;他是机智的,善于为重大文化工程添砖加瓦;他是独特的,他的词作绝不流俗,无论家国还是小我,都是大写的音乐形象。
也许,若干年后,人们会忘记陈晓光作为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的“辉煌”,但是,人们不会忘记晓光在近千首歌词中奉献给大家的音乐“维他命”,在精神营养匮乏的时候,人们会越发想念迎风招展的《采蘑菇的小姑娘》,号角般嘹亮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情意缠绵的《那就是我》,深思熟虑的《曙色》,意气风发的《和祖国心心相印》。读晓光的词,唱晓光的歌,我们发现祖国特别可爱,故乡特别可爱,青春特别可爱,一切皆可爱。然而,晓光不是浮浅的理想主义者,在他四十多年明媚的歌唱中,你听得到深沉的牵挂,深刻的忧思,看得见欢笑和泪水。晓光说在创作上他追求四个字:真、深、亲、新。此话当真,透过晓光的每一首词作,我们能发现力透纸背的哲思、情透纸背的情感。
《我像雪花天上来》是我最喜欢的:“我像一朵雪花天上来,总想飘进你的情怀。可是你的心扉紧锁不开,让我在外孤独徘徊。 我像一片秋叶在飘零,多想汇入你的大海。可是你的眼里写着无奈,把我的爱浸入浓浓悲哀。难道我像雪花,一朵雪花,不能获得阳光炽热的爱。难道我像秋叶,一片秋叶,不能获得春天纯真的爱。你可知道雪花坚贞地向往,就是化作水珠也渴望着爱。你可知道秋叶不懈地追求,就是化作泥土也追寻着爱。啊,我的向往,我的追求,不会改,永远不会改……”还能说什么呢?一首词作,不过方寸,却形象地塑造了两个鲜活的“人物”,两颗滚烫的心,一种坚强的信念。
晓光词的丰富性提醒大家,不能轻易地为晓光下结论。或许可以这样表达:晓光善于以词绘画,他总是能够用三言两语勾勒一个人物性格饱满、社会风情丰富的画卷;晓光长于表达,他总是能够敏感地捕捉到时代的强音然后以最简洁而生动的叙述放送出来;晓光智慧得有些“狡黠”,他总是能够为他的情之所系思之所在,找到最恰当的节奏和比较恰当的分寸。即使这样,晓光的词作仍十分坦荡,没有刻意为之的矫情与做作。为歌而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恣意地挥洒才情,晓光的词却不仅很好地为曲服了务,还不见通常的词的窘迫。
晓光近来走进了又一项文化工程,只不过这一次,不是他指挥千军万马,而是他自己赤膊上阵——他以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和对中国歌曲创作历程的深入了解,整理了一篇洋洋数万言的《中国歌曲一百年》。《中国歌曲一百年》无疑是中国百余年历史的缩影,因为新音乐运动的歌曲创作与祖国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命运紧紧相依。晓光用一贯语重心长、娓娓道来的方式,讲给巴黎等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师生和孔子学院的院长们听,收到异乎寻常的热情欢迎,眼下,晓光已接到越来越多的邀请。古寺院里的那份奢侈的宁静安逸真的要被打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