昴——古字“新”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32:07
昴——古字“新”意时间:2010年08月16日 10时17分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徐忆农         如果问起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最难忘的节目是什么,许多人会想到日本歌手谷村新司演唱的《星》。那位清瘦的长者站在繁星闪动的舞台上,在他用天籁般的歌声营造的音乐世界中,听众们虽然大多不懂日语,但都被那唯美、空灵、清澈、忧郁的旋律所征服。

  谷村新司演唱的歌曲日语原名“昴(すばる)”。“昴”其实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说文解字》云:“昴,白虎宿星。从日,卯声。”可见“昴”在汉语中属于专有名词,为二十八宿中西方白虎第四宿名称。《尚书·尧典》中有:“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此语是说,白昼时间最短,昴宿黄昏时出现在南方天空,这一天定为冬至。据陈遵妫著《中国天文学史》载,中国、巴比伦、印度和阿拉伯都有二十八宿,虽略有不同,却同出一源,至于起源于哪一国,目前尚存争议。公元四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发现尧时冬至是昴宿在正南方,而当时却移到了壁宿,由此他成为中国最早发现“岁差”的人。有学者认为《尧典》虽作于战国初或稍早,但利用岁差原理按现代天文学进行推算,昴宿在冬至时到达南方天空的时代大约是距今4000年左右,与传说中尧时接近。

  日语书写系统出现于汉字东传日本之后,现代正式的日文是“汉字和假名”的混合体。昴宿肉眼通常可见到六、七颗亮星,此星宿英文为Pleiades,意译七姊妹星团,为希腊神话中两位神祇七个女儿所变星辰的统称。在中国,《晋书·天文志》云“昴七星”,但唐代《毛诗注疏》引《元命苞》则云“昴六星”。日语中的昴宿俗称“六连星”,显然从中国传入。大约在一千年前,平安朝女作家清少纳言在《枕草子》中就吟咏过它。在现代日本,“昴”不仅用于歌名,还用于小说、杂志、剧团、漫画人物、天文望远镜之名。另外,“昴”的日语罗马拼音写作Subaru,日本有Subaru 汽车品牌,标志是昴宿六连星形式。由此看来,昴宿在日本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但是,关于星宿知识在中国已逐渐变得陌生,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到了现代,“昴”在中国就成了生僻字,于是谷村新司的作品《昴》连主流电视台都译成《星》,这就好像将李白、杜甫统称作“人”;而Subaru 汽车,大陆音译“斯巴鲁”,台湾地区则译作“速霸陆”,这就好像将“孟子”的英文Mencius 译成“孟西斯”,把“孔夫子”的英文Confuci us 翻成“康夫舍斯”。那么,这种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呢?

  历史学家贺昌群先生曾经说:“历史的力量在推陈布新……一株严冬枯树,到春天的时候,抽芽茁叶,开花结实,这力量却原储在老干里,而涵养老干的生命的力量,却又从潜伏着满布于地下的根网而来。”这就是说,要想使民族国家的历史绵延不绝,既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也不能把旧的全部废除,再建立新的,而是要“推陈布新”,就是指对旧的东西进行批判继承,进而创造出新的东西来,以便使传统文明获得真正长久的生命力。

  谷村新司是日本的流行音乐大师。他的作品强调个人的心理感受,他在《昴》的歌词中用了“哀”字,日本文学从《古事记》、《万叶集》,到《伊势物语》、《源氏物语》,都带着“哀感”的情调,江户时代本居宣长将这种传统美学观念归纳为“知物哀”论。“知物哀”就是顺乎人情,在这里“哀”已经不是悲哀的同义语,而是包含一切令人动心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因此可以说,谷村新司的《昴》虽是现代流行音乐作品,却透露出日本文化中独特的“物哀”审美观念,可视为“推陈布新”之作。

  西方科学家认为,所有的创造都包括模仿和因袭的元素,没有哪个创造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作品。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重点是在东方传统“物哀”精神与西方“意识流”、“精神分析法”的结合点上创造了日本女性美。川端康成说:“日本吸收了中国唐代的文化,而后很好地融会成日本的风采……那个时代,产生了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名著。在歌方面有最早的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小说方面有《伊势物语》、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等。这些作品创造了日本美的传统,影响乃至支配后来800年间的日本文学。”据严绍璗先生统计,《源氏物语》152次引用中国典籍诗文句。有《诗经》、《史记》、《老子》、《昭明文选》、《白氏文集》等。

  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文化遗产能否得到充分传承,取决于其精神内涵是否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得以展示。古人把冬至看成节气的起点。杜甫《小至》诗云:“冬至阳生春又来。”“昴”是中国文献中最早向人们报告冬至到来的星宿,它揭开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篇章。对于我国的文化学术工作者来说,应该努力从本土丰厚的历史遗存中提炼文化精髓,努力推出一批既体现深厚底蕴而又符合时尚欣赏习惯的传世作品,让每一位华夏儿女与异邦友朋都能找到热爱我们祖国的理由。

  (作者系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